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冬病夏治资料整理

 寂寞在繁衍 2015-08-17

隔药糊灸

【临床应用】

    1.气管炎及哮喘   

    取穴:分为三组。① 大椎、肺俞、命门;② 章门、关元;③ 足三里、关元。   

    治法:   

    灸药制备:将苏子、莱菔子、白芥子三种药物,等量研成细末取三份;再将元胡、细辛、甘遂三药等量研末取一份,混合后拌匀,用蜂蜜调成糊状,备用。

       用法:在每年夏季灸治。其中初伏取第一组,中伏取第二组,末伏取第三组。在每伏所取的腧穴上外敷上述调和好的中药药糊,用艾条或固定式艾条熏灸器置于腧穴上,作隔药糊灸,每次施灸一个小时,隔日 1 次 。每伏为一疗程,共灸治三个疗程。

    2.慢性胃肠病(脾虚证)   

    取穴:神阙。   

    治法:   

    处方一   

    灸药制备:将附子、木香、丁香、胡椒、小茴香、吴茉萸、白芷、续断、乳没、肉桂等各适量,共研细末,另加冰片适量拌匀,密封备用。   

    用法:用时,以黄酒将药末调成糊状敷脐,取艾条点燃置于脐上3cm施以温灸,每次灸20~30min,隔日1次(症状明显者每日1次),6周为一疗程,治疗期间停服其他胃肠道药物。   

    处方二

       灸药制备:五灵脂、乳香、没药、夜明砂、小茴、白芷、木香、胡椒、丁香、吴茱萸、附子、肉桂等各适量,共研细末加冰片适量密封备用。另用以上药末20g加10g艾绒混匀塞进直径为10cm的药袋中,套入自制腹带内。

       用法:用黄酒将药末调成糊状敷脐,取艾条点燃于脐上悬灸,每次20~30min,隔日1次。其余时间令患者将腹带系于腹部,药袋对准脐眼。疗程为45日。

       疗效:   

    以处方一,对37例慢性胃肠病脾虚证患者进行了隔药糊灸治疗,结果表明脾虚见证积分值明显下降,显效20例,好转1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观察了该法对胃电的即时效应及治疗前后变化,隔药糊灸对胃电频率无明显影响,对胃电幅值呈调整作用,灸后胃窦、体部低幅波升高,高幅波降低。将胃电节律视其好坏分为Ⅰ、Ⅱ、Ⅲ类型,隔药糊灸使Ⅰ类节律出现率上升,Ⅲ类节律出现率降低。表明熏脐灸有改善胃电节律紊乱的作用。此调整过程与临床胃肠道症状减轻呈平行关系。说明本灸法的健脾和胃作用与胃电调整过程有关。   

    以处方二对103例中医辨证为脾虚证的慢性胃肠道疾病患者进行观察。随机分为隔药糊灸组、敷脐组(仅佩戴药袋而不施艾灸,但嘱患者隔日热敷1次,热敷时间同隔药糊组)。和艾灸组(灸脐部时,取浸有黄酒之药棉填脐眼,温灸时间同隔药糊组。佩戴未灌药物但规格与隔药糊组相同的棉袋)。结果隔药糊组总好转率为94.59%、敷脐组77.08%、艾灸组27.78%。经对照观察发现:药物敷脐主要改善脾虚患者的消化吸收功能;艾灸偏于提高机体免疫力;而隔药糊灸兼有两者的作用。这说明隔药糊灸疗可强壮脾胃、坚固元气,其抗衰保健作用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

       3.肠激惹综合征

       取穴:神阙、足三里。

       治法:

       灸药制备:药物根据附子理中丸(《阎氏小儿方论》)合四神丸(《证治准绳》)的原方按比例配制,混合后共碾细末,取适量,用温水调成糊状,以不四溢为度,备用。

       用法:患者取仰卧位,暴露神阙穴和足三里穴。神阙穴作隔药糊灸:以脐眼为中心敷药,直径约3至4cm.肥艾条作温和灸或回旋灸。亦可上置中空相应药糊面积之木垫,再将特制灸器(艾条点燃放入其中)置于木垫上,固定施灸。(此法较繁复,可改用温盒灸)。每次治疗30min,以神阙穴局部潮红湿润为度。足三里针刺,得气后平补平泻2min留针,辨证属阳虚较甚者可加艾条温针处理。上法,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一般治疗2疗程。

         4.神经根型颈椎病

       取穴:

       主穴:颈部夹脊穴、阿是穴(根据X线、CT提示的病变颈椎或压痛点)。   

    配穴:大椎、肩井、悬钟、中渚。   

    治法:   

    灸药制备:将生川乌、独活、秦艽、川椒各、地龙、白花蛇、红花各10g,桑寄生15g,川芎6g,细辛3g。并研细未,储瓶备用。

       用法:以主穴为主,酌加备用穴。取药粉适量,用38度白酒调成糊状,平铺于一寸见方医用纱布上.再将药糊贴于所选穴位,胶布固定,并用艾条悬灸其敷药处约10~15min。灸毕,保留药糊于穴区,敷药约2~4小时后取下.每周治疗2~3次,一般10~15次1疗程。       

    5.腹痛   

    取穴:神阙   

    治法:   

    灸药制备:用自拟温中止痛方,取附子、干姜、白术、云苓、枳壳、扁豆、木香各药等分,研成细末,临用时以酒调成糊状。   

    用法:先将神阙消毒后,取药糊适量填入脐中,以填满脐窝为度,上贴胶布。再用艾条行隔药糊灸,每次灸15~20min。每日1次,5次为一个疗程。

         6.小儿口疮   

    取穴:神阙   

    治法:取细辛、吴茱萸各3g,丁香、肉桂各2g,共研细末,用麻油调成糊状,涂填脐眼。用艾条悬灸或将艾叶捏成直径2cm、高1.5cm的圆锥形艾炷,置于药糊上,点燃上头,令其自燃至患儿感觉温热或发烫时易换,艾条灸10~15min或艾炷灸5~7壮。以局部潮红为度。每日1次,重者加灸1次。   

【临床应用】

    1.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取穴:分为二组。① 阳白、下关、地仓、颊车、迎香、翳风;② 神阙。   

    治法:第一组穴,每次取 3 穴,轮流选用。先以梅花针轻度叩剌,使穴区皮肤微红或微出血。将鳝鱼骨粉[鳝鱼骨(炒)、硫磺等5种药物,研极细末均匀混合后,收贮备用],用茶油调成膏状。取适量灸膏敷贴于面部所叩穴位。然后用艾条施隔药膏灸,用温和灸法,每穴灸10min。灸后用风湿膏剪成约2cm×2cm 3 块,将灸膏覆盖,保留2日。

       神阙穴,每次必取。先令患者平卧床上,充分暴露患侧面部及神阙穴周围皮肤,先用艾绒捏成底面直径约2cm,高2cm的锥形艾炷7壮,艾炷点燃后置于神阙穴,待艾炷燃一半时,点燃另一炷备用。灸穴出现灼热感时,置换备用艾炷,7壮灸完。灸后拔火罐10min。

       面部穴施隔膏药灸法,隔日1次;神阙穴每日灸1次。以隔膏药灸10次为一个疗程,一般治疗三个疗程。

       疗效:共治疗60例,结果:痊愈57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为100%。

       2.腰椎间盘突出症

       取穴:夹脊穴及下肢反应点,夹脊穴腰椎棘旁压痛点,一般与椎间盘突出水平相符合;下肢反应点选用胆经或膀胱经上的反应点(包括压痛点、自感痛麻点、按之舒适点),多与经穴重合,如秩边、环跳、风市、阳陵泉、委中、承山、悬钟、昆仑等。   

    治法:

       灸膏(蛇鳖软膏)制备:乌梢蛇、土鳖虫、天南星、草乌、苍术、马钱子、麻黄、乳香、没药、灵猫香共10味各取适量。上类药物,除灵猫香外,其余洗净烘干,研极细末,过筛,再与灵猫子混合均匀,加入到适当的软膏基质中,加入适宜的抑菌剂和皮肤促渗剂,然后搅拌均匀。装瓶备用。

       用法:一般每次取2~5穴,穴区轮换应用或根据症情选用。在所选取的穴位为中心的8cm×6cm范围内均匀涂布蛇鳖软膏,厚度约2mm左右。在软膏上用艾条作回旋灸15~20min;或置直径2.5cm、高度2.5cm的艾炷行隔药膏灸,每穴灸10壮。灸毕在软膏涂布区覆盖纱布固定,10小时后取下纱布。每日1次,15次为1疗程。

       疗效:共治42例,其中优(疼痛消失,无运动功能受限)19例,良(偶有疼痛,能做轻工作)15例,进步(症情有所改善,仍有疼痛,难以胜任工作)4例,差(尚有神经根受压表现,需配合或改为其他方法治疗)4例。总有效率为90.48%。

       3.肝硬化

       取穴:神阙

       治法:灸药采用自制健脾软肝膏(由党参、白术、桃仁、郁金、簿荷、鸡内金等组成)。将灸膏敷于脐部,其量与腹面平,上用纱布或肤疾宁覆盖后,点燃艾条隔药膏灸15min。灸后保留灸膏于穴区,每日隔药膏灸3次,48小时换药1次。以3个月为疗程。

       疗效:共治34例,结果:显效13例,有效1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5.3%。患者的临床症状如乏力、食欲不振、腹胀、胁痛等明显改善,肝硬化体征如肝掌、面色黧黑、脾大以及实验室检查指标也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4、癌性疼痛

       取穴:天应穴(疼痛部位)。

       治法:

       灸膏(舒痛灵药膏)制备:取冰片、蔓陀罗、蟾酥、肉桂、生川乌、莪术、没药、白芷、樟脑、丁香、穿山甲、生半夏等药物,水提3次后,将水提物浓缩成膏,加凡士林、羊毛脂制成霜剂。装瓶备用。

       用法:涂抹在天应穴即疼痛区的皮肤上,涂抹灸膏的面积据疼痛区域的大小而定。将点燃的清艾条段(长约1.5~2cm)放在温灸盒内,置于涂有药膏的疼痛区域上作隔膏灸(温盒灸的具体操作可参见本篇第七章),每次约灸30min,温度以患者可耐受为度。每日2次,不计疗程,以症情控制为度。另可配合口服氨酚待因,每次2片,8小时1次。

       疗效:以上法共治31例,结果,有效2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5%.

