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悬灸病症及取穴

 辰龙天蝎 2012-04-19
  艾条隔物悬灸法

  指将艾条点燃后在覆盖某种隔物的穴位进行悬起灸的一种灸疗。此类隔物可采用艾炷间接灸的隔物,这在第二章中已作了介绍;也有艾条悬灸用的特殊隔物。一般而言,艾条隔物悬灸与艾炷隔物灸的操作方法与作用机制,基本类似。即具有温热剌激和药物透入的双重效果。但因艾条悬灸时,其移动范围较大,火力较艾炷灸为弱,因此,隔物面积要求大一些,隔物的透热作用强一些。隔物上,可以用和艾炷隔物灸一样,如隔姜灸,隔蒜灸及隔葱白灸等,其中有的已在艾炷隔物灸一章中作了介绍,这里不再赘述。下面仅列述独特的艾条灸部分。

  隔布灸 【概 述】

  隔布灸法,古代主要用于艾条灸法,如清代《陈修园医学丛书》载:“将针(指艾条)悬起,离布寸半许,药气自能隔布透入……取效较慢”。它与下一章所述的雷火针、太乙神针和隔布按灸法(运动灸法)有所不同,虽然都有隔布施灸的特点,但本法系悬起灸,后者则属按压灸。且所用的布有所区别,用于雷火针的布,为普通棉布;而隔布灸的布,则多用浸过生理盐水或药液(药液均据病证配制而成)的布。所浸隔布灸在现代,已经形成了一种以艾条为主而艾条及艾炷均可应用的隔物灸法。从已有的实践看,此法不仅取材容易,且因能保持灸疗热力均匀、持久,在一定程度上可促使药物透皮进入人体,达到双重的治疗效果。因此,这也是一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的隔物灸法。

  【操作方法】

  目前临床应用的有二法。

  1.艾条灸法:取厚约0.2mm的纱布一块,其面积可根据需要而定,如为经穴,一般在2cm见方,如为阿是穴,按病灶大小截取。用生理盐水或药液浸湿后,略拧干,以一层纱布覆盖穴区,左手固定布面,右手持点燃的艾条。使火头接近布面.行雀啄灸或回旋灸,布干后淋湿再灸。每次灸20~30min。每日或隔日一次,7~10次为一疗程。

  2.艾炷灸法:取医院日常所用消毒纱布(敷料)一块,8cm见方,折叠成2cm见方的纱布块,以生理盐水或药液淋湿后拧半干。将半干敷料置于穴区。用中壮艾炷点燃后置于敷料上,待艾炷燃及一半时点燃另一炷备用,艾灸出现灼热感即换置备用炷艾。余同法施治。若纱布烘干,以生理盐水或药液淋湿后继续灸治。每次灸5~10壮,每日或隔日一次,7~10次为一疗程。

  【主治病证】

  颈椎病、带状疱疹、多发性神经炎、痹症等病证。

  【注意事项】

  1.隔布灸要注意不可使纱布太干,以免烧焦灼伤肌肤。

  2.艾炷隔布灸,应预先将拟灸的几壮艾炷都备好,以免中断灸疗的过程.

  【临床应用】

  1.带状疱疹

  取穴:

  主穴:阿是穴(疱疹患处)。

  配穴:发于头面者,取合谷、风池、大椎;胸胁背部者取期门、日月;委中、足三里;发于腰臀股部下肢者.选用足三里、阳陵泉、涌泉穴。

  治法:取厚约0.2mm的纱布一块,较之病灶面积略大,在生理盐水中浸透,拧半干后,将患处疱疹覆盖。左手固定布面,右手持点燃的艾条。使火头接近布面.绕疱疹周围向中心顺时针用回旋灸法灸治,以局部皮肤灼热,舒适止疼为度,每次40min左右。可将燃后的艾灰敷于疱疹面上。每日1至2次。不计疗程,以愈为期。一般须3~7日。

