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评新编《红楼梦续》中诗句及其作者之解说

 林中圣诞 2012-04-13
《红楼梦续》后四十回新编,2002年1月北京华文出版社出版,是一位红学会某会员的手笔。该书作者在前言中宣称:“在《红楼梦续》中。写了大量的诗词歌赋。虽然在艺术形式上采用的是中国古诗词的形式-----”。但是,一看该书便知,多是作者用随拼乱凑的语句借以乾隆时代塑造的人物而题咏出来(如宝玉,宝钗,黛玉等),却毫无乾隆时代诗的风韵。它既不是《红楼梦》中诗的格律形式,又不是古风诗形式,更不像现代白话诗的形式;把这种东西说成是“采用中国古诗词形式”而用来‘续’我国古典文学巨著《红楼梦》,未免有些滑稽。
我不是什么‘红学家’,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一般读者,我爱看古典小说及其中诗词,所以,我就针对该作者所谓“采用中国古诗词形式”的话来简略谈一下个人意见:
我国古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份.诗,自唐代形成格律以来,又叫做‘近体诗’,自此,更有不少人用它来咏事,咏物,咏志,咏怀;虽然在内容,诗意,词意上各有不同,但在韵律形式上基本是一致的。向来有不少佳篇,也有专门集子,有的名句还被后人引用,真正是一种有很大媚力的文学形式。《红楼梦》书中大量诗,词,对联,基本上是这种格律形式之‘近体诗’和对联,以及按词牌填写而成的词。有些古典小说家,也用这种诗来衬托自己的作品,如《警世通言》中“王娇鸾百年长恨”就是此例。另外还有唐中和年间博陵人崔护,有一首《题都城南庄》诗: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虽然是二十八字的短短一首七言绝句,到后来就有人把编成《人面桃花》的故事和戏剧来传演。这就说明格律诗词在文学创作中的地位。《红楼梦》中诗词和楹联的格律形式是较为突出的:在第十八回题咏大观园那么多的诗,三十七回结海棠社之咏白海棠,以及三十八回中的咏菊,还有楹联和《西江月》词等的大批格律诗词,给《红楼梦》增添了相当的艺术光彩。许多读者对这些都很有印象。
但《红楼梦续》的作者(下一律称‘续作者’),在前言中所说‘采用中国古诗词形式’的话是不真实的,古诗词之基本形式就是格律(韵律)或古风式的诗,以及填词用的词牌(词谱)等。它和诗词之内容或诗意和词意是不同的。可是;看遍了‘续书’中的诗,基本没有“采用”什么“古诗词形式”来写。
古诗,应该有格律的近体诗,或古风诗,格律诗又有绝句或律诗之分,诗和词的格律应该用平仄韵和诗词的格式来构成。《红楼梦》一开头就有两首格律诗,其一是七言绝句: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其二是一首五言绝句: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再就是关于词,是按词牌(词谱)填写而成,《红楼梦》第三回中“批宝玉极合”的两首词是按“西江月”词牌填写而成。另外还有很多词牌;如“临江仙”,“南柯子”等等,都可填进不同内容。至于赋;又是一种不同的体裁,但也是一种形式,古时有楚宋玉的《高唐赋》,三国曹子建的《洛神赋》,西晋左思的《三都赋》。这些都是讲古诗词赋的形式,并不涉及各个人创作内容。可是;从‘续书’里面很难找到续作者所谓的“采用中国古诗词形式”而“写了大量诗,词,赋”的事实。请看续作者在‘续书’百六回咏梅等诗中,后有什么‘宝玉’的七言八句诗:
“雪压琼阁梦难成,谁为湘妃更动情,窗前斑竹寂寞影,华清池边花正浓,
东风年年皆有期,人生曾有几清明,要为报春先斗雪,不分嫩寒锁玲珑”。