       与仅用舒痛灵药膏涂抹在疼痛区域皮肤上,配合口服氨酚待因2片(总有效率为73.3%);和仅口服氨酚待因(总有效率66.7%)的二对照组比较。

       结果表明:隔膏灸组疗效明显优于其他二组(P< 0.01),提示艾灸对癌性疼痛有积极镇痛作用。而二对照组疗效差异不明显(P>0.05),提示单用舒痛灵涂敷镇痛配合药物与单用药药间无统计的意义。但是,舒痛灵涂敷加药物镇痛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明显优于单服用药物(P<0.01),提示舒痛灵膏的应用也有积极意义。< p="">

       6.痹证

       取穴:阿是穴(病灶)。

       治法:取胶布类膏药,多选用麝香风湿膏,关节止痛膏和伤湿膏等几种,灸治工具选自制的竹制灸罐或木制灸盒。治疗时,取阿是穴作为贴膏的部位。根据痛点部位的大小选贴1 片或数片膏药,将艾绒或艾条点燃后放入大小适中的灸罐或灸盒后。固定在所贴的膏药上,施灸30min左右,温度以本人可耐受的最高热度为宜。灸后8~16小时撕去膏药,每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如1个疗程未愈,休息3~5日后再进行第2个疗程治疗。

       疗效:共治96例。结果:痊愈(疼痛完全消失,无不舒之患者)39例;显效(疼痛基本消失,仅有轻度不舒之感,能恢复正常工作者)41例;好转(疼痛减轻,功能活动提高者)16例。总有效率达100%。96例中最多治疗20次,最少2次,平均4.6次。

       7.网球肘

       取穴:阿是穴(压痛点)。

       治法:嘱患者伏案正坐,患肢屈肘,前臂内收,暴露患部。先以鲜姜半块在压痛最显处反复擦抹,使局部皮肤红润。再夹上小米粒大麝香少许,将姜片放入痛点中央。另取1寸见方的胶布1块,中央剪开指头大小的洞,将胶布贴在鲜姜片上,四周围严使药性不外泄。取点燃艾条,对准胶布中心高约1寸处悬灸,每次20min左右,每日1次,10日为1疗程,疗程间隔2~3日。灸毕不取掉胶布姜等,待第2次灸时取旧换新。

       疗效:共治100例,结果:痊愈70例,显效17例,好转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7%。

       8.白癜风

       取穴:阿是穴(病灶区)。

       治法:先用75%乙醇棉球将病灶区消毒,涂抹薄薄一层金银膏,再用艾条行隔药膏灸30min,对泛发者分区施治,灸后擦净患部。每日1次,12次为1疗程。加服还原丹,>15岁1丸/日3次,<15岁1丸日2次。忌食辛辣、海鲜等。< p="">

       疗效:以上法治疗147例,结果:痊愈2例,显效40例,进步84例,无效21例,总有效率为85.7%。

雀啄灸

取清艾条或药艾条一支,将艾条燃着端对准所选穴位,采用类似麻雀啄食般的一起一落忽近忽远的手法施灸,给以较强烈的温热刺激。一般每次灸治5~10min左右。亦有以艾条靠近穴区灸至患者感到灼烫提起为一壮,如此反复操作,每次灸3~7壮。不论何种操作,都以局部出现深红晕湿润或患者恢复知觉为度。对小儿患者及皮肤知觉迟钝者,医者宜以左手食指和中指分置穴区两旁,以感觉灸热程度,以避免烫伤。雀啄法治疗一般每日1~2次,10次为一疗程,或不计疗程。

雀啄灸临床应用推荐

 【临床应用】

    1.预防感冒

       取穴:大椎、风门、肺俞。

       治法:每次取1~2穴,交替使用,双侧同选。采用艾条雀啄灸法方法为将艾条由距皮肤2.5cm处逐渐及近,至患者觉灼痛为一壮,每次约灸10壮,每周1次,不计疗程。

       疗效:63例患者经过8次治疗,预防的有效率达95.2%。艾灸次数越多,疗效越显著。

       2.泄泻

       取穴:   

    主穴:肾俞、脾俞。   

    配穴:足三里、三阴交、天枢。   

    治法:主穴均取,配穴酌加1~2 穴,所有穴位双侧同用。拇、食、中指(可两手同时施灸),持住上端燃着的艾条,其余两指伸直或稍屈,以小指、无名指固定在被灸的穴位附近,根据患者耐受情况,或远或近,一起一落,如雀啄食似的施灸,每次每穴约灸6min左右,以局部感觉温暖、舒适出现红晕时为度。每日或隔日 1 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之间可休息4日。

       疗效:共治脾肾阳虚型泄泻 30例,均经治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判定,结果:痊愈24例,显效4例,进步2例。总有效率为100.0%。   

    3.高血压   

    取穴:百会、足三里。   

    治法:先灸百会,后灸双侧足三里。操作时灸条从远处向穴位接近。患者感到灼烫为一壮,艾火与皮肤表面距离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然后将艾条提起,再从远处向穴位接近。同样患者感觉烫热又为一壮,如此反复操作10次即10壮。每日1次。不计疗程。定期就诊复查。   

    疗效:共治318例,均停用降压药物,灸疗后大都有即刻不同程度的降压效果。灸前平均收缩压166.5mm汞柱,灸后为142.3mm汞柱,降低 24.2mm汞柱。灸前平均舒张压为108.7mm汞柱,灸后为95.3mm汞柱,降低13.2mm汞柱。经统计,1周内血压恢复正常评为显效者231例,占72.6%; 2周内血压基本恢复正常评为有效者60例,占18.9%;经治2周,血压无改善27例,占8.5%。总有效率为91.5%。   

    4.中风患肢水肿   

    取穴:百会、患侧肩*k、曲池、外关、合谷、中渚、环跳、阳陵泉、太冲、悬钟。

       治法:采用艾条雀啄灸。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象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的活动施灸,每次施灸约1小时,每穴施灸5~6min。每日1次,2周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疗效:对中风患侧肢体水肿的患者共166例,经2个疗程雀啄灸治疗后,痊愈41例,显效74例,有效4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8.2%。艾灸对甲皱微循环的检测数据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取穴:翳风。

       治法:仅取患者穴区。取药艾条两根,用胶布固定在一起后同时点燃,右手在翳风穴处施雀啄灸法,左手掌心向下,以食、中两指为主在翳风穴周围轻轻触动缓解患者局部不适感,并感知其皮肤温度,以便随时调整施灸距离。每次施灸30min,至翳风穴处出现红晕、潮湿为度。每日 1 次,l 个月为一疗程 。

       疗效:共治33例,均为青少年。结果:痊愈 21例 , 好转 9 例 , 无效3。总有效率达90.9% 。

       6.痰湿阻肺证

       取穴:隐白。   

    治法:双侧均取。令患者取仰卧位或正坐位,暴露双脚前部,采用临床常用的药艾灸条两支,同时点燃,用正火灼烤双隐白穴,患者自觉局部有灼热感为度,长时火力过猛亦可采用雀啄式灸法。一般施灸40~50min,灸后可见局部潮红,偶尔有起水泡者亦无妨,可用针灸针刺破,涂少许龙胆紫,次日可继续施灸。若见体质虚弱者可酌加足三里(双)穴。一般情况可只灸隐白穴,1日 1 次,7次为1疗程。   

    疗效:13例患者通过治疗后,观察其症状完全消失,其他功能均恢复正常者11例,显著好转并不再用药者1例,因治疗中断而无效者1例。治疗时间最长者2个疗程,最短者0.57个疗程(4次)。总有效率92.3%。

       7.脐周痛

       取穴:主穴:神阙、足三里、三阴交。

       配穴:痛在脐上者配灸水分、下脘;痛在脐下者配灸关元,气海、大敦;痛在脐旁配天枢、大横。

       治法:主穴每次取2~3个,配穴据疼痛部位而选。将药艾条点燃对准施灸部位,采用雀啄灸法,使施灸部位有明显的温热感,以患者可忍受为限。每穴施灸约5~10min。根据症情,每日施灸1~2次,7日为1疗程。

       疗效:共治疗23例。结果:痊愈12例,显效8例,好转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6%。

       8.脱肛

    取穴:主穴:百会、长强、足三里。

       配穴:分二组:(1)心、肝(左侧耳穴);(2)脾、肾(右侧耳穴)。

       治法:主穴百会必取,另加一穴。主穴用雀啄灸法。令患者正坐,分开头发暴露百会穴,持点燃1.5寸长的艾炷置于艾灸盒内,对准穴位施灸15~20min。自觉局部发热有向下传的感觉。灸长强穴,个患者取俯卧位,手持点燃艾炷对准穴位,行雀啄灸大约15min,使肛门有向上收缩的感觉。足三里用雀啄法灸,以患者自觉温热量为度。每次灸20min。。耳穴用针刺法,耳穴皮肤作严格消毒,用0.5寸不锈钢毫针,针尖达皮下至耳软骨之间为宜,每5min行针1次,留针20min。每日施灸 1 次,病情严重时可灸 2 次,针刺为每日治疗1次。7~12日为1个疗程,间隔3~5日再进行第二个疗程。

       疗效:共治192例,结果:痊愈137例,显效30例,有效1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6.8%。在痊愈105例中,其中3~7日治愈的15例,8~14日治愈的36例,15~21日治愈的53例,21~28日治愈的1例。

       9.术后胃肠功能紊乱

       取穴:主穴:足三里、阑尾穴、曲池、中脘、天枢、气海。

       配穴:上巨虚、手三里、合谷。

       治法:上述穴位均取双侧。主穴每次取3~4 个,配穴根据症情加1~2个。。患者仰卧位,肢体穴位先针后灸:取穴部位皮肤常规消毒。下肢穴位取2寸毫针,直刺1寸~1.5寸;针刺上肢穴位时用1.5寸毫针,直刺0.5寸~1寸,均提插捻转至得气,以穴位局部感觉酸、胀为主,毫针刺入后,每隔 15 min行针1次, l小时后拔针,按压针孔。留针过程中施灸。腹部穴位只灸不针。灸法:用清艾条或药用艾条2根,点燃后对针刺穴位施行雀啄灸,每穴约10min灸至取穴部位皮肤潮红,其温热感以患者能够忍受为度,取针后即停止艾灸。每日2次,连续治疗3日为一疗程。

       疗效:临床上以术后出现肠鸣音、肛门排气作为消化道功能恢复的主要标志。 63例患者胃肠功能均在3日内恢复,其中第1d后胃肠功能恢复者 48例,针灸2日后胃肠功能恢复者10例。治愈率为100%。

       10.慢性前列腺炎

       取穴:主穴:会阴。

       配穴:秩边、气海、中极、关元、三阴交、。

       治法:药艾条制备:将艾叶、白芷、防风、乌药、小茴香、官桂。按8:4:4:3:2:2的比例称好后,把白芷、防风、乌药、官桂粉碎后过250目筛备用。再将艾叶碾制成艾绒后与上述药粉搅拌均匀,以优质桑皮纸卷制成药艾条备用。

       用法:配穴每次取2~3穴,用针刺法。嘱患者伏卧位,取28号3寸毫针分别对准秩边直刺进针,提插捻转至穴位周围有酸麻胀重感,使酸麻胀重之针感放射至前阴,留针10min,然后出针揉按针孔。患者再取仰卧位,取28号2寸毫针分别在气海、中极、关元穴处直刺进针,提插捻转至酸麻胀重之针感放射至前阴,三阴交直刺进针,至穴位周围产生酸胀感为度,留针20min,每10min捻转行针1次。主穴用雀啄灸法。取上述自制药艾条点燃后对准会阴穴处用雀啄法灸之,灸至穴位周围皮肤出现红润有痒感为度。

       上述方法每日1次,15次为一疗程,每疗程结束后休息2日再行下1疗程。

       疗效:共观察60例患者,经过1个月治疗后,治愈39例,好转1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0%。

       11.癣

       取穴:阿是穴(病灶部位)

       治法:一般癣病,在病灶区艾条灸施以雀啄灸手法,每次约5~10min,以不引起2度烧伤为原则和皮肤充血为度。如为甲癣,治疗前,嘱患者用温热水将病甲浸泡30min,使其甲板软化,常规消毒,再用刀片清除碎甲及周围增生物,而且后用棉签蘸冰醋酸涂抹,另外市售艾条雀啄灸灸20min,使患部皮肤潮红,以能耐受为度。每日 1 次,治疗不按疗程,治愈为止。如患者不能坚持按规定来诊,可教给患者家属治疗。整个治疗期间,强调注意衣服消毒和杜绝再感染机会。

       疗效:治疗头癣和体癣73例。结果全部治愈:灸1次治愈者4例,2~ 3次治愈者35例,4~ 5次治愈者32例;6次以上治愈者只有2例。全部病例无1例复发和再感染。甲癣患者共治147人,临床疗效亦较满意。其中110例,经10~20次治疗,痊愈40例,好转6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占98.2%。

       12.疖肿

       取穴:主穴:阿是穴(病灶区)。

       配穴:合谷、委中。

       治法:主穴用雀啄灸法,距离病灶约0.5~1寸,以患者感微烫为度。以疖肿最高点为中心,缓慢均匀移动艾条,灸至疖肿及其周围皮肤明显红晕、皮温微烫,疖肿处不痛为止。每次约30min,每日1次。配穴每次取 1 穴。以三棱针点剌,挤出6~10滴血。隔日 1 次。灸针都不计疗程,以愈为度。

       疗效:54例初成脓疖经治2~3次全部消散;26例脓初成者经3次治疗后有10例肿痛消散、吸收,16例切开排脓后均再灸1次而愈。   

    13.小儿腹泻   

    取穴:中脘、下脘、神阙、天枢、足三里、肾俞。

       治法:每次取2~3 穴,穴位可轮流选用。点燃艾条,在施灸部位象雀啄一样忽近忽远上下移动。由于小儿皮肤稚嫩又难以表达,为防止烫伤,施灸时,医生应将中、食指分开,放在施灸部位的两侧,根据医生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儿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离,一般灸至皮肤潮红为止,每日灸2次。不计疗程,以愈为期。另外,治疗期间乳食应定时定量,合理安排,注意卫生。   