  疗效:共观察189例,结果经7日治疗,痊愈187例,好转2例,无无效病例,总有效率100%。经对照观察,本法疗效明显高于药物治疗,且疗程短,经济方便,无毒副作用,无遗留神经痛。

  2.颈椎病

  取穴: 大椎。

  治法:以艾绒(甲级纯艾绒为佳)捏成底面直径2.5cm、高2.5cm左右锥状大艾炷若干枚。医院日常所用消毒纱布(敷料)一块,以水淋湿后拧半干。嘱患者俯卧位,充分暴露颈部,将半干敷料置于大椎穴处,艾炷点燃后置于敷料上,待艾炷燃及一半时点燃另一炷备用,艾灸出现灼热感即换置备用炷艾。余同法施治。若纱布烘干,再依前法淋湿继用。每次治疗60min左右。依法操作,患者灸毕局部潮红,多数患者皮肤上还附一层上黄色药液斑。治疗每日1次,10 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日。

  疗效:共观察58例患者,经两个疗程以上治疗。结果:痊愈23例,显效25例,好转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8%。

  3.系统性远端多神经症

  取穴:分为二组。(1)八邪、阳池.中渚、外关;(2)八风、太冲、太溪、三阴交。

  治法:

  灸布制备:桃仁陈醋液组成,由桃仁6g、红花6g、地龙6g等研细末,用纱布包紧,浸泡在约200ml陈醋液内,20min后备用。然后取医用绷带宽度约10cm两卷,浸泡在该药液内,5min后取出即成药布,捏出药液即可使用。

  用法:如患上肢末端选择第一组穴;如为下肢选择第二组穴。将湿绷带松紧度适宜以手足末端缠绕至腕或足上3寸许,然后点燃艾条对准穴位施灸,距皮肤约2cm,温和灸与雀啄灸交替使用,灸之使穴位有热胀感为度,一般每穴1~2min,施灸完毕,即用于毛巾包紧手足指(趾),嘱患者用手对掌摩擦3~5min,每d施灸1次,10次为1疗程。

  疗效:共治疗60例,结果:症状消失35例,好转2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3 %。

  隔药纱灸 【概 述】

  隔药纱灸是现代出现的一种隔物灸疗。它是将消毒纱布在含有一种或以上药物的药液中浸透后置于穴区,再以艾条在其上进行悬灸,达到治疗目的。据临床观察,采用这一方法,一方面可以通过加热促进药物的渗透和吸收;另一方面,又能促进灸治热力的传导,促进灸疗的调整作用,并可避免局部烫伤。所用药液以具有活血化瘀、温经通络者为主。

  【操作方法】

  1.药液制备:根据不同病证预先置备好各种药液。制备的方法有三种;一为将配好的饮片加水煎三次,混和后放入容器内备用;一为将配好的饮片烘干后研成极细末,密封保存,临用时取适量,加水、醋等调匀备用;一为将配好的饮片放入醋中浸泡,临用时取出醋液适量备用。

  2.具体操作:令患者取合适的体位。将边长为2~3cm的方形双层消毒纱布充分浸入备用的药液中,用消毒镊子夹取略沥干至不滴药液为度,分别贴敷于所选定的穴区。医者(亦可由患者本人)手持点燃之艾条在其上作雀啄灸、温和灸或回旋灸。悬灸距离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直到纱布灸干为止。对某些特殊病证,可另换药纱布或重新将纱布浸润后再灸。一般每日1~2次,7~10次为一疗程。

  【主治病证】

  慢性支气管炎、颈腰椎骨质增生、急慢性扭挫伤、急慢性腹泻及慢性咽炎等。

  【注意事项】

  1.不论何种药液,要求保持较高的药物浓度。纱布亦应现浸现用。

  2.用雀啄法悬灸时,注意避免因药液过度加热导致皮肤烫伤等意外事故。

  【临床应用】

  慢性咽炎

  取穴:天突、人迎。

  治法:上穴均取。嘱患者仰靠坐位或取仰卧位,用3×3cm见方的双层消毒纱布经当归注射液充分浸透湿润后,分别贴敷于所选穴区。以清艾条行小幅度回旋灸。亦可由患者一手持镜子,一手持点燃的艾条自行悬灸。距离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直灸到纱布干为止。每日2次,7日为一疗程。

