磺胺药( sulfonamides)是一类化学合成的抗微生物药。具有抗菌谱广,疗效确实,性质稳 定,价格低廉,使用方便等优点,但同时也有抗菌作用较弱,不良反应较多,细菌易产生耐药 性,用量大,疗程偏长等缺陷。甲氧苄啶的出现使磺胺药的抗菌效力增强。目前在兽医临床 上仍广泛应用。 (一)理化性状 一般为白色或淡黄色结晶性粉末,难溶于水(磺胺醋酰除外),具有酸碱两性。在强酸或 强碱溶液中易溶,均能形成相应的盐。其钠盐的水溶性较其母体化合物大,制剂多用。 (二)抗菌作用 磺胺药抗菌作用范围广,对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都有抑制作用,为广谱抑菌 剂。对磺胺药高度敏感的病原菌有:链球菌、肺炎球菌、沙门氏菌、化脓棒状杆菌;次敏感菌 有:葡萄球菌、变形杆菌、巴斯德氏菌、大肠杆菌、产气荚膜梭菌、炭疽杆菌、李斯特氏菌、痢疾 杆菌等。磺胺药对某些放线菌、衣原体(如砂眼)和某些原虫如球虫、阿米巴原虫、弓形虫也 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但对螺旋体、结核杆菌、立克次体、病毒等完全无效。 磺胺药通过阻止细菌的叶酸代谢而抑制其生长繁殖。对磺胺药敏感的细菌不能直接利 用周围环境中的叶酸,必须吸收细菌体外的对氨基苯甲酸( PABA).在菌体内二氢叶酸合成 酶的参与下,与二氢喋啶一起合成二氢叶酸,再经二氢叶酸还原酶的作用形成四氢叶酸,进 一步与其他物质一起合成核酸。磺胺药有和PABA相似的化学结构,能与PABA竞争二氢 叶酸合成酶,从而阻碍敏感菌叶酸的合成而发挥抑菌作用。高等动植物能直接利用外源性 叶酸,故其代谢不受磺胺类药物干扰。 (三)耐药性 磺胺药在治疗过程中,可因剂量和疗程不足,使敏感菌产生耐药。易产生耐药的细菌有 大肠杆菌、金黄葡萄球菌和巴斯德氏菌等,其原理可能与细菌产生大量的PABA有关。细菌 对某种磺胺药产生耐药后,对其他一些磺胺药也无效,即存在交叉耐药性。 (四)体内过程 1.吸收 临床上常用的磺胺药可分两类,一类是肠道内易吸收的,如磺胺嘧啶(SD)、磺 胺二甲嘧啶(SM,)、磺胺异口唑(SIZ)、磺胺甲基异口唑(SMZ)、磺胺间甲氧嘧啶(SMM)、磺胺 对甲氧嘧啶(SMD)、磺胺邻二甲氧嘧啶(SDM,)等,主要用于全身感染;另一类是肠道难吸收 的,如磺胺咪(SG)、柳氮磺吡啶(新型磺胺药,与肠壁结缔组织有特殊亲和力,在肠道内被分 解为磺胺吡啶和5-氨基水杨酸而发挥抗菌、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琥磺噻唑(SST)、酞磺 噻唑( PST)、酞磺醋酰(息拉米,PSA)等,适用于治疗肠道感染。 肠道内易吸收的磺胺药,主要在小肠上段吸收,吸收迅速而完全,吸收占内服量的70% - 100%。同时胃也吸收一部分。在各种动物中,肉食、杂食动物较草食动物吸收率高,单胃 动物较复胃动物吸收率高。依次为家禽>犬>猪>马>羊>牛。一般肉食动物内服后经3 - 4h可吸收完毕,其他单胃动物则需4- 6h,牛、羊则需12 - 24h。胃肠道机能的强弱及内容 物的充盈度都可影响吸收。 磺胺药的可溶性制剂(如各磺胺药钠盐)亦可肌内注射而迅速吸收。子宫灌注或乳室注 入亦有90%以上被吸收。 2.分布磺胺药吸收入血盾,一部分在血浆中保持游离状态(游离型),一部分与血浆蛋 白相结合(结合型),另一部分在肝脏中高度乙酸化变成乙酸磺胺(乙酸型)。游离型具抗菌 作用,且能透过毛细血管进入各种体液和组织。结合型无抗菌活性,也不能透入体液或组织 中,但结合较疏松,能不断分解出游离型磺胺,乙酸型是磺胺的主要代谢产物,无抗菌活性。 磺胺药在体内分布相当广泛。各种组织和体液均能到达。