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语文教学走向人文教育 ——当代五位语文教育专家的比较研究

 清风空间 2012-04-15

摘要:在中国社会的转型之际,顺应着社会对于教育家的呼唤,当代中国出现了一批具有较大影响的教育专家。这些教育专家出现的背景和成长的规律是什么,是很多学者都在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五位语文学科教育专家成长经历的审视,从时代和学科的角度探讨了教育家成长的社会土壤和基本...

引言

本文以五位从事语文教学的教育专家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其成长规律及教育思想的得失,同时关注语文学科在促进教育家长成方面的独特功能。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魏书生、钱梦龙、李镇西、韩军、高万祥五个人,这五个人中,有两个是初中毕业,自学成才;还有两个人是科班出身,并读了博士。他们的成长过程都很有代表性,可以进行对比研究。自然,他们离真正的“教育家”还有一定距离,都具有“成长中的教育家”的特点。这反而使得本次研究更有意义,更有值得深思的地方。只是为准确起见,本文在名词使用上,用的是“教育专家”而不是“教育家”。所引材料皆见于2008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教育家成长丛书”。

严格说来,教育家可以分为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但二者在实际上又常有交叉。几乎所有的教育家都有教育实践的基础,而教育思想的形成才是一个教育家成熟的标志。所以,尽管我们肯定教育实践的重要性,但本文更重视教育思想的建树,把它作为研究的重心。

在研究方法上,我觉得不同的教育专家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和个性特征,这对其理论形态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所以本文对于每一个研究对象,都分三部分进行论述:理论建树,思想成因,综合评价。

一、魏书生研究

(一)魏书生的理论建树

魏书生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民主教育。民主在魏书生那里有两层含义。

第一个含义是学习上的自主,即自学能力的培养。这来源于魏书生的语文教学经验。

我觉得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那么就应该培养学生自己留作业的能力。如果学生不知道给自己留作业或不知道留哪些作业,只是被动地跟着老师走,老师留什么作业就写什么,老师不留就不写,显然,这样的自学能力还是不完全的。我觉得一位生活于当代民主社会的教师,有责任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有责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当然也有责任培养学生自己留作业的能力。

学生在批改过程中积极性很高,批改得比我还认真、还仔细。批改后,学生们对同学写的批语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以前关注我写的批语的程度,有的还为一条批语是否准确展开热烈的争论。既然这样,学生成绩一定能提高。

批改作文时,学生站在批改者的角度,进入教师的角色思考问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心理平衡能力、角色互换能力,促进学生心理走向成熟。

第二层含义是管理上的自主,即自我管理。这来源于魏书生班级管理的经验。他后来当了教育局局长,其管理思想依然是班主任管理经验的延伸。

学生能做的事,教师不做;教师能做的事,校长不做;校长能做的事情,局长不做。

魏书生教育思想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甚至培养了学生的民主意识。

魏书生在民主之外,还提出了“科学”一词来形容自己的教育思想。为强化管理过程,魏书生带领学生建立了三个系统:一是计划立法系统,二是建立检查监督系统,三是建立信息反馈系统。其实这并不是魏书生的创新,乃是管理学的基本常识。同时科学管理的精神实质依然在于民主。所以“民主”一词实际上可以涵括魏书生教育思想的内核。

(二)魏书生的思想成因

魏书生是一个理智型的教师,他善于学习,精于设计,所谓“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十三法”,是其思维方式的形象体现,甚至把“故意写错别字”也当成“一法”,可见其学科教学理论素养并无超人之处。他的成功,除聪明之外,也与其特殊成长经历与教学困境有关,有歪打正着的特点。

首先,从自学成才到现身说法。

魏书生1966年初中毕业,由于“文革”开始,失去了升入高中读书的机会。1968年,到辽宁省盘锦地区新建农场当下乡知识青年。1969年受上级指派在新建农场的红旗小学教书。1971年,被招工到盘锦电机厂工作,任政工干事。1972年 撰写专著《谈改造世界观》(未出版)。 1973年 撰写专著《谈工作方法》(未出版)。被评为厂级领导接班人。197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因尊孔及否定文化大革命受到批判,被工厂停职审查达一年之久。1978年2月到当地的盘锦盘山县三中做语文教师。

