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古刹 百年书院
台山书院正殿 由清代木师余大昌、泥师王中起承建的台山书院戏台。 高钊中亲笔所书“台山书院”四字 “活佛殿”前回廊正中的龙抱柱雕刻精美。 碑亭前的石碑从康熙年间到2008年依次排序。 □玉溪新闻网讯(记者 顾世丹 文/图) 清顺治元年,十多个和尚化斋路过江川县前卫镇台山,在此建造了台山寺。三百多年后,一所学校矗立于此。对于当地人来说,它的另一个名字叫“台山书院”。为什么佛寺和书院会出现在同一个地方,是书院就是佛寺,还是佛寺包含书院?近日,记者来到江川县前卫镇江川县职业高级中学一探究竟。 前身“台山寺” 据查,台山又名螺浮山,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河南一带的和尚十多人化斋路过台山,看到台山风光秀丽,地形独特,是发展佛教的宝地,便决定在此修建佛寺。他们化斋积钱,买木请工,建造了台山寺的后殿和两侧的“猪神殿”、“财神殿”、“东岳殿”、“地藏殿”,供和尚们念佛和食宿之用。后来和尚逐渐增多,占据了整座螺浮山。 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台山寺得以重修,并在地藏殿旁边建起正殿三间,为“活佛殿”。正殿檐前回廊中左右竖有石龙柱两棵。 而在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渔村李朴山在外考中举人,随后当了知县。回乡探祖时,召集渔村官府和民众,将外地和尚全部赶走。渔村官府用公田收入相继增盖了二殿和三殿及其两侧厢房,建造了花园,并在三殿办起了佛堂。由渔村付鼎川主讲佛经。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又增建了台山寺前殿和两侧厢房各三间,中间为院落。这样,整座台山寺形成了正殿四座、偏殿五座、厢房26间、大小院落五院的建筑格局。 至于寺院为何变成了书院记者不得而知,但在这百余年来,台山寺里办过佛堂、书院、学堂、高等小学、中心小学。而高钊中所书“台山书院”匾额便是利用在台山寺的寺产开办书院的证据,因此台山书院的格局仍是寺院规制。这里曾培养出许多能人志士,如获巴拿马世界草书大赛第二名的书法家杨嘉善;“颜柳兼顾,别具风格”的楷书家付恩荣以及书法绘画造诣颇深的书画家普文治等,均求学并毕业于台山书院。 书院规模宏大 台山书院现已被列为江川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江川的旅游景点之一。1983年江川县职业中学在台山开办后,台山四周已打起了围墙,对“台山书院”采取了严格的保护措施。书院中的许多建筑被重修或重建,现存的各类古树也做了尽可能的保护。如今登上台山,虽看不到昔日的旧貌,但仍可领略到这座古老书院幽静、淡雅的风采。 走进中学,这里显得很幽静,正对着大门一排石阶向上延伸,两旁树木茂盛。在石阶的尽头是一片开阔地和一些古色古香的石木建筑。 沿左边的小路走去,一座石碑亭矗立在落叶覆盖的土路上,石碑大致有7块。依照石碑上的时间由左往右依次排序,最早的是康熙年间,最新的是2008年。有的石碑上的字迹已模糊不清,有的则能看到明显的修复痕迹。离碑亭不远的地方,一个破损的椭圆形水缸掩藏在堆积的落叶中显得古朴而沧桑。 顺路直下,在前面不远处便是台山书院的前殿。 台山书院的前殿无楼,门头悬挂有宣统三年当地书法家杨嘉善亲笔所题的“南海岸”匾额,门前左右分别摆放着一只石狮和一只麒麟,虽然经岁月的洗礼但仍显庄严肃穆。通常情况下,不管是学堂还是寺院或者是私宅,但凡在门前摆放的狮子都是成对的,而这里却是各有一只。 记者在离大门不远处看到,在繁茂的植被下隐藏着一只“睡麒麟”,拨开树叶,这只麒麟依旧神采奕奕。江川县职业高级中学教务处主任豆思润说:“这里本来是一对麒麟和一对狮子,但因种种原因,狮子和麒麟被以前的搬运工人弄混了,以至于现在门前各有一只。” 而另外一只石狮则下落不明。豆思润指着不远处告诉记者:“狮子就在这里的某个地方,被埋在土下,具体位置已经不清楚了。