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研究性学习与校本课程结合模式的研究

 阡陌躬耕 2012-04-15

研究性学习与校本课程结合模式的研究

 

    我校按照教育部2001年度新的课程计划,在高一年级开设综合实践课程,每周开设3课时。本校在课程开设前,首先,成立了“研究性学习与校本课程结合模式的研究”课题组,对课程的宗旨、目标、内容安排等等相关内容进行了为广泛的研究,并完成了相

应的课题研究计划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教学计划”。现在,两学年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教学工作基本结束,我们将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与思考总结出来。

一、课程设置的总目标与设置原则

依据教育部开设该课程的宗旨:增强学生地对国家与民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搜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性、研究性与自主性的学习能力。同时,我们参考当代学习心理学的最新理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学会学习》等文献资料,确定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主线的综合研究性课程的教学目标,简单地说,就是“以人为本,综合创新”,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研究学习的态度目标: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一些类似于科学家从事科研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和产生积极情感,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产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且有所发现、有所发明、甚至有所创造的积极欲望。

第二,研究学习的能力目标: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围绕着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展开,经过学生直接参与研究,并最终实现问题解决而结束。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会激活自己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

存,采取多种方法广泛收集研究信息,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性活动,提高综合应用与创新能力。

第三,研究学习的人际目标:学会分享与合作。 合作的意识与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在以往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缺少充分的机会与条件,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一个有利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学生得以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并在欣赏自己的同时,也学会欣赏别人。

第四,研究学习的价值目标:增强对社会、对国家、对人类的责任感。 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认真踏实的探究,会逐渐养成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的正确态度、不满足于现状的进取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等。同时也懂得了科学知识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的意义和价值,学会关心国家、社会和他人,从而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我国传统的课程设置,特别是理科课程设置几乎是世界上最难的,我们的中学生几乎每年都在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中获得金牌,但赛后安排的参赛选手与诺贝尔奖获得者研讨会上,却明显暴露出我国选手创新意识与科学素养的不足。著名美籍华人杨振宁在南大的一次报告中曾讲到中国青年有良好的理论基础,但需要加强创新意识。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无疑会给我们的教育带来盎然生机。

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一项全新的教学工作,我们在选择与确定课程内容前,事先制定了以下原则:

第一,开放性。即教学内容不象分科课程那样比较确定,具有完整的学科体系。强调学习要与学生的生活与社会的发展相联系,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课程实施过程要体现民主性和尊重个性发展的原则;提倡教学活动的多样性,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开放性,学习方式的自主选择;评价标准的多样性与差异性,评价过程的参与性。开放性原则是为培养创新精神服务的,明确了这一点,就应当将这一原则落到实处。

第二,综合性。按照现代社会与科学的发展,重视课程的综合化,强调课程的整体性,而不是仅仅将分科课程加以“拼凑”。提倡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民族性与国际性的统一。在课程编制和教学中,既注重一般科学原理的认识和掌握,又注重态度、方法、精神的综合培养。

第三,实践性。综合研究性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强调学生自主选择、探索各类综合问题。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注重安排实践性或者指导实践的教学内容,一般情况下,理论与背景知识的阐述不得超过总课时的三分之一;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实践的时间基本保证在整个课程时间的三分之二,特殊情况不得少于二分之一。

第四,可行性。首先,可行性是指综合课程要依据学生年龄与心理发展特点,注意由易而难,由近及远的策略;其次,综合课程是新开设的课程,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如师资与教学资源等),在近一两年内要注意依据本校情况,考虑开放的程度与实践的可行性。

二、教学目标与内容的选择与确定

研究性学习的校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

第一,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包括:1. 宏观上的科学与社会研究方法。2. 微观研究性学习方法,如:从人数上分有个人研究方法、小组研究方法;从研究资料信息的收集方式分,有观察、问卷、实验、文献、访谈等等。

第二,综合性知识。这主要是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包括:1. 与自然—技术—社会(STS)有关的综合知识;2. 与本地区或者社会热点中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道德相关的背景知识或理论知识;3. 两门学科之间的综合性知识,如:物理与化学、化学与生物、地理与生物、历史与地理、历史与政治等等。4. 三门学科以上的综合知识,如感受时间、航天·宇宙、水·森林·可持续发展。

