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的可能性

 争子俱乐部 2012-04-17

人生的可能性

2012-04-16 14:30 作者:陈赛 (与陈赛微博对话微博对话) 编辑:刘暮彤

3年前,依玛无意间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非洲有一个小渔村,鲸搁浅,村民们一起去推鲸。

一个小岛,阳光,海水,这个景象在她的脑海里生了根。

“就像你特别喜欢一件衣服,很贵,特想拥有。第一次,第二次……到第五次,你觉得不行了,否则这辈子不甘心。就是这种心情。”

于是,她辞掉了工作,只身一人来到菲律宾的长滩岛,目前以教潜水为生。

她热爱潜水。10年前,她第一次在普吉岛潜水,从此爱上了在海里的感觉——那种失重的、完全放松和自由自在的感觉,很美妙。如果你的技术达到一定水平,可以凭借呼吸,在海底的任何一个位置漂浮,就像飞翔一样。

乐观精神给了依玛勇气,让她为自己的人生增添了多种可能性

其实,和绝大多数从南方小镇来到大城市的女孩一样,依玛来自一个普通家庭,靠自己的努力实现各种阶段性的梦想——考上重点高中,从南方到北方读大学。大学毕业后,她进入一家很大的IT公司做公关,又在一家旅行社做市场营销。朝九晚五、种种工作压力、人事斗争,都市白领的烦恼和亚健康她都有。腰、脖子都不好,跑个800米就虚脱了。她甚至不是一个爱冒险的人。蹦极不敢,登山太辛苦,连滑雪都不敢尝试。

那么,当初是什么让她做出那个决定的呢?

也许她天生就是一个乐观豁达的人。如果我是科学家,我会去查一查她是否天生具有某种乐观基因,比如一种叫催产素受体(OXTR)的基因,据说与乐观、自负和“征服”有关。或者把她弄到MRI下面,查查她的左侧大脑皮层是否比右侧大脑皮层要活跃。神经学家说,这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快乐最客观的方法。

也许是因为她是个佛教徒。她相信这个世界是有因果的。相信世间一切都有因果,可以消解很多不公平的愤懑和对未来的焦虑。

也许只是因为她太相信自己的运气。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命运的宠儿。”依玛告诉我。

她第一次尝试在长滩岛的流浪生活是以失败告终的。回到北京后,一个人颓在家里,整整一个月时间,靠吃垃圾食品、看垃圾电视节目度日。但内心深处仍然有一个角落,心心念念,想着岛上的海、岛上的阳光。

终于有另一次机缘,她再次来到那个小岛。这一次,她下定决心要留下来。她存了一笔钱,本来打算在岛上开一家饰品小店,后来这笔钱都用来学了潜水,最后她考到了教练资格证。

“人生充满了机会。”她告诉我,“当你走了第一步以后,新的机会就会出现在你的面前。只要抓住它,就能继续走下去。”

其实,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梦想,出走,流浪,在一个很美的小岛上过宁静的生活。但没有多少人敢真正走出这一步。

在现代社会,一旦到了某个年龄,似乎不得不放弃人生还有别种可能性的期待。在某种角度来说,这是一种习得性的“无助”。

“无助”曾经是马丁·塞利格曼的核心研究。1967年,他在著名的科内尔实验室做助教,研究恐惧性与工具性学习的关系。他们给狗不能逃避的电击,狗做出任何自主反应都不能阻止电击。有了这种体验之后,当狗再经历类似的电击后,即使它能够通过跳跃来逃避电击,也只是稍微挣扎之后,就放弃反应,被动地接受电击。他们将这种现象称之为“习得性无助”。

他们在对动物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人类身上也普遍存在着习得性无助现象,即当个体面临不可控的情境时,一旦认识到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改变不可避免的结果后,便产生了放弃努力的消极认知和行为,表现出无助、无望和抑郁等消极情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