也许,不去发掘它才是对它最好的保护。” 前殿两侧都建有厢房,中间为院落。再往前走便到了二殿,为观音殿,也建有厢房。在其后面本为三殿,但因种种原因早已被拆除。据了解,三殿为楼阁式建筑,楼上为“孔子楼”,楼下是“明伦堂”。据豆思润介绍,三殿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拆除的。两边的厢房都是木制建筑,在其左侧还有一道门,门上雕龙画凤极为壮观。 “三殿虽然被拆了,但好在拆的时候把它的基座留下了。以后要是恢复重建可以建在基座之上,以便最大限度地还原。”豆思润指着前方不远处说。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记者看到在三殿正中的位置上确实有一个平台,并和一殿、二殿保持在一个中轴线上。 沿着中轴线继续往前走便到了台山书院的正殿,说是正殿其实也就是四殿。其殿原名“三皇殿”,殿前写有对联一副,檐下悬有一块匾额“台山书院”,并在其两侧分别写有:“光绪乙未人日项城高钊中书”,据查,这块匾额写于光绪二十一年,为当时正三品官员云南省掌管学务的提学使高钊中所写。其人,字勉之,人称高老勉,清光绪的老师。 而在正殿两侧分别有“猪神殿”、“财神殿”、“东岳殿”和“地藏殿”。在地藏殿隔壁的另一个院落里还有正殿三间,为“活佛殿”。活佛殿檐前回廊正中竖立着两根石雕龙抱柱,其龙雕刻精美,栩栩如生,似腾云而去。 活佛殿隔壁便是始建于光绪二十二年的台山书院戏台,由木师余大昌、泥师王中起承建。戏台坐西朝东,高约10米,屋顶为井干式结构,青瓦屋面。台座用青石砌垒而成,高1.96米,台子进深5.5米、宽7.28米,台子后左右两边各有圆形门一道通往后台化妆室。化妆室进深2.57米、宽7.28米。戏台雕刻多为浮雕,屋檐上雕刻有各种动物,以及人物花草及文字,文字为行书,显得苍劲有力。台口左右各立有花瓶石柱一个,高0.82米,上面有人物浮雕;台口下方正中一块青石上有人物浮雕一组,雕工精细,人物造型栩栩如生。 台山书院戏台虽不甚宏伟壮观,但它所在的地理位置较好,四周古木参天,加上台山书院当时又是文人雅士聚居之地,更增加了戏台的使用价值。 书院里的那些事 当地流传着很多有关台山书院的故事,为更多地了解书院,记者前往离书院不远的渔村,聆听当地村民讲述往事。 步行20多分钟后,在渔村一户农家门前。一位70多岁的老者正悠然地吸着水烟筒,这位老人姓龚。在得知记者的来意后便畅谈起来。 “我以前就在台山书院读书,虽然现在新建了学校,但里面的建筑和格局基本和以前一样。以前在书院的三殿,有一块石碑宽约1.2米、长2米左右,盖在一个洞上。这是一个‘无底洞’,洞口和篮球差不多大,还有风从下面吹上来。人坐在洞前可以听到华宁那边的鸡叫。这个洞很深,以前上学时扫地后的灰尘都往里面倒。听说以前有人拿篮球大的线团用石头拴住往下放都不见底。”老人说。 对于这个洞的真实性,记者在豆思润那里得到了证实。他说:“这个洞就在三殿附近的水泥地下面,具体位置不清楚,洞的说法虽然无法考证,但这个洞是真实存在的。” 在书院里的一堵墙上写有一首诗:“一千两千三四千,华国文章盖世间。若问解元居何处,一支文笔插江边。”落款为:岁次庚寅初春燃灯 敬录万华诗句”。 据豆思润说:“写诗的这个学子叫万华,是书院以北岳家营的人。他去昆明考试时因去晚了,客栈楼上已经满员,没有办法他便住在客栈楼下。而住在楼上前来考试的学子便相互打闹,影响到了在看书的万华。他十分生气,就吼道:‘你们别闹,解元在下面。’楼上学子问:‘你是哪里来的解元?’万华听罢写下一诗:‘一千两千三四千’加起来为‘万’;‘华国文章盖世间’为华,暗示其名为‘万华’。‘若问解元居何处’,万华当时考的是解元。‘一支文笔插江边’,指的是江川,而他的家就在星云湖边。借此告诉楼上的学子,江川的万华就是解元。”后来,万华考取进士到其他地方当了知县。 这些故事直到现在都还在学校和附近的村子里流传。也正是因为这些传说故事,使得台山书院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编辑:刘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