    疗效:共治770例,结果:痊愈660例(其中,经治疗1~3次痊愈615例,3~5次痊愈45例);显效42例;好转者44例;无效22例。总有效率为97.1%

       14.呼吸道疾患易感儿

       取穴:涌泉、肺俞。

       治法:每次取 1 穴,双侧同取。每穴以雀啄灸法悬灸20min,悬灸方法同前之,使其热度以患儿能忍受为度。每日1次,6次为1疗程。一般治疗二个疗程。

       疗效:涌泉穴组:治愈和显效率为83.4%,总有效率为95.9%;肺俞穴组治愈和显效率为79.2%,总有效率为94.3%。两组灸治呼吸道易感儿,涌泉穴组疗效略优于肺俞穴组,但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

       15.妊娠呕吐

       取穴:中脘、天突、内关、巨阙、神门、足三里。

       治法:

       药艾条制备:陈艾叶(2年以上)250 g,苍术50 g。先将苍术研成细末,再将艾叶揉搓成团状,两者混匀,用细麻纸(或易燃的薄纸卷)裹成长20~25cm、直径约1.2 cm的药艾条,。

       用法:每次选3~4穴,点燃艾条对准选定的穴位,距皮肤1寸上下行雀啄灸,直到所灸穴位皮肤潮红为止,每日1次。

       疗效:共治33例,除上述方法外,未做其他辅助治疗。结果,全部治愈,其中经3次治疗呕吐停止17例,经5次治疗呕吐消失11例,经7次治疗呕吐消失5例。

       16.小儿脱肛

       取穴:主穴:百会。

       配穴:慢性肠炎加关元,肾虚加命门。

       治法:百会穴行雀啄灸,时间为15min,病程长,病情重则延长至25min。配穴据症而加,亦用雀啄灸法,时间10~15min。加外可配合捏脊,方法为从尾骶部开始,在下髎、中髎、次髎和上髎,及腰椎间隙处拿提各3次,并在大椎处拿提1次以增阳益气,再在各骶孔处、腰椎间隙及其夹脊处用大拇指轻揉,捏脊时应注意患儿承受力。灸法早晚各1次,8日为1个疗程。伴有细菌感染加服抗生素治疗。

       疗效:共治22例患儿,经1个疗程治疗,全部痊愈,16例半年随访无复发。

回旋灸

【操作方法】

    回旋灸的灸条分为清艾条(包括无烟艾条)和药艾条。回旋灸的操作法有二种:一种为平面回旋灸。将艾条点燃端先在选定的穴区或患部熏灸测试,至局部有灼热感时,即在此距离作平行往复回旋施灸,每次灸20~30min。视病灶范围,尚可延长灸治时间。以局部潮红为度。此法灸疗面积较大之病灶;一种为螺旋式回旋灸,即将灸条燃着端反复从离穴区或病灶最近处,由近及远呈螺旋式施灸,本法适用于病灶较小的痛点以及治疗急性病证,其热力较强,以局部出现深色红晕为宜。

【临床应用】

    1.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取穴:阿是穴(茎乳孔)、地仓。

       治法:上穴均取,选患侧。嘱患者侧卧位,患侧面部在上。取清艾条点燃悬灸上穴,均为回旋灸。其中阿是穴即茎乳孔的悬灸范围为乳突及茎突之间。灸时距穴位2~3cm,往复回旋,直至局部皮肤温热,潮红而无痛感为度。但在灸地仓时应灸至出现轻度抽搐为好。每穴灸5~10min,最长不超过15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休息7日。在此期间嘱患者用温热水洗脸刷牙,保暖患部,并停止其他一切治疗。

       疗效:共治50例,结果:临床痊愈32例,其中:经治疗3次,临床治愈11例,治疗10次而愈者12例,治疗20次后愈者9例;经3个疗程治疗显效1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0%。

       2.带状疱疹

       取穴:分二组。(1)根据脊神经的节段性分布规律,确定皮损及疼痛部位所属的胸神经,取该神经根相应的背俞穴。一般以2~4穴为宜。(2)阿是穴(病灶区)。

       治法:任取其中一组穴位。取背俞穴时,先视皮损大小,用清艾条2、3支(每支25g)。点燃后,在局部行回旋灸,至皮损部充血发红,疼痛瘙痒感消失为度,每次约灸20~30min。阿是穴,即疱疹皮损局部,可在皮损带四周3cm范围内先常规消毒后,以经严格消毒的三棱针快速点刺疱疹疹点正中,深约0.3~0.5寸,刺破水疱,可见少许黄水或污血溢出。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挤压疱疹,再将三根清艾条捆成束,点燃吹旺火、来回往返旋转熏灸每一个疱疹及皮损带四周约3cm范围内,垂直距离以离皮损处约l~1.5寸,以患者感觉反复出现能忍受的痒、胀、热、舒适为度。要求边吹旺火边回旋熏灸,灸治时间宜长,以灸治黄水或污血不再溢出,疱疹点由发红至发暗、转黑为止,约30min左右。亦可艾炷无瘢痕灸。回旋灸法同前,艾炷灸的方法为先以5%稀碘溶液作穴位皮肤擦拭消毒,然后涂以少量凡士林。选用优质艾绒,制作底面直径为0.6~0.9cm、高为0.6~0.8cm圆锥形艾炷,置穴位处后以线香点燃,口吹或手扇微风,令其速燃。可在灸处附近皮肤作轻微抓瘙和拍打,以分散灼痛感,待患者实在不能忍受时撤去残炷,更换新炷,每次约以4~9壮为宜。治疗期间皮损局部不得沾水,可不覆纱布,暴露疱疹面。上述方法1日1次,疗程因人而异,直至治愈为止。

       疗效:共治183例患者,痊愈165例,显效11例,好转7例。总有效率100%。其中43例,与针刺治疗41例作对照。结果提示艾灸和针刺治疗总有效率无显著差异,但艾灸治愈率较针刺为优,且艾灸对带状疱疹疼痛的总体改善及即时、持续镇痛效果均优于针刺。   

    3.降血沉    

    取穴:大椎、阳陵泉。

       治法:上穴均取,阳陵泉取双侧。用药艾条点燃后,在离皮表2至3cm处,以穴位为中心,2cm为直径所圈定的范围内施以回旋灸。每穴灸5~10min,其中大椎穴每次不少于10min,灸至局部有明显热感、皮肤呈现红晕为度。每日灸l~2次,5次为一疗程。间隔2日,行第二疗程治疗。血沉检查时间:患者均在艾灸前一周内检查血沉为准,灸后则根据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分别在半个月、1个月、2个月内复查血沉并作为治疗后疗效分析依据。

       疗效:红细胞沉降率(ESR)增速,常作为风湿热所致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肌炎及风湿性心脏病的临床辅助诊断之一。共观察211例,血沉检查在30mm/小时以上(长管法为准)。结果:近期治愈63例,显效78例,有效52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为91.5%。

       4.类风湿性关节炎

       取穴:   

    主穴:中脘、气海、大椎、大杼、阳陵泉、阿是穴(局部肿胀、疼痛处)。

       配穴:手、腕部加阳池、外关、阳溪、腕骨;足踝部加申脉、照海、昆仑、丘墟。照海、太溪。

       治法:主穴为主,据部位酌加配穴。外邪重者多灸大椎、阳陵泉,兼灸它穴;正虚明显者灸气海、中脘为主,兼灸它穴。嘱患者用清艾条以回旋灸法自灸以上穴位,每日1次。同时用艾条自灸疼痛关节(阿是穴),令有灼热感为度。使用时点燃艾条在上述穴位来回往复温熏,每日2次(早晚各1次),每次20min。每日或隔日 1 次。内服中药(方一:羌活、独活各9g,延胡索12g,木瓜9g,当归15g,生地黄、熟地黄各15g,淫羊藿15g,威灵仙15g,露蜂房9g,肉桂3g,附子6g,生黄芪15g,孩儿参15g,生甘草6g组成,每日1剂。或:生黄芪20g、生地20g、仙灵脾15g、当归10g、青风藤30g、七叶一枝花30g、炙甘草6g、陈皮10g,加水500ml,二锅头白酒50ml浸泡药物20min后煎煮,每日1剂。)日服2次。所剩药渣可乘热外敷疼痛关节数次后再弃之。以上灸法及服药,以1个月为一疗程,共治疗3疗程。有少数患者在艾灸后出现口干咽燥,不必停灸,加针刺照海、太溪即可缓解。患者病久关节已变形,肝肾亏虚气滞血瘀较重时,疗效欠佳。这类患者在全身症状好转之后,可部分恢复四肢关节生理功能,病情缓解。故嘱其长期多自灸以维持疗效。

       疗效:共治81例,结果:近期控制14例,显效25例,有效3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0.1%。肝肾亏虚型患者疗效要比其他证型差一些;病程长短与疗效无大关系;疗程与疗效之间无大关系。本疗法对变型关节尚不能完全恢复正常。

       5.局限性神经性皮炎

       取穴:阿是穴(病灶区)

       治法:患者充分暴露患部,首先以75%乙醇棉球消毒患部,待乙醇挥发后即以七星针进行叩刺,叩刺顺序是由外向内(即从皮损周围向中心)叩刺。叩刺力度属重叩,腕力较重,针体垂直叩打在患处,节奏稍慢,以被叩局部皮肤明显发红,微量出血为度,再以干棉球擦尽渗血。然后点燃清艾条,对准患处部位约距皮肤2cm左右进行反复旋转施灸,每次施灸时间10~15min。隔日治疗1次,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5日。

       疗效:共观察63例,通过3个疗程的治疗,在治疗期间不用其它方法,结果:痊愈57例,显效4例,好转2例。其总有效率达到100%。

       6.扁平疣

       取穴:

       主穴:阿是穴(疣多发部位)。

       配穴:中渚、丘墟、曲池、鱼际。风热加风池、商阳,郁火加行间、侠溪。

       治法:主穴必取,配穴酌加;或据症选加。阿是穴用围刺法,再在疣多发部位行回旋灸。即点燃一长约20cm,直径为1.5cm的艾条,悬於施灸部位上的3cm高处,艾条在施灸部位上左右往返移动,使皮肤有温热而不致於灼痛,移动范围在3cm左右,每部位每次约15~20min,灸用泻法,即“急吹其火”。其余穴位均针刺,亦用泻法。上述灸剌之法,每日 1 次 ,10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50例,结果:痊愈16例,显效14例,有效1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8%。

       7.创口感染

       取穴:阿是穴(病灶区)

       治法:创口首先消毒换药后,取用清艾条或药艾条点燃对准创口回旋灸,距离以患者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度,以创口为中心,缓慢均匀移动艾条,灸至创口及周围皮肤出现明显红晕。如创面化脓范围较大者,可用2根艾条并为一体点燃后对患处施灸。每次20~30min,每日2次。不计疗程,以愈为期。

       疗效:共治66例,结果全部有效,其中58例均于6日内治愈,8例因创口感染重,创面范围较大11日内治愈,总有效率为100%。   

    8.皮肤表浅溃疡

       取穴:阿是穴(病灶区)。

       治法:艾条悬灸,距阿是穴即病灶区2~3cm,往复回旋,直至周围皮肤发红,伤口表面干燥、结痂。患者自觉表皮不甚热,热力往深层透入即可。治疗时,要注意艾条的高度,避免灼伤。一般需要20~30min,每日1~2次。不计疗程,以愈为期。

       疗效:共治117例,结果全部有效。一般创面经2次治疗后都可明显好转,3~5日可愈,最多不超过7日。

       9.褥疮(压疮)

       取穴:阿是穴(病灶局部)。

       治法:

