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代永乐皇帝的雕漆器珍藏

 书楼寻踪馆 2012-04-17

      国宝级文物中,有一件红如朱砂、润如宝玉的“红色珍藏”让人眼前一亮,这就是昔日大明永乐皇帝的“剔红花卉瓶”。
[转载]漆美千年鈥斺斢览只实鄄晃酥牡衿嵴洳

 

明永乐《剔红漆花卉瓶》

台北故宫馆藏

此件剔红漆瓶,器身满雕四季花卉图案,繁花密布,掩仰有序。由于漆层甚厚,得以高下磨砺,所以纹样的轮廓圆润,叶形优雅,花形饱满。至于更细致处,则见叶脉刻痕锐利劲挺,花心纹锦绵密,显示永乐剔红器之取意生动,设计精谨。刀法变化万千。此器之底与里均髹光素黑漆,器底边缘针刻《大明永乐年制》细字款。

剔红,又名雕漆,它起源于唐,发展于宋,兴盛于明清,是明清两朝皇家御用的宫廷器物。在历史上曾被称为漆雕、剔红、剔黄、剔绿、剔犀、剔黑、剔彩、堆朱、堆漆等,明朝中后期才统称雕漆。雕漆采用天然大漆为原料,以铜、木料作胎或使用脱胎,在胎上刷漆。每刷一道漆需阴干半日左右,才能继续刷下一道漆,一般20道漆能刷出1毫米的厚度,而一件雕漆厚达五至十八毫米,光刷漆就得半年左右。刷漆完成后,还需要在漆层上雕刻出复杂的山水、人物、花卉、鸟兽等花纹图案。其纹饰精美考究、色泽光润、形态典雅,大漆独有的色泽、质感和富有立体感的画面衬托出热烈而沉静的华贵气质,有着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由于剔红雕漆工艺繁复、非经年累月之功难以制成,因此目前存世数量十分稀少,而在中国历代的帝王中,明代的永乐皇帝,可谓是对雕漆最为钟情的一位。

 

大唐盛世时漆器文化没落的产物

在遇上永乐皇帝朱棣之前,雕漆已经诞生了七百余年,它的出现,竟然是因为漆器文化的没落。

早在7500年前的浙江河姆渡原始社会遗址中,考古就发现一只内外髹涂了朱红大漆的木碗,这是迄今为止我国最早的漆器。漆器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据《韩非子·十过》记载:“尧禅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斩山木而财之,削锯修之迹,流漆墨其上,……舜禅天下,而传之于禹,禹作为祭品,黑漆其外,而朱画其内,缦帛为茵,蒋席颇缘,觞酌有采,而樽俎有饰,此弥侈矣,而国之不服者三十三。”从文中可以得知,在尧、舜、禹时代,漆器已成为祭祀天神的尊崇器物,而且还因为使用漆器显得过于奢侈,引起过很大的争议。

至此之后,漆器迅速发展,到了晋代,漆器的所有艺术种类几乎都已经基本建立,品种也非常丰富,有夹纻、金银错、釦器、金银平脱、堆漆、犀皮、螺钿嵌、宝石嵌、漆画等,并以其尽善尽美的艺术表现形式而著称于世。但这个时候,雕漆还未出现。

公元六世纪,中国迎来了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繁荣强盛时期。瓷器的出现和迅速发展强烈冲击了成本高、人工多、时间慢的漆器制作,并在很多用途上取代了漆器。而在政治层面,有鉴于过度的奢华和糜烂造成巨大的财政负担,唐代朝廷开始限制华贵漆器的使用。《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十七年》:“ 舜造漆器,谏者十馀人,此何足谏?”黄门侍郎褚遂良答:“奢侈者,危亡之本,漆器不已,将以金玉为之,忠臣爱君,必防其渐,若祸乱已成,无所复谏矣。”。从这段对话中我们发现,在当时漆器的使用的态度已经上升到决定国家存亡的高度。安史之乱后,唐代宗时再次下旨:“七年六月诏戒薄葬,不得造假花果及平脱、宝钿等物。”这种对平脱漆器、金银漆器、嵌珠宝螺甸漆器的禁令,沉重打击了漆器的生产,使得唐代原本兴旺的漆器制造迅速衰落,漆器的品种也大大减少。

