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家三级医院年内落户郊区 通州新建儿童医院字号:T|T 对话 两大举措 应对“以药养医” 受访人:北京市发改委委员、市医改办主任 韩晓芳 问:“以药养医”是广受民众诟病的顽疾,您觉得是哪些因素造成的? 答:“以药养医”的形成,第一个原因就在于补偿机制不合理,政府公共财政的投入,一方面是投入不足,另一方面又不分是政策性亏损还是经营性亏损,投入责任不明确,医院的投资发展和成本控制缺乏合理的制约。其次是医疗服务价格太低,很多价格甚至严重背离成本。 问:遏制“以药养医”,北京将有哪些举措? 答:今后,将试点建立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探索价格、医保和财政三方联动的合理补偿机制,政府负担公立医院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政策性亏损等6项投入。同时,还将开展付费制度改革,从机制上解决医生开大处方、过度医疗和过度检查的问题。 问:医疗服务价格今后将如何调整,如何保证患者的利益? 答:今后的医疗价格将有升有降,虚高的药品价格和大型设备的检查价格要降低,体现医护人员技术服务水准的价格要提高,同时要相应地提高医保报销政策,尽量不给老百姓增加负担。 亮点 关键词·康复治疗 大医院床位将“多出”一倍 昨天的医改大会上透露,本市将推进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合理配置医疗、康复、护理资源的结构和布局,将大医院平均住院天数从14天降到10天,下一步,两三年内降到7天。 目前本市平均住院日是13.9天。方来英介绍,目前一些医院已经实现了将平均住院日降至10天左右,例如北京儿童医院的平均住院日为8.6天。目前平均住院日长集中在一些病种上,例如精神科住院时间长达100多天,下一步需要通过结构性调整,来降低平均住院日。 据不完全统计,本市大医院住院在半年以上的病人占10%以上,这些已经度过危险期、处于康复期的患者,由于没有康复医院接收而长期压床,无形中加剧了住院难。 医管局成立后,将着手把一些医院改制成康复医院和社区护理院。如果有康复院能接收手术后比较稳定的患者,护理院能接收需要长期治疗或临终关怀的患者,那么平均住院时间有可能降到7天,医院的服务效率可望提高一倍,患者在大医院等待住院的时间将会大幅缩短。 本市去年三级医院门急诊人数比前年增长了11.4%。为了缓解门诊看病难,本市增加大医院专家门诊出诊时间,力争使专家门诊服务供给能力提高一倍。 关键词·预约挂号 三五年内全市挂号八成预约 “北京妇产医院可以预约挂号了!”不久前,这个帖子出现在很多准妈妈论坛上。去年11月,本市产科复诊预约在70%左右,而目前产科复诊预约比例整体达到92.43%,这意味着,九成以上孕妇多次产检不用再早起挂号,而是通过预约完成。另外,口腔科复诊预约比例整体也达到94.02%。三级医院复诊预约比例整体达到44.82%。 未来3至5年,全市预约挂号率达80%以上。也就是说,以后医院八成的号源是通过预约方式挂的,而不是现在排队挂号的方式,就医将从现在的随意挂号走向有序预约。 北京市三级医院全面推行预约挂号一年多,通过预约这种形式挂号的患者越来越多。截至去年11月,全市15%的患者通过预约挂号看病。卫生部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2月,全市49家三级医院就诊患者的预约就诊比例已经上升到21.79%,并且,产科复诊预约比例超过九成。 目前本市在13个试点区县建立基层医疗机构与二、三级医院转诊服务,转诊预约成功率达90%以上。但总体来说,社区预约转诊率还比较低,下一步本市将把医疗服务重心由大医院向基层社区转移,进一步完善双向转诊制度,建立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提高社区全科医生服务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付费改革 探索按病种付费 破解“以药养医”难题 本市将在2家医院100个病组,开展按病种付费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建立医保、价格、财政联动机制,逐步改变按项目付费方式,积极推行按病种、按人头、总额预付等多种付费方式,从机制上遏制医药费用不合理上涨。市医改办有关负责人表示,本市将通过付费制度改革,让医院主动降低成本,不再开大药方,不做大检查,从机制上解决“以药养医”。 关键词·社会办医 引导社会资本 进入高端医疗领域 “只要民营资本能办的,政府都鼓励办。”