以血液中含量最高,肝、肾次 之,胸水、腹水、滑膜液、房水中浓度也较高,并能透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磺胺药在神经、肌 肉及脂肪组织中的含量则较低。 与血浆蛋白的结合是影响磺胺药在体内分布的一个主要因素,不同的磺胺药其血浆蛋 白的结合率不同,其在体内的分布就不一样。在常用的磺胺药中磺胺嘧啶与血浆蛋白的结 合率低,脑脊液中的浓度比其他磺胺药高,因此是磺胺类药中治疗脑部细菌性感染的首选 药。 3.代谢磺胺药主要在肝脏中代谢失活。代谢方式有乙酰化、结合、氧化等,其中以乙 酰化为主。不同的磺胺药,不同的动物其乙既化率不一。乙酰化磺胺无抗菌活性,但保留原 来的毒性。有些磺胺药如ST乙酰化后溶解度比原药低,易在肾小管内析出结晶,而SD、SM2 等乙酰化产物虽水溶性较高,但在酸性尿申也易结晶析出,进而损害肾脏。部分磺胺药及代 谢产物在肝内成为水溶性的葡萄糖醛酸结合物而失去活性。 4.排泄 内服难吸收的磺胺药,主要由粪便排出;内服易吸收的磺胺药主要通过肾脏排 泄,通过肾小球滤过或肾小管分泌到达肾小管腔内的药物,有一部分被肾小管重吸收。重吸 收少、排泄快的药物如SIZ在尿中浓度较高,适用于治疗泌尿道感染。主要由肾小管分泌, 重吸收多的药物在尿中浓度低,但在血中有效浓度维持时间较长,多属长效如SMZ、SMM 等。磺胺药尚可经肠液、胆汁分泌排出,也可由乳汁排泄,但量较少。 (五)不良反应 磺胺药的不良反应一般不太严重。 主要表现为急性和慢性中毒两种。 1.急性中毒:多见于磺胺钠盐静脉注射时速度过快或剂量过大,内服剂量过大时也会发 生。主要表现为神经兴奋、共济失调、肌无力、呕吐、昏迷、厌食和腹泻等症状。 2.慢性中毒:多见于剂量偏大、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主要症状为:①泌尿系统损伤。 结晶尿、血尿、蛋白尿、尿闭、肾水肿;②消化系统障碍。食欲不振,呕吐、腹泻、值疝、肠炎;③ 造血机能破坏。粒细胞、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凝血障碍;④幼畜或雏禽免疫系统抑制。 免疫器官出血及萎缩;⑤影响产蛋。产蛋下降,蛋破损率和软壳率增高;③过敏反应。药物 热、皮疹等。 (六)应用原则 1.合理选药全身性感染宜选肠道易吸收、作用强而副作用较小的药物如SMM、SMZ、 SD、SM。等;肠道感染可选内服不易吸收的药物如SST、PST、SG等;治疗创伤时可选用SN、SD - Ag等;尿道感染可选用对泌尿道损伤小、尿中浓度高的SIZ、SMZ等。 2.适宜的剂量首次用大剂量(突击量,一般是维持量的2倍),以后每隔一定时间给予 维持量,待症状消失后、还应以维持量的1/2 - 1/3量连用2-3天,以巩固疗效。 (七)药物相互作用 有些含对氨基苯甲酰基的药物如普鲁卡因、苯唑卡因、丁卡因等在体内可生成PABA. 因此不宜与磺胺药合用。 (八)注意事项 1.严格掌握适应症,对病毒性疾病及发热病因不明时不宜用磺胺药。 2.急性或严重感染时,为使血中迅速达到有效浓度,宜选用磺胺药钠盐注射。由于其碱 性强,宜深层肌肉内注射或缓慢静脉注射,并忌与酸性药物如维生素C、氯化钙、青霉素等配 伍。 3.宜充分饮水,增加尿量。减少在尿结晶损害肾脏,并加速排出。 4.杂食动物或肉食动物使用磺胺药时,应同时给予等量的碳酸氢钠使尿保持碱性,以增 加磺胺药的溶解度。 5.肾功能受损时,磺胺药排泄延缓,用时慎重。 6.磺胺药可引起肠道菌群失调,维生素B和K的合成和吸收减少,此时宜补充相应的 维生素。 7.除专供外用的磺胺药外,尽量避免局部应用磺胺药,以免发生过敏反应和产生耐药菌 株。 8.治疗创伤时,须将创口中的坏死组织和脓汁清除干净,以免因其含有大量PABA而影 响磺胺药的疗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