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漆文化||乾隆最爱之剔红漆器(第016期)

 自华居 2023-05-12 发布于广东

NAME  STAR

公众号:那米星文化

关注

小 · 编 · 攻 · 略

2018年里,《延禧攻略》和《如懿传》这两部清宫剧确实火得一趟糊涂。且不说剧情和演员如何,光道具的唯美就让人回味无穷,话题十足。

当然最忙碌的就数乾隆皇帝了,他在两部电视剧里面来回跳转,还真令我们记忆错乱。

图片

乾隆大概是被世人所说最多的皇帝了,
弹幕始祖盖章狂魔,
写诗狂人,造瓷母农家乐审美……
都是他。
图片

于是,不断有人拿出他的事例调侃一番,这皇帝实在太调皮了。

图片

乾隆 · 漆 器

     据说,连制作难度大、周期长、成本高的漆器也没躲过皇帝的御手。乾隆为漆器作诗题辞,为元明漆器加“乾隆年制”款识。

    要知道在明清时期,一年可能烧制百万件瓷器,而漆器只能做二三十件,可见存世量极少。

     总之,专家有言:“宫廷御用品的潜台词就是工艺复杂、精细,器形完美、高雅,制作多出于名家,雍容华贵,数量有限。”

图片

而这位乾隆皇帝也格外喜爱剔红漆器,他曾经作了一首《咏永乐漆盒》,诗中赞道:

图片
图片

咏永乐漆盒

图片

果园佳制剔朱红,

蔗段尤珍人物工。

无客开窗眄秋字,

携童持杖听松风。

细书题识犹堪辨,

后代仿为究莫同。

三百年来此完璧,

文房思古念何穷。

图片

      他对剔红漆器的喜爱也体现在传世器物中。如今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漆器中,很多明永乐时期的剔红漆器上,都有乾隆皇帝的题辞,如明永乐剔红梅妻鹤子图圆盒,盖内有乾隆题诗一首,末属“乾隆壬寅御题”并钤“乾隆宸翰”印;又如明永乐剔红烹茶图圆盒,盖内也有乾隆御制诗一首,末属“乾隆戊戌御题”并钤“德充符”印。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明永乐剔红梅妻鹤子图圆盒

     乾隆皇帝还曾经不止一次“侵权”,将部分元明时期的剔红漆器加上“乾隆年制”的款识。如故宫所藏一件剔红水仙花纹圆盘,具有典型的元朝漆器风格,但在底部正中刀刻“乾隆年制”楷书,很明显是后刻。

图片

▲元朝水仙花纹圆盘

     又如一件明永乐时期剔红菊花纹圆盘,是典型的明永乐宫廷漆器,其“乾隆年制”楷书款识明显为后刻上去的。

图片

明永乐时期剔红菊花纹圆盘

     对于后人来说,这位乾隆皇帝的任性行为真让人哭笑不得。但是从另一角度看,盛清时期的漆器继承了宋元的成熟,也繁华绚丽。

图片

据2001年在香港佳士得拍卖行记录,

乾隆时期《牡丹纹剔红盒子》,

拍出1287万元的天价,

等于当时100多公斤的黄金价值。

图片

▲牡丹纹剔红盒子

明成祖、雍正、乾隆

出了名的喜爱剔红。

剔红的精美图案,

是用极高的时间成本换来的。

图片

      雕漆艺术的鼎盛时期在清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乾隆朝的作品。康熙时期的雕漆,较多地继承了明代的特点,涂漆较厚,颜色深暗,构图简洁,打磨轮廓线的刀痕圆润厚重。雍正时期的雕漆,已有部分没有打磨刀痕刻线,漆色浅红,用料稀薄。乾隆时期的雕漆已完全摆脱明代风格,花纹棱角毕露,用漆更薄,漆色红亮。

图片

    其中,乾隆时期号称盛世,百工炫巧争奇,料不厌精,工不厌细,为了迎合宫廷的好尚,漆工也不免趋于繁琐。其成功的作品,谨严细致,似已达到极限,无可逾越,要不怎么出现令人惊叹的“二百年来阅尘劫,素质完好还如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