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效目标+有效策略=有效教学

 阡陌躬耕 2012-04-15

有效目标+有效策略=有效教学

王祥连

 

教学是否有效,笔者认为决定于对教学目标与教学策略这一对关系的理解与把握上。现实中,一些课堂高耗低效的一个关键原因就是教师在教学与设计上重策略、轻目标。

教学目标决定教学策略

只有目标有效,才能谈策略的有效。目标无效,策略越有效,课堂效果离目标就越远。教学目标是统率,要把学生引向正确的学习方向,让他们潜心思考、认真研习、学有所获、课有所得,而不要让宝贵的课堂时间在无谓的问题上白白消耗。这就需要教者充分认识到教学目标的统领价值与导航作用。

事实上,很多时候教师们缺乏目标意识、战略意识,总爱把目光与思维定位在策略与具体的战术上。导入时,考虑采用一段录像或一个故事吸引学生,引发兴趣;教学中,采用小组讨论或合作学习的方式,体现新理念;结束时,请同学表演,活跃气氛、掀起高潮、留下回味……诸如此类。笔者有时与一些青年教师研讨设计公开课时感受尤深,教师们大多谈具体的教学方法策略,对教学目标的思考与研讨很不够,仿佛教参上早已写好,照着那几项执行就可以,根本没有研究、确定目标的必要,更多的时间应该花在教学方式方法翻新出彩上,以及怎样把课上得生动、热闹、吸引人上。

策略游离目标、策略与目标分离的情况比比皆是。比如不加选择地运用多媒体。很多语文教师不惜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把课文描述的情境制作成一幅幅画面,搞得很“ 唯美”,以为这样的教学很生动、很有效。可惜的是,他们却忘记了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语感,展学生对语言敏锐的想象力。再如, 笔者日前听了两位教师分别上的《三打白骨精》。两节课上,两位教师都大量引用原著中的文字,一位教师用所有时间带领学生结合原文分析白骨精分别用的三十六计中的“ 美人计”、“ 苦肉计”、“反间计”和“连环计”,另一位教师更是带领学生专读引进的原文资料,让学生谈白骨精在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的心目中分别是什么形象。这样就把课文丢掉了,目标也丢掉了。“体会白骨精‘三变’、孙悟空‘三打’的关系,感受古典名著非凡的想象力、故事情节的经典及复述课文、内化语言” 的教学目标被遗忘与丢弃了。

目标决定一切,使用策略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目标。备课设计首要的不是选择策略,而是研读教材,思考与确定合宜、有效的教学目标。布卢姆认为,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加涅也说:“设计教学的最佳途径,是根据所期望的教学目标来安排教学工作,其原因是教学是为了特定的教学目标。”

如何确定目标与选择策略

从教材特点、学生发展与课标要求等方面综合考虑与设定教学目标。在认识到教学目标的重要性之后, 还要纠正一个错误的认识, 就是以为教参上有“教学要求与目标” 之类的表述,教师可以不用考虑教学目标,照着执行就行了。其实不然,写在教参上的“ 目标要求” 只是编者对文本的解读和对教学价值的把握。作为一线教师,“拿来主义”是要不得的,一是要有一种“审慎、参考” 的态度,因为毕竟不是自己的思考,二是必须花一番理解与内化的工夫,因为即使你完全赞同教参上关于目标要求的表述,离真正的理解也还有一定的距离。教学目标需要教师的真正理解与内化,才能实现真正的课堂贯彻与落实。

《三打白骨精》关于“教学要求(目标)”,教参上的表述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复述课文。学会本课6个生字, 两条绿线内的3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了解古典名著《西游记》,体会孙悟空的坚定、机智和勇敢。(苏教版六下《教学参考用书》2010 年修订本第90页)

 基于教材特点考虑,我们知道本文根据名著《西游记》有关内容改写,所以教参上有了教学要求目标中第3句的表述。根据这一特点,我们是不是可以进一步思考一个问题:名著《西游记》中的故事很多,教材为何选择这一个?这一个故事有何独特价值?基于学生现有水平考虑,现在的学生对《西游记》太过了解与熟悉,电视电影一版再版,新版旧版反复播放,再加上“儿童版”、“青少版”、“绘本版”、课标版”等不同版本的图书层出不穷,在这种情况下,“了解古典名著《西游记》,体会孙悟空的坚定、机智和勇敢” 这一目标要求又该如何把握?了解什么?体会什么?再看课标关于第三学段(五—六年级)的“阶段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9页)相关要求: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阅读叙事性作品, 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进一步把三者综合起来考虑,我们得出一个符合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体现教材个性特点及课标相应要求的、合宜的、发展性的目标理解:理解三个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及“三变” 与“三打” 的关系,初步领悟这种对比、反衬的写作手法。感受故事的经典与名著的魅力,并通过复述课文内化文本语言、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

从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实用角度考虑教学策略的具体选择与确定。

既然“教学是为了特定的教学目标”,那么教学目标就是教学策略选定的指针与标尺。因此,能够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策略才是有效的教学策略,才可选用。

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作出一些判断。第一,用不用多媒体,无关紧要,关键要看目标需要不需要。如果是为了创设一个必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投入其中、更好地学习,则可选用;如果多媒体取代了学生头脑对语言文字描述画面的美好想象与美妙体验,影响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则断然不用。第二,引用原文或资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而不是远离文本。因此,教师在辛辛苦苦找来课外资料时,请先思考一下:用这些资料是为了什么?是突出了课文、丰富了课文、走近了课文,还是干扰了课文、冲淡了课文掩盖了课文、游离了课文?

此外,用教师讲解的方法还是让学生探究的策略,也不难选择,要看谁更易更好实现既定目标。

总之,有效的目标决定有效的策略,有效的策略实现目标的有效。目标的有效加上策略的有效才能共同架构起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

 

(中国教育报2010618日第7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