  疗效:共以本法共治疗40例慢性咽炎患者,经2个疗程观察,痊愈9例,好转 16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62.5%。如结合鱼腥草注射液2ml和核酪2ml,作天突穴穴位注射(每日1次,7日一疗程),则疗效可明显提高(有效率92.5%)

  隔膏药灸 【概 述】

  艾条隔膏药灸法,又称隔药膏灸法,是现代发展起来的一种艾条隔物悬灸法。它是将含有某些中药的软膏或膏药作为隔物,以艾条进行间接灸疗。本法20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在临床上应用的报道开始遂渐增多。早期仅用市售的成品膏药,随着实践的增多,针灸工作者根据穴位和病证特点,在膏药中加入药粉,以增加疗效。近年来,则进一步据所治病证配方研末或提取有效成分制成软膏或膏药作为隔物。当然,其适应范围及确切疗效还有待更多的临床实践来证实。

  另外,须要一提的是在我国古医籍中,也载有膏药灸法,如代灸膏、替灸膏、外灸膏等,有类似之处,但它们实际上是贴敷灸,属非艾灸法,所以又有截然区别。关于膏药贴敷灸法,将有后面章节中详细介绍。

  【操作方法】

  膏药选择:用于隔药膏灸的膏药,一般分为二大类。① 胶布类剂型的膏药。可选用市售成品,如伤湿止痛膏、紫草膏等。如因病证需要,亦可据症配方研成极细末,粘附于膏药或普通医用胶布上,备用。② 中药软膏类剂型的膏药:又可分为二类,一类为市售成药,如金黄膏,华佗膏等等;另一类为据病证配方,或将配方药物研制成极细粉末,或以水提法、醇提法,将提取物浓缩成膏,加入软膏基质,制成中药软膏,备用。

  具体操作:本法多选病灶或痛点为施灸穴区。选准穴位,以70%的乙醇消毒如为隔胶布类膏药灸,可根据病灶或痛点大小、多少,剪取1块或数块胶布膏药,粘贴于穴区。点燃艾条施灸。一般用温和灸法或回旋灸法,急性疼痛或痈疽等,可用雀啄灸法。如胶布烘焦发硬,可另易一张再灸。每次灸10~15min,每日一次。灸毕,取掉膏药;亦可保留膏药在穴区,至第二日灸时,更换新膏药。

  如为隔中药软膏灸,可将中药软膏适量涂于穴区,成圆形,直径2~3cm左右,厚度约0.2~0.5cm。以艾条行温和灸或回旋灸为主。亦可根据药膏或症情的不同,采用小或中壮艾炷粘附其上施灸。患者觉烫,即以镊子夹去。另易一炷。灸毕,可依据不同情况,或复以消毒纱布,保留一段时间;或将药膏拭去。

  上述方法每日或隔日1次,7~10次为一疗程。

  【主治病证】

  目前临床上已用于急性扭挫伤、慢性肌肉劳损、痈疽、冻疮等病证。腰椎间盘突出症、肝硬化、白癜风等病证的治疗。

  【注意事项】

  1.对胶布膏药过敏者,慎用本法。或灸后即撕去,不予保留。

  2.隔药膏灸法,由于药膏富含油质,遇热易于溶化,施灸时应特别注意避免灼伤。隔胶布膏施雀啄灸时,因胶布膏药较薄,要注意避免烫伤。

  【临床应用】

  1.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取穴:分为二组。① 阳白、下关、地仓、颊车、迎香、翳风;② 神阙。