由于他自己是自学成才的,所以他更容易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

其次,因忙于管理而疏于教学。

过早地兼任管理职责,也促进了他教育思想的形成。魏书生从教不久,就当了学校的教导主任,精力不可能完全放在教学上,所以他必然要让学生学会自学和自我管理。同时自己的心思也多放在管理研究上。

我除了当校长兼书记任班主任教语文课外,目前还有38项社会兼职。近十三年来,每年都有四个月以上时间在外出席各种会议。人是环境的产物,这样的环境,使我热衷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文课大部分时间用于学生自学,十多年来,每个学期我都只用30多节课讲读教材。

魏书生最重要的教育名言是“没娘的孩子早当家”,因为自己无暇在教学上投入过多精力,所以他只能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三,语文的学科特点成就了他。

魏书生的语文功底一般,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倒是语文学科也成就了魏书生。因为语文是最容易“自学”的,所以他可以让学生代课,让学生自主考试,甚至出差半年而让学生自己完成全部课程。如果换成其它学科,则简直难以想象。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加强自我管理,这使魏书生迅速超越了学科的限制,从语文教学走向教育管理。所以魏书生的成长过程和成功经历是最有传奇性的。

魏书生的成功模式不可复制,也没有必要复制。但他的教育管理思想却可以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资源。

(三)魏书生的总体评价

魏书生作为语文老师,自身的学科素养并无特别值得称道之处,与同是初中毕业的语文教师钱梦龙相比,其水平不可同日而语。同是指导学生自学,钱梦龙是有读有导,他基本是有读无导。他的“语文知识树”也显得有些陈旧。魏书生的超人之处在于学生管理。

魏书生的民主教育管理学有其深刻的合理性。教师让学生加强自我管理,这合于黄老之道:君无为,臣有为;让学生自己讲课、出题,互批作文,强迫学生提升自己,合于《礼记》中教学相长的道理。让学生自我斗争自我的教育思想,非常有意义,暗合宋明理学的教育思想。

如果魏书生学养再深厚一些,并善于思索,为自己的做法找到理论背景并不是很难的事情。他也曾经试图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学理依据和“语言外壳”,但很浅陋:

边教学、边研究,具体从哪几面入手呢?就我自己而言。我一直努力做三件事:一、看多家之言。二、坚持写日记。三、坚持写文章。

因为理论素养不足,魏书生无法对自己的教育经验进行学理分析,使之体系化。他的数目有限的教育札记多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限制了魏书生,使他在最有可能成为名副其实的教育家的情况下,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而无法超越。所以,未来的教育家一定要有系统的教育学知识,李健西与韩军之所以在从教多年之后,主动攻读教育学博士,实在是非常必要的。

另外,魏书生走的是从教学到管理的路子,对教育家来说,一个更高的境界是从教学到教育。魏书生的学生最容易成为经理型的管理人才,却不容易出人文学者。虽然高万祥的影响远不如魏书生大,但他的“人文教育”比魏的“民主教育”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

二、钱梦龙研究

(一)钱梦龙的理论建树

钱梦龙是一个语文教学专家,他的主要教学思想是“三主”“四式”导读法。

“三主”是导读教学的指导思想,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

“学生为主体”,即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休,是具有独立的地位和极大的认识潜能的实践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需发挥主体作用,获得“发现真理”的主动权,而且在个性的全面发展以至世界观的形成上,同样必须由主体来实现。

“教师为主导”,即确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领导、支配的地位,而教师的领导、支配作用,只有通过“导”,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导之有方,学生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主体。

“训练为主线”,即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进入“训过程,二者才能达到和谐的统一;而这种以师生双向活动为特征的训练,贯彻于教学的过程,成为“主线”,其他的教学措施都是服从于训练并为之服务的。