这种诗,连韵脚也押不整。而在《红楼梦》中,贾宝玉不但会做诗,并且作了大量的诗。可是,续作者把贾宝玉在‘续书’中做的诗连韵都不会押,这是什么写法呢?其中第六句和第五句本该是对句,不但根本谈不上,还又把‘咏梅’和‘清明’扯在一起,又是为何?还有‘续书’八十四回写林黛玉诗一首是这样的:
“苍松翠柏擎天生,铁道雄关横千秋,东海巾帼束恶鲨,江水喝断亦倒流,
春酿溢香迎远客,刀剑原为驱豹虫,今朝莫忘亡国恨,何劳筑路仙道中”。
这那里是“采用中国古诗词形式”诗!把用来做快板或‘数来宝’的唱词还差不多,其中‘江水喝断亦倒流’,好像是京剧《龙凤呈祥》中乔阁老描述张飞唱的‘喝断了桥梁水倒流’句的翻版。读过《红楼梦》中林黛玉所咏诗的人,不可能认为是原《红楼梦》中林黛玉之诗作。续作者是一位红学家,现就专从《红楼梦》来说一下吧:
《红楼梦》中诗和词在形式方面有其三个基本特点;其一是每句诗中的平仄韵,可以“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如第二字是平声,那第四字必是仄声,第六字又是平声,这就是平,仄,平。反过来,如第二字是仄声,那第四字必是平声,第六字又是仄声,即仄,平,仄。如第十八回题咏大观园贾元春的一首七言绝句诗:
“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工夫筑始成,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锡大观名”。
不但完全符合平仄的要求,就是押韵(韵脚)也是按诗韵“八庚”中的字来押的,押得很整。除此以外,至于押韵用的:“一东”,“二冬”,“七阳”,“八庚”等就不在这里说了。其二是律诗;不论是五言律还是七言律,其中第三句与第四句,第五句与第六句,应该是对仗句(此待下面再谈)。其三是平起式或仄起式的问题;开头第一句的一二字是平声,便是平起式(主要是第二字),第一句一二字是仄声,是仄起式,后面的句子要和起式相应而写。《红楼梦》书中大量诗词特点,就体现在上叙这些方面。但‘续书’中的诗词在形式上是与此截然不同的。
续作者在前言中还又说:“中国古诗词由于在对仗中最益于汪洋恣肆,相互映射,由此及彼的艺术效果(此话难懂),但它的最大缺点是太形式化了,往往为了对仗必须用一些偏僻怪异的词句,它不利于一般读者的理解”。这话也未免夸大其词了!古诗词中的对仗究竟有多少人用‘偏僻怪异的词句’的?恐怕不像续作者说的那样。比如,唐代诗人贾岛,有两句著名的诗,而且又是很工整的对仗句: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读过这诗的人,能说它是‘偏僻怪异的词句’吗?我们看看《红楼梦》诗中的对仗是怎样的;请看第三十七回,林黛玉在咏白海棠 的一首律诗中有: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的对仗句,和三十七回贾宝玉咏白海棠律诗中: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
等对仗,那又用了什么‘偏僻怪异词句’呢?再就是《红楼梦》中的楹联,那更是严格的对仗句,也不见得是用了什么‘偏僻怪异的词句’。如第二回中智通寺一副楹联为:
“身后有馀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一般的读者,既然是可以阅读《红楼梦》,不见得不阅读这副对联。还有第一回中太虚幻境其楹联是: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能说是用了‘偏僻怪异词句’吗?特别是第三回那副:
“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
的对联,显示出当时贾府之气派。上面举例三副对联(也是对仗句),在阅读《红楼梦》的读者来说,大都乐于欣赏。真正使读者‘不利于理解’的,还是续作者所谓的‘诗’。他在‘前言’中一首“赋梅”诗,是这样写的:
