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兰水库

 doggog 2012-04-15

  本主题文章来自原老网社区(后台)『 野钓风云 』,原作者是 轻风,因数据合并原因可能与原作者不符,特此说明。

  

上个星期出差,去了费县,昨天回来就急急地上网,看到几位网友给我发的短信,非常的高兴,在这里向各位汇报一下行踪。5天的出差非常的劳累,一是工作紧张,二是饭桌上的无奈,让我高兴的是忙里偷闲去了一趟石岚水库,现将库区情况介绍给大家。

  

  

石岚水库位于费县的北部山区,马头崖乡驻地,西边是蒙山的次高峰海拔1000多米的塔山,东面是历史上有名的:大青山,石岚水库在两山之间人工修建,它最宽处有2公里,长度在水量比较大的时候有10公里之长。马头崖乡就在水库上游的公路边上,距临沂市60公里左右,道路为乡级柏油公路,路况很好。

  

  

水库鱼类,听当地人介绍主要是鲫鱼、鲤鱼、鲢、鳙以及其它一些野生鱼,由于这两年水库承包人加强了对水库的管理,鱼的密度很高,去年一天钓10斤以上鲫鱼是很正常的。目前由费县水利部门管理,每人每天收10元垂钓费用。

  

  

石岚水库库区有极美自然风光,从板粟之乡――马头崖乡驻地向西进山有一处风光极美的好去处――九寨村,顺着进山的并不险峻的山路,在树木交错之中,就是九寨村,听说每到夏季有多学生来此写生,可见她的景色有多美。

  

  

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出了九寨村往北35公里,就是著名的“沂蒙山小调”诞生地――白石村。从西向东观望,远处是雄伟的山脉,村庄在树木的包围下,红瓦或隐或现,一条小河在村前流过,河边修建一个亭子,这就是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在亭子边的石头上刻着詞作者的留言:深深怀念沂蒙山这个地方。

  


  ------------------------------

  117677、2004-2-14 23:11:00 华欣 发表如下评论:

  虽然我没去过那个地方,不过我知道那位“作者”应该叫阮若姗,她是电影艺术家黄宗江的爱人,她的姐姐阮若琳就是著名电视剧《西游记》的总导演。
说起来,我母亲和“作者”阮若姗很有渊源。抗日战争时期,阮若姗所属的抗战剧团随东进支队,从延安长途跋涉进入沂蒙山区,很长时间里就住在我姥姥家,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山村,我母亲就是受她的影响参加了革命。
《沂蒙小调》改编于一首民歌,是控诉反动地主武装“黄沙会”的小调,原来的曲调是很悲怆的,经过阮若姗的改编,就成了脍炙人口的优美小调。
阮若姗和许多老革命一样,对沂蒙山区怀有特别浓厚的感情。据我母亲讲,山村里的老乡们很喜欢她,因为她组织的剧目对发动当地抗日活动起了很大的作用。每当敌人来扫荡,群众就想方设法来保护这些革命者,我母亲经常帮阮若姗化妆成当地的乡村大嫂,还让她装哑巴,否则她一开口就会暴露身份。
离休以后,阮若姗两次回沂蒙山区探访,按她的话说是回娘家,其中由我母亲陪同,又回到了令她日夜思念的小山村,年龄大的老乡们还都认识她,围坐在一起,手拉着手彻夜长谈。这些经过,阮若姗都写下来了,发表在不少的报刊上,里面就写到了《沂蒙小调》的起源问题。
后来,由她负责,拍摄了电视专题片《沂蒙情》,保留下很多珍贵的资料,我在上海也看到了,她对沂蒙山区的真挚的情感与无私的奉献,表现出了一位老该处可能包含敏感或者不文明的词语被屏蔽人的高尚情操,老区的人民非常感激她。
至于《沂蒙小调》的版权问题,某些单位和个人出于各种考虑,都想据为己有,后来在有关部门的多方考证下,才确立了阮若姗是唯一的版权人。而这位老革命却不在意版权问题,她说:《沂蒙小调》是属于沂蒙山区人民的。
她的话是真诚的,因为她把自己当成了沂蒙山的女儿。她到我们临沂的那一天,推却了当地政府的盛情接待,专门去探望我的母亲,并留下来吃午饭,还不让铺张,只要求吃些煎饼、咸菜、小豆腐一类的家乡饭。那时候八十年代了,老百姓都不多吃了,我父母却很理解,连忙差我哥嫂去办理。或许有朋友要问:这是不是当今流行的膳食轮回?我的回答:不!这充分表现出她对沂蒙老区的特殊情感。
我当时在四川工作,无法应约去看望她老人家。后来我调到上海工作,而我的父母又担心惊扰她和黄老的晚年生活,不让我去登门拜访。
我去年回家时,才听母亲说阮若姗老人家已经去世了。我人在上海却未能参加她的追悼会,感到特别的遗憾。做为一个沂蒙山老区的后代,我很怀念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家,愿她的英灵与日月同辉,愿《沂蒙小调》唱遍大江南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