“基本式”为导读教学的结构形态:“自读式一教读式一练习式一复读式”后称“四式”。

“自读式”,是在课内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为目的的一种训练方式。

“教读式”,是教会学生自读。教读与自读同步,或先教后读或先读后教,或边读边教。

“练习式”,是指学生在学习新课以后,完成一定的口头或书面作业。

“复读式”,是一种复习性的阅读训练形式。

(二)钱梦龙的思想成因

钱梦龙成长过程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事件,一个是他遇到了武老师,培养了他的自信心,并影响他选择教育作为终身事业。还有一个是评弹给了他文学启蒙。两个因素的综合影响,使他成为一名“语文教师”。不过这两点都是外因,钱梦龙总结自己成功的因内在于:自学和反思。

一个仅有初中学历的青年教师,怎么可能胜任这样的教学任务?……细细想来,无非是凭着这样两条:一条是学生时代打下的扎实的国文基础;另一条是教学中采取了“反求诸己”的策略。

先说自学能力。钱梦龙善于自学。他在中学读书时,国文成绩突出,可以说完全得益于自学。虽然只是初中学历,但语文“学力”事实上已远远高于初中。初中毕业后从教之时,没有现成的教法可依循。这使他从一开始就走向了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这一路子。之所以如此,完全是迫不得已的结果。

我教语文,一开始就不走讲书的老路,完全不是因为认定了“注入式”不好,只是自感“腹笥”太简,聊以藏拙而已。……最后,我根据自己学国文的经验,选定了一种惟一可供选择的策略:鼓励学生自己学。

从这一点上讲,与魏书生有异曲同工之妙。没有科班训练的条条框框,反而使他能不自觉地突破当时的僵化的填鸭式讲解教学法。

再说反思能力。1956年,钱梦龙因教学成绩比较突出,被评为优秀教师,并被指定在全县优秀教师大会上宣读了题为《语文教学必须打破常规》的论文。他开始试图总结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未及深入,文革开始,遭受磨难。文革后重返课堂。1979年,在“教会学生读书自学”这一思想的指导下,钱梦龙凭着两堂公开课崭露头角,被评为级教师。1981年到浙江金华讲堂,课后反思,顿悟“三主教学法”。

这时,多少年教学探索中逐渐形成的许多看似不相关的想法、观念,忽然全部在脑海中活跃起来,互相撞击,重新组合,终于,三句话一下子“蹦”了出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真像电流直接接通,我的“三主”竟在一转念的瞬间就找到了它的“语言外壳”!

他把这个过程称为“顿悟”,顿悟的结果就是著名的“语文导读法”。1983年,钱梦龙提交论文《“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的理论设计和教学模式》,完成了理论的体系化。

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钱梦龙说:

“语文导读法”,追根溯源,都可以从我的自学、体悟的历程中找到依据。

事实上,自学者必然善于归纳总结。钱梦龙现身说法地证明了,学习能力其实就是自学能力,这是钱梦龙语文教学思想的核心内涵。

(三)钱梦龙的总体评价

钱梦龙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语文教学上,如果说魏书生是一个准教育家,那么钱梦龙就是一个语文教学专家。他的语文教学思想在深度上超过了魏书生。魏书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很有成效,但他本人在文本解读方面明显缺乏深度指导的能力。他只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忽视了以教师为主导:

16年来,教材课文我都是一篇文章一节课讲完,以省下时间给学生自学,读课外书,自留作业。……自那时到现在,我已经有16年零6个月的时间没批改过一篇学生作文了。

这一点钱梦龙的特长正好可以弥补魏书生语文教育的不足。钱梦龙虽然没有上过大学,但其中文功底事实上比好多科班出身的大学生还要深厚的多。这使他有能力在以学生为主体之时,做到以教师为主导。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突出了教师的导向性,完成了二者完美的结合。

不过,钱梦龙过强的文人气质也影响了他在教育与管理上的成就。

镜里朱颜无计驻,为伊心上留春住。“伊”就是我钟爱的语文教学,永远的精神支柱!