       (1)表皮红,未溃烂者,可单独采用清艾条熏灸,取无药艾条或有药艾条一支,将艾条的一端点燃,约距褥疮处0.5~1.0cm左右进行均匀地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施灸,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不感到灼痛为宜。每次每处15~30min,每日l~2次。7~10日为一疗程。

       (2)表皮已溃者首先对褥疮进行清创,初期表皮破溃有水疱者,在无菌操作下,用注射器抽出疱内渗液;新鲜疮面未感染者,75%乙醇于创面四周皮肤消毒,然后用0.9%生理盐水清洗,如有坏死形成,则应去除坏死组织;疮面较大,分泌物较多者,用生理盐水清洗后,局部湿敷庆大霉素。清创前均未取少量分泌物作细菌培养。然后采用清艾条,在距疮面2~3cm处进行回旋灸,每次20min~30min,每日2次。

       (3)对已化脓者,创面先用生理盐水清洗后,配合红霉素软膏外敷,然后用艾条回旋灸,每次30min,每日2次(注:创面清洗,每日一次,若脓性分泌物减少,创面有愈合趋势,可隔日清洗1次)。

       (4)对于瘫痪患者往往伴有感觉减退,局都知觉迟钝的患者,医者可将中、食二指分张,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这样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调节施灸的距离防止烫伤。即术者手执点燃的清艾条,对将压疮处,距离以患者感到温热而又能忍受为度,固定艾条集中于一点,连续施灸。一般每次30min,日1~2次。对水疱及脓液较多的压疮不宜直接将艾条对准患处,而应在其周围施回旋灸。I度压疮即未渍破者采用药艾条施灸,并可在施灸前按揉局部5~10min。经艾灸后之疮面覆盖有一层薄黄色油状保护膜,不需擦去,此物有杀菌作用,可保护疮面。可于艾条灸时,医者左手食、中二指张开,置于创面两旁测知艾灸热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距离,以防烫伤。

       疗效:运用艾条回旋灸治疗褥疮176例,结果有效率为93.75%~100%。

       10.肛门瘙痒症

       取穴:阿是穴(病灶局部)。

       治法:先令患者肛门排空,局部洗涤清洁,取侧卧位。将艾条点燃,距肛门皮肤半寸(约2~3cm)用回旋灸法(艾条在肛门周围皮肤瘙痒区域来回转动,但距肛门皮肤的距离不变),灸治至皮肤略发红,约20~30min,患者略感温热即可。每日 1 次,10日为一疗程,一般观察二疗程。

       疗效:

       (1)72例中痊愈26例,显效22例,有效12冽,无效12例,总有效率83%。其中局部干燥者痊愈21例,占痊愈者80%,无效12例均为局部潮湿者。

       (2)所有有效患者艾灸处局部均感温热舒适,其中三次熏灸后,奇痒明显减轻者40例,占有效病例的67%。

       (3)另有25例患者自觉温热透达深部,9例温热感沿大腿内侧向下传导,12例温热感沿腰椎传导至盆腔内,此乃所谓“灸感”。有灸感者均为痊愈及显效病例,说明有灸感者治疗效果好。

       11.输液发热反应

       取穴:命门。

       治法:医者手持艾条在命门穴周围5cm处回旋施灸,以有灼热感而不烫伤患者为佳。每次灸2~3min,最多不超过10min。并减慢输液速度至每min70~40滴,全身反应严重者停止输液。每日2次。

       疗效:用艾灸疗法治疗发热反应54例,其中显效45例,有效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4%。患者艾灸后,一般体温上升不超过38℃,不用其它方法即可恢复正常。

       12.耳廓假性囊肿

       取穴:阿是穴(耳廓病灶区)。

       治法:患者取坐位或卧位,点燃艾条,对准患处,灸至患者感到温暖舒适为度,一般距离为3~4cm。灸时艾头要时时移动(回旋灸),其幅度与囊肿的大小相符,使患处均匀受热。每次灸艾条1寸,灸后包扎固定,15min后患者方可外出。每日治疗1~2次。不计疗程。若患者对热耐受力较差,灸前可在患处皮肤涂油以防烫伤。

       疗效:共治疗30例,结果全部获效。其中治疗1~2次治愈者19例,3次治愈者9例,3次以上治愈者2例。

       13.妊娠剧吐

       取穴:

       主穴:至阴;

        配穴:中脘、足三里、内关。

       治法:患者取仰卧位,用普通艾条,首先在双侧至阴穴上方约2cm处,施回旋灸与雀啄灸手法,交替灸15min,以表皮充血发红为度。接着将双侧内关穴乙醇消毒,用1.5寸毫针直刺0.5寸深,待得气后施以泻法,行针10min留针。隔15min如法行针1次。然后再依次回旋灸中脘、足三里穴,施平补平泻手法,每穴灸10min。最后再次灸至阴穴1次。10min后起针收灸。如此每日1~2次,7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13例,结果全部治愈。其中经治疗2次痊愈者5例;3次痊愈者3例;4次痊愈者2例;5次痊愈者2例;7次痊愈者1例。   

    14.排卵障碍   

    取穴:主穴:关元、子宫、三阴交。   

    配穴:肾虚加肾俞,肝郁加肝俞,痰湿内阻加脾俞、丰隆。

       治法:主穴每次灸2穴,配穴据症配加。点燃艾条,距穴位1.5寸,施以回旋灸法,以局部潮红温热为宜。主穴每穴灸20min,配穴每穴灸15min,每日或隔日1次,月经周期的第12~16日必须每日灸1次,经期停灸。同时于月经第7日开始配合服用中药,每日1剂,经期停药。肾阳虚型治以温肾益精、调补冲任为主,用右归丸加减;肾阴虚型,治拟滋肾阴、益精血为主,左归饮加减;肝气郁结,则拟舒肝解郁、养血理脾为主,开郁种玉汤加减;痰湿内阻,则治以燥湿化痰、理气调经为主,苍附导痰丸加减。1个月为一疗程,一般治疗3个疗程。

       疗效:共治45例,结果:有效4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1.l%。

       15.输卵管炎症性阻塞

       取穴:   

    主穴:神阙、关元、中极、阿是穴(位于两侧少腹,亦即附件相应皮表部位)。   

    配穴:肾虚加肾俞,肝虚加肝俞、次*s、下*s、三阴交、太溪,输卵管足部反射区。

       治法:主穴为主,阿是穴必取,余穴取1~2穴;配穴据症配加。采用雷火针悬灸法:点燃雷火针灸药条之顶端,对准应灸部位,距离皮肤1寸左右,施以回旋灸法,灸至皮肤发红,深部组织发热为度(避免烫伤),随时吹掉药灰,保持红火。主穴每穴灸15min,两侧少腹部加用雀啄法灸疗和按揉手法。配穴每穴灸5min。每日1次,每次1支雷火灸药条,经期停灸。病情严重配合四逆散加味。1个月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3个疗程。   

    疗效:共治54例,结果:痊愈14例,显效19例,有效1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0.7%。   

    16.小儿遗尿   

    取穴:背部膀胱经循行的路线(上从大杼至大肠俞)。

       治法:患儿俯卧位,充分暴露背部,取清艾条1支点燃后沿膀胱经循行背部的路线(上从大杼至大肠俞)距皮肤2~3cm左右进行循经来回熏烤,使患儿背部产生温热舒适之感为度,每次温灸20min,以两侧膀胱经皮肤潮红为佳。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休息2日行第2疗程,

       疗效:共治34例中,从第2疗程开始统计疗效。结果:痊愈29例,好转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3 %。

       17.新生儿先天性肌性斜颈

       取穴:风池。

       治法:患儿取仰卧或侧卧位,医者左手固定好患儿头部,右手持点燃的药艾条,对准患侧风池穴,回旋式温和灸15~20min,然后逐渐向下移至病灶处,再旋灸10min左右,使之有温热感,局部皮肤潮红为度。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疗效:共治80例,均在一个疗程内痊愈。其中,治疗2次而愈者2例,3次而愈者23例,4次而愈者31例,5次而愈者24例。

       18.咽炎   

    取穴:主穴;以颈局部取穴为主,一线:任脉颈段,其中以廉泉、天突穴为主;二、三线;胃经颈段左右各一线,其中以人迎、水突,加小肠经天容为主。

       配穴:急性咽炎加少商,慢性咽炎加太溪。

   

    治法:患者仰靠坐位或仰卧位,一手持镜子对照颈部,一手持点燃的无烟灸条,先灸一线,后灸二、三线及其他穴位。方法采用小幅度回旋灸,距离以患者能忍受为度,要求热力深达病位,如患者感觉病位象有泉水涌出,效果最佳,每次30min,6次为1个疗程。注意防止烫伤;颈部灸时不宜说话和吞咽动作;灸条燃后的灰烬及时去掉,以保证效力;若热力一次不能透达病位,不可强求,多灸几次逐渐达到。   

    疗效:急性咽炎208例中,痊愈193例,显效15例;慢性咽炎112例中痊愈90例,显效2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9%。

       19.青少年近视

       取穴:

       主穴:睛明、承泣、瞳子缪、攒竹、四白、印堂、耳郭内外侧穴区。   

    配穴:风池、大椎、肝俞、肾俞、光明、合谷。   

    治法:每次主配穴均取。点燃雷火针灸药条顶端,用悬灸法施。随时吹掉药灰,保持红火,灸至皮肤微红,感觉发热为度。先眼部各穴灸约2min,再围绕眼睛慢慢旋转各灸1min。接着对准耳廓旋转各穴灸1min。最后灸配穴,先风池、大椎,后肝俞、肾俞、光明和合谷,每穴灸2min。1次总计灸20min为宜。每日治疗1~2次,10次为1疗程,1疗程5至10日。视力无变化,行第2疗程。视力提高到5.0后,改为1周巩固治疗1次,连续4次后,改为每月1次,逐渐停止治疗。   

    疗效:共治74例计143只眼,显效和有效者共计137眼,无效6眼,总有效率为95.8%。   

    20.鼻炎   

    取穴:   

    主穴:迎香、印堂、上星、合谷、颈1~7椎、列缺。

       配穴:睛明、上星、印堂、风府、哑门、风池、双鼻孔、双耳道孔、肺俞。   

    治法:主穴用于过敏性鼻炎、急性鼻炎、急慢性鼻窦炎,如为肥大性鼻炎,鼻息肉酌加配穴。点燃雷火针药灸条顶端,对准应灸部位,距离皮肤1~2cm,施以回旋灸法,灸至皮肤微红,深部组织发热为度,随时吹掉药灰,保持红火,主穴每穴灸15min,颈部旋灸3min,每日一次,每次半支雷火针药灸条,6日为一疗程,一般1~3疗程,3疗程后评定效果。   

    疗效:经临床对53位患者,其中过敏性鼻炎35例,慢性鼻炎鼻息肉18例,用赵氏雷火灸治疗方法从治疗前及治疗后疾病证状对比其效果如下。总有效率为88.9%~100%。


隔姜灸


【临床应用】


    1.咳喘

   

    取穴:主穴:共分三组。① 肺俞;② 膏肓、中府;③ 百劳、天突。

   

    配穴:① 足三里(双);② 丰隆(双)。

   

    治法:

   

    灸药制备:取扑尔敏(4mg/片)、氨茶硷(0.1g/片)、强的松(5mg/片),比例(以”片”为单位)为1:10:10;百部、白芥子、甘遂,三者比例(以“克”为单位)为7:2:1,中西药粉分别研成极细粉末,然后再将中西药粉按10:1比例(以“克”为单位)均匀混合。每个穴位取中西药混合粉末1g,用鲜生姜汁拌成糊状待用。

   

    具体操作:第一次治疗用第1组穴位,第二次治疗用第2组穴位,第三次用第3组穴位,以后依次重复(共15次)。确定穴位后,在该穴位上放置鲜生姜片(针刺几个小孔),在生姜片上点燃艾炷3~5壮,以穴位局部潮红为度,将备用的药糊贴在灸后的穴位上,并用半张麝香镇痛膏固定。成人每次贴10~20小时,如患者感到灼热难受,起大泡,可提前将药物除去,小儿贴药5~10小时。疗程:每年夏天入伏到出伏一个月,隔日1次(共15次)连续三年。

   

