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佛教里的佛、菩萨、罗汉等的等级以及它们的关系?

 博览606 2012-04-16

   佛教里的佛、菩萨、罗汉等的等级以及它们的关系?

 
            佛教里头的佛、菩萨、罗汉等的等级以及它们的关系?

    这个问题要先说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因为在两者中,对待这个问题是有区别的。
    1.大约公元1世纪左右,佛教分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乘,是承载或道路的意思,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对佛教教义的解释和理解有分歧。
    小乘,保持原来的教义,以释迦牟尼为教主,以《阿含经》为主要经典;
    大乘,则对原来的教义有所修改和发展,认为三世十方有无数的佛,并已《般若经》《维摩经》《法华经》《华严经》《无量寿经》等为主要经典,小乘派认为自己是正统,大乘派则认为自己有创新。
    2.(1)佛的含义
    佛,佛陀的简称,意思是觉,觉者,和知者。佛教认为,觉有三种涵义:自觉,觉他(使众生顿悟),和觉行圆满。其中,觉行圆满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佛就是达到这种最高境界的觉者。另外,小乘佛教所说的佛,一般是专用做对释迦牟尼的尊称;而大乘佛教除指释迦牟尼外,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
    (2)佛分类
    A.释迦牟尼三身佛,法身佛,居中;报身佛,居左;应身佛,居右。
    B.三世佛,佛教的说法,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有横三世佛(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居左,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居中,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居右),竖三世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佛,过去佛燃灯佛,未来佛弥勒佛)之分。
    注:1.佛释迦牟尼佛左胁侍文殊菩萨,右胁侍普贤菩萨,此三者合称“释家三尊”
    2.药师佛左胁侍日光菩萨,右胁侍月光菩萨,此三者合称“东方三圣”或“药师三尊”
    3.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左胁侍观音菩萨,右胁侍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或“阿弥陀三尊”
    3.菩萨
    是只达到自觉和觉他两个境界,尚未达到觉行圆满需到未来成就佛果的修行者,寺院中常供奉的有: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大势至菩萨。
    4.罗汉
    全称阿罗汉,即自觉者,在大乘佛教中罗汉低于佛,菩萨,为第三等,而在小乘佛教中罗汉则是修行所能达到的最高果位。佛教认为,获得罗汉这一果位即断尽一切烦恼,应受天人的供应,不再生死轮回。
佛教中按觉悟程度的最高级别称为“佛”。
    罗汉:自觉
    菩萨:觉他
    佛:觉行圆满。
    如果你没兴趣深入研究而只想在旅游的的时候从形象上分辨的话:
    罗汉:各式各样
    菩萨:带帽
    佛:满头小发结(佛螺髻发)
    也有例外:地藏王菩萨和弥勒佛有光头形象,不难辨认的。
      
   
佛有很多代号,像如来,世尊,佛都是,佛的弟子中有小乘境界的罗汉,属于出世度已;大乘境界的菩萨,入世度人。菩萨是梵文的翻译,本为菩提萨埵,菩提是觉悟的意思,而萨埵是有情,“多情乃佛心”。菩萨是如来的前因,成了佛就是如来成就的果位。
    菩萨一词由梵语Bodhisattva的音译菩提萨埵的简化而来。字面意思是觉-有情。但其丰富的含义不是几个词语可以概括的,所以古代佛经翻译家们采用了音译。
    关于菩萨与佛这两个称号的区别,在佛教历史上各个宗派的说法不尽相同。这里我按照自己的理解,提出一家之言,权作一个符合现代人思维习惯的“概括”。
    首先,在佛教传播的早期阶段(所谓原始佛教时期),佛就指释迦牟尼一人;菩萨是佛弟子、信众对释迦牟尼成佛之前身份的尊称。后来,随着释迦牟尼佛对他的弟子弥勒授记(预言弥勒将来也可成佛,是这个世界上释迦牟尼的后继佛),众弟子称弥勒为未来佛;称成佛之前的弥勒为菩萨。所以,这个时期,菩萨、佛是对释迦牟尼成佛前后身份的尊称,同时也是对未来将要成佛的弥勒的尊称。
    随着佛教的发展,大乘教法逐渐兴起。这时的佛已经不仅指释迦牟尼、弥勒,而是代表十方(表示无尽空间)三世(表示无尽时间)一切诸佛;于是,菩萨也不仅指释迦牟尼和弥勒成佛之前的身份,而是泛指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授记的那些弟子。
    后来,随着《华严经》等大乘经典的发现和流传,出现了“十地”等概念——把菩萨成佛经历的境界和阶次加以概括。这个阶段,菩萨这个称号还是低于佛的,因为十地之上的第十一地就是佛地。而初地直到十地境界之间的佛弟子都叫菩萨。
    但是,随着方等部大乘经典的出现和流传,出现了一种新的信仰形态——菩萨信仰。特别是这类经典中充满对信奉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等菩萨摩诃萨(大菩萨)的功德和果报的宣传,这对于需要解脱现实苦恼、获得现世福报的普通信众有着极强的吸引力。
    通过对这一类经典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类经典中的菩萨摩诃萨实际上的地位已经等同于法身佛——已经超越了现象世界中化身佛(比如作为历史人物的释迦牟尼的人生历程)的境界,演化为真理的化身、特别是具有永恒救度众生职能而不断显化(创造化身佛)的“真佛”。法身佛本无差别,但由于众生的根性不同,兴趣、需要、缘分不同,所以所能够信奉的本尊法身大士(菩萨摩诃萨)也不同。概括地说,菩萨信仰是为了传播大乘教义,同时迎合普通民众宗教需求的一种教化上的方便之道。
    比如方等经典中多处说菩萨摩诃萨们过去久远劫之前教化的很多学生均已在不同的世界上成佛(化身佛),甚至说祂们本身也是“古佛再来”,甚至可以“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
    与大乘佛教教义一起出现的还有一套戒律叫“菩萨戒”。这种戒律跟早期佛教根本的“别解脱戒律”在原则和内容都有比较大的演化——把“饶益有情为根本”这个大乘佛教的价值观作为一切戒律的原则。同时,受过菩萨戒的弟子也可以称为“菩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