语文教学是钱梦龙的精神支柱,也是他事业的顶点。他没有象韩军和李镇西那样,把语文教学变成语文教育,于是也就不可能象高万祥那样,把语文教育变成人文教育。钱梦龙的最后身份是校长,但也没有象魏书生那样,提出关于教学管理的新思想。这大概也与他的书生气质及政治迫害所导致的防守型人格有关。

三、李镇西研究

(一)李镇西的理论建树

李镇西把自己的教育思想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982年,从教之初是“教育浪漫主义”,以文学培养学生的爱心。1987年底,一位三好学生自杀,启发他的反思,于是转入“教育现实主义”。1997年之后是“教育理想主义”,提出“素质教育观”——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

事实上这种看似“螺旋式上升”的三段论有人为雕琢概念的味道,而“浪漫主义”与“理想主义”在内涵上又有交叉。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他的教育思想。李镇西是从写教育手记开始他的成长之路的,他的教育手记中先后出现了两个关键词:爱心和民主。而最终落实为“语文民主教育”。

什么是语文民主教育呢?简言之,语文民主教育就是充满民主精神的语文教育,就是尊重学生各种精神权利的语文教育,就是给学生以心灵自由的语文教育,就是师生平等、和谐、共同发展的语文教育。

爱心和民主都不是新名词,李镇西对它们的论证也并无多少新意。但对当前的中国教育来说,这两个口号本身仍是很有意义的。

(二)李镇西的思想成因

从文学到教育,从爱心到民主,从感性到理性,这是李镇西教育思想的发展脉络。

一、从文学到教育

李镇西的父母皆从事教育工作,但他小时候最想当作家。1978年他考入四川师范学院中文系,继续做文学梦,重文学而轻教育。1982年分配到学校,其观念开始转变:

我越来越感到,教育给我带来的心灵的愉悦绝不在文学之下。

我开始把教育当成一首诗来写。

李镇西是从作家梦转向教育梦的,这决定了他的教育必然有浓烈的人文色彩。他用“语文民主教育”来命名自己近年来的教育思考,请注意他的“语文民主教育”与魏书生“民主教育”的差别。这体现出语文学科对于李镇西教育思想的重要意义。他说:

语文作为“发展儿童心灵的科学”(叶圣陶语),在民主教育中所起的特殊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

语文民主教育与语文素质教育是相通的。

语文——主要是文学作品,成了我有力而有效的教育“工具”。

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李镇西逐渐感到了自己教育理论的匮乏,于是在文学之外,开始关注教育理论。

当然,仅仅是兴趣和情感是远远不够的。随着教育实践的深入,我感到了自己教育理论的匮乏。于是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走进了我的生活。

二、从爱心到民主

从教之初的李镇西出于诗人气质,并受苏霍姆林斯基影响,提倡爱心教育。他以日记的方式写教育手记,并坚持多年。1994年,出版《青春期悄悄话——给中学生的100封信》;1998年,出版《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1999年,出版《走进心灵——民主教育手记》。这几本书在教育界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在李镇西的教育思想还没有形成的时候,他就已经用爱心实践征服了关心教育的读者,这是他幸运的地方。

但是当李镇西试图解决教育中的深层问题的时候,光有人性化的爱心已力不从心了,所以他必然要加强理论修养,不仅要阅读教育学名著,还要攻读教育学博士。因为“爱心教育”本身学理性不强,他近十年来开始关注所谓“民主教育”这个理论命题。李镇西很清楚自己的这种变化:

曾经有读者告诉我,他发现我的文章和著作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是“心灵”。我回答道:“十年前的确如此。但最近十年以来,我用得最多的一个词可能是‘民主’”

从心灵到民主,其实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因为“民主”本身就是对心灵——实质上是对“人性”的关怀。