  治法:第一组穴,每次取 3 穴,轮流选用。先以梅花针轻度叩剌,使穴区皮肤微红或微出血。将鳝鱼骨粉[鳝鱼骨(炒)、硫磺等5种药物,研极细末均匀混合后,收贮备用],用茶油调成膏状。取适量灸膏敷贴于面部所叩穴位。然后用艾条施隔药膏灸,用温和灸法,每穴灸10min。灸后用风湿膏剪成约2cm×2cm 3 块,将灸膏覆盖,保留2日。

  神阙穴,每次必取。先令患者平卧床上,充分暴露患侧面部及神阙穴周围皮肤,先用艾绒捏成底面直径约2cm,高2cm的锥形艾炷7壮,艾炷点燃后置于神阙穴,待艾炷燃一半时,点燃另一炷备用。灸穴出现灼热感时,置换备用艾炷,7壮灸完。灸后拔火罐10min。

  面部穴施隔膏药灸法,隔日1次;神阙穴每日灸1次。以隔膏药灸10次为一个疗程,一般治疗三个疗程。

  疗效:共治疗60例,结果:痊愈57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为100%。

  2.腰椎间盘突出症

  取穴:夹脊穴及下肢反应点,夹脊穴腰椎棘旁压痛点,一般与椎间盘突出水平相符合;下肢反应点选用胆经或膀胱经上的反应点(包括压痛点、自感痛麻点、按之舒适点),多与经穴重合,如秩边、环跳、风市、阳陵泉、委中、承山、悬钟、昆仑等。

  治法:

  灸膏(蛇鳖软膏)制备:乌梢蛇、土鳖虫、天南星、草乌、苍术、马钱子、麻黄、乳香、没药、灵猫香共10味各取适量。上类药物,除灵猫香外,其余洗净烘干,研极细末,过筛,再与灵猫子混合均匀,加入到适当的软膏基质中,加入适宜的抑菌剂和皮肤促渗剂,然后搅拌均匀。装瓶备用。

  用法:一般每次取2~5穴,穴区轮换应用或根据症情选用。在所选取的穴位为中心的8cm×6cm范围内均匀涂布蛇鳖软膏,厚度约2mm左右。在软膏上用艾条作回旋灸15~20min;或置直径2.5cm、高度2.5cm的艾炷行隔药膏灸,每穴灸10壮。灸毕在软膏涂布区覆盖纱布固定,10小时后取下纱布。每日1次,15次为1疗程。

  疗效:共治42例,其中优(疼痛消失,无运动功能受限)19例,良(偶有疼痛,能做轻工作)15例,进步(症情有所改善,仍有疼痛,难以胜任工作)4例,差(尚有神经根受压表现,需配合或改为其他方法治疗)4例。总有效率为90.48%。

  3.肝硬化

  取穴:神阙

  治法:灸药采用自制健脾软肝膏(由党参、白术、桃仁、郁金、簿荷、鸡内金等组成)。将灸膏敷于脐部,其量与腹面平,上用纱布或肤疾宁覆盖后,点燃艾条隔药膏灸15min。灸后保留灸膏于穴区,每日隔药膏灸3次,48小时换药1次。以3个月为疗程。

  疗效:共治34例,结果:显效13例,有效1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5.3%。患者的临床症状如乏力、食欲不振、腹胀、胁痛等明显改善,肝硬化体征如肝掌、面色黧黑、脾大以及实验室检查指标也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4、癌性疼痛

  取穴:天应穴(疼痛部位)。

  治法:

  灸膏(舒痛灵药膏)制备:取冰片、蔓陀罗、蟾酥、肉桂、生川乌、莪术、没药、白芷、樟脑、丁香、穿山甲、生半夏等药物,水提3次后,将水提物浓缩成膏,加凡士林、羊毛脂制成霜剂。装瓶备用。

  用法:涂抹在天应穴即疼痛区的皮肤上,涂抹灸膏的面积据疼痛区域的大小而定。将点燃的清艾条段(长约1.5~2cm)放在温灸盒内,置于涂有药膏的疼痛区域上作隔膏灸(温盒灸的具体操作可参见本篇第七章),每次约灸30min,温度以患者可耐受为度。每日2次,不计疗程,以症情控制为度。另可配合口服氨酚待因,每次2片,8小时1次。

  疗效:以上法共治31例,结果,有效2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5%.

