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不回家休息对焦裕禄而言是家常便饭,常常一个馒头、一碗水就是一顿饭,退休职工史莲凤至今还记得,当时一金工车间有一条大板凳,焦裕禄熬不住了会躺在上面睡一会儿,身上盖一件常穿的大棉袄。 试生产过程中,从毛皮加工到装配,每一步都有技术难题。 烘装大齿轮这道工序是一个难题。徐魁礼记得,因为图纸没有说明烘装的具体办法,大家请教了苏联专家,苏联专家带着工人用了将近一天的时间,垒出来了一个大炉子,把零件嵌进炉子加热,利用齿轮受热膨胀后的缝隙把齿轮轴“塞进去”。 看了这方法大家觉得还可以再简单一点,有个“土办法”,就是直接用柴火烤零件。当时工人们对苏联专家都很恭敬,没有当面说出来,焦裕禄知道后,和技术员们商讨觉得可行,交待工人们晚上干,怕白天被苏联专家看见责怪工人。当天凌晨,焦裕禄来到车间,指挥工人们安装,第二天一早,苏联专家发现轴承已经装好了。此后,烘装各种齿轮都用这种办法,一直用了好几年。 ○一般用20多年 这台设备服役近半个世纪 在焦裕禄的带领下,只用了3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中国第一台Ф2.5米提升机的研制,交工时苏联专家围着提升机看了又看,连连称赞简直是个奇迹。 提升机研制成功之后,被调配给观音堂煤矿,结束了观音堂煤矿用蒸汽机提升运输的历史,提升能力较过去提高了一倍。此后的很多年里,观音堂煤矿所有的原煤都要通过这台提升机送上火车,一直用到2007年,观音堂煤矿对矿井提升系统进行改造,这台提升机才“退休”,整整服役了49年。 徐魁礼说,一般的设备使用20多年就不行了,这台提升机一直用了近半个世纪才“退休”,就是因为焦裕禄带领工人生产设备时,那种实事求是和认真的精神发挥了作用。 ○对比青年时期焦裕禄 年轻人打心底服气 去年夏天,中信重工决定让闲置在观音堂煤矿的Ф2.5米提升机叶落归根,并用一台新的提升机将其换了回来。 在1月22日揭牌现场,中信重工董事长任沁新握着Ф2.5米提升机操作台座椅的调节杆,演示了一下这个调节杆的作用,按下调节杆,原本的座椅后背会往后倾斜变成躺椅,长时间操作的工人可以靠着休息一下。 任沁新说,这台Ф2.5米提升机可谓新中国机械生产的代表作,老一代工人们没有条件创造条件,硬是靠人拉肩扛生产出来的这台设备,到目前为止都是不落后的,每个零件都很精致。 看到半个世纪前制造的提升机至今还能正常使用,中信重工的青年工人高昆打心底觉得很了不起,觉得自己应该学习焦裕禄身上的那种吃苦耐劳精神,多干脏活累活。中信重工技术科工人连自军也有同样的想法,他觉得,对80后、90后工人而言,社会上的诱惑太多,能踏实工作非常重要,工作一天就要有一天的收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