可见他思想发展的逻辑是,首先是热爱学生,然后是尊重学生,最后导出民主思想。

3、从感性到理性

李镇西最初的写作是从“爱心手记”开始的,这类文字有其感人性情之处,但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后来当李镇西的影响逐渐扩大,他的人生理想开始变得更加高远的时候,他就必然要加强理论修养。2000年,到苏州大学读教育哲学博士,2003年获得博士学位。此时,他的文字已经显出科班训练之后的学术气,学理性确实增强了。

博士毕业后,李镇西曾短暂供职于成都市教科所,专门进行学术研究。终因心系校园,回到学校做校长,开始尝试人性化的学校管理。

(三)李镇西的总体评价

简单评价一下李镇西的教育思想:爱心过实,民主过虚。

李镇西教育思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于学生的热爱与尊重,这虽说是教育学的常识,但他身体力行地做到了,并记录了下来。爱心教育具体表现为一件件小事,对于一个有志于做教育家的人来说,这是不够的,他还应说明什么样的爱才是理智的爱。

民主过虚是指,他的“民主教育”其实是“民本教育”,近于钱梦龙的“以学生为主体”。李镇西过于依赖从爱心到民主的水到渠成的发展,没有发现民主并不是爱心的自然结果。要知道民主不是自上而下的关爱之心的投射,而是自下而上的主动权的争取。他在谈爱心时血肉丰满,谈民主时则显得架空高论。在这一点上,他应当注意魏书生的经验,民主是需要规则的。

李镇西成长的另一个空间是,他可以借着自己的文学素养与人文情怀,利用中学校长之职,把语文民主教育扩展成校园人文教育,这一点,他的好友高万祥的做法可以借鉴。

四、韩军研究

(一)韩军的理论建树

韩军首先是以一个当代语文教育批判者的姿态进入人们视野的,他的思想建树表现为先破后立。

他把中国当代语文教育的弊病总结为“两大痼疾”和“十大偏失”。两个痼疾他概括为“精神专制主义”(即伪圣化)和“精神虚无主义”(即工具化)。十大偏失即:偏了语言,应重视文学;偏了白话,应重视文言;偏了例子,应重视数量;偏了分析,应重视吟悟;偏了理解,应重视背诵;偏了散文,应重视诗;偏了峻厉,应重视雍容;偏了写实,应重视写虚;偏了统一,应重视多元;偏了技术,应重视精神。

批判了“旧语文教育”之后,他提出并论证了“新语文教育”。

“新语文教育”有“一个本质”,“新语文教育”就是一种“基础性”的“精神教育”,是通过“语言”奠定学生的民族文化精神和真实自由的个性精神。

“新语文教育”有两个回归,即回归“两个传统”:(1)回归“五四”“新文化”“真实、自由、个性”的“精神传统”;(2)回归五四前中华民族千年语文教育“根本方法”的传统。

“新语文教育”有“六个理念”:(1)真实自由,回归语文教育“人文”之本;(2)“举三反一”,回归语文教育“积累”之本;(3)美读吟诵,回归语文教育“诵读”之本;(4)重文写白,回归语文教育“文化”之本;(5)文字素养,回归语文教育“文字”之本;(6)化意为字,回归语文教育“生活”之本。

“新语文教育”有“三个警惕”:(1)警惕政治对语文教育、对师生精神的异化,因而提出反对“伪圣化”;(2)警惕现代工业对语文教育、对师生精神的异化,因而提出反对“技术化”;(3)警惕“后现代”商业文化对语文教育、对师生精神的异化,因而提出反对“萎靡化”。

(二)韩军的思想成因

韩军与李镇西的经历类似,也是科班出身,走过了一个从中文到教育这样一个转化融合的过程。不过他是“理论先行”的。

1979年,考入山东德州师专中文系。其理想是当播音员,但在计划分配体制之下,无奈中当了教师。1981年,分配至德州市临邑师范学校任教。虽不认同教师这个职业,但相当敬业。身为语文教师,韩军的阅读兴趣和重点,更多在非语文类书籍上,这扩大了其学术视野,加强了其思辩能力。