    三九天穴位注射:主穴第1组取肺俞(双),第2组取膈俞(双),第3组肾俞(双)。第一次治疗取第1组穴位加配穴 ① ,第二次治疗取第2组穴位加配穴 ② ,第三次治疗取第3组穴位加配穴 ① ,以后依次重复。操作时,常规穴位消毒,2%碘酊消毒,75%乙醇脱碘,用无菌注射器及5号针头抽取4ml核酪注射液分别注射在上述的穴位上(患者得气后再注射),每穴lml。于每年冬至后一个月穴位注射,每周注射3次共12次。

   

    疗效:用三伏天灸贴、三九天穴位注射治疗咳喘380例,结果治愈80例(21.0%),显效92例(24.2%),好转160例(42.1%),无效48例(12.6%)。有效率为87.4%。

   

    慢性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三者的疗效比较,慢性气管炎175例,有效率为91.4%;喘息性支气管炎93例,有效率为82.7%;支气管哮喘112例,有效率为84.8%。

   

    2.支气管哮喘

   

    取穴:天突、大椎、气海、肺俞、膏肓。

   

    治法:让患者仰卧在床,取天突穴、气海穴,放上少许麝香,而后再放上2mm厚生姜一片,上置艾炷,大如半粒花生米,先灸3壮,然后去掉生姜,仅隔麝香,再用艾炷灸4壮;至麝香成灰炭状,共为7壮。用乙醇棉球擦净穴位,然后让患者俯卧在床,取大椎穴、双肺俞穴、双膏肓穴,用上述同样灸疗各灸7壮。灸毕,在灸处贴上普通膏药一张。每24小时调换一次。数日之后,灸疮处出现化脓后,如脓液较多,可敷些红霉素软膏,贴上消毒纱布。约经30d灸疮结痂。脱落,局部留有瘢痕。化脓不透,脓汁稀少者,可服些发物,如酒酿、葱、蒜等,促使灸疮透发,以利提高疗效。灸后禁忌吃鱼腥、水产等物,并防止感冒,注意休息,以防哮喘发作,影响治疗效果。每年夏季三伏天中的任何一日(一般在阳历7月10日~8月10日之间)。每年用灸疗灸一次,三次为一疗程。

   

    疗效:痊愈随访2~20年未发作,计45人,占43.69%;明显缓解计30例,占29.13%;好转共24例,占23.30%;无效共4例,此4例患者年龄均在55~60岁之间,伴有明显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等病证,占3.88%。

   

    3.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方法一(一般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取穴:分两组:① 耳垂下、下关、四白、颧髎;② 颊车。

   

    治法:任取一组,均取患侧穴。第一组:用生姜切片,置于穴上,手捻纯艾绒成中艾炷置于姜片之上,线香点燃施灸。要求:选新鲜老姜,沿生姜纤维纵向切取,直径2cm许,厚约3mm;不计壮数,以灸处皮肤潮红湿润为度。每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日,满三疗程后统计疗效。第二组,取直径2cm厚约0.5cm的姜片,用毫针刺数个小孔,置于患侧颊车穴前上方面颊部。取清艾绒做成底略小于姜片的艾炷,点燃,灸3~5壮。灸后数小时内局部出现水泡,注意保护灸泡,防止感染。根据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恢复情况可在灸泡愈合后再灸1次。

   

    疗效:用第一组穴治疗,急性期30例,痊愈15例,显效5例,有效8例,无效2例;恢复期30例,痊愈15例,显效12例,有效2例,无效1例;后遗症期30例,痊愈4例,显效8例,有效15例,无效3例。

   

    以第二组穴治疗50例,结果:痊愈40例,好转8例,无效2例;针灸组痊愈41例,好转8例,无效1例。须要说明的是,  本法用隔姜灸5壮左右,使局部皮肤产生Ⅰ度~浅Ⅱ度烫伤。灸泡愈合后,局部早期有些色素沉着,以后会渐渐消退而不会遗留瘢痕,但面部皮肤比较娇嫩,施灸时在3壮后须注意局部的烫伤程度,随时调整灸壮数。疼痛耐受差的患者可在局部麻醉后再施灸,对疗效无明显的影响。

   

    方法二(顽固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取穴:颊车、地仓、迎香、攒竹、牵正、风池。

   

    治法:分两组(每组3穴),均取双侧,隔日交替使用.每穴上置生姜1片(片厚约2mm,直径约1.5~2cm,姜片中心可刺数个小孔),姜片中心安放如小指腹大圆锥形艾炷一个,从上端点燃,热度使患者能够耐受,太热可稍稍移动姜片,每穴须连灸5~7壮。同时配合针刺肢体穴:足三里、合谷、冲阳、太阳(均双),分两组(每组2穴)。隔日交替使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15~20min。中途行针2次。灸、针两法可同时使用,每日1次,6次为1疗程。

   

    疗效:共观察22例,经本法治疗3~6个疗程,结果:基本痊愈18例,占81.8%。显效3例,占13.6%;无效1例,占4.6%。总有效率为95.4%。

   

    4.胃下垂

   

    取穴: 百会、中脘、气海。

   

    治法:取一枚大小适宜生姜,用刀切成厚度0.2cm的薄片,放置百会穴上,然后取艾绒一小撮制成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嘱患者闭目静坐,做深吸气、慢呼气动作。灸完百会穴后,再加熏灸以上两穴,在灸以上两穴时让患者仰卧位。每次灸15min,每日 1~2次,15日为 1疗程。同时配合医疗体操,即仰卧、足底踏着床面,做臀部抬起动作,头、两肩、两足着床。臀部抬起时,缩紧肛门,并维持1min左右,落下,休息片刻再做,连续做3~5次,每日早晚各1次。在饮食上要注意少食多餐。要求每次吃饭时蹲下,吃完饭后暂停2~5min起来。

   

    疗效:共治50例,经1疗程治疗,痊愈30例,显效14例,有效6例。全部有效。

   

    5.肠梗阻

   

    取穴:神阙。

   

    治法:将生姜切成1分厚之薄片置于脐部,将拌有冰片末之艾绒捏成宝塔糖样大小并置于姜片上施灸。每次灸3壮,约15~25min,每日灸2次。

   

    疗效:共治各类肠梗阻32例,结果,粘连性肠梗阻18例中显效17例;麻痹性肠梗阻7例中显效6例;蛔虫性肠梗阻3例中显效2例;疝嵌顿3例中显效1例;肠套叠1例亦获显效。以上均在1~2日解除梗阻绞窄性肠梗阴2例无效。累计显效27例,显效率84.4%。

   

    6.尿潴留

   

    取穴:

   

    主穴:关元、中极、阴陵泉、三阴交。

   

    配穴:肝肾阴虚者加太溪、肾俞;中气下陷者加足三里、气海;膀胱湿热者加膀胱俞。

   

    治法:主穴均取,配穴据症酌加。先针刺,后施隔姜灸。选用30号毫针,针关元、中极、气海时,针尖呈45°角向下斜刺,进针1~1.5寸,争取使针感达到会阴部;针阳陵泉、三阴交、太溪、足三里、肾俞、膀胱俞采用直刺,进针1~1.5寸,力求使针感向腹股沟及会阴部传导,留针30min,其间每10min行针一次。

   

    出针后将切成0.2~0.3cm厚的姜片,用针穿孔数个,置于中极、关元、气海穴上,将莲子大艾粒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每次3~9壮,每日针灸1次,急重者一日2次,10次为1疗程。

   

    疗效欠佳者可配合服中药,根据辨证,分为四型,分别为肾阳虚衰、中气下陷、下焦湿热、肺热壅盛,代表方剂分别为金匮肾气丸、补中益气汤、八正散、清肺饮等,临床配伍利尿药等随症加减。

   

    疗效:观察87例,结果痊愈77例,有效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2.0%。其中经1日治疗小便自解者17例,治疗2日小便自解者31例,治疗3~6日小便自解者15例,10次内治愈8例,10次以上治愈4例。

   

    7.头痛

   

    取穴:主穴:关元、气海、百会、太阳、风池、三阴交、足三里。

   

    配穴:气血虚头痛加中脘、膈俞;肾阳虚头痛加肾俞、太溪。痰多者外加丰隆。

   

    方法:关元、气海、肾俞、膈俞,均以捻转补法针刺,得气后留针5min,起针后每穴行隔姜灸法,7壮~14壮,百会穴用清艾条灸5?~10min。灸后感应:关元、气海连续施灸三日后再施灸时,多数人热气感下行至龟头或会阴;百会灸后全头热、胀、麻、木、目明;膈俞、肾俞灸后脊至腰脊部发热。三阴交、足三里、太溪,均用捻转补法;中脘、太阳、风池平补平泻(有血瘀者太阳放血3~ 5滴);丰隆提插泻法。均留针30min,5min行手法一次。

   

    针灸各穴均每日施术 1 次,10次为一疗程,不愈隔2~ 3日进行下疗程。

   

    疗效:本组63例中,痊愈57例,显效3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4%。治疗时间最多3疗程、最少1疗程。

   

    8.坐骨神经痛

    

    取穴:阿是穴(即压痛点。其寻找方法为:先让患者采取俯卧位姿式,医者用右手拇指均匀向下用力按压,从脊椎部位寻找压痛点,顺序是由上及下,也就是从悬枢穴按压至腰俞穴。通过按压脊椎这一段,找到压痛点)。

   

    治法:将鲜姜切成象5分硬币大小的圆形面积,厚约2mm,然后用火柴棒在姜片上钻孔,但不能完全钻透,否则容易灼伤皮肤。先把姜片置于压痛点上,再放上艾炷,用火柴点燃,约3壮(预计6min)以使局部皮肤红晕。日灸一次,若疼痛较甚者亦可日灸2次,10日为一疗程。灸毕用正红花油涂于施灸部位,一是防皮肤灼伤,二是更能增强艾灸活血化瘀,散寒止痛功效。

   

    疗效:共治18例,凡接受隔姜灸治疗的坐骨神经病患者,均停用中西药物。结果,痊愈10人,好转3人,显效3人,无效2人,总有效率89%。

   

    9.前列腺增生症

   

    取穴:

   

    主穴:三阴交、膀胱俞、肾俞、次髎。

   

    配穴:分二组。① 脾肾阳虚,膀胱气化不利型:关元、足三里、脾俞;② 肝肾阴虚、湿热下注膀胱型:中极、太冲、肝俞。

   

    治法:脾肾阳虚,膀胱气化不利型:患者仰卧位,关元穴取28号1.5寸毫针,直刺1~1.5寸,患者有酸胀感并向下腹部放射时,强刺激5min取针。足三里、三阴交用针刺补法,得气后留针。用鲜姜切成厚度0.2~0.3cm,面积大于艾炷底面的姜片。将姜片中央穿刺数个小孔,点燃蚕豆大艾炷置于姜片上,在关元穴上连灸3壮。当患者觉灼热时可将姜片在关元和中极行穴上移动,使温热透入皮肤。灸后患者俯卧位,取肾俞、膀胱俞、脾俞、次*s先用针刺补法,得气后强刺激5min出针。然后再在上述穴位施行隔姜灸3壮。

   

    肝肾阴虚、湿热下注膀胱型:患者仰卧位,中极、三阴交先用补法后用泻法,太冲用泻法,不留针。患者俯卧位:肝俞用泻法不留针,膀胱俞、肾俞、次髎针刺后用补法,得气后留针20min。

   

    以上治疗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3日,再行第2疗程。

   

    疗效:38例患者,经过l~3个疗程治疗后,均收到程度不等的疗效,其中治愈10例占26.3%,好转24例占63.2%,无效4例,占10.5%。

   

    10.肱骨外上髁炎

   

    取穴:

   

    主穴:阿是穴(压痛点)。

   

    配穴:曲池、手三里、上廉、下廉、

   

    治法:取约2mm厚之大片生姜1块,用针头刺无数致密细孔待用。患者取坐位,患肢置于桌面上与肩接近水平位,屈肘90度,将姜片置于病变区穴位处,取艾绒适量,捏成锥状,放在姜片上点燃,用拇、食指挟持姜片边缘,在曲池、手三里、上廉、下廉、阿是穴区缓慢来回移动,灸至局部皮肤烫热且能耐受为度,切忌烫伤皮肤。艾炷燃完,另换一炷。每次约灸30min,每日1次,连续6日为1疗程。