  与仅用舒痛灵药膏涂抹在疼痛区域皮肤上,配合口服氨酚待因2片(总有效率为73.3%);和仅口服氨酚待因(总有效率66.7%)的二对照组比较。

  结果表明:隔膏灸组疗效明显优于其他二组(P< 0.01),提示艾灸对癌性疼痛有积极镇痛作用。而二对照组疗效差异不明显(P>0.05),提示单用舒痛灵涂敷镇痛配合药物与单用药药间无统计的意义。但是,舒痛灵涂敷加药物镇痛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明显优于单服用药物(P<0.01),提示舒痛灵膏的应用也有积极意义。

  6.痹证

  取穴:阿是穴(病灶)。

  治法:取胶布类膏药,多选用麝香风湿膏,关节止痛膏和伤湿膏等几种,灸治工具选自制的竹制灸罐或木制灸盒。治疗时,取阿是穴作为贴膏的部位。根据痛点部位的大小选贴1 片或数片膏药,将艾绒或艾条点燃后放入大小适中的灸罐或灸盒后。固定在所贴的膏药上,施灸30min左右,温度以本人可耐受的最高热度为宜。灸后8~16小时撕去膏药,每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如1个疗程未愈,休息3~5日后再进行第2个疗程治疗。

  疗效:共治96例。结果:痊愈(疼痛完全消失,无不舒之患者)39例;显效(疼痛基本消失,仅有轻度不舒之感,能恢复正常工作者)41例;好转(疼痛减轻,功能活动提高者)16例。总有效率达100%。96例中最多治疗20次,最少2次,平均4.6次。

  7.网球肘

  取穴:阿是穴(压痛点)。

  治法:嘱患者伏案正坐,患肢屈肘,前臂内收,暴露患部。先以鲜姜半块在压痛最显处反复擦抹,使局部皮肤红润。再夹上小米粒大麝香少许,将姜片放入痛点中央。另取1寸见方的胶布1块,中央剪开指头大小的洞,将胶布贴在鲜姜片上,四周围严使药性不外泄。取点燃艾条,对准胶布中心高约1寸处悬灸,每次20min左右,每日1次,10日为1疗程,疗程间隔2~3日。灸毕不取掉胶布姜等,待第2次灸时取旧换新。

  疗效:共治100例,结果:痊愈70例,显效17例,好转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7%。

  8.白癜风

  取穴:阿是穴(病灶区)。

  治法:先用75%乙醇棉球将病灶区消毒,涂抹薄薄一层金银膏,再用艾条行隔药膏灸30min,对泛发者分区施治,灸后擦净患部。每日1次,12次为1疗程。加服还原丹,>15岁1丸/日3次,<15岁1丸日2次。忌食辛辣、海鲜等。

  疗效:以上法治疗147例,结果:痊愈2例,显效40例,进步84例,无效21例,总有效率为85.7%。

  隔药液灸 【概 述】

  隔药液灸也是现代临床上应用不久的一种艾条隔物悬法。它实际上是采用局部穴区涂上药液后再用艾条灸灼的方法,以达到艾灸的温热剌激与药物透皮吸收的双重治疗作用。由于本法无论临床实践机理研究均不多,尚难以评价其真正的应用价值。但其方法简便,易于推广,故特作介绍,供读者参考。

