生命倒计时:一位“工二代”的最后287天 ——追记中信重工能源供应公司经理、党委书记、原工会主席杨奎烈 2012年春节期间,杨奎烈(图左者)仍带病到制氧机安装现场指导工作。洛工 摄 这是一个人始终追随着另一个人脚步的故事。 两个人的名字,一个是焦裕禄,一个是杨奎烈。 历史总是在不经意间出现惊人的巧合: 同是在洛阳矿山机器制造厂工作,同是身患肝癌,同是累倒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同是“心里装着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 椽笔写英雄,神交在洛矿。 或许没有人会想到,电视连续剧《焦裕禄》剧组在洛阳拍摄时,焦裕禄的扮演者王洛勇会对杨奎烈说这样一句话:“如果提前来看你,焦裕禄我会演得更好。” 而在中信重工(原洛阳矿山机器制造厂)工人们眼里,杨奎烈就是活着的“焦裕禄”,“不仅关爱工友,而且为了企业的利益,甘愿做检讨、背处分,换了谁,能这样干?” 从去年5月27日到今年3月9日,在和病魔抗争了287天后,杨奎烈“走了”。 和焦裕禄一样,他留给人们的不仅是无尽的悲伤和怀念,更是一份内涵丰富的精神遗产。 ●倒计时第287天: 大家都想来医院看望他,他却放出“狠话”,“转告大家,只谈工作、不谈病情。要研究工作的可以来,一见我就掉眼泪的趁早别来。” 在洛阳150医院的医生护士们看来,杨奎烈是他们见过的“最不听话的病人”。 “作为病人,他真是太不安分了!”一位护士私下抱怨说,早上去查房的时候,经常找不见人。 2011年5月27日,杨奎烈生前的第287天。医院的结论很明确:肿瘤已有鸡蛋大小,癌细胞已扩散,肝癌晚期。 一度,医生们埋怨杨奎烈的家属“没有尽到责任”。 “因为肝癌的疼痛感特别强,常人很难忍受。”主治医生马波说,杨奎烈身上的癌细胞扩散得很快,已失去治疗的时机。推算一下,病史有可能达到3年以上,这期间的疼痛感是很明显的。 杨奎烈的妻子马丽杰对此十分委屈:“有好多次发现他特别难受,但他这个人脾气太犟,总是推说吃个止疼片就好了,啥也不和家人说,就一个人撑着。” 自此,生命开始了最后的倒计时,杨奎烈却在抓紧工作。 很快,医生护士们领教了杨奎烈的“拼命”——电话不断、把病房当成办公场所、常开小差擅离医院,以至于医院常常要和家属热线联系,准备随时把杨奎烈再“请回”医院。 2012年春节前夕,中信重工氧气供应面临“断炊”。公司紧急决定新上一台800立方米/小时制氧机。但设备制造厂家也要过年,无法派出安装队伍,只能安排一名技术员现场指导。 得知总公司决定组建安装突击队,杨奎烈又在病房里“躺不住”了。 干了30多年能源供应的杨奎烈心里最清楚:没有充足的氧气,热加工就没法开炉,毛坯生产将受到严重影响。 2月2日,除夕,杨奎烈当天下午再次溜出医院,拦了辆出租车赶到了制氧机安装现场。 此时,癌细胞已经扩散到颈椎,造成颈椎骨质疏松,不能随意活动,甚至大声咳嗽一声都有可能造成颈椎断裂,医院为此专门给杨奎烈做了一个连体托架。 “经理来了。”看着明显消瘦又带着连体托架的杨奎烈,突击队队员们一阵阵心酸。 “突击队里也算我一个!”杨奎烈笑着说,“可惜穿不上咱们的工装了。” 就这样,杨奎烈在设备旁当起了“参谋长”,一直和工人们忙到晚上6点多,被闻讯赶来的家属和医生强行拉回医院。 从大年初一到初十,他竟背着家人和医生,先后6次来到能源公司制氧机安装现场。 2月8日中午,制氧机顺利出氧了,工友们第一时间把喜讯传到医院,已经虚弱得抬不起胳膊的杨奎烈喃喃地说:“出氧了,生产有保证了……” 杨奎烈的“玩命”,让中信重工公司领导和工人们十分担心,大家都想去医院看望并劝劝他安心休养,得到的却是杨奎烈放出的“狠话”:“转告大家,只谈工作、不谈病情。要研究工作的可以来,一见我就掉眼泪的趁早别来,我老杨没问题!”
