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肃王《钱氏大宗谱》源流考

 谁与争feng 2012-04-20

總編:鵙遠副總編:Maria So 助理:翁丹  [第1楼][第1篇/章 ID:]·


  提要:本文通过比较《庆系谱?先世列传》遗文和传世吴越君臣的碑铭传志的相关记载,得出结论认为,今见于《钱氏家乘》的《大宗谱》遗文与武肃王开平中所编是完全不同的两本著作。并进而考证了《大宗谱》祖本是奉唐初钱九陇为始祖的,是武肃王据九陇家传伪谱改编而成。而今本《大宗谱》则应是入宋以后钱氏子孙相续完成的,推其本原又可能与他们发现秘府旧谱有关。本文还大致辨晰了武肃王旧本失传原因以及钱氏家谱历传源流等问题。
关键词:《钱氏大宗谱》 武肃王 钱惟演 源流 世系

               一

  据钱惟演《庆系谱序》及《钱氏家乘》所存相关文献的记载,大约在唐梁之交的天祐、开平年间,钱武肃王曾敕命僚臣罗隐撰成钱王先世诸公列传,嗣后又几增损,在乾化五年(915)“因命区分,别为卷轴”①之后,勒成《钱氏大宗谱》一编。罗所撰列传明人在编纂《永乐大典》时录入大典,清嘉庆中据以收入《全唐文》,今人编辑《罗隐集》时亦从采入。另外钱惟演所撰《庆系谱》也保存了这一列传,《庆系谱》曾呈御览,在当时声名甚著,郑樵《通志》、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等都曾采录相关内容,《庆系谱》遗文保存在钱文选先生《钱氏家乘》中。比较《全唐文》中罗隐撰文和《庆系谱》遗文中的先世列传,我们可以发现《庆谱》遗文中除补有钱林至钱让七代先公的名爵之外,其余列传与罗隐撰文几乎是完全相同的。因为《庆系谱》以续接《大宗谱》自命,“尊大功,正世统”②,而且所存先世传记也与存世罗隐《大宗谱列传》相仿,所以学界一般都认为其中的先世列传即是武肃王《大宗谱》的遗文,这也是后世大部分钱氏宗谱撰述其先世事迹的资料来源。
  然而,笔者在整理吴越存国时的各种碑传诏策文献时,却发现至少在吴越纳土归宋以前,有关武肃王先世的碑传资料,几乎无一同存世的《大宗谱列传》相合。下面试举证如下:
  早在唐文德元年(888)七月,武肃王在修缮了临安九州庙之后所撰文《钱氏九州庙碑记》(陈振孙以此文为罗隐代撰)中曾写道:“我钱氏实黄帝之苗,彭祖之裔。三季之前,两汉之际,轩冕勋业,翬映士林。祖德家声,迄于唐史……鏐常阅家牒,至让公……为徐、兖二州刺史。后十四代孙逵,字通甫……梁大同中为庐陵王国侍郎,羽林监。及陈祖龙飞,迁东海太守,娶琅琊王氏,生九子,皆相次为将军、郡守,因移家江南,子孙隆盛……鏐忝为后裔,粗继清风……将示后代宗支,知于祖祢”。文中的钱逵,梁陈时临安人,见于《咸淳临安志》。在这里武肃王自承为钱逵的后裔,但事实上无论是从钱让到钱逵的这十四代,还是钱逵到武肃王的世次,都讲得非常笼统。而且文中所叙钱氏九子的履历仕宦传说成分很强,或有失实处,还有待考证。很显然,武肃王这里所指承的先世,是没有谱牒依据的,大约是因为钱逵是临安钱氏的先贤而已。
  再如乾化二年(912),武肃王作家训八条,其首条自叙家族所来:“吾祖自晋朝过江,已经二十七代,承、京公枝叶,居住安国。”这显然也与存世《大宗谱列传》相悖。据《庆系谱》遗文载,汉元始五年(5),乌程长下邳钱林即已过江,隐于长城县平望乡陂门里。《吴兴志》、《湖州府志》、《乌程县志》中钱林传皆可参证。即便以让公为过江始祖,那也是汉顺、桓间事,与“晋朝过江”之说相去甚远。而且二十七代之数,也与今存《大宗谱》世次不合。
