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端午节:节令饮食习俗

 沪学 2012-04-13

中国饮食文化之节令饮食习俗

    刚过了端午节。从家里吃了粽子回来,想到论文,不经意想到了附有中国特色的节庆食俗。

    书上说:中国古代的农历把一年分为十二个月、四时、八节、二十四气,这筻形成了许多节气节日,如立春、春分、清明、立夏、夏至、冬至等。在中国,节日的本意是指节气相交转换之日,没有民俗意义上的“节日”的含义。但一部分节气节日逐渐变成了民俗节日,如清明、夏至、冬至等。

    这样,每个特定的时间。就形成了各色的饮食习俗。起源大多是祭祀,除此还有为特定的纪念,纪念人或者事情而制作的食物。在端午节为了纪念屈原而制作粽子就是一个例子。

    另外,不得不提就是春节。中国人最最在乎的一个节日。春节俗称新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流行于全国各地。春节旧称元旦,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到元宵节(正月十五),都属新年范围,其中从除夕至正月初三为高潮。节前,人们积极置办年货,制作新衣,举行掸尘、祭灶、祀祖、吃年饭、守岁、贴春联、挂年画等活动。节日期间,人们互相拜年,有放爆竹、喝元宝茶、喝春酒、吃年糕、吃饺子、吃元宵等风俗。
在我知道的习俗里面,除夕又称“大年三十”。这一天,家里都要吃年饭,又叫团圆饭。年饭与平时吃饭不同

一是全家团聚的意思。为此,除夕前几天,外出的人便纷纷赶回家过年,没有回来的人,在吃年夜饭时也要给他留一个席位,摆上碗筷,象征他也回家团聚了。看看春运就知道,中国人对团圆的意愿有多强。这是中国家庭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表现。

二是传统上吃年饭的时间多选择在夜间,以免被人打扰。

三是食品丰富、种类多,席中一定要有酒有鱼,年年有余(鱼)之意。人们吃年饭不仅要吃饱,还是喝足,即使是平日不许沾酒的小孩,也可品尝酒味。一些地区还在除夕吃饺子,在包饺子时,要往其中置糖、枣、等。并且各有寓意,如吃枣寓意早得子,有糖的饼子象征生活甜如蜜。现在的家庭更是喜欢在家里,一家人合伙包饺子,再在家里拿饺子煮了吃。齐心协力完成一项劳动,更加促进感情。
    春节象征着一年的起始,就算是打碎盘子,家里人也赶忙说,岁岁平安,岁岁平安。小孩再调皮也不能打骂,大家在第一天不打牌,免得输掉,就要输整整一年。

    除春节之外熟为人知的便是中秋。中秋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月饼,在我们衡阳又有酥薄月,无论哪种都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

  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

    谈到关于端午的习俗,我不得不引用一个故事:传说,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此风俗日后演变成赛龙舟)人们纷纷拿出家中的粽子、鸡蛋投入江中,让鱼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还有郎中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过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然後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有的还在小孩子额头上写上一个“王”字,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他们。从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喝雄黄酒,以此来纪念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中国上下五千年,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君于民为天,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饮食文化的深远。在每周三中国饮食文化课上,我逐步的学习了中国饮食文化和外国饮食文化的区别,学习了茶和酒的历史和礼仪,学习了中华民族对待食的尊敬,和餐桌上的规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