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严老师的文章

 天雷教育 2012-04-15

巧思妙想,追求政治课堂的有效性

                                           严 洁

摘要: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在一些学生心目中思想品德课成了“枯燥”、“乏味”的代名词,究其原因?不可否认,其中一个很大的因素就是我们的课堂缺少活力与激情,缺少学生需要和感兴趣的东西。教学中,巧妙的课堂设置能激活学生思维,引起学生情感共鸣,让学生爱上学习,爱上我们的课堂,从而达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目的,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 思想品德课教学  兴趣   教学情境  有效性教学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人一旦有了兴趣就会产生欲望,有了欲望就会产生追求。因此,对于思想品德教师来说,在教学过程中巧思妙想,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讨论、合作、交流,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知识与情感、情感与行动的统一,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把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比成是一把开启学生智慧的钥匙,那么,我们应该尝试寻求一把能激发所有学生对学习情感和兴趣的钥匙。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下面几种巧妙的情境创设,以学生活动为载体实施课堂的有效教学。

一、寓教于需,构建精神的课堂

虽然部分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枯燥而又乏味,但并不能说明学生厌恶思想品德课,只能说他们厌恶的是空洞的说教和没有时代气息的内容;不能一概说思想品德课不受欢迎,而是要看我们的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精神需求,是否紧跟时代潮流的发展。

2010,是充满希望和期盼的一年,但对于所有的中国人来讲,谁都不曾料到,这是如此艰难的一年。我们的学生们也是如此,他们迫切的需要知道我们的国家现在怎么样了,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精神需求。我们曾在课堂上围绕你最关心的事情进行了调查,春季西南地区遭遇60年一遇的严重干旱3山西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3月福建南平凶杀案,4月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5月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8月舟曲特大泥石流,这些就是学生们最关心的问题。为此我专门设置了一节时政专题课,有视频,有图片,有文字,也有震撼人心、感天动地的故事,虽然一节课无法把国家遭遇的一切完全的传达给学生,但依然切合了学生的内在要求,很受学生的欢迎。有些学生说:因为这节课,我才意识到原来我们是这么的热爱自己的祖国,原来我们中华民族是如此坚强不屈!”这是学生发自内心的情感和心声,这些生动鲜活的事例所产生的教学效果,是我们空洞说教所无法实现的。

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教育过程中,只有当外部的教育因素触及了学生内在的精神需求的时候,才能使受教育者处于一种积极的接受状态,从而产生良性的内化过程。否则,就很难谈到真正的教育效果。我们的学生正值青春年华,风华正茂,有着丰富的精神需求。他们求知、求美、求真、求有价值的人生,由此可见,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创设情境和条件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这样才能提升我们课堂教学的价值,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也才能让学生的精神和情感得以真正释放。

二、寓教于趣,构建灵动的课堂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欲和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初中思想品德课情境教学尤其应该注意这一点。为此,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一定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抓住学生的思维,不断创设有创造意义的、新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探索的欲望,从而乐于发现问题和创新学习。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产生欲望,有了欲望就会产生追求。

例如,在学习“个人与集体”这一内容时,我采用了《拉力》这个动画,上课用多媒体播放。动画的内容就是兔子、大雁和鱼儿同拉一辆车,兔子在地上往前拉,大雁起飞往空中拉,鱼儿往水中拉,大家都出了力,流了汗,就是车子没有向前进。看完这个生动有趣的视频,我让学生们组成讨论小组,请他们思考怎样才能使车子跑的最快?讨论结束后,学生们争先恐后的举手发言,有的说,让它们都往同一方向拉这辆车,也出力、流汗,车子一定会拉得飞快。有的说,可以让兔子往前拉,另外两个在后面用力推。在讨论中,学生们发现:一样的人员组成,不一样的合作方式,竟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这使学生们恍然大悟,都深深明白了其中蕴涵的道理。原来当集体中的个人只想逞英雄主义,不以集体的利益为重,不互相合作的话,不仅各人原有的才能得不到发挥,而且整体的力量会削弱,甚至相互抵消,最终会损害集体和个人的利益。然后我赶紧因势利导,我国“嫦娥一号”卫星绕月探测工程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卫星研制实现了新的突破,航天事业的发展也进入深空探测的全新历史阶段,那么首次月球探测工程为什么能圆满成功?嫦娥一号”卫星是一个人生产出来的吗?学生很清楚,是千千万万个人团结协作、齐心协力、共同攻关的结果,从而明确"人多力量大""团结就是力量"的真正内涵。与此同时,学生们也理解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道理。这样通过对情境相关问题的探究,完成对个人与集体的教学,会收到较佳的教学效益。

三、寓教于情,构建乐学的课堂

刘勰《文心雕龙》有云:“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人的活动不仅受理性、意志的支配和调节,有时候甚至大多时候会受到情感的驱使。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曾说过:人心与人心之间,象高山与高山之间,你对对方心灵的大山呼喊:我尊重你……,那么对方心灵高山的回音便是:我尊重你……,你喊我恨你,对方决不会回答我爱你。学生的课堂学习也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因素,当学生的情感受到忽视、压抑甚至抹杀时,他们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就得不到发展和实现,自然也就谈不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孝敬父母长辈》一课时,为了让同学们更为深刻地体会到父母之爱的伟大,我给同学们补充了-则材料--“在云南省境内,一辆长途客车突然遭遇车祸,就在发生车祸的一瞬间,车上一位年轻的母亲用自己的身体紧紧地护住了怀中的婴儿,在这场15人死、19人重伤的特大交通事故中,因为母亲的保护,婴儿只是奇迹般的受了一点擦伤,母亲昏迷不醒,生命垂危,却被嗷嗷待哺、不停啼哭的婴儿唤醒了,醒来的她丝毫不能动弹,却在不停的用眼神向旁边的人示意着什么,好一会儿,人们终于明白母亲的意思:是想给孩子喂奶。”听完故事,很多孩子为之动容,在这样的情感氛围中,我赶紧抛出预先设置的问题:“从小到大,父母为你做过那些事情?你又为父母做过哪些?”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有些刚刚回答完的同学又再次把手举起来,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父母对孩子点点滴滴、无微不至的关爱浮现在每个同学的脑海中,很多同学流下了感到而又幸福的眼泪,有的同学这样说道:“我父母对我的爱虽然不像刚才那位母亲那般惊天动地,但他们日日夜夜,月月年年对我所付出的难以计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同样让我无比感激,我要好好学习,用好的成绩回报父母。”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真实的意识到:父母为我们付出的太多太多,而我们却几乎没有为父母做过什么,由此使学生从内心深处萌发对父母的感激之情,从而落实到今后孝敬父母的行动中去,我认为通过这种情感氛围的设计,让学生自己得出体会和结论的方法比直接告诉学生:你该这样做,你不该那么做,效果要好得多。这既是学生道德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情感体验的过程,使他们懂得了父母之爱的伟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伴随着青春期的开始,闭锁心理的产生,使学生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孤独感,加上日益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名目繁多的各种考试所带来的压力,使他们迫切的需要交流、需要沟通、需要理解、需要宣泄,我们何不尝试着把思想品德课堂作为他们的情感通道,用心灵感动心灵,用智慧培植智慧。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在当今我们教育大力倡导减负的条件下,面对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效性问题,我们教师更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认真学习新课标,活用新教材,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巧思妙想,因课而异,因人而异,要体现针对性、趣味性、艺术性等,和学生一起探讨,共同合作,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探索激情,不断提高我们课堂教学的效果,使思想品德课真正成为教书育人的“摇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