   

    疗效:以上法共治30例,结果:痊愈24例,好转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 96.6%。

   

    11.腕管综合征

   

    取穴:大陵、内关。

   

    治法:取新鲜生姜1块,切成厚约0.3cm的薄片,在中心处用细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患侧大陵、内关2穴上施灸,如患者在施灸过程中局部有热痛感,可将姜片连同艾炷向上略略提起,稍停放下再灸。艾炷燃尽,再另换1炷,以灸至局部皮肤潮红湿润为度。每次每穴施灸6壮,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间隔3日再行第2疗程。

   

    疗效:共治32例,结果:治愈21例,显效8例,好转3例,全部有效,治愈率65.6%。

   

    12.腰椎骨质增生

   

    取穴:

   

    主穴:阿是穴(沿督脉经腰椎增生部位按压,寻得疼痛最明显点)。

   

    配穴:主穴上下各2.5cm处。

   

    治法:一般取主穴,症状明显者加用配穴。将鲜姜切成0.2~0.3cm厚,面积大于腰椎体,用三棱针把姜片刺数孔后置穴上,再在姜片上放满艾绒施灸。当患者有灼热感时在姜片边缘垫上厚纸以减轻灼痛感。艾炷燃尽换壮,连灸4~5壮。尽量避免发生灸泡。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休息3日,继续第二疗程。治疗2个疗程,判断疗效。

    

    疗效:共治疗58例,结果:痊愈23例,显效25例,好转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83%。

   

    13.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症

   

    取穴:阿是穴(颞颌关节的疼痛部位)。

   

    治法:取一块生姜,切成直径2.5cm,厚1cm的姜片,用粗针均匀刺透姜片,放在颞颌关节的疼痛部位,用相应大小的艾炷置姜片上,隔姜灸五至六壮,灸至局部皮肤潮红发热为佳。若患者感觉烫,可适当再垫些薄姜片。每次20min左右,每日1次,7日为一疗程。

   

    疗效:结果本组26例患者,治疗后痊愈18例,好转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达96%。

   

    14.强直性脊柱炎

   

    取穴:阿是穴(督脉上的压痛点)、 胸、腰段夹脊穴。

   

    治法:先涂上万花油,用多汁老姜切成厚薄适中的片,复盖于穴位上。用细柔艾绒做成手指大小的艾炷,置于姜片上灸7~10壮,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配服骨痹汤(自拟):鹿角霜30g、桑寄生20g、骨碎补30g、当归10g、地龙15g、祈蛇15g、乌梅15g、木瓜15g、制南星15g。

   

    疗效:共治疗35例患者,结果:显效10例,好转2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8.6%。治疗中发现疗效与发病年龄与病程有关,年龄小、病程短,疗效好;年龄大,病程长,疗效较差。其中一例14岁患者,治疗二个疗程后基本痊愈,随访五年无复发。

   

    15.腱鞘炎

   

    取穴:阿是穴(压痛点)。

   

    治法:在阿是穴上,先撒丁桂散(丁香、肉桂等分研末)少许,再放上生姜片(如1分硬币厚,中间用针刺6、7个小孔),姜片上置艾炷点燃,连灸3~5壮。以局部出现深度红晕为宜。配合针刺:拇指腱鞘炎取合谷或鱼际,针刺向患处;桡骨茎突腱鞘炎取阳溪、列缺或局部痛点。每日或隔日灸1次,7~10次为一疗程。

   

    疗效:以上法共治35例。结果痊愈33例,好转2例。总有效率100%。

   

    16.小儿遗尿症

   

    取穴:百会、列缺。

   

    治法:将鲜生姜切成厚0.2cm的薄片,其面积大于艾炷底面,上扎数孔。每次取一穴。如取百会穴,应将其毛发剪去,面积与姜片等大。置姜片于上,点燃艾炷灸之。艾炷可用艾叶搓成绒状,做成蚕豆般大小的圆锥形。灸时使患儿有温热感为宜。若出现灼热患儿难以忍受时,可轻轻拍打周围皮肤以减轻灼痛感,或另换一生姜片继续灸之。施灸时,患儿如出现昏昏欲睡的感觉,灸热渐渐传至整个头部,再传向身柱穴,以至全身皆发热,则疗效更佳。待艾炷燃尽后再换一壮,反复灸之20min即可。如取列缺穴,每次双侧均选,各灸30min,以皮肤感到灼热但能忍受为度。每日1次,5~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日。

   

    疗效:共观察30例,其中20例用百会穴灸治,3个疗程并随访半年之后统计疗效。总有效率95%。另10例,用列缺灸治,治愈9例,有效1例,无无效者。

   

    17.输卵管阻塞性不孕

   

    取穴: 气门穴(为经外奇穴,位于脐中外旁开3寸,再向下3寸处;左右各一穴)。

   

    治法:于双侧气门穴各填以1~1.2mm厚,10~12cm直径之生姜片一块,上置黄豆粒大小艾炷,点燃灸至皮肤发红灼热为度。如施灸时患者感太烫,术者可用镊子将姜片镊住微微上提。每次灸15min,隔日1次,10~12次为1疗程。一般宜经净开始施灸,如下一经期月经不来,多为有孕;如月经来,待经净再坚持续灸第2疗程。

   

    疗效:以此法灸治明确诊断为输卵管阻塞所致不孕患者共10例,施治1~2疗程,除1例无效,1例失去联系外,其余8例随访均怀孕,疗效显著。


隔药饼灸

【临床应用】


    1.咳喘

   

    取穴:定喘、肺俞、心俞、膈俞。

   

    治法:将细辛21g,白芥子21g,甘遂12g,白果30g,地龙20g,黄芪30g,半夏20g,柴胡20g,元胡21g,川芎30g,补骨脂20g,五味子20g。上药共研细末,以鲜姜汁将药粉调成糊状,摊成直径 2 cm左右药饼,分别贴于上述穴位,先以艾炷灸三壮,再以塑料薄膜敷盖,胶布固定6~8小时。于每年立冬后每个节气灸贴1次,连续3次。每年入伏后,每伏再灸贴1次,连续3次。

   

    疗效:以上法共治92例。结果治愈43例,好转4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4.6%。

   

    2.冠心病

   

    取穴;至阳。

   

    治法:选好穴区后,用隔活血化瘀药饼灸疗,每次30min,每日1次,3星期为1疗程。疗程间隔5日。施灸期间停用一切有关药物及忌寒凉之品。

   

    疗效:共治冠心病患者60例(内伴心绞痛者21例),隔药饼灸后不仅对临床症状的改善有显著效果外,心电图和甲皱微循环(除平均管襻数和平均管径数外)也均有明显改善(P<0.5~0.001)。< p="">

   

    3.胃下垂

   

    取穴:中脘、神阙

   

    治法:

   

    药饼制备:附子6g、肉桂6g、丁香6g、党参6g、黄芪6g、白术6g、香附3g、陈皮3g、麦芽3g、桑寄生3g、升麻3g。将诸药共研细末,用鲜姜汁调和作成大约直径2.5cm、厚0.5cm的圆形药饼两个,备用。

   

    用法:二穴同取,用时每穴取一药饼,上置大艾炷,施灸,每穴灸5壮,以局部红润为度。每日灸治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日。

   

    疗效:共观察50例,经治疗3个疗程,结果:痊愈37例,;好转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

   

    4.脾虚证

   

    取穴:分二组。① 足三里、关元;② 中脘、血海。

   

    治法:

   

    药饼制备:黄芪、川芎各6份,党参、白术、陈皮各3份,干姜、白蔻仁各2份,甘草1份。将上药共碾细末.加可溶性淀粉制成厚3mm,直径2cm之药饼。再在药饼上加一以艾绒4g制成的圆锥状艾炷,用桑皮纸将药饼与艾炷固定而成灸饼备用。

   

    用法:每次取一组穴,二组穴位交替使用。在所选的每个穴上,用1个灸饼点燃施灸,待艾绒燃尽(约5~10min)时去除药饼。每日治疗1次,三个月为1疗程,一般治疗1个疗程。

   

    疗效:共治疗50例,结果:痊愈10例,显效26例,有效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0.0%。

   

    5.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取穴:

   

    主穴:分为二组。① 中脘、气海、足三里;② 大肠俞、天枢、上巨虚。

   

    配穴:脾胃虚弱加脾俞,湿热蕴结加水分,肝郁脾虚加肝俞、脾俞,脾肾阳虚加关元。便秘加中注,脓血甚加隐白。

   

    治法:主穴两组穴位交替使用;配穴据证(症)而加。双侧均取。药饼选用附子、肉桂、丹参、红花、木香、黄连等药研成细粉密藏备用。根据不同证型,配制不同药饼。湿热蕴结以黄连、丹参、红花等为主药,配以适量木香粉。其它各型均以附子为主药,配以适量肉桂、红花、丹参、木香等药粉。每只药饼含药粉2.5g,加黄酒3g调至成厚糊状,用特制模具按压成直径2.3cm。厚度O.5cm大小的药饼。将药饼放在所取穴位上,然后把底径2.1cm,高2cm,重约2g的艾炷置于药饼上,再点燃艾炷施灸。脾胃虚弱型,主穴、配穴各3壮。湿热蕴结型,大肠俞、天枢、中脘、气海各灸2壮,足三里、上巨虚各灸4~7壮,要求有较强的感应。肝郁脾虚型主配穴各灸3壮。脾肾阳虚型,主穴3壮,配穴4~7壮。便秘者中注灸2壮,天枢少灸或不灸;脓血甚者,隐白穴灸4~7壮。每日三次,12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休息3日,6个疗程为疗效观察阶段。

   

    疗效:采用隔药灸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3O例,结果近期治愈17例,有效1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7%。通过对临床患者出现较多的几个症状作了观察,发现以主诉腹痛、腹泻、粘液血便为多见,其次是里急后重、肠鸣等。隔药灸治疗后,患者自觉症状有明显改善,提示隔药灸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尤其是对轻、中度患者。当然,重度患者需配合西医内科治疗甚至必要时外科治疗。另隔药灸对里急后重症状的改善效果明显高於对肠鸣的改善效果。机理研究表明,结肠黏膜T+8细胞明显低于正常组(P

   

    6.硬皮病

   

    取穴:分为四组。① 大椎、肾俞;② 命门、脾俞;③ 气海、血海;④ 膈俞、肺俞。

   

    治法:

   

    药饼制备:以白附子、乳香、没药、丁香、细辛、小茴香、苍术、川乌、草乌各等量,共研末,加蜂蜜,葱水适量调入,制成药饼备用。

   

    用法:上述4组穴位,每次取一组,轮流选用。行隔药饼灸。每周灸2次,每穴灸2壮,以穴区出现红晕为度。部分局限性硬皮病患者加用剌络拔罐。3个月为1 疗程。

   

    疗效:共治21例,其中系统性硬皮病5例,局限性硬皮病16例。灸治期间停用其他药物。结果:有效12例(系统性3例,局限性9例),有效率为57.1%。甲皱微循环检查,发现36.89%管襻顶有瘀血,治疗后减少至21.78%,前后对比有显著差异(P<0.01)。其中毛细管襻极度弛张者,治疗后基本消失,21例患者治疗前低于正常值的淋巴细胞转化率,治疗后显著提高(p<0.01)。< p="">

   

    7.肱骨外上髁炎

   

    取穴:阿是穴(压痛点)。

   

    治法:

   

    药饼制备:将川乌、乳香、没药、川芎等中药配制好后,烘干研成细末,用黄酒调和,制成药饼,备用。

   

    用法:将药饼置于肱骨外上踝压痛最显著处,安放艾炷施灸,每次30min,以局部出现深红晕为宜。另配合针刺:取患者患侧列缺、手三里、曲池和阿是穴,施以捻转手法。病程2个月以上者,可对阿是穴作远点透刺,并行提插手法。留针20min,留针期间行针2次。针刺与药饼灸每隔1日交替进行,每6日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疗效:共治37例,经2个疗程治疗,治愈29例,显效4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

