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谨防过度锻炼导致骨关节病

 sN飞雪 2012-04-13

人到了老年后,退行性膝关节病自然就会出现,而日常生活中担任负重的膝关节是最易受累的关节,过度锻炼反而会加速关节软骨退行性病变、变薄或剥脱,最后骨端的骨面裸露,导致骨质增生,同时也会使关节充血、渗出、增生,致使骨关节病的症状加重。

    老年人一旦发生骨关节疼痛,首先应尽可能保暖,可用热水袋热敷或将关节靠近取暖器;要在一段时间里适当减少关节的活动,减少走路、跑步和登山、爬楼,尽可能地让关节得到休息,以利于关节的修复。

一般人到了35岁以后,椎体间的椎间盘就要发生退变,弹性、韧性减低,导致关节囊的生理平衡遭到破坏。机体为适应这些内环境的变化,要自身调整、建立新的平衡,而在椎体边缘生长出新的骨骼,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骨质增生,也就是骨刺。中老年人在生长过程中,出现一些继发性骨质增生,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代偿性反应,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机制,所以说有的人患了骨质增生,临床上没有什么不适感。

    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骨刺也在不断的增长,一旦自身不能调节内环境的变化,代谢功能发生障碍。骨刺周围的软组织就会充血、水肿、炎症、粘连。甚至压迫神经和血管,引起一系列的临床病症,这就叫骨关节退行性病变,必须引起重视。

    有资料表明,一旦患骨关节病,病程越短治疗效果越好,恢复就越快。

    1.骨关节病的致病因素

       大量研究表明,年老、肥胖、过度活动、吸烟、糖尿病、高血压等常是骨关节病的易感因素。骨关节在外伤、关节结构异常、特殊职业等异常生物力学作用下,出现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其中最明显的是关节液成分改变,致使软骨及软骨下骨质营养障碍。

    2.骨关节病的病变因素

    人体的骨骼系统是个极其复杂和精妙的系统,软骨间的摩擦系数比冰与冰间的还小,可以减少关节的摩损。软骨细胞内含有大量水分,就象一块硬海绵,运动时可以减少冲击和震荡对关节的损害。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延,关节会逐渐老化、摩损,从而引起关节滑膜出现炎症反应,肿胀、渗出。关节软骨细胞肿胀、崩解、增生。软骨表面失去光泽,透明性降低,在晚期软骨表面粗糙不平,局限性软化灶、软骨碎裂、剥脱,致软骨下骨外露。关节软骨的边缘形成骨赘(骨刺),骨赘如裂成碎片,可形成关节内游离体,严重影响关节的功能。

    常见的骨关节病有各关节的骨质增生、股骨头坏死、肩周炎、髌骨软化症、类风湿性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等。骨关节病的主要表现是关节周围疼痛、肿胀、功能障碍、僵硬、畸形,关节活动时出现摩擦感、响声。严重者疼痛剧烈、持续不断、关节功能严重障碍,最终导致肢体残废。

    3.骨关节病的分类

    骨性关节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凡正常关节无明显原因而逐渐发生退行性变者称为原发性。多发生于老年人,这是由于日常劳动对关节软骨损伤的积累作用以及老年人软骨基质中的粘多糖含量减少,纤维成份增加,韧性度降低,易遭外力伤割而退行性改变。

    继发性骨关节病,因某种已知原因而导致关节软骨破坏或关节结构改变,日后因关节面磨擦或压力不平衡等因素,而造成退行性变者,如关节内创伤、炎症、异常代谢、主物沉着、关节腔内药物注射等原因,破坏了软骨的营养,而使之退化。或是由于创伤后关节结构异常,对线不良,接触面压力不平衡,致使软骨营养交换程序遭到破坏而继发骨性关节病。

    髋关节骨性关节病:髋关节是躯干向下肢传远重力的必经之路,它承受2/3体重的压力和运动时的磨损,也可在髋关节先天疾患或是创伤后遗产生。当关节面软骨遭受破坏股骨头变扁,颈变短、变粗、髋臼边缘骨质增生,整个髋关节变形,改变了负重平衡,致使周围肌肉痉挛和疼痛,以及功能活动受限。

    膝关节骨关节病:一般多有外伤史或下肢其他疾患而引起行路不便、自感关节疼痛有摩擦感或是绞锁现象,尤以行路过多时明显,休息后可出现僵硬状态,稍活动即好转。膝关节骨关节病的致病原因很多,如创伤后,半月板损伤,侧付韧带损伤,股骨髁或胫骨平台骨折,髌骨骨折,髌骨硬化症,关节内游离体,关节腔感染,以及佝偻病,膝内外翻畸形等。

    手部骨关节病:多发生在女性,常为多个手指远端指间关节,背侧疼痛明显,并有畸形和骨隆起,初呈红色有压疼、质硬,经过治疗疼痛可消失,结节可变软,但大小不变、称之为Heber-den氏结节,如发生在手指中间的关节则被称之为Boucharel结节。足踝部骨关节病:多由于创伤或先天因素,如踝部骨折后发生关节面不平整或踝穴宽度改变,导致软骨磨损,先天马蹄内翻,跟腱挛缩,足下垂筋膜弯缩,大骨节病、结核、痛风、类风湿、血友病等继发足部骨关节病,一般在静止时常有僵硬和痛症,活动好转,重时可出现肿胀及活动受限。

    脊椎骨关节病:病变主要发生于椎间关节和椎间盘,其致病原因多为创伤,如直接或间接暴力所致的骨拉,脱位或椎间关节软骨损伤,长期重体力劳动或运动练功所致的慢性劳损或是骨骺损伤等。另外椎体畸形骨质疏松症,椎体压缩骨折后遗楔形改变等导致椎间关节和椎间盘负荷不均匀等因素。

    颈椎骨关节病:为病变椎体小关节骨赘形成,使椎间孔变窄和变小,刺激周围软组织及韧带水肿压迫神经根而引起感觉运动障碍。临床大致分为五型,即:①神经根型;②椎动脉型;③交感神经型;④混合型;⑤脊髓型,本型严重时导致脊髓缺血,引起传导障碍出现高位截瘫。

    腰椎骨关节病:当腰椎受到不均匀的负荷重压时,可使已退化的椎间盘的纤维环断裂,髓核突出,刺激压迫神经根而产生受累神经支配的相应区域的传导性麻木和疼痛。

    椎间盘突出或退化后,弹力减退,丧失吸收震荡应力的能力,使相对的椎体面受到经常的过分压力和撞击,导致软骨板损伤和反应性骨质增生、硬化。或周围软组织水肿造成椎间隙狭窄。当椎间小关节突移位,椎体滑移时可使椎间隙进一步狭窄,挤压神经根,造成退行性脊椎滑脱症而出现反射性疼痛,肌肉痉挛,活动受限,乃至丧失劳动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