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经的家园》上海世博会动迁区风情速写(19)

 情系故乡 2012-04-15

    上海世博会动迁区风情速写(浦东)

       四、周家渡街道 周家渡镇路民居
       
    39、[M2、19] 周家渡镇路口(上南路118号后门处)
       周家渡镇路在上南路后面,窄窄的、短短的。周家渡镇已没有了,镇也不成镇了,但周家渡镇路还在,这是周家渡镇路上南路口,江南民居古朴砖瓦结构的平房还带有古镇的印痕。自然,随着世博动迁,周家渡镇路和当年的周家渡镇一样,最终消失在这黄浦江边的土地上。

   
      40、[F181、13] 周家渡镇路50、54、65号
       狭窄的路面,低矮的老屋,古镇的遗韵犹在。矮平房的屋檐伸手摸得着,屋顶上开着“老虎窗”(其型若老虎蹲着上海人称之),老虎窗前搭起花盆架,养花种绿给老屋增加了生气;晾衣架横跨街心,在屋顶上支起的铁架晾衣更为方便又不占地方。倒贴在门上的红底福字是多年的习俗,表达了人们向往健康、祥和的心愿。

            
40、[F181、12] 周家渡镇路52、54、56、67号]
       周家渡镇路短短的大约一百米多长,而且有点S趣味。农耕社会造屋建镇往往顺从天然地势,江南水乡港渠交错,河港多弯曲委婉,依水建屋造街也是千百年传统,S型的街道在中国水源充沛的南方司空见惯,周家渡镇路保留了这种状况,但没有了小河浜,上海的城市发展中为了一坦平途行车方便,填没了不知多少条河港。以至今时的上海市区除了黄浦江、苏州河外,鲜见了原来本有的小河浜了。

            42、[F181、14] 周家渡镇路60、62、64号
       这里紧邻南村,此矮屋老浦东乡村的民居特色颇浓,矮平房、老虎窗、小庭院,只是屋顶上墙壁上多了空调,电视天线。

            43、[F115、19] 周家渡镇路、南村路口的乡镇连接处
      常说的“乡镇”,“乡”和“镇”自古以来在中国是紧密相连的;“镇”,是城市的雏形,是广大乡村文化、商贸交易的中心,这种中心遍布中国各地,这种格局仍然传承至今,只是“镇”的变化大些,有变迁萎缩的,有发展升级的,随着西方文明的城市格局引进,中国的城镇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乡镇向城市化发展正在中国形成一种趋势。

           44、[M、2、14] 周家渡镇路49、51、53、55、44号,66弄口7号
       周家渡镇路两边都是住家的,没有一家店铺;一是街面窄 ,二是右边走出去只一二十米路就是上南路一家家商铺密集的街区。66弄口7号前面了不知河处弄来的一活动雨棚,废物利用,吊挂在水池的上方,它晴能遮阳,阴能避雨,状貌有点怪异,有点“另类”、“后现代”和“装置艺术”的趣味。

             45、[M2、11] 周家渡镇路53、55、57号,66弄7号
       这里古镇风味犹在。长长的竹竿“横空出世”,洗净的衣服吊挂在街心,这里的屋外变成了屋里的延伸,洗菜、洗碗、洗衣服的活,几乎家家户户清一色的移到了屋外来做,街心晾晒的衣服下不时有行人穿走;矮屋上的迷你电线杆是精明的上海人省材、安全、实惠的进入电气化时代的印痕。

         46、[M2、16] 周家渡镇路52、54、65号
       这里屋顶的用处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境界。虎视眈眈的老虎窗一个接着一个蹲在矮矮的屋顶上透视产生了近大远小的视觉效果,晾衣的竹竿一根根排放在在屋顶上透视产生了近疏远密,电视天线、电线、盆花等,立足在了屋顶上打破了空间的平静,这里的空间合理地利用、分割,使画面有了当今走进美术馆的装置艺术的美感,而且朴实自然;其实现实世界里没人把它当成艺术,生活的人们不经意中创造了许多今时“艺术家们”苦思冥想弄出来的“装置艺术”。

       47、[M2、13] 周家渡镇路17、19、21、26号(横街1号路口)

       生活中的人们并没有刻意追求老子“无为而为”的思想,人们的生活总是向往自由、追求恣意,之所以各方面能有所约束,一是法律不容侵犯,二是伦理道德的自我收敛,三是风俗习惯的约定规范,这样生活丰富、和谐,其实已不自觉地进入了老子的无为境界了。老城区充满了丰富的视觉形式,恣意与和谐十分的融洽,故造成“无为”自然的美感至高境界。老城区常常就是一个露天民俗博物馆、露天装置艺术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