   

    8.足跟痛

   

    取穴:阿是穴(压痛点)。

   

    治法:取患侧压痛点,双侧疼痛者取双侧压痛点。按独活寄生汤加味配方。诸药研细后,用醋调药末成膏状,制成直径约3cm的药饼。将药饼置于所选穴区;在药饼上安放自制的艾灸筒。艾灸40min,取下灸简,加胶布敷贴药饼,并嘱患者数小时后取之,每日艾灸一次,10次为一疗程,一般须连续治疗二个疗程。

   

    疗效:共治104例,临床治愈59例,显效24例,好转1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4.25%。同时发现病程越短,疗效越好。年龄越小,疗效越好。

   

    9.老年骨质疏松症

   

    取穴:分四组。① 大椎、大杼、肝俞;② 中脘、膻中、足三里;③脾俞、肾俞、命门;④ 神阙、关元。

   

    治法:

   

    药饼制备:补骨脂、当归、生熟地、仙茅、仙灵脾、丁香、玉桂等采磨制成极细粉末,装瓶密封备用。取药粉适量,在临灸前用8O%乙醇调匀,压成直径3cm,厚O.8cm圆形药饼。

   

    用法:每次取一组穴,四组穴可轮流选用。双侧均取,每穴放一药饼,饼上置以圆锥形艾炷(艾重1.2g),隔日艾灸一次,每次一组穴,每穴施灸5壮,按上述4组穴顺序灸毕,再隔灸,如此循环至24次为一疗程。平均每人总灸量480壮。

   

    疗效:本组21例患者,在艾灸前均有不同程度的肾虚之证,表现为腰脊板滞、足胫酸软、足跟疼痛、头晕耳鸣、神疲乏力、步履缓慢、活动不灵活……等,懒于参加活动及锻炼。当艾灸3O~4O壮以后,逐渐表现出不易疲劳,精力日益充沛,作家务事也有劲,动作较艾灸前灵活,步履有力轻快,并能参加活动,锻炼身体,运动量不断增加,腰胫酸痛明显好转。

   

    实验结果表明,本组骨密度平均值在艾灸前低于同龄人的正常值,而隔药饼艾灸后高于正常值,且比艾灸前显著上升,P

   

    10.术后腹胀

   

    取穴:神阙

   

    治法:取炒莱菔子适量研细末,以鲜姜汁调和,制成直径为3cm的薄饼。患者取仰卧位,神阙穴常规消毒后,将药饼敷在神阙穴上,取艾条点燃,距神阙穴0.5寸~1寸左右进行熏灸,以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度。一般灸20min~30min,6小时~12小时1次,治疗2次无效者,可改用其他治疗方法。

   

    疗效:以上法共治60例,经治疗1次有效者38例,治疗2次有效者1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 93.33%。

   

    11.腰软组织损伤

   

    取穴:肾俞、命门、阿是穴(压痛点)。

   

    治法:

   

    药饼制备:方一:当归、白芍、红花、川断、狗脊、公丁香、桑寄生、升麻、川芎、木香各10g,乳香、没药各6g,全蝎3g。研末制成药饼,备用。方二:药饼采用生川乌、生草乌各20g,丁香10g,肉桂10g,樟脑40g,共研细末,用时以米醋调成饼状而成。治疗先选定软组织损伤处最明显的压痛点,作一标记。根据痛处面积的大小,配制药饼。药饼直径一般为1cm左右,厚度约0.3cm。

   

    用法:用方一时,上穴均取。灸治时体位应舒适合理,极大多数取俯平卧位,应放松衣带。将药饼放在俞穴及压痛点上,上置艾炷,同时点燃,每穴灸5~7壮。灸时每壮燃至患者有明显热灼感后,即可更换一壮,不必等待艾炷燃尽。灸毕,要求达到灸部皮肤微微发红,应避免过分烫灼而起水泡。用方二时,仅取痛点。将敷于痛处的药饼,上盖一层纱布,并贴上胶布。再固定熏灸器,艾条火头对准药饼熏灸,一次40min。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2~3日。一般治疗1~3个疗程。

   

    疗效:用方一或方二药饼灸,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或痊愈。其中用方二灸治新伤84例(平均治疗次数为3次),痊愈75例,显效8例:有效1例。有效率100%。灸治陈伤16例(平均治疗次数为9次),痊愈3例;显效6例;有效4例;无效3例。有效率81.3%。

   

    12.小儿厌食症

   

    取穴:神阙。

   

    治法:

   

    灸药制备:大黄、半夏、蜀椒、麦芽、白术、枳实,共研细粉,贮于瓶中,备用。

   

    用法:时取药粉适量,用醋和鲜猪胆汁等量,调成稠糊状,涂在单层纱布上制成厚0.3~0.4cm,面积4~3cm2范围的圆形饼状,敷盖于神阙穴上。另用陈艾绒根据年龄大小,做成黄豆至蚕豆大小艾炷。将艾炷置于药饼正中点燃,以局部有温热感,患者能耐受为度。婴幼儿治疗时,术者可提起纱布,用手触试温度,以免烫伤,每次灸3~6壮,每日1次,7日为1疗程,至治愈为止。

   

    疗效: 120例厌食症小儿中治愈90例,显效18例,有效7例,5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5.8%。本组病例,病程为1~12个月。多数病例做了微量元素测定,发现部分厌食患儿与锌的微量元素偏低有关,经治疗后锌含量均有不同程度上升。

   

    13.过敏性鼻炎

   

    取穴:迎香、鼻通、印堂、百会、大椎、大抒、风门、肺俞。

   

    治法:

   

    药饼制备:用白芥子、元胡、细辛、肉桂各10g,麝香、冰片各0.3g共研细末,再用鲜姜汁调拌成软泥状,临用时,制作成直径2cm的。

   

    用法:患者取坐位,先以1寸毫针刺迎香透鼻通,印堂、百会斜刺。然后头稍低,于大椎、大杼、风门、肺俞穴位(双侧均取)上各放一配制好的药饼后,以艾条雀啄灸各穴位至皮肤红润为止,10次为1疗程。

   

    疗效:以上法共治疗78例,结果显效58例,有效1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6.2%。

   

    14.抗衰老

   

    取穴:分二组:① 大椎、肾俞、脾俞;② 膻中、中脘、神厥、关元、足三里。

   

    治法:每次选一组,双侧均取。药饼采用补肾填精、益气健脾、活血化瘀中药。研碎成粉,过120目筛,临用前用80%乙醇调匀,制成直径3cm、厚0.8cm药饼。然后取直径1.5cm、高1.5cm、重约1.5g圆柱形艾炷置于药饼上点燃,每穴灸3壮,隔日灸一组,每周3次,二组穴位交替,24次为一疗程。

   

    疗效:

   

    (1)艾灸对老年人垂体- 甲状腺的影响

   

    老年人外周血TSH、T3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而T4则高於对照组,经艾灸治疗后TSH、T3浓度升高,与灸治前比P<0.05,提示老年人甲状腺机能减退,艾灸能增强垂体、甲状腺的合成分泌功能,促进老年机体代谢,增强机体的机能活动。< p="">

   

    (2)艾灸对老年人促性腺激素、性激素的影响

   

    结果显示,老年人促性腺激素量增高而睾酮含量下降与正常组比P<0.01,灸治后fsh下降、t升高与灸治前比p<0.01,l小时、e2虽有降低但与治疗前比p>0.05,表明老年人垂体、性腺激素代谢紊乱,艾灸可调整老年人血浆中FSH、LH、T、E含量,纠正随增龄而引起的促性腺激素、性激素的代谢紊乱状态。

   

    (3)艾灸对老年人血液流变性的影响:老年人全血黏度(高切、中切、低切)、血浆黏度和血沉均高于青年对照组,说明老年人随年龄增长,血液黏度增高,经灸治后,除中切比黏度、红细胞比积变化不明显外(P>0.05),其余各项参数均有改变,与治疗前相比P<0.01,有显著差异,提示艾灸有改善老年人血液高浓、黏、凝聚状态。< p="">

   

    (4)艾灸对老年人红细胞变形能力的影响:红细胞变形能力(RCD),是保证微循环有效灌注的重要因素,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将导致微循环瘀滞,使组织缺血、缺氧。红细胞滤过指数(FI)作为红细胞变形能力的指标,红细胞滤过指数愈大,红细胞变形能力愈小,本组老年人经灸治后红细胞滤过指数下降,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提示艾灸能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促进微循环。

药锭灸

【临床应用】


    1.腰背痛

   

    取穴:阿是穴。

   

    治法:

   

    方法一:用药锭灸药(之一)灸治。取2×2cm白纸1张,使其中点准腰背部的脊柱中线的压痛点(即压痛的棘上或棘间韧带的顶点)其四角涂上凡士林紧贴皮肤,取本药1粒置于白纸中点,用火柴点燃烧尽(不使白纸烧起来),待患者感到温热或灼热痛时用火柴压灭即可,揭去白纸可见皮肤灼白。

   

    方法二:取生川乌、生草乌、朱砂各9g、蟾酥、冰片、细辛各6g、麝香0.3g。将上药烘干研粉,过细筛成细粉末。将铝制方盒置乙醇灯架上,铝盒内倒入硫黄120g,用乙醇灯加热方盒使硫黄末烊化,再将上药粉末拌匀倒入,搅拌均匀,凉后成饼状,将药饼做成赤豆大小备用。用法:切取鲜姜薄片,将鲜姜片的中点对准压痛点,再取阳燧锭1粒放在压痛点,用火柴点燃,使之燃烧,待病人感到温热或灼热时,将火压灭。每周治疗1次,1~2次为1疗程。若局部出现小泡,不必弄破,几日后可自行消退。如已破溃,可用龙胆紫外涂之。

   

    疗效:共治疗160例,结果:痊愈92例,显效62例,有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8.8%。

   

    2.痹证

   

    取穴:主穴:阿是穴(压痛点)。背部取大椎、神道、至阳、命门、(腰)阳关、长强、风门、肺俞、膈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气海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肩部取肩髃、肩髎、膈俞;上肢取曲池、合谷、天井、尺泽、阳池、外关、阳溪、腕骨;髀部取环跳、居髎、悬钟;下肢取秩边、承扶、阳陵泉、犊鼻、梁丘、阳陵泉、膝阳关、申脉、照海、昆仑、丘墟。

   

    配穴:行痹配风门、膈俞、肝俞;痛痹配肾俞、关元。着痹配脾俞、足三里、阳陵泉;热痹配大椎、曲池。

   

    治法:根据病位、病情、病程、年龄及体质不同,每次可取数十穴。药锭制法取祛风散寒、清热通络、除湿镇痛、益气养血、培补肝肾之中药。如甘松、白芷、苍术、当归。制草乌、朱砂、蜈蚣、石膏、芒硝、乳香、没药、冰片、麝香等,将药品研末,按一定比例和硫磺溶化在一起,制成似绿豆状的药锭,装入玻璃瓶中密封备用。施灸时在选定的每个穴位上,先涂擦姜汁或蒜汁,贴直径0.8cm 薄纸1片,放置药锭1粒,用火柴点燃。几秒或10数秒后药锭燃尽,每穴一壮,循经施灸,灸后起一小泡,几日后结痂。1个月治疗1次,交替取穴施灸,逐渐减少取穴数量,3次为1疗程。

   

    疗效:共治58例,结果:治愈34例,好转2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8.5%。

   

    3.着痹

   

    取穴:

   

    主穴:阿是穴(病痛点)。

   

    配穴:肩关节加肩髃、肩髎、臂臑、肩贞;肘关节加曲池、天井、尺泽;髋关节加髀关、环跳、阴廉;膝关节加内外膝眼、梁丘、鹤顶(膑骨上绿正中凹陷处)。

   

    治法:

   