第三,综合性的观念。1. 个性品质。如;创新的品质、实践的精神、客观的态度、合作的态度、自信进取的性格等等。2. 社会责任感。如:对民族、国家的责任感、自豪感,对人类前途的责任心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这三部分内容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这三部分之间的关系是:

1.  综合性知识作为现实问题(也是研究性问题)提出的理论背景,这些理论以核心概念为主,形成比较统一的整体。学生学习的核心概念分为两部分,一种是较为抽象的核心概念,它们基本代表了综合知识的核心思想。但是,这些核心概念不能用分科教学的方法“灌输”给学生,而应当一现实问题为依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它们,并进而理解概念深层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另一种属于事实性概念,它们处于研究的问题之中,如:太阳、地球、大气、中国神舟载人飞船上天计划、绿色和平组织、伊拉克问题、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南极臭氧层空洞等等。这些概念是在研究中确定,教师所作的是教会学生们如何讨论这些概念、如何查询与此相关的资料。

2. 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是教学的核心,它是连接知识与能力、知识与观念的纽带。所有核心概念都要求每一个学生在掌握了这种研究方法以后,由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与平时的分科学习方法不同,强调的是小组研究学习,它包括一整套严格的程序。学生在小组研究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学习发现、理解、调查、设计、讨论、评价等种种方法,而且要学习合作、宽容、接纳、竞争、创新、自尊的心理品质,同时在学习中应当逐步形成社会哲人干预科学、人文的精神。

3. 个性品质、科学精神及人文精神也是不可忽视的教学目标,它们虽然不能直接在教学目标中,十分具体地表现出来,但是,在学生们进行学的所有过程中都应当有所体现,同时作为较深层次的观念目标,可以考虑请一些专家来作专题讲座,了解宏观背景,当然,这样的讲座在设计时也必须要有学生的参与及讨论,不能一讲到底。

三、研究性学习的校本课程的组织、实施与评价

(一)课程的组织

研究性学习的校本课程的开设面临着许多困难,其中,师资问题是不可忽视的,各学科教师本来就已担任学科教学任务,况且这一课程还没有人承担过,教学资源的缺乏是这门课困难重重。因而课程组织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成立研究性学习的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课题组、课程教学实施组、专家顾问小组,由校长室、教导处统一领导。科研课题组负责研究课程的开发与实验、教学资源的收集与编撰、课程评价以及师资培训等工作;教学组负责实施具体教学工作(当然,课题组与教学并不截然分开);专家顾问组负责科研课题的咨询与指导,同时也担当一部分相关讲座。

(二)课程的实施

本学期开设的研究性学习的校本课程主要有:感受时间、航天·宇宙、水·森林·可持续发展这样三部分,每一部分教学都突出课程宗旨与总目标。

1. 多样性的教学模式。由于教师的缺乏,这一课程主要由地理、物理、历史、计算机四门学科中的几位教师承担,采取的教学模式主要有:

1)主题报告:以介绍研究方法为核心,以教师讲授为主,主要目的在于介绍背景知识,转变学生的观念,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参见附录1);

2)范例教学:介绍研究方法后,分发相应研究材料,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按照要求与范例进行模拟研究。教师的角色是提供范例与学习指导,学生是学习的主导。主要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在模拟研究中掌握各种具体的研究方法,如社会观察法(参见附录2);

3)小组研究性学习:以25人的研究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讨论、分工协作完成学习任务,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步骤与方法。内容包括:确定选题、制定研究计划、收集研究资料、形成研究报告等等。教师的角色是小组的参与者与资料信息的提供者,学生自己选出的小组长负责研究进程的管理,学生是学习研究的主导。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体验学习角色的转变,了解与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体验小组协作学习,促进合作精神的形成(参见附录3)。