正是这些阅读,开阔了我的视野,影响了我的学术思想,使我能够从哲学、文学的角度来对语文教育进行宏观的思考,使我对愈走愈狭窄,以至于拐入死胡同的纯粹工具化的语文教育,有了一定的反思。

韩军最早是在临邑师范学校任教,师范学校有高校与研究所的性质,这使他有机会与精力去搞理论研究。作为语文教师的教师,虽然是脱离基础教育一线,却使他有可能有高视角有优势,把当代语文教育的弊病看得更清楚。他比李镇西更早地进行了理性的思考,因发表批判旧语文教育的学术文章,他很快受到教育界的关注。

1993年1月,韩军发表《限制科学主义,张扬人文精神》,在语文教育界首次提出“人文精神”,引发“人文性与工具性大讨论”。1999年6月在《中国青年报》“冰点”专栏发表长文《反对伪圣化》,提出“伪圣化”概念。接下来发表《中国语文教育的十大偏失》、《中国语文教育的两大痼疾》等著名文章,激起热烈反响。2000年9月,发表《“新语文教育”论纲》,首次提出并论证了“新语文教育”概念。这时他的身份是清华附中教师。

2003年,韩军开始考博士,2005年入学,导师苏州大学朱永新。这是他与李镇西这一代人超过魏书生和钱梦龙的地方。当一个语文教育专家走向教育家的时候,他必须强化教育学的理论修养。

(三)韩军的整体评价

韩军的特点是,批判与建设相结合,激情与理智相结合。

1、批判与建设相结合

韩军对于当代语文教学是先破后立的,“两大痼疾”确实挖出了当代语文教育的病根,同时否定了现代语文教育史上狭隘的思想性和工具性这两种价值取向。十大偏失批判的是一些具体的方法论,所涉及的也都是比较重要的理念性问题。至于他的“新语文教育”建设,总体说来是很有开创性的。

当然,这并不是说他的新语文教育就是没有问题的。“两个回归”——五四的精神与传统的方法,有体用倒置之嫌。当然,这是一个如何评价传统与五四的重大命题,远非语文教学的事了。

2、激情与理智相结合

韩军有天生的朗诵和表演激情,他的文章也表现出一个激情澎湃的批判者的姿态,这容易给人以冲动、炒做的印象。但事实上,他的悲悯情怀在五位被研究者里是最深切的,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有着强烈的反省意识,这是他不断进步的保证。

成长,映射在心灵上,不是心灵愈来愈膨胀,而是愈来愈收缩;不是愈来愈胆壮气盛,而是愈来愈胆怯气虚;不是愈来愈自大,而是愈来愈自知。

不过他的理论依旧不太成熟。新语文教育体系的“几大”句式有罗列之弊,有的条目不在一个逻辑层面上,他应该对自己的体系进行更科学的归纳与整理。

韩军曾把自己的梦想定位为“语文课堂艺术家”,现在看来,其志向当不止于此。他的学术思考已经从语文教学走向语文教育,他前进的方向应该是教育家。而如欲完成这个超越,他必须从“新语文教育”走向“新人文教育”,即超越语文学科的限制,不能自己画地为牢。

五、高万祥研究

(一)高万祥的理论建树

高万祥在当代首次提出了人文教育并实践之。

高万祥的文人气质使他的语文教学充满了人文色彩,不过在语文教学方面,他并没有提出什么系统的创见式的理论。他之所以被评为“教育家”,并不是因为理论的建树,而是因为他把人文主义精神贯彻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他用自己的教育理念切切实实地改换了一方水土,这一点,只有魏书生差可比拟。

1995年任校长以来,高万祥突破“经验型管理”、“行政型管理”等传统模式,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师生发展的“文化型管理”,把学校精神定为“以人为本,文化关怀”,努力建设人文校园和书香校园。为此他启动了“六大文化工程”:有一个好的口才、背诵200首古诗、聆听30场名人报告、阅读40部文化文学名著、观看50部经典影视作品、每周写6天以上日记。