    药锭制备:将川乌、草乌、朱砂各3g,千年健、钻地风、甘松、苍术各6g,蜈蚣2条,上药共研细末,取12g另加乳香、没药各12g,冰片6g,硫黄适量,共放置陶瓷方盘内,加菜油加温成块,再加麝香粉5g,均匀散于药块上,待冷却后打碎呈米粒大小,密封备用。方法:治疗时取备好的1分币大小的薄生姜片(针刺空洞若干),平放在穴位上,取原药1粒,放置在姜片上点燃.让其自然烧尽为止。如确实太热可适当提高姜片,以防烫伤。根据病情轻重、患病部位,确定药灸的穴位和时间以及间隔时间。

   

    疗效:共治100例,经2~3次灸治后,治愈68例,显效27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为95.0%。

   

    4.腰痛

   

    取穴:阿是穴(压痛点)。

   

    治法:

   

    药锭配制:将硫磺18g置铜勺内用文火熔化,即下朱砂9g拌匀,离火下麝香3g迅速搅匀倾在玻璃板上,待稍冷(未硬化)立即捏成米粒大小之药锭,装瓶密封备用。

   

    灸治方法:在腰椎、骶椎及两侧找出最明显之压痛点或皮下阳性反应物之压痛点1~2处,消毒后用药锭1粒安装上,以火点药锭顶部,待燃烧至3/4时,即以小块胶布复盖灭火按压。次日揭去胶布,涂以龙胆紫,盖上消毒敷料并固定。病程长,病情重,瘀血凝滞日久,可加灸膈俞及腓肠肌上这压痛点:腰部压痛点有皮下阳性反应者,可先用剌络拔罐法,然后再灸;凡委中至承山及其两侧有丛状小静脉暴露者,宜在腰部施灸后用棱针在腓肠肌之小静脉上剌破出血,兼寒湿者放血量宜少,兼湿热者放血宜多。一般施药锭灸1~3次。

   

    疗效:共治58例,结果:近愈6例,显效40例,好转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1%。

   

    5.腮腺炎

   

    取穴:角孙、颊车。

   

    治法:上穴均选,单侧病取患侧,双侧病取双侧。角孙穴灸前,先剪掉毛发并常规消毒,点燃阳燧棒点灸笔对准穴位点灸,以局部起小水泡为度。然后在颊车穴点灸,以局部起小泡为度。然后在颊车穴注射腮腺针剂或板蓝根针剂1ml,双侧病者左右各1ml。一般1次即可,如热不退可用板蓝根、金银花各10~30g水煎内服。

   

    疗效:共85例,疗效满意。

【病案举例】


    1.类风湿性关节炎

   

    洪××,女,50岁,干部。自诉患类风湿性关节炎3年余,曾经当地医院诊治,服用中西药、针刺、电疗,疗效不佳。1990年3月来诊。检血沉53mm/小时,类风湿因子阳性。患者肘、腕、膝、踝及指趾关节肿痛,生活不能自理,苔白腻,脉濡缓,诊断为风寒湿痹,拟祛风散寒、除湿通络。取督脉,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手阳明大肠经等86穴,自上而下,先躯干后四肢,循经施灸,药锭取祛风散寒、除湿镇痛之中药。嘱以食调养,配饮蜂蜜为茶。半月后肿痛减轻。第30日复诊,择 58穴灸之。共治疗3次,疼痛显著减轻,行动自如,6月初复检血沉16mm/小时、类风湿因子阴性。遂上班工作。随访2年无复发。

   

    2.低钾血症

   

    尹××,男,44岁,农民。因四肢软瘫1天入院。无发热、头痛、呕吐;大、小便正常。既往有类似发作史。体检:体温37℃,脉搏80次/min,血压17.3/10kPa。神志清楚,心率80次/min,律齐,心音低钝,两肺未闻及异常呼吸音。腹部膨隆,腹肌软,肝、脾肋下未扪及;肠鸣音减弱,肌张力降低,四肢肌力Ⅰ ,腱反射减弱;克氏征、布氏征、巴氏征均阴性。血清钾2.8mmol/L,钠145mmol/L,钙 2.4mmol/L。心电图Ⅲ导联出现U波;脑脊液正常,头颅CT扫描无异常。临床诊断为低钾血症。给予钾4~6g/日, 25%硫酸镁10ml/日,加入输液中静滴治疗。 3日后效果不佳,肌力仍不达Ⅱ级。乃改用精制麝香阳燧棒点灸,用点燃的药棒,隔药纸在穴位上雀啄状连续点灸3次,不烧通药纸。取穴:双耳尖、双足三里、双三阴交。灸后四肢活动恢复,能下床活动,次日再灸1次,复查血清钾4.2mmol/L,痊愈出院。随访1年多无复发。

   

    3. 网球肘

   

    徐××,女, 39岁,1988年 8月就诊。系电影放映员。右肘部反复疼痛4年余,肱骨外上髁处明显压痛,曾服用抗风湿止痛药、激素等,做过封闭治疗均未治愈。遂给予药锭灸疗法。在肱骨外上髁处压痛最明显处施术,l周后症状大减,复术1次,1月后随访痊愈。

   

    4.疔疮

   

    刘××,70岁,前臂生一疔疮已五日,束根有头,红肿疼痛,不愿吃药,又怕打针,前来求治。遂给予药锭灸二壮,置于疮头两侧,第二日喜告已不疼,嘱其保留药锭,五日后胶布磨擦脱落,见疮头成一脓栓干痂,祛除脓痂保持清洁,不几日而愈合。

   

    5.腰肌劳损

   

    王××,男,50岁,泥瓦工。素有腰背疼,遍用丸药,药尽而病现。闲则痛减,劳则痛加,多年不愈。治之以药锭灸,从第l~5腰椎均灸两侧6处。施术后,给艾条5支、嘱回家熏烤痛区,每日2次,半年后随访,腰痛未再复发。

   

    6.阳痿

   

    段×,男,23岁,结婚半年,性生活不和谐,逐渐发生阳痿,日趋加重。以致不能完成性事,忧愁苦闷,食少纳呆,神疲气短,惊梦呓语,脉细弦,苔白唇淡。取中脘、气海、命门、三阴交给予药锭灸。10日1次。避开原来灸疮,使灸疮逐渐扩大。持续治疗2月,已近常人。半年后其妻怀孕。

   

    7.哮喘

   

    宋××。男,69岁,有哮喘病史多年,夏轻冬甚,百药迟钝。几与死神交锋。定于三夏时日,选膻中、肺俞、肾俞施药锭灸术。每月2次,共6次。入秋至冬自取艾条灸足三里,1日2次,或3、5次。同时以陈皮桂枝为茶饮。至冬时发作稀少且轻。第二年三夏复始,秋冬依旧治疗不间断,竟然发作歇息。消息传开后每到夏时则施术多人,多效验。


闪火灸

【临床应用】


    1.腰椎增生

   

    取穴:

   

    主穴:阿是穴(压痛点)、命门、腰阳关、肾俞、腰俞、腰眼。

   

    配穴:伴有腿痛者,取秩边、环跳、承扶、阳陵泉、悬钟、昆仑、申脉。

   

    治法:根据症情,选好穴区。可选用以下方法之一操作:

   

    (1)第一步用碗盛药酒(按红花10g、甘松香10g、95%医用乙醇500ml比例制作)适量,点燃蜡烛或乙醇灯,把毛巾浸湿拧干;第二步,把灯心草揉成团如鸭蛋大小,先放入药酒中浸泡后,取出放在操作者手中的湿毛巾上,再点燃毛巾中的灯心草;第三步,将点燃着的灯心草先直接扑打腰骶区皮肤上(火苗即自灭),后扑打患肢足三阳经区,扑打腰骶区椎体增生相对应的局部有明显压痛或肌肉痉挛的部位,待此局部经穴有温热感时,在所取经穴的督脉及膀胱经上下扑打,继而又向腰脊两侧腰季部扑打和推按。若伴有坐骨神经痛者,最后取患肢足三阳经所取经穴扑打,并循经推按。每处扑打(15~20min)以皮肤有灼热感、出现红晕为度。

   

    (2)取药酒30ml左右置于搪瓷盆内,点火使燃,术者以手蘸酒液,在患者上述穴区及部位进行快速拍打,手法由轻渐重,直至火焰熄灭为止。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操作时应轻重适宜,轻而不浮,重而不滞;术者蘸药酒即应迅速拍打,才不至烧伤。每日1次,10日为一个疗程,疗程间隔2~3日。4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疗效:共治150例,结果:痊愈91例,显效27例,有效20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92.0%。

   

    2.棘突过敏症

   

    取穴:阿是穴(病灶区)。

   

    治法:

   

    灸药制备:以《外台秘要》独活续断汤为基本方:生地、秦艽、茯苓各90g,独活、续断、杜仲、防风、芍药、牛膝、党参、当归各60g,细辛、甘草各30g,85%乙醇2500ml,米醋1000ml,浸泡7~10日后,滤液贮瓶备用。

   

    操作:患者俯卧位,术者先在病灶局部涂药,用掌根揉摩1~2min。然后点燃碗内的药液,用手指沾灸药拍打局部,直至灸火熄灭。如此反复8~10次,以患者感到局部有轻微的疼热感为度。每日治疗1次,5次为一疗程。治疗期间,不用其它药物。

   

    疗效:共治132例,结果:痊愈106例,有效2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5.4%。随访半年复发5例,复发率为3.9%。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3.股外侧皮神经炎

   

    取穴:阿是穴(病灶区)。

   

    治法:下列二法可结合运用,亦可单用闪火法。

   

    (1)梅花针啄剌法:使体针与皮肤面成垂直,单纯灵活地施用腕力弹叩;如鸟雀啄食那样一触即离,再触再离地沿患部边缘向中间叩击。患面不继续扩大者可顺经叩。重型者需重叩至表皮微出血,轻型者叩至皮肤发红,皮下呈现小红点即可。叩击时避免使针停留在同一处连续刺激,针头的起落约每min150次左右。

   

    (2)乙醇棉闪火法:用核桃大小的棉球,外用2层纱布裹紧,浸透95%乙醇,挤压至半干,随即用右手挥舞挟棉球的环钳,将燃烧棉球迅速拍向患部,一触即离。当棉球离开皮肤的一瞬间,左手掌急速将闪出的火苗扑打在患面并微加按压,两手有节奏地配合,顺着一个方向移动,反复数遍,直到患部温热发红。

   

    上法每日 1 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停针3 日。

   

    疗效:共治疗20例,结果:痊愈6例,显效8例,进步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5.0%。

   【病案举例】


    1.先天性双足内翻伴足下垂症

   

    ×××,女,8岁。出生后即双足内翻伴下垂已8年,不能单独站立。治法:(1)拿法:拿髀下穴(髀关下寸处)2~3下,再拿半腱肌肌腱和半膜肌肌腱各2~3下,手起即应发出咯噔的响声。(2)点穴法:分别点摩足三里至解溪、鹤顶、血海、梁丘、阳陵泉等穴。每穴点摩100~300次。(3)压按法即胸压法:令患者俯卧于硬板上,将小腿抬起竖直与床面成垂直部位,并把患脚的前足垫毛巾数层,小心患足损伤医者胸肋或内脏,然后医者运气用胸部压按前足掌,一起一伏直线向下。同时,医者用右手小指侧叩击跟腱内侧,纠正其内翻。(4)闪火灸法:先将60度白酒4~5两倒入碗中,把酒点燃,术者右手先醮冷水在酒火上烤热,把怕烧伤的皮肤或其它部位擦几下,再去抓酒火。操作时应特别小心,患者身下应垫塑料布。每穴需灸3~5下。治疗12次后,双足能背屈和内、外转,能站能走,痊愈出院。4年后随访,双足正常。

   

    2.腰痛

   

    ×××, 男, 53岁。腰背冷痛反复发作6年,遇寒加重。5日前因劳作受寒,采部冷痛加剧,活动不便,入夜更甚。患者精神萎顿,面色白光白,畏寒膝软,大便稀薄,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紧,检查见双侧肾俞、大肠俞压痛明显,以左侧为甚。诊断为寒湿腰痛。选双侧足太阳膀胱经胃俞至膀胱俞段,督脉的悬枢至腰俞段,以闪火灸法治之。每日1次,7次为1疗程。治疗1次后,痛势减轻;1个疗程后,疼痛基本消失;2个疗程后,冷痛全消,肢体活动自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