“迎雪含笑态自闲,罗浮一枝梦如仙,君王爱看妃子笑,我爱寒姿斗婵娟”。
在艺术形式上难说有什么诗的风味,其中第三第四两句使人难于理解。“君王爱看‘妃子笑’”句不知说的是什么?唐代李白,在《清平调》中有这样一首诗: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其中“长得君王带笑看”之句和整个《清平调》三首诗,都是咏牡丹花,而不是咏梅花,当时在场有唐明皇和杨贵妃,那当然是“长得君王带笑看”,自从三首《清平调》以后,就有人把牡丹称之为‘花王’。而今这位续作者说的‘君王’是谁?爱看怎样的‘妃子笑’?还有关于‘妃子笑’这个词,是荔枝的别名;杨贵妃喜岭南的一种荔枝,见有人送来就会笑,以后有人就把荔枝称为‘妃子笑’。唐诗人杜牧有“无人知是荔枝来”之句就是指此事。续作者总不会不知道诗中有关荔枝的知识吧,总不致于把荔枝当梅花来题咏吧!还有第四句“我爱寒姿斗婵娟”。自古以来,诗人都把梅花看作是“不与群芳争斗艳”和“独自傲霜雪”的。比喻一种品格清高的人,或清高品格的花,那又会去斗什么婵娟!陆游也在咏梅词中说“无意苦争春”。也许续作者在一个皓月当空的夜晚,自意为梅花与广寒宫嫦娥互斗耐寒,但这种意境是“偏僻”的,是“不利于一般读者的理解”的。续作者是一位研究古典文学巨著《红楼梦》的‘红学家’,应该有丰富的古典文学知识,但其诗作却“不利于”读者的理解。
或许有人说,我们现在作诗,不要那些古老的东西。这话也说得有理,但要看是以什么名义拿出来?续作者是以《红楼梦续》的名义拿出来的,如果‘续书’与原书的诗词在形式上完全脱节,那又叫什么‘续’呢?起码是没有用历史g 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对待原书中诗词而滥‘续’吧!况且续作者还自称是“采用中国古诗词形式”,又作何解释呢?。
(此文只是对事不对人,以摆事实讲道理来写的) .
雪xue, 2003年11月,
评新编《红楼梦续》中诗句及其作者之解说
《红楼梦续》后四十回新编,2002年1月北京华文出版社出版,是一位红学会某会员的手笔。该书作者在前言中宣称:“在《红楼梦续》中。写了大量的诗词歌赋。虽然在艺术形式上采用的是中国古诗词的形式-----”。但是,一看该书便知,多是作者用随拼乱凑的语句借以乾隆时代塑造的人物而题咏出来(如宝玉,宝钗,黛玉等),却毫无乾隆时代诗的风韵。它既不是《红楼梦》中诗的格律形式,又不是古风诗形式,更不像现代白话诗的形式;把这种东西说成是“采用中国古诗词形式”而用来‘续’我国古典文学巨著《红楼梦》,未免有些滑稽。
我不是什么‘红学家’,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一般读者,我爱看古典小说及其中诗词,所以,我就针对该作者所谓“采用中国古诗词形式”的话来简略谈一下个人意见:
我国古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份.诗,自唐代形成格律以来,又叫做‘近体诗’,自此,更有不少人用它来咏事,咏物,咏志,咏怀;虽然在内容,诗意,词意上各有不同,但在韵律形式上基本是一致的。向来有不少佳篇,也有专门集子,有的名句还被后人引用,真正是一种有很大媚力的文学形式。《红楼梦》书中大量诗,词,对联,基本上是这种格律形式之‘近体诗’和对联,以及按词牌填写而成的词。有些古典小说家,也用这种诗来衬托自己的作品,如《警世通言》中“王娇鸾百年长恨”就是此例。另外还有唐中和年间博陵人崔护,有一首《题都城南庄》诗: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虽然是二十八字的短短一首七言绝句,到后来就有人把编成《人面桃花》的故事和戏剧来传演。这就说明格律诗词在文学创作中的地位。《红楼梦》中诗词和楹联的格律形式是较为突出的:在第十八回题咏大观园那么多的诗,三十七回结海棠社之咏白海棠,以及三十八回中的咏菊,还有楹联和《西江月》词等的大批格律诗词,给《红楼梦》增添了相当的艺术光彩。许多读者对这些都很有印象。