  【操作方法】

  药液制备:有三法,具体制作同“隔药纱灸法”。

  具体操作:选定穴区后,一般多选阿是穴,穴区面积较大。根据不同病证选取适宜的药液,用脱脂棉蘸取药液在穴区表面反复轻轻涂抹几遍,将艾条燃着端用回旋灸的方法施灸,药液烘干后,可再次涂抹。每次灸30min左右。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灸毕,用乙醇棉球擦净皮肤。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日。亦可用温盒灸法代替艾条施灸(方法可参见“温盒灸法”一节),灸疗时间及疗程均同艾条灸。

  【主治病证】

  颈腰椎病、肌肉慢性劳损等病证。

  【注意事项】

  1.本法施灸时,药液宜边涂边灸,并尽可能在穴区表面保留一层药液,不可等药液干了之后再灸。药液涂抹的面积可据病痛(灶)大小而定。

  2.在选用中成药成品药液时,不要选用以乙醇等易燃物作为溶剂的药液,以免灸疗时引火燃烧,造成意外。

  【临床应用】

  颈椎病

  取穴:主穴:风池、大椎、颈夹脊穴、阿是穴(压痛点)、外关。

  配穴:头痛、头晕、耳鸣加太阳、四神聪;上肢麻木、放射痛加肩髃、曲池;背部沉重疼痛加天宗、天髎;拇、食、中指麻木加合谷、列缺;小指、无名指麻木加后溪、中渚。

  治法:

  药液制备:取当归、川芎、红花、桃仁、丹参、乳香、没药、防风、羌活、独活各3g,元胡6g,研细末。加入350ml米醋,浸泡48小时,浸泡期间每隔4~8小时搅动药物1次,使药物得到充分浸泡,48小时后药液即可使用。

  用法:主穴每次均取,配穴据症酌加。治疗采取先针后灸。嘱患者伏卧,充分暴露颈部皮肤,常规消毒,所取穴位除大椎穴用1.5寸毫针针刺外,其余穴位皆用1寸毫针。针颈夹脊穴时,针体与皮肤垂直进针,进针0.5~0.8寸,针感以局部酸沉胀为主,有时可向上肢放射。针大椎穴时,进针0.8~l寸,针尖方向略向上与皮肤呈80~85度角,最好使针感向上肢放射。针刺外关穴时,应力求其针感顺经向上传导效佳。

  针刺完毕后开始涂药,用中楷毛笔蘸取药液涂于颈夹脊穴、阿是穴及大椎穴周围。然后将清艾条切成数个2cm长的小段,把10cm×15cm×12cm的艾灸盒放于颈部,要求艾灸盒把颈部的所有针刺穴位都罩住,艾灸盒内网架高度以6cm左右为宜,再在艾灸盒内放火燃烧的艾段两段,在针刺留针的同时在颈部放艾灸盒熏烤。在熏烤的过程中,不断将药液涂抹于烤干的部位,待2艾段烧完后再放入2段,共放3~4次,使热力透达至颈项深部,留针时间为30~45min,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可休息2~3日。治疗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疗效:共治68例,结果:治愈27例,好转40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8.5%。一般而言,病程愈长,疗效愈差。

  隔药糊灸 【概 述】

  隔药糊灸,是从古代隔药末灸发展而来。它主要指把药物研末再用某些汁液调制成糊状物,并以此糊状物作为艾条间接灸的隔物。本法在民间早有应用,如在《灸治经验集》一书中曾记载如下一种隔药糊灸法:用黄栀子打碎水煎取汁,加入一些生姜汁,混以面粉和石灰各一份,调成糊状,涂于穴位上。再取薄生姜片,上置艾炷后放在药糊上施灸。此法不仅取材不易制作繁复,而且隔物也有二层,所以临床难以推广。

  早期多以艾炷作隔药糊灸,由于药糊质地稀软而涂抹面积较大,艾炷灸在操作上有一定的局限,所以近年来已逐步由艾条灸代替。和上述隔物灸一样,临床上药糊的组方也是根据中医辨证,用药处方因病而异。艾条隔药糊灸,药糊制作较药饼简单,而操作又较隔艾炷灸方便,颇值得进一步推广。