漆器的没落,深深的打击了而那些长期献身的漆艺事业的漆匠,尤其是过去一贯为宫廷制造漆器的工匠们。为了自己和漆器的生存,一种增加漆的厚度,并引用雕刻技巧进行艺术表现的漆器,应运而生——这便是唐代的雕漆。黄成在《髹饰录》中说:“唐制多印板刻平锦朱色,雕法古拙可赏,复有陷地黄锦者。”杨明注:“唐制如上说,而刀法快利,非后人所能及,陷地黄者,其锦多似细钩云。”这是历史文献中最早描述唐代雕漆的文字,是目前公认的雕漆起源的重要佐证。

永乐皇帝把雕漆上升到御用、国礼的高度

唐之后宋元更迭,雕漆虽然屡经磨难却依然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但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却让雕漆完成了孔雀到凤凰的蜕变。作为永宣盛世的开创者,永乐皇帝朱棣在文治武功的同时,没有放弃对艺术的欣赏,除了著称于世的永乐青花和甜白釉,永乐一朝制作的雕漆同样彪炳后世。

公元1421年,即永乐十九年,朱棣力排众议将国都迁往北京。定都后立即下令从全国各地征召工匠充盈内府。出于对雕漆的重视,永乐皇帝还亲自面试漆器工匠的技艺水平。《嘉兴府志》载:“张德刚,父成,与同里杨茂俱善漆剔红器。永乐中,日本、琉球购得以献于朝,成祖闻而召之,时二人已殁。德刚能继其父业,随召至京面试,称旨,即授营缮所副,复其家。”这段史料记载:永乐皇帝听闻张成、杨茂(皆为元代雕漆名匠)善于雕漆,下诏命二人入京,其时二人已故去,张成之子张德刚因子承父业替其父进京面圣,永乐皇帝当面考察,非常满意,于是将其委任为营缮所作技术副长官,管理果园厂雕漆生产。

[转载]漆美千年鈥斺斢览只实鄄晃酥牡衿嵴洳

明永乐《剔红山水人物圆盒》  尺寸:13.4cm

恭王府珍藏

盒呈蔗段式,子母口,圈足,足内髹黑漆,足缘内侧刀刻填金款《大明宣德年制》楷书,但黑漆下仍然可见针刻楷书《大明永乐年制》,系改款器。盖面锦地剔刻出地面、水面和天空,画面中央一拄杖老者对着壁崖上二三老梅,梅干后侧曲折的松树遮蔽半个天空,庭院围栏,前一鹤正低首整理羽毛,身后一亭阁半露,童子居其间。这件作品漆色枣红,漆层厚,刀法圆润,刻工严谨,是明初典型佳作。

从永乐皇帝对果园场负责人的重视态度,无疑可以看出他对雕漆的酷爱。皇帝举一国之力而为之,雕漆艺术因此在永乐一朝登峰造极。这也是雕漆第一次明确变成由皇家御用官办制作,雕漆的设计、制作、资金投入、器物使用都由宫廷支持和掌控,强大的物质力量和稳定的制作环境,使其在所有漆器工艺中独占鳌头,获得充分发展。

可以说,永乐皇帝将其挚爱的雕漆第一次作为国家皇家艺术品的最高代表而著称于世界。这一时期果园厂的雕漆技艺精湛,产品精美绝伦,代表了明代雕漆工艺的最高水平。精美的雕漆制品不仅满足了皇家的需求,永乐皇帝还以此为礼品馈赠日本国王。《明史》记载,从明永乐元年至永乐五年(1403——1407年),明王朝就三次赠送日本国王源道义和王妃许多雕漆礼品。其中有剔朱红漆器、剔红尺盘、剔红香盒等230余件。

