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药用胶囊被曝用皮革废料制成

 黎明小子 2012-04-16

  浙江省新昌县儒岙镇是全国有名的胶囊之乡,有几十家药用胶囊生产企业,年产胶囊一千亿粒左右,约占全国药用胶囊产量的三分之一。

  记者在当地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这里的胶囊出厂价差别很大,同种型号的胶囊按一万粒为单位,价格高的每一万粒卖六七十元,甚至上百元,低的却只要四五十元。在新昌县卓康胶囊有限公司,一名销售经理向记者透露,药用胶囊所用原料主要就是明胶,胶囊价格悬殊跟明胶原料有很大关系。

  ■新昌县多家胶囊厂

  暗中使用劣质明胶原料

  浙江省新昌县卓康胶囊有限公司销售经理王浩明说:“因为使用的材料不一样,一种是两万多一吨的,一种是三万多一吨的。”

  记者注意到,这种两万多一吨的便宜明胶同三万多一吨的明胶比较,外观非常相似,都是呈淡黄色颗粒状,肉眼几乎看不出有什么差别。那么,这种没有厂名厂址等产品标识的白袋子明胶来自哪里?为什么厂家对外严格保密?这当中究竟有怎样的隐情呢?对此,这名销售经理不肯透露。

  记者在新昌县走访的多家胶囊厂,都在暗中使用这种来路不明的白袋子明胶加工药用胶囊。一提到这种明胶的来源,厂家都非常警惕,不愿多讲。在新昌县做药用胶囊的厂家圈内,大量的白袋子明胶通过地下链条暗中销售和使用已是公开的秘密。

  ■“蓝皮胶”来自河北衡水

  历时半年,记者十多次前往新昌县调查,终于摸清楚了这种暗中销售的白袋子明胶的来源。一名曾在新昌华星胶丸厂承包胶囊生产线的负责人向记者透露,这种神秘的白袋子明胶大多来自河北、江西等地,以河北衡水最多。

  根据掌握的线索,记者随后来到河北省衡水市追查白袋子明胶的真相。河北学洋明胶蛋白厂位于衡水市阜城县,具备年产上千吨明胶的生产规模,是一家获得食品添加剂产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

  在这家厂的库房里,记者看到了大量白袋子包装的明胶。据厂里的一名经理介绍,他们厂去年生产了一千多吨这种白袋子明胶,其中大部分都卖给了浙江新昌地区的药用胶囊厂。

  这名经理告诉记者,白袋子包装的明胶之所以便宜,是因为使用了一种价格低廉的“蓝皮”作原料,用这种“蓝皮”加工的明胶业内俗称“蓝皮胶”。浙江新昌儒岙镇一些厂加工药用胶囊所用的白袋子明胶,实际上就是这种“蓝皮胶”。

  记者在这名经理的带领下,见到了所谓“蓝皮胶”原料的真面目。厂里的空地上,远远望过去像垃圾回收场,记者原以为这些堆得像小山一样的东西是厂里的生产垃圾和废料,走近一看才明白,这些都是各种各样的碎皮子,散发着刺鼻的臭味。

  据这名经理介绍,这种碎皮子正是“蓝矾皮”,业内俗称“蓝皮”,实际上就是从皮革厂鞣制后的皮革上面剪裁下来的下脚料,所以价格便宜,每吨只要几百元。鞣制后的皮革通常被用来加工皮鞋、皮衣、皮带等皮革制品,这些便宜的皮革下脚料则被他们厂收购来加工成所谓的“蓝皮胶”,卖给一些胶囊厂,做成药用胶囊供应药厂生产胶囊类药品。

  《中国药典》规定,生产药用胶囊所用的原料明胶至少应达到食用明胶标准。按照《食用明胶》行业标准,食用明胶应当使用动物的皮、骨等作为原料,严禁使用制革厂鞣制后的任何工业废料。