  【操作方法】

  先据病证辨证配方,称取中药,研成细末,放入瓶内密封保存。应用时,根据情况用下列液汁之一调制成糊状:麻油、蜂蜜、黄酒、米醋、生姜汁等。药糊的干稀程度,酌情而定,一般以稠糊状为宜。选定穴位后,用压舌板蘸取适量药糊置于穴区,厚0.3~0.5cm,直径2~3cm。如为神阙穴,可以药糊填满脐眼为度。以艾条作温和灸或回旋灸。每次灸15~60min。灸毕,依据不同要求,可将药糊拭擦干净;或以橡皮胶覆盖药糊上,24小时后(亦可保持到下次施灸前)除去。每日或隔日灸治1次,7~10 日为一疗程。

  【主治病证】

  主要用于支气管炎、哮喘、脘腹疼痛、肠激惹征、小儿口疮以及保健灸等。

  【注意事项】

  1.作为隔物的药糊,要求现调制现使用,保持新鲜。尤其是以酒、醋、姜汁等调制的,更不宜搁置过久。

  2.由于药糊易改变形状,须嘱患者尽量保持原来体位,对体位易改变的部位,可预先在药糊上覆盖一层胶布以固定形状。

  3.小儿患者如用艾炷灸有困难时,可改用艾条可温灸器隔药糊悬灸。

  【临床应用】

  1.气管炎及哮喘

  取穴:分为三组。① 大椎、肺俞、命门;② 章门、关元;③ 足三里、关元。

  治法:

  灸药制备:将苏子、莱菔子、白芥子三种药物,等量研成细末取三份;再将元胡、细辛、甘遂三药等量研末取一份,混合后拌匀,用蜂蜜调成糊状,备用。

  用法:在每年夏季灸治。其中初伏取第一组,中伏取第二组,末伏取第三组。在每伏所取的腧穴上外敷上述调和好的中药药糊,用艾条或固定式艾条熏灸器置于腧穴上,作隔药糊灸,每次施灸一个小时,隔日 1 次 。每伏为一疗程,共灸治三个疗程。

  疗效:以上法共治58例,结果:临床控制10例,显效28例,好转1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8%。

  2.慢性胃肠病(脾虚证)

  取穴:神阙。

  治法:

  处方一

  灸药制备:将附子、木香、丁香、胡椒、小茴香、吴茉萸、白芷、续断、乳没、肉桂等各适量,共研细末,另加冰片适量拌匀,密封备用。

  用法:用时,以黄酒将药末调成糊状敷脐,取艾条点燃置于脐上3cm施以温灸,每次灸20~30min,隔日1次(症状明显者每日1次),6周为一疗程,治疗期间停服其他胃肠道药物。

  处方二

  灸药制备:五灵脂、乳香、没药、夜明砂、小茴、白芷、木香、胡椒、丁香、吴茱萸、附子、肉桂等各适量,共研细末加冰片适量密封备用。另用以上药末20g加10g艾绒混匀塞进直径为10cm的药袋中,套入自制腹带内。

  用法:用黄酒将药末调成糊状敷脐,取艾条点燃于脐上悬灸,每次20~30min,隔日1次。其余时间令患者将腹带系于腹部,药袋对准脐眼。疗程为45日。

  疗效:

  以处方一,对37例慢性胃肠病脾虚证患者进行了隔药糊灸治疗,结果表明脾虚见证积分值明显下降,显效20例,好转1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观察了该法对胃电的即时效应及治疗前后变化,隔药糊灸对胃电频率无明显影响,对胃电幅值呈调整作用,灸后胃窦、体部低幅波升高,高幅波降低。将胃电节律视其好坏分为Ⅰ、Ⅱ、Ⅲ类型,隔药糊灸使Ⅰ类节律出现率上升,Ⅲ类节律出现率降低。表明熏脐灸有改善胃电节律紊乱的作用。此调整过程与临床胃肠道症状减轻呈平行关系。说明本灸法的健脾和胃作用与胃电调整过程有关。

