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年日本也为地疯狂

 @春花秋月@ 2012-04-16
发布日期:2012年04月03日
  □蔡成平 日本作为远离大陆的岛国,曾经对土地的渴望远甚于大陆国家。日本著名经济学家森岛通夫曾指出:“日本人崇拜土地的思想是那样的根深蒂固,不从这一点理解日本人,也就无法理解日本的泡沫经济。” 那么,日本地产泡沫究竟是如何产生的?日本知名的经济学家都留重人一针见血地指出:“投机因素是造成30多年来土地价格上涨145倍的最大因素。”日本微观地价泡沫形成的关键在于土地的财团垄断。日本战前的各大财阀在战后曾被美国视为是“助长军国主义的经济后盾”而惨遭解体,但很快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日本的战略地位突显,成为对抗“共产主义”的前沿阵地。日本的战前财阀趁机很快改头换面,以“财团”的形式重新吹起了集结号。而在日本高速增长时期,银行向企业放贷时大都要求以土地作为抵押,为此日本的财团企业开始大肆圈地,并以土地扩张作为产能及市场扩张的前提。 长谷川庆太郎则在《投机时代》中写道:“从1970年代开始,日本陷入了土地投机的时代。企业争相将资金从制造技术领域转投到土地,社会充斥着抢购土地的恐慌心理和焦躁情绪,更弥漫着投资土地必然暴涨的'浪漫预期’。连那些只掌握零星土地的人,也不惜抵押给银行以获得购置土地贷款,紧盯着土地疯狂的飙升。” 1985年之前,日本土地资产总额还一直低于GDP,1988年即升至GDP的1.4倍。1985年至1990年,日本累计土地资产收益1420万亿日元,为1990年日本GDP的3.3倍。到了1990年,东京土地资产总额已接近美国全国总额,而日本全国则高达2400万亿日元,为美国的4倍。如今,曾历经那段历史的学者们在回顾当年的情景时仍不免禁唏嘘不已:“把东京的地皮全部卖掉,可以买下美国,再把美国土地出租给美国人住——类似这样的言论在当时的日本媒体上屡见不鲜,且被大部分的日本人津津乐道。” 从1970年代后期开始,日本的银行烦恼于向优良制造业企业的融资案件,于是开始倾向于向不动产、零售业、个人住宅等融资。实际上,在此期间,1974年日本政府也曾将“对付土地投机”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但这一政策昙花一现。同年4月开始,日本的金融政策转向宽松。此后,日本政府没有再采取宏观调控,日本央行也从1986年1月起连续5次降低贴现率,从5%降至1987年2.5%的战后最低水平。 同时,自1970年代开始,日本产业界被允许可以按时价发行股票,巨头企业从而以比市场利率低很多的费用从股票市场融资,开始具备“准银行”的功能。正如前日本央行行长三重野康所言:“泡沫经济初始时期,日本金融机构向地产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余额,由原来的20%骤然上升到40%。”正是这样的政策失误注定了一旦地产投机失败,必将殃及同样疯狂的股票市场。 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有句名言:“泡沫只有在破灭后才能判定是泡沫。”山一证券副总裁北川文章也回忆称:“当时的日本,曾经有40名知名的经济学家对前景进行预测,没有一个人认为会出现危机,都对将来持乐观态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