  ■工业皮革废料

  变成药用胶囊原料

  那么,这种被明令禁止使用的工业皮革废料究竟是如何变成药用胶囊原料的呢?在河北学洋明胶厂,记者目睹了整个加工过程。这些又脏又臭的碎皮子首先要进行前处理。

  用生石灰处理后的碎皮子必须进行脱色漂白和多次清洗。就这样,原本又脏又臭的工业皮革废料,经过生石灰浸渍膨胀、工业强酸强碱中和脱色、多次清洗等一系列工序处理后,变得又白又嫩,看上去跟新鲜动物皮原料没什么两样。

  熬出来的透明胶液,再经过浓缩、凝胶、干燥、粉碎等工序,就摇身一变,成了淡黄色的所谓“蓝皮胶”。

  厂里的经理承认,这种明胶实际上就是国家明令禁止用作食品药品原料的工业明胶,然而,他却信誓旦旦地向记者保证,这种工业明胶完全能够用来生产药用胶囊。

  原来,在浙江新昌儒岙镇被用来加工药用胶囊的白袋子明胶,实际上就是使用这种又脏又臭的“蓝矾皮”生产的工业明胶。

  “蓝矾皮”是工业皮革废料,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鞣制时使用了含铬的鞣制剂,往往会导致铬残留,使用这种“蓝矾皮”加工的工业明胶,重金属铬的含量一般都会超标。

  就这样,这种工业明胶,掺入胶囊废料,经过色素调色及化工原料清洁,进行充分溶解,就成了加工药用胶囊的胶液。胶液再经过半自动胶囊生产设备成型,最后通过切割整理,便加工成了五颜六色的药用胶囊。

  按《中国药典》规定,出厂应检测铬含量,但是这种胶囊没有对重金属铬进行检测,就直接包装成箱,贴上合格证出厂了。

  ■白袋子明胶铬超标30倍

  记者在华星、卓康两家胶囊厂,分别对白袋子明胶原料和药用胶囊成品进行取样,送到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综合检测中心。经过检测,这两家厂的白袋子明胶的铬含量分别为62.43mg/kg和103.64 mg / kg,按照国家标准中铬含量不得超过2mg/kg的规定,这两种明胶重金属铬含量分别超标30多倍和50多倍。两家厂的药用胶囊样品中铬含量分别为42.19mg/kg和93.34 mg / kg,分别超标20多倍和40多倍。

  事实上,在新昌县儒岙镇,部分药用胶囊生产商对白袋子工业明胶铬超标的事实心知肚明。这种铬超标的药用胶囊,价格相对便宜,除了偷偷流入一些小药厂、保健品厂、医院和药店之外,还卖到了一些大药厂。

  ■“皮革”胶囊铬超标90倍

  在前后长达8个月的调查中,记者走访了河北、江西、浙江等地的多家明胶厂和药用胶囊厂,发现河北学洋明胶蛋白厂和江西弋阳龟峰明胶公司两家明胶生产企业,采用铬超标的“蓝矾皮”为原料,生产工业明胶,然后套上无任何产品标识的白袋子包装,通过一些隐秘的销售链条,把这种白袋子工业明胶卖到浙江新昌地区。这种铬含量严重超标的工业明胶由于价相对便宜,被当地一部分胶囊厂买去作为原料,生产加工药用胶囊。这种被检出铬超标的药用胶囊最终流入青海格拉丹东、吉林长春海外制药等药厂,做成了各种胶囊药品。

  随后,根据调查中掌握的线索,记者分别在北京、江西、吉林、青海等地,对药店销售的一些制药厂生产的胶囊药品进行买样送检。检测项目主要针对药品所用胶囊的重金属铬含量,经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综合检测中心反复多次检测确认,9家药厂生产的13个批次的药品,所用胶囊的重金属铬含量超过国家标准规定2mg/kg的限量值,其中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

  ■央视《每周质量报告》记者 弓弦


  最新消息

  记者昨天中午赶到了河北的一家生产基地,赶到时正好看到了一辆满载白色袋子的车辆开出工厂。而下午3点当公安部门赶到时,该工厂的厂房突然莫名起火,目前公安部门已经赶到现场进行执法。

  另一方面,记者也于15日14点赶到了浙江新昌的问题胶囊生产厂家,该厂家的供货商正是文中提到的河北衡水的生产基地。目前执法部门已对问题胶囊厂展开调查。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