但《红楼梦续》的作者(下一律称‘续作者’),在前言中所说‘采用中国古诗词形式’的话是不真实的,古诗词之基本形式就是格律(韵律)或古风式的诗,以及填词用的词牌(词谱)等。它和诗词之内容或诗意和词意是不同的。可是;看遍了‘续书’中的诗,基本没有“采用”什么“古诗词形式”来写。
古诗,应该有格律的近体诗,或古风诗,格律诗又有绝句或律诗之分,诗和词的格律应该用平仄韵和诗词的格式来构成。《红楼梦》一开头就有两首格律诗,其一是七言绝句: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其二是一首五言绝句: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再就是关于词,是按词牌(词谱)填写而成,《红楼梦》第三回中“批宝玉极合”的两首词是按“西江月”词牌填写而成。另外还有很多词牌;如“临江仙”,“南柯子”等等,都可填进不同内容。至于赋;又是一种不同的体裁,但也是一种形式,古时有楚宋玉的《高唐赋》,三国曹子建的《洛神赋》,西晋左思的《三都赋》。这些都是讲古诗词赋的形式,并不涉及各个人创作内容。可是;从‘续书’里面很难找到续作者所谓的“采用中国古诗词形式”而“写了大量诗,词,赋”的事实。请看续作者在‘续书’百六回咏梅等诗中,后有什么‘宝玉’的七言八句诗:
“雪压琼阁梦难成,谁为湘妃更动情,窗前斑竹寂寞影,华清池边花正浓,
东风年年皆有期,人生曾有几清明,要为报春先斗雪,不分嫩寒锁玲珑”。
这种诗,连韵脚也押不整。而在《红楼梦》中,贾宝玉不但会做诗,并且作了大量的诗。可是,续作者把贾宝玉在‘续书’中做的诗连韵都不会押,这是什么写法呢?其中第六句和第五句本该是对句,不但根本谈不上,还又把‘咏梅’和‘清明’扯在一起,又是为何?还有‘续书’八十四回写林黛玉诗一首是这样的:
“苍松翠柏擎天生,铁道雄关横千秋,东海巾帼束恶鲨,江水喝断亦倒流,
春酿溢香迎远客,刀剑原为驱豹虫,今朝莫忘亡国恨,何劳筑路仙道中”。
这那里是“采用中国古诗词形式”诗!把用来做快板或‘数来宝’的唱词还差不多,其中‘江水喝断亦倒流’,好像是京剧《龙凤呈祥》中乔阁老描述张飞唱的‘喝断了桥梁水倒流’句的翻版。读过《红楼梦》中林黛玉所咏诗的人,不可能认为是原《红楼梦》中林黛玉之诗作。续作者是一位红学家,现就专从《红楼梦》来说一下吧:
《红楼梦》中诗和词在形式方面有其三个基本特点;其一是每句诗中的平仄韵,可以“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如第二字是平声,那第四字必是仄声,第六字又是平声,这就是平,仄,平。反过来,如第二字是仄声,那第四字必是平声,第六字又是仄声,即仄,平,仄。如第十八回题咏大观园贾元春的一首七言绝句诗:
“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工夫筑始成,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锡大观名”。
不但完全符合平仄的要求,就是押韵(韵脚)也是按诗韵“八庚”中的字来押的,押得很整。除此以外,至于押韵用的:“一东”,“二冬”,“七阳”,“八庚”等就不在这里说了。其二是律诗;不论是五言律还是七言律,其中第三句与第四句,第五句与第六句,应该是对仗句(此待下面再谈)。其三是平起式或仄起式的问题;开头第一句的一二字是平声,便是平起式(主要是第二字),第一句一二字是仄声,是仄起式,后面的句子要和起式相应而写。《红楼梦》书中大量诗词特点,就体现在上叙这些方面。但‘续书’中的诗词在形式上是与此截然不同的。