(二)高万祥的思想成因

高万祥的经历与李镇西比较相似,都是怀着一个作家梦走进了师范学校,走上了讲台。其教育思想的形成受文学兴趣的影响非常大。他与李镇西一见如故,实在有性情相投的原因。

高万祥少年时代是在文革中度过的,从小就表现出对于文学的特殊兴趣。1973年1月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务农三年后,开始做代课教师,无意中爱上了教师这个行业。1978恢复高考,报考师范学院中文系,同时追求作家与教师的双重梦想。从1978年到1982年,在江苏师范学院(现在的苏州大学)中文系度过了4年大学生活。1982年起先后在张家港市的梁丰中学、梁丰高级中学、市第一中学和现学校工作。

高万祥一直担任高中语文教学工作,用自己的读书习惯去影响学生热爱语文。

我唯一的优势就是比一般老师勤于读书。

感谢语文,给了我回报生活和社会的无限的精神财富。我自信,此生此日,我将永远钟情文学永远眷恋语文。

1995年,高万祥当上了校长,有机会把自己的人文理想推广到学校建设上。他致力于大语文教育改革,注重“人文”特色办学,把自己的人文教育理念从语文课堂推向整个校园,建设书香校园,在当地乃至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备受其同学苏州大学教授、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的推崇。但他真正有了名气还是在于1999年11月在天津召开的全国中语会第七届年会上,他即兴作了一个《把一个充满活力的全国中语会带入21世纪》的发言,成了一个引人瞩目的新闻人物。发言稿整理后发表于《语文学习》1999年第12期上,在全国引起了很大反响。

高万祥既有李镇西那种赤子之心,同时又有魏书生的某些特点,头脑灵活,搞基建,搞社交,也很在行,善于利用各种资源来为自己的人文校园建设服务。从某种意义上说,他融合了文学教育与管理科学。

(三)高万祥的总体评价

高万祥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出身的校长,能够突破语文教学的藩篱,提出人文教育的理念,立意极高。同时他能够把教育理念贯彻全校,是一个成功的教育实践者。

至于在理论建树上,高万祥还有待提高。有理念,但无理论。他的理论水平不如李镇西和韩军,文章有学生腔。如果他善于总结阐发自己的办学思想,应该能够在理论建树上有更大的成就,并提升他人文校园的质量。所以中文系科班出身的教育工作者,如果要成长为教育家,一定要补上教育学或哲学这一课。

总的结论

中国当代,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一批教育专家,这是有历史原因的。从大的历史背景来讲,自晚清以来中国社会和中国教育的现代化一直在进行中,现在并没有全部完成,如何处理好传统的教育观念与西方现代教育观念的关系,直到现在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从小的历史背景来讲,建国六十年,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教育专家才如“雨后春笋”般从中国大地上钻出来。一方面由于前三十年积弊过深,必须拨乱反正;另一方面,政治控制与文化政策的放开与开放,使教师们在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上,有了更多的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当代教育专家群体的出现,乃是社会文化转型在教育上的必然表现。

在这样一个文化转型的时代,在教育改革过程中,最能直接感受到风气之变的乃是文科教师,而最能在教育实践中体现新的文化精神的,无疑是语文教师。因为语文是离人的性情最近切的一个学科,它能以一种最人性的方式实现学生性情的转移和人格的提升。由于这个原因,语文教师成长为教育专家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它遵循一个基本的规律:从语文教学走向语文教育,从语文教育走向人文教育。通观五位教育专家的成长得失,我们认为,语文教育专家在成长过程中,要处理好两组关系,一个是文学与教育的关系,一个是教学与管理的关系。

 

本文作者:

张学君

内蒙古赤峰市人,1971年生,005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现为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讲师。

联系方式:北京德胜门外黄寺大街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10001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