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盲崇日本制造有损企业竞争力

 松涛之阁 2012-04-15

2012-04-14 17:57:23

归档在 经济评论 | 浏览 2731 次 | 评论 2 条

商务部中国企业走出去研究中心顾问  政府企业转型专家  吴东华

写于2012414日星期六  我的博客http://wudonghua020.blog.163.com/

夏普强调“世界的龟山工厂”的液晶质量,富士通强调日本地名的“出云型号”个人电脑,索尼强调日本长野县生产笔记本电脑。这实际上是打着日本生产的好质量这个历史名气,国内一些企业也把制造业移居日本。本人认为,盲目崇拜日本制造会害了企业竞争力。

黄亚楠认为,日本富士通通过彻底的日本企业自动化把人工成本压缩到整个生产成本的2%以下,而NEC通过对细胞生产方式的细化,使每台个人电脑的生产时间都缩短1分钟,增加每天的供应量。黄亚楠认为,日本企业通过这种方式已经把人工成本降下来了,这几年为什么还要把制造业移师中国?主要是贴近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黄亚楠认为,迷恋这种日本质量将使中国企业落户日本企业,黄亚楠认为,如何整合两国资源是需要我们深思的,但是如何整合黄亚楠并没有给出建议。

本人提出一种嫁接产品的思维,比如用日本品牌、技术、理念来嫁接中国产品,或者用产品与中国产品对接成另一个新产品。我们可以以欧洲葡萄酒庄酒与中国啤酒这个新产品来示范一下,有欧洲的品牌,有欧洲最好葡萄的稀缺性,有欧洲最好葡萄酒的稀缺性,生产中国葡啤酒的稀缺性,走高端路线。以手工制作,拒绝流水线运作,打造全球最顶级的超豪华方式运作中欧葡啤酒。所以,整合中日制造业应从这个例子中获得相似的灵感。我认为,把中国制作搬到日本去未必有效,或者说,回归日本制作业不是好办法,关键在于如何嫁接双边各种元素,然后按市场方式运作品牌。所以,过去那种贴牌思维、搬迁制造地思维、技术转让思维均已过时。

盲目崇拜日本制造业是如何损害了企业竞争力?

我认为,日本企业追求精益求精的质量,追求每一道程序的完美。但是,这种方式只对技术之外、作用功能之外的产品有效,比如手工制造服装、家具,对一些技术产品,是以技术为先,外壳质量为辅,所以,夏普的电子书籍名为GALAPAGOS(加拉帕戈斯)问世不到一年就死亡,制造十分精美,其硬件参照ipad,模仿苹果的商业模式,由于不与其它格式兼容,201012月发布之后仅仅10个月终止生产这款产品。

实际上,对于一些日常用品讲究的是实用、便捷,如果使用费劲、不方便,或者在使用的过程中问题多多,但是外型硬件很好,那么也未必是叫得响的产品。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强调技术好、实用好的产品未必需要精益求精的质量,对于一些穿的、家具等耐用消费品,才是精益求精的用武之处。如果能把强调技术好、使用好的产品再生产得精益求精,那当然是锦上添花。不过问题是,生产质量上追求精益求精未必是在每一道程序上精益求精,提升成本也是提升质量,比如电线、插座、小五金、货架、窗户等等,提升成本就意味着产品更牢固更安全。

综上所述,我认为,过度崇拜日本质量,会把我们陷入盲崇,抹杀了我们思考日本质量的短板的能力以及应对能力和推陈出新的能力。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发现制造业搬迁到日本大可不必,嫁接中日品牌、质量、理念等元素,并思考日本质量的短板只限于耐用消费品和技术产品、功能使用产品的硬件上,才是关键,另外提升质量的并非是精益求精一条道,提升成本也就提升了质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