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脊髓灰质炎

 骆行 2012-04-16
脊髓灰质炎

概述

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本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及病毒携带者,其中隐性感染者及无症状的患者由于不易被发现且数量较多,故为主要传染源。本病病毒主要是经口侵入,但在病前3 ̄5日至发病后1周左右亦可经呼吸道由飞沫侵入人体。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感染能产生对同型病毒的持久免疫力。新生儿由于从母体内获得抗体而不易患病,生后3 ̄4个月抗体降至最低水平。最好在生后3 ̄4个月应用疫苗。脊髓灰质炎一般多发生于小儿,部分患者可发生驰缓性神经麻痹,故又称“小儿麻痹症”。但成人亦可发病。感染后不发病但能通过感染而获得免疫力者,医学上称为隐性感染,隐性感染者远比发病者多,约占流行期的90%以上,而出现麻痹的病例仅占其中的极少数,一般少于1%。然而,一旦发生麻痹,往往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严重者甚至终生残疾。


临床表现

1.前驱期:发热、纳差、多汗、乏力、烦躁,可伴咽痛、咳嗽,或恶心,呕吐、腹泻等。持续1 ̄3天。如到此为止即为顿挫型。
2.瘫痪前期:前驱期热退后1 ̄6天,体温再次上升(双峰热)。出现头痛、肌肉痛、感觉过敏、多汗、颈项强直等。
3.瘫痪期:热退后出现不对称性驰缓性瘫痪,以单侧下肢瘫最为常见,瘫痪特点为近端大肌群受累较远端肌群重,感觉存在。肌张力减低,腱反射消失。可有颅神经麻痹,或有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等脑炎表现。
4.恢复期:瘫痪后1 ̄2周,瘫痪肢体肌群由远端开始而后近端逐渐恢复。
5.后遗症期:严重受累的肢体出现萎缩或畸形,而至跛行或不能站立。


诊断依据

1.从未服过或不规则服脊髓灰质炎疫苗(小儿麻痹糖丸)。
2.早期有发热、多汗、感觉过敏。随之出现不对称性软瘫,肌张力减低,腻反射消失,感觉存在。
3.脑脊液、血液中查到特异性IgM抗体,或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M抗体比急性期升高4倍以上者可确诊。
4.从粪便、咽部、脑脊液、血液、脑组织中分离到脊髓灰质炎病毒。


治疗原则

1.卧床休息,消化道隔离。
2.瘫痪前期尽量避免肌肉注射药物或手术,以免诱发瘫痪。
3.瘫痪期应把瘫痪肢体放于功能位元,以免发生关节畸形。
4.应用促进神经肌肉传导的药物,以促进瘫痪的恢复。
5.对症处理。


用药原则

1.麻痹前期可根据病情酌情使用“A”中的药物,有条件者可用“C”中的丙种球蛋白;
2.麻痹前期尽量不要肌肉注射药物,以免诱发麻痹;
3.麻痹期者可选用“B”中的药物3 ̄4种;
4.此期配合理疗、针刺、中草药等治疗可能提高疗效,减轻后遗症。


辅助检查

1.一般病例只选“A”中的检查专案则可;
2.为协助病原学诊断,可加选“B”中的第2项;
3.瘫痪病例诊断尚不明,需要与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相鉴别时,可选加“B”中的第1项和“C”中的任一项。


疗效评价

治愈:症状消失,瘫痪肢体完全恢复正常。
好转:发热消退,瘫痪肢体肌力明显增加,但功能未完全恢复。
无效:瘫痪肢体肌力未能恢复,出现肌萎缩。


专家提示

本病是世界卫生组织列为20世纪要消灭的传染病之一。虽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但口服疫苗(小儿麻痹糖丸)的免疫效果很好,免疫后维持终生,预防发病。因是减毒活疫苗,服时不要用热开水冲服,以免失效或减效。为避免您的孩子患本病,请按规定的免疫程式服用疫苗!一旦发病,应及时到医院诊治,但重症患者很难免有后遗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