续作者在前言中还又说:“中国古诗词由于在对仗中最益于汪洋恣肆,相互映射,由此及彼的艺术效果(此话难懂),但它的最大缺点是太形式化了,往往为了对仗必须用一些偏僻怪异的词句,它不利于一般读者的理解”。这话也未免夸大其词了!古诗词中的对仗究竟有多少人用‘偏僻怪异的词句’的?恐怕不像续作者说的那样。比如,唐代诗人贾岛,有两句著名的诗,而且又是很工整的对仗句: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读过这诗的人,能说它是‘偏僻怪异的词句’吗?我们看看《红楼梦》诗中的对仗是怎样的;请看第三十七回,林黛玉在咏白海棠 的一首律诗中有: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的对仗句,和三十七回贾宝玉咏白海棠律诗中: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
等对仗,那又用了什么‘偏僻怪异词句’呢?再就是《红楼梦》中的楹联,那更是严格的对仗句,也不见得是用了什么‘偏僻怪异的词句’。如第二回中智通寺一副楹联为:
“身后有馀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一般的读者,既然是可以阅读《红楼梦》,不见得不阅读这副对联。还有第一回中太虚幻境其楹联是: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能说是用了‘偏僻怪异词句’吗?特别是第三回那副:
“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
的对联,显示出当时贾府之气派。上面举例三副对联(也是对仗句),在阅读《红楼梦》的读者来说,大都乐于欣赏。真正使读者‘不利于理解’的,还是续作者所谓的‘诗’。他在‘前言’中一首“赋梅”诗,是这样写的:
“迎雪含笑态自闲,罗浮一枝梦如仙,君王爱看妃子笑,我爱寒姿斗婵娟”。
在艺术形式上难说有什么诗的风味,其中第三第四两句使人难于理解。“君王爱看‘妃子笑’”句不知说的是什么?唐代李白,在《清平调》中有这样一首诗: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其中“长得君王带笑看”之句和整个《清平调》三首诗,都是咏牡丹花,而不是咏梅花,当时在场有唐明皇和杨贵妃,那当然是“长得君王带笑看”,自从三首《清平调》以后,就有人把牡丹称之为‘花王’。而今这位续作者说的‘君王’是谁?爱看怎样的‘妃子笑’?还有关于‘妃子笑’这个词,是荔枝的别名;杨贵妃喜岭南的一种荔枝,见有人送来就会笑,以后有人就把荔枝称为‘妃子笑’。唐诗人杜牧有“无人知是荔枝来”之句就是指此事。续作者总不会不知道诗中有关荔枝的知识吧,总不致于把荔枝当梅花来题咏吧!还有第四句“我爱寒姿斗婵娟”。自古以来,诗人都把梅花看作是“不与群芳争斗艳”和“独自傲霜雪”的。比喻一种品格清高的人,或清高品格的花,那又会去斗什么婵娟!陆游也在咏梅词中说“无意苦争春”。也许续作者在一个皓月当空的夜晚,自意为梅花与广寒宫嫦娥互斗耐寒,但这种意境是“偏僻”的,是“不利于一般读者的理解”的。续作者是一位研究古典文学巨著《红楼梦》的‘红学家’,应该有丰富的古典文学知识,但其诗作却“不利于”读者的理解。
或许有人说,我们现在作诗,不要那些古老的东西。这话也说得有理,但要看是以什么名义拿出来?续作者是以《红楼梦续》的名义拿出来的,如果‘续书’与原书的诗词在形式上完全脱节,那又叫什么‘续’呢?起码是没有用历史g 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对待原书中诗词而滥‘续’吧!况且续作者还自称是“采用中国古诗词形式”,又作何解释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