 

宣德朝竟篡改永乐年制雕漆底款

永乐雕漆的成就之高,历经600多年依然受到市场的认可。2001年4月10日,香港苏富比春季拍卖会上,一件《明永乐剔红雕漆云龙纹盖盒》以1126万港元的天价成交,一举刷新了中国古代漆器的世界成交纪录,并一直保持至今。永乐雕漆的艺术价值由此可见一斑。

[转载]漆美千年鈥斺斢览只实鄄晃酥牡衿嵴洳

  明永乐《剔红雕漆赶珠云龙纹盖盒》 尺寸:直径23厘米

2001年4月10日香港苏富比秋拍以港币1126万元成交

此件剔红盖盒圆形,平底,周围布满如意云朵,正面雕一条象征皇室的飞龙,须发扬起,似乎正在风中疾行。龙的身躯虬劲有力,四爪锋利,探爪夺珠,发须飞扬,气势磅礴威武。龙的眼珠黑漆点缀,炯炯有神,回首间大有睥睨万物之态,王者风范十足。永乐雕漆纹饰一般以花卉最为常见,人物次之,龙纹饰最为稀少,类似的漆盒,只能在日本东京博物院见到一件直径21.40厘米落宣德款的盒子。上海博物馆也保存一件直径14.60厘米的盒子,同样是宣德款。

永乐皇帝后,明宣德皇帝直接继承了明永乐的皇权。中间并没有什么时间上的隔断。可是永乐时代的雕漆制品,却有不少被抹去了大明永乐的年款,刻上了大明宣德年款。宣德款的雕漆器物有相当一部分,经过辩认仍能发现左边残留着“大明永乐年制”的针划款文的痕迹。这种后来王朝修改篡改前朝的事情,历史上并不鲜见。不过在雕漆器物上,还是首次出现。一般情况下前朝器物被后来者占有,往往另外标明。所附加上的文字、题款,也说明是本朝文字,这是正常的。但是把前朝之器物款识抹去,写成本朝款识却是极少发生,从文物收藏的角度也是不可理解的。

[转载]漆美千年鈥斺斢览只实鄄晃酥牡衿嵴洳

 明永乐《剔红茶花圆盒》 尺寸:直径13.3cm

2009年12月1日香港佳士得秋拍以人民币149.77万元成交

盒呈蔗段式,子母口,直壁,平盖,圈足。通体黄漆素地上雕朱漆花纹,盖面中心雕三朵盛开的茶花,枝叶茂盛,茶花或盛开,或含苞欲放;盒壁雕菊花、茶花、牡丹、石榴花纹。盒内及底髹黑漆,底左侧刀刻填金《大明宣德年制》楷书伪款,款下隐约可见针刻《大明永乐年制》。

为什么出现儿子篡改老子的东西,打上自己的印记呢。或许是由于永乐年的雕漆成就实在太高,以致宣德时期工匠已经无法超越甚至接近,从而出现了永乐年制雕漆器被篡改宣德年款的怪相。清人高士奇在《金鳌退食笔记》中也作了这样的分析:“宣宗时厂器终不逮前,工屡被罪,因私购旧藏盘盒,磨去永乐针书细款,刀刻宣德大字,浓金填掩之。”此记载是否意味着果园厂雕漆的生产,到了宣德年间新王朝上台,需求量猛增,难以制作;又或许更换了新的营缮所长官,或许是艺匠减少;总之果园厂生产的雕漆,不能满足宫中需要。而一件雕漆器从制胎、髹漆到雕刻完成,快则半年,慢则一年,赶不上改朝换代的步伐,工匠和底层官员常常为此受责问罪,只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果园厂的管理人员,便令工匠们想办法,到市面上收集从前的雕漆器,拿回来把从前的年款磨去,用漆掩盖,重新刻上“大明宣德年制”的年款,上交宫中,应付危机。看来也是事先互相串通,为保全自身,不得已而为之的作假行为。其中一些大明永乐的细款,未处理干净,时间一久,便露出了马脚,这是宣德以后才被发现的。