市医改办有关负责人表示,本市将按照公益性、准公益性和经营性三个方向,探索公立医院分类改革,尽快出台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医疗机构的政策措施。 市医改办有关负责人表示,社会力量办医既是政府办医的有益补充,也是满足群众多层次医疗服务需求的重要方面。本市将出台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医疗机构的政策,针对社会办医服务准入、医保定点、基础设施建设、价格管理、用人环境等方面出台具体的支持政策;扩大医疗资源供给总量,形成竞争性的医疗服务提供格局,促进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提高。 另外,本市还将支持社会力量按照规划在新城、郊区等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区域举办医疗机构。按照一视同仁的原则,促进社会力量办医健康发展。 通过政府供地、税收等优惠措施,吸引社会投资进入高端医疗、保健、美容等医疗服务市场,满足多层次医疗服务需求。 关键词·院长聘任 医院院长将成职业管理者 常常在股份公司中出现的监事会,今后将出现在市属医院。按照政事分开的要求,医管局将向市属医院派驻监事会,由监事会对医院的经营管理、财务管理和医疗服务行为进行监督。 韩晓芳表示,医院实行监事会监督下的院长负责制,医管局负责聘任院长。在医院内部建立现代法人治理结构,院长拥有对医院人财物充分的调配权,并接受医管局严格的目标管理和考核。 “过去,医院主要是由专家管理。今后在法人治理结构的框架下,我们要推动院长职业化,成为职业管理者。”韩晓芳说。 本版撰文 孟为 方芳 董长青 让群众“看得起病” 基本医保制度城乡全覆盖 针对140万名老人和孩子以前没有基本医保,看病费用全部自付问题,本市率先建立起“一老一小”医保制度,实现了基本医保制度城乡全覆盖。近两年,本市不断完善医保政策,减轻患者就医负担约31亿元。2010年,本市各类基本医保参保(合)率平均在93%以上。 “社保卡”发放超850万张 针对群众看病报销难、垫付负担重等问题,本市全力推进“社保卡”建设。目前,全市已发放“社保卡”850万余张,在所有定点医疗机构实行职工和居民参保人员持卡就医、即时结算,每年为群众减少个人垫付资金92亿元。 药品集中采购同城同价 2010年,本市完成了全市药品集中采购,实现了辖区内所有二级以上医院统一药品价格。药品价格与市场价相比平均降低16%,减轻医保支出和群众负担36亿元。 让群众“看得了病” 双休日门诊: “变”出10余家三级医院 为了解决“上班族”看病难并分流大医院就医人群,去年本市在26家医院开通双休日全天门诊。本市目前包括军队医院在内,共有66家三级医院。卫生部门表示,双休日全天门诊模式有望在66家医院全面推广。 卫生部门算了一笔账,如果66家三级医院出诊时间全部从五天变成七天,相当于门诊量提高了大约25%,也就等同于在政府不增加医疗基础设施投入的情况下,短期内增加了十几家三级医院。 电子病历: 五年内建成遏制大处方 本市在研究制定电子病历技术方案工作基础上,2011年开始,力争五年完成居民电子病历建设,对遏制大处方、滥用抗生素、规范医疗行为将发挥积极作用。 家庭医生: 健康守门人承担4成诊疗 本市通过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和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步承担起“健康守门人”职责。基层诊疗人次占全市比重从5%提高到40%以上。 双向转诊: 大医院与社区医院手挽手 本市推行大医院预约挂号,双向转诊。在13个试点区县建立基层医疗机构与二、三级医院转诊服务,转诊预约成功率达90%以上。 让群众“看得上病” 首医委促进医疗资源共享 针对首都医疗资源复杂特性,为强化统一规划、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形成发展改革整体合力,本市成立首都医药卫生协调委员会,建立起高层次的管理协调机制。 鼓励民营资本办医疗机构 本市将按照公益性、准公益性和经营性三个方向,研究制定鼓励民营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实施意见,只要民营资本能办的,政府都鼓励办。 启动全民健康促进机制 本市将建立政府、社会、个人共同参与的健康促进机制。本着减少疾病、促进健康,让群众少得病、晚得病、最好不得病,2009年,北京在全国第一个制定实施了《全民健康十年行动规划》,目前正着眼于健康城市发展理念编制“十二五”健康北京专项规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