  以处方二对103例中医辨证为脾虚证的慢性胃肠道疾病患者进行观察。随机分为隔药糊灸组、敷脐组(仅佩戴药袋而不施艾灸,但嘱患者隔日热敷1次,热敷时间同隔药糊组)。和艾灸组(灸脐部时,取浸有黄酒之药棉填脐眼,温灸时间同隔药糊组。佩戴未灌药物但规格与隔药糊组相同的棉袋)。结果隔药糊组总好转率为94.59%、敷脐组77.08%、艾灸组27.78%。经对照观察发现:药物敷脐主要改善脾虚患者的消化吸收功能;艾灸偏于提高机体免疫力;而隔药糊灸兼有两者的作用。这说明隔药糊灸疗可强壮脾胃、坚固元气,其抗衰保健作用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

  3.肠激惹综合征

  取穴:神阙、足三里。

  治法:

  灸药制备:药物根据附子理中丸(《阎氏小儿方论》)合四神丸(《证治准绳》)的原方按比例配制,混合后共碾细末,取适量,用温水调成糊状,以不四溢为度,备用。

  用法:患者取仰卧位,暴露神阙穴和足三里穴。神阙穴作隔药糊灸:以脐眼为中心敷药,直径约3至4cm.肥艾条作温和灸或回旋灸。亦可上置中空相应药糊面积之木垫,再将特制灸器(艾条点燃放入其中)置于木垫上,固定施灸。(此法较繁复,可改用温盒灸)。每次治疗30min,以神阙穴局部潮红湿润为度。足三里针刺,得气后平补平泻2min留针,辨证属阳虚较甚者可加艾条温针处理。上法,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一般治疗2疗程。

  疗效:共治32例患者,结果:显效19例,好转1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9%。

  4.神经根型颈椎病

  取穴:

  主穴:颈部夹脊穴、阿是穴(根据X线、CT提示的病变颈椎或压痛点)。

  配穴:大椎、肩井、悬钟、中渚。

  治法:

  灸药制备:将生川乌、独活、秦艽、川椒各、地龙、白花蛇、红花各10g,桑寄生15g,川芎6g,细辛3g。并研细未,储瓶备用。

  用法:以主穴为主,酌加备用穴。取药粉适量,用38度白酒调成糊状,平铺于一寸见方医用纱布上.再将药糊贴于所选穴位,胶布固定,并用艾条悬灸其敷药处约10~15min。灸毕,保留药糊于穴区,敷药约2~4小时后取下.每周治疗2~3次,一般10~15次1疗程。

  疗效:共治60例患者,结果:治愈20例,好转3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0%。

  5.腹痛

  取穴:神阙

  治法:

  灸药制备:用自拟温中止痛方,取附子、干姜、白术、云苓、枳壳、扁豆、木香各药等分,研成细末,临用时以酒调成糊状。

  用法:先将神阙消毒后,取药糊适量填入脐中,以填满脐窝为度,上贴胶布。再用艾条行隔药糊灸,每次灸15~20min。每日1次,5次为一个疗程。

  疗效:本法用于儿童功能性腹痛,共治36例,33例治愈,治愈率达92%。

  6.小儿口疮

  取穴:神阙

  治法:取细辛、吴茱萸各3g,丁香、肉桂各2g,共研细末,用麻油调成糊状,涂填脐眼。用艾条悬灸或将艾叶捏成直径2cm、高1.5cm的圆锥形艾炷,置于药糊上,点燃上头,令其自燃至患儿感觉温热或发烫时易换,艾条灸10~15min或艾炷灸5~7壮。以局部潮红为度。每日1次,重者加灸1次。

  疗效:共治34例,结果均治愈。治愈率达100%。其中灸1~3次者24例

[转载]循经取穴胶布疗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