4)课堂论辩会议:以大课的形式进行论辩,各小组将已经完成的各项研究计划或中期报告,在讲台上向全体学生汇报,然后,由学生自由提问答辩,从选题、研究方法的选择、资料的可靠性等各个方面,进行提问、分析、论辩。教师的角色是会议的主持者(相当于电视节目主持人,不过,教师还需要提供深层解释与在解释中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每一位在台上的学生是课堂的主导,在台下的学生是积极的参与者。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论文答辩的方式、方法,培养积极的参与意识合计性发言论辩的思考能力,以及在公共场合文明、坦诚的表达能力。

2. 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详见附录4)。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每一位教师开设这门课的首要工作,因为没有相应的教科书,没有教学大纲,我们考虑到既不能脱离中学现阶段的分科教学,也不能将分科教学的内容搬到研究课中,于是,课题组成员,发挥自己平时积累的材料,编印了主教材《感受时间》,后根据学生的兴趣以及教学和考试的需要,编写了副教材《宇宙·航天》、《水·森林·可持续发展》既达到了研究性学习的目地,又与学科教学相联系。教师讲授时,以这三方面问题为基础,学生选择课题时,先从分科问题开始,再从自己的感兴趣的问题出发。各研究组在登记时,要进行相应的归类,即看看属于哪一类问题,适合采用哪些方法。当然,不论研究什么问题,目标是相同的,即都要学会上问题到的教学目标。

3. 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全新的综合研究性课程需要安排好教学过程,我们从综合研究性课程概况开始,先后安排《感受时间》、《宇宙·航天》、《水·森林·可持续发展》研究三类指导性课程,同时,引导学生学习课题选择与确定、制定课题研究计划、查阅课题相关资料、文献分析、数据初步统计等研究方法。

(三)课程的评价

研究性学习的校本课程的评价是达成其课程目标的重要步骤。评价方法注重过程性评价,主要采用研究性报告与研究者自评、互评的形式。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学会评价也是综合研究性课程的教学目标。研究性报告与自评、互评的所有资料都采用研究性档案的形式,由学生自己保管,每学期举办一到两次展览,评价每一位学生的研究性档案,并作为最终总结性评价(等级制评价)的主要依据。

教师进行的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研究报告的评定,主要对研究的中期报告与结题报告进行评定,内容包括:选题(内容、表达)、计划(文献分析、研究步骤、研究方法等)、过程(相关资料全部附录在报告后面)、结论、资料等;(参见附录5)第二,综合能力的达成,一般一学年一次,采取不定期的方式,但主要放在下学期。

四、研究性学习的校本课程开设的初步成果与今后设想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高一学生体验到了研究性学习带给他们的欣喜,全年级组织了100多个研究小组,初步掌握了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方法,完成一系列研究的中期报告,学生的研究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与社会责任感。初步研究成果可以从学生的研究报告中体现出来如:“温岭方言研究”、“温岭洋快餐研究”、“温岭城区红绿灯研究”等等(参见附录6)。

尽管我们开设的研究性学习的校本课程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作为一门校本课程来说,课程建设还很不完善,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有待研究解决,为此我们对今后的课程开设有以下设想:

第一,完善小班化教学。进一步完善小班化教学与研究活动的管理与指导。尽可能针对所有学生所选课题进行详细的指导,同时建立相应的课题管理机构,由研究小组与学校分别建立研究性课题档案。

第二,建立开放的研究与资料信息查询机构。适当开放理化生实验室,建立相应的资料库。资料匮乏是讲授研究课最令人头疼的问题,许多问题理论可以讲清,但如果没有实证材料支持就缺乏科学性和说服力,建议学校尽快建立相应资料系统,除增加图书期刊等资料外,还可购买一些好的光盘、课件等,并应尽早实现电脑广泛上网,实现网络信息资源共享。

第三,建立健全课题指导的教师、指导教师、顾问与管理人员的配套体系。吸纳和利用社会资源。研究课教师都是兼职劳动,本有专业课务在身,工作繁忙,对科技、人文方面的新进展不可能时刻把握,囿于学识,也未必能把所有问题讲清讲透,学校应利用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广泛的社会联系,多请有关专家、学者开设专题讲座,主持课题研究、评价或提供各种便利条件,这样,能够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和社会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