●倒计时第6天: 妻子下岗,儿子失业。领导问他“还有什么放不下”?他说“没有任何个人的遗憾了,唯一的遗憾就是再也不能和大家一起干了”! 3月2日,杨奎烈离世前的第6天。 这一天,他的老同学、好领导——中信重工董事长任沁新再次来到医院探望。 支开了亲朋好友,任沁新轻轻握住他的手问道:“奎烈,你还有什么放不下?” 任沁新心里清楚,杨奎烈的妻子下岗多年,唯一的儿子也因去年回来照顾父亲而失去工作。 此刻,两位挚友双手紧握,四目相凝。 极度虚弱的杨奎烈摇摇头:“我没有任何个人的遗憾了,唯一的遗憾就是再也不能……和大家一起干了!” 话音未落,任沁新哭了,杨奎烈的眼泪也溢出了眼眶。 作为一名“工二代”,杨奎烈对洛阳矿山机器厂的感情太“特殊”了。尤其是近年来洛矿依靠科技创新闯过转企改制难关,再次走到世界装备制造业的第一梯队,让他感慨万千。 在每次能源供应公司职工动员大会上,当过公司乐队小号手和指挥的他,讲起话来满怀激情:“洛矿是我的生命之根,对她的爱是从根上生出的,渗到骨子里去了。你们要有这种感觉,走在焦裕禄大道上,踏实!” 这里有他和工友们一起拼搏的荣耀:敷设高压电缆1.39万余米,总重近8万公斤,肩膀上留下过一道道被电缆一次次硌破的疤痕;安装设备119台(套),总重17万余公斤,工地临时帐篷里留下过他多少个不眠之夜;102高压间及时投用,全球最大、最先进的18500吨油压机大件合浇顺利完成,留下他多少汗水…… 这里也有他值得回味的童年:杨奎烈的父亲是一名“老洛矿”,作为“一五”期间的重点工程之一,焦裕禄曾带领杨奎烈父亲这样的第一代洛矿人苦干9年,而从小听焦裕禄在洛矿的故事,成了杨奎烈的必修课。 因此,即便是在他生命的最后日子里,只要有机会,他都会在厂区里那条笔直的焦裕禄大道上去走一走、看一看。 妻子马丽杰到现在还记得,1978年退伍归来的杨奎烈成为洛矿一名钳工时,高兴得像个孩子,他说,能在“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工作,是这辈子最大的光荣。 一干就是34年。 就在父亲生前所在的岗位上,杨奎烈自学成材,成为“土专家”。这期间,他否定过权威专家的方案,为企业节省上千万资金并缩短了“新重机”项目的工期;他也“随机应变”违背过公司制度,只是为了提前修好锅炉车间软化水储罐保温层,根除安全隐患,但事后却主动“写检查、挨处分” 。 即便是这家老国企19个月发不出工资、甚至一度“打白条”的时期,他也不离不弃,始终坚守在岗位上。 杨奎烈兄弟4人,有两人在日本定居,一人在澳大利亚定居。曾多次有到国外定居的机会,但他从未有所动摇,从普通工人、技术员、车间主任、工会主席一直干到能源供应公司经理、党委书记,整整34年。 有亲戚说:“你这个官没意思,连套房子也没混上。”杨奎烈半开玩笑地拿出3件“宝贝”回应:一顶安全帽,戴上后提醒自己和工人们时刻绷紧安全意识;一台照相机,在巡视时记录隐患以便维修和巡检人员参考;一架望远镜,用来排查肉眼看不清的故障点和“跑冒滴漏”现象。 时至今日,杨奎烈家人仍然住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造的不足5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
●倒计时第3天: 人们发现,在他的工作日志中,记录着密密麻麻的电话号码和一个个工人的名字。工会主席何淳说:“这里每一个被他记录在本子上的工人,都有一个被杨奎烈帮助的故事,不信你可以打电话试试。” 从3月5日开始,杨奎烈的病情日益加重,时常进入昏迷状态,甚至连话都不能说了。 弥留之际,杨奎烈特地把能源供应公司副经理孙锡峰叫到床前:“我的后事不要麻烦公司,也不能收挽金。” 一直关注杨奎烈事迹的洛阳市总工会常务副主席张冀昌,和中信重工工会主席何淳商议,希望能为洛阳产业工人留下点什么——决定封存杨奎烈生前所在的办公室。 在整理杨奎烈遗物时,工会干部们在杨奎烈办公室抽屉里发现了不少空白的体检表。后经证实,这些表格是杨奎烈近年来的体检表,上面除了单位醒目的红色印章和名字一栏填上“杨奎烈”3个字以外,各项检测栏目处一片空白,而这些空白体检表格,就被杨奎烈偷偷放在公司患病职工的体检表的下面。 “他当过14年的工会主席,又是工人出身,所以对工人特别有感情,每次有荣誉,他都让给了一线产业工人。” 中信重工工会主席何淳说,在自己印象里,杨奎烈各项工作十分突出,但却一次没有参评过市级劳动模范或五一劳动奖章。 在杨奎烈的办公室里,善后小组还找到了8本从未间断过的工作日志。 在这些密密麻麻的工作日程上,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即便过年和节假日也不例外。他的行动轨迹永远是两点一线:家庭、单位;单位、家庭。 至此,人们才发现,在杨奎烈确诊肝癌后的200多天时间里,他有日志记录的参加公司安全工作会议就有12次以上,前往工地现场100多次,平均每天接打业务电话20次以上。 在这些工作日志中,记录着密密麻麻的电话号码和一个个工人的名字。 “我们打过去才发现,都是厂里的困难职工或者家属。”指着其中一个“刘胜利”的名字,何淳说:“这里每一个被他记录在本子上的工人,都有一个被杨奎烈帮助的故事,不信你可以打电话试试。” 电话那头,能源供应公司制氧运行班工人刘胜利声音哽咽:“你能想象一个公司领导礼拜天骑自行车,去医院看望一个工人的母亲吗?” 很多工人保留着杨奎烈的短信。这些短信是工人在生日、家庭遇到困难等情况时,杨奎烈第一时间送来的“关心”。 杨奎烈住院期间,电视连续剧《焦裕禄》剧组恰好在中信重工公司完成拍摄,焦裕禄的扮演者王洛勇专门来到杨奎烈的病床前探望:“如果提前来看你,焦裕禄我会演得更好。” 2012年3月9日11时38分,在与病魔顽强抗争同时也坚持工作了287天后,杨奎烈带着对企业、职工、家人的眷恋,永远闭上了眼睛,享年58岁。 遗体告别那天,上千名职工和家属自发前来送别。 清明节前夕,中信重工各车间、班组举行杨奎烈追思会50场以上。(记者 余嘉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