 

大美千年的艺术却濒临消失

 

从宣德年间篡改永乐款识,可见永乐之后雕漆发展停滞。雕漆直至300年后再得乾隆皇帝厚爱,才创造出又一次辉煌。不过,乾隆之后国力日衰,雕漆再次陷入发展的桎梏,清末民国时期列强入侵、军阀混战,民不聊生,雕漆发展更是受到严重的破坏,几近消失。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雕漆迅速发展,从雕漆合作社到雕漆厂,从普通工人生产到具有一定绘画、美术、设计能力的中专院校毕业生加入,雕漆艺术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并在上世纪90年代达到了鼎盛时期,从业人员达到两千人左右,不仅恢复了古代早已绝迹的雕漆品种。如漆砂砚、漆画、葫芦瓢艺术。还创造了“雕漆砚”、“雕漆画” 等新的艺术品种和大漆窑变、漆仿唐三彩、雕漆茗壶等新品,这是古代雕漆从未有过的全新雕漆艺术。雕漆成为北京出口创汇的重要产业。并涌现出了一大批代表性人物,其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文乾刚、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殷秀云、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李志刚等人都以各具特色的作品风格,推动了雕漆艺术的发展,成为当今雕漆界的领军人物。

然而,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急速发展的社会经济,急于致富的渴望心情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促使许多传统工业、手工业迅速萎缩。许多工厂无以为计,被迫减产、减人、停工,以至于关门倒闭,据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殷秀云介绍:到目前为止,全行业的从业人员不足百人,而且大多数年已过半百,后继乏人了。虽然殷秀云对做了半辈子的雕漆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但她对雕漆工艺的继承、发展并不乐观。殷秀云说:“雕漆工艺制作复杂艰辛,而且雕漆需要很高的眼力,因为雕漆产品只要下刀就不能出错,出错了就无法补救,只能重新制作,我现在的眼力不行了,恐怕也做不了多久了。而培养一个优秀的雕漆人至少需要十几年的时间才能比较成熟,恐怕雕漆已经成了最濒危的传统艺术工艺了。”殷秀云无奈地说。

2008年,为保护和传承雕漆这一传统艺术,国务院将其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雕漆的发展被纳入文化复兴的大趋势。遥想一千多年前,漆器被大唐帝国抛弃,走投无路的漆器艺人创作了雕漆这一艺术形式,并在宋元明清四朝都成就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永乐皇帝对雕漆珍爱,更将其上升至皇家艺术的高度。以至如今经历了数百年的起起伏伏,我们有幸还能看到这些珍贵的国宝器物,欣赏到跨越千年的大美(完)。

 

[转载]漆美千年鈥斺斢览只实鄄晃酥牡衿嵴洳

雕漆?十八罗汉圆盘?殷秀云

当代作品、φ40.5cm 、¥200000

 

作品正面图案取材佛经故事,铜胎。作品雕刻精美细腻,人物表情尤为生动传神,表现了十八罗汉除尽一切烦恼和疑惑,证得涅盘,得到解脱。整件作品构图层次丰富,通过海水、山石、彩云及松枝等图案的刻画,为十八罗汉营造出了9个不同的活动场景,其或下海降龙、或上山驱虎、或对坐笑谈或四处观望。作品漆厚达1.3厘米,光雕刻时间就历时四个月。

[转载]漆美千年鈥斺斢览只实鄄晃酥牡衿嵴洳

雕漆 · 剔红马蹄莲花瓶 · 李志刚

当代作品、28.6×28.6×57.8cm  、¥86000

 

作品为脱胎漆器,器型传统而纹饰创新。以马蹄莲花为主题,意圣洁虔诚、吉祥如意、永结同心。底纹细密雕刻与大开大合的马蹄莲浮雕形成极富立体感的景深,呼之欲出。姿态花舒叶展自然生动,若有清风徐来而摇曳多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