  唐天复元年(901)以后,在各种文献资料的记载中,初唐的开国功臣潭州大都督巢国公钱九陇开始成为吴越钱氏的先祖,而且这种说法日渐被吴越王室及中央官方所肯定,不断出现在官方的诰诏碑志及史书的权威文字中。
  (一)天复元年(901)八月,吴蜕撰《镇东军监军使院记》,文中借镇东监军的话说:“当今海内竭忠诚,著实效于国者,其吴越之邦乎?抑有由也。昔武德初,巢国公为佐命功臣,逮今二百八十载,其裔孙复为定乱安国功臣,岂偶然哉!在我朝之创业也,有巢国公佐焉;其中兴也,有彭城王辅焉。”其中“彭城王”即是武肃王,是年五月,唐室刚授予他这个爵位。文中的“巢国公”是指唐初开国勋臣钱九陇,九陇事迹新旧两《唐书》皆有传。
  (二)后唐长兴三年(932)三月,武肃王薨逝后,唐明宗“诏工部侍郎杨凝式为碑文”。杨撰《大唐故天下兵马都元帅尚父吴越国王谥武肃神道碑铭并序》,也踵前说,并进而指明武肃王为“武德中陪葬功臣潭州大都督巢国九陇之八代孙”。
  (三)同年,皮光业撰成《吴越国武肃王庙碑》,文中指出武肃王是“殷朝篯祖,仙萼分枝;唐代鄛公,灵源真派。”鄛公也即是巢国公九陇。
  (四)后晋天福六年(941)八月,文穆王薨逝,“晋主命宰相和凝撰神道碑”。和撰《大晋故天下兵马都元帅守尚书令吴越国王谥文穆钱公神道碑并序》,称述钱氏家族“前朝有配飨功臣巢国公钱九陇,近则有翰林学士右丞钱起”。
  (五)成书于开宝三年(970)的《吴越备史》,同样也认为武肃王是“唐武德中陪葬功臣潭州大都督巢国公讳九陇八代孙”。
  而存世《钱氏大宗谱列传》中,武肃王的八代祖是高宗时的高平太守钱元修(《庆系谱》遗文亦同),其年代生平行止无一事与九陇相合,非九陇显然。其实这一点钱氏子孙在编撰家谱时也早已有所质疑了。如《上虞通明钱氏宗谱》卷二的《先世列传?钱元修》传下案语云:“按公吴越第一代武肃王八代祖也。考唐杨侍郎(凝式)《武肃神道碑铭》,暨宋先静宣(钱俨)《吴越备史》均称武肃为唐武德中陪葬功臣潭州大都督巢国公讳九陇八代孙。覈计世数,与公正相当,乃仕履讳号无一合者,何欤?又巢国公《唐书》本传父讳号文彊与公父讳瓛者又不相合。杨碑系当时敕撰,静宣又文穆诸子,去武肃非远,皆信而有征者,不识是编何以歧出若是?”③对此,钱氏各家谱牒或以为是“后人辗转抄录失之耳”,或以为九陇为武肃王“八世从祖,非本支,而操翰者特假以扬厉乎?王不敢自诬,亦无暇旁及,如狄武襄之不肯附梁公欤?”④这些解释显然都难尽人意。我们只要仔细审查一下前引文献,便可发现许多问题。第一,当时武肃王所修《大宗谱》尚在,世次井然,杨、和所撰碑文当可参据,作为官方的权威文字又怎会讹谬至此?第二,《大宗谱》成书于乾化五年(915),当时罗隐已卒,皮光业作为文学近臣,必曾受命与修,如果《大宗谱》即如今本所载,皮氏又怎么还会称武肃王是唐朝鄛公的“灵源真派”呢?第三,杨凝式和钱俨都明确指出武肃王为九陇的八代孙,显然是有谱牒为其依据的。那么,我们综合以上分析来看,唯一能解释上述疑问的理由就是乾化五年成书的《钱氏大宗谱》是奉九陇为吴越先祖的,与今存世的罗隐《钱氏大宗谱列传》(还包括《庆谱》遗文)绝非一书。在入宋以前,钱氏子弟都依武肃王《大宗谱》奉九陇为先祖,至于伯仁——元修一系的说法,则应是入宋以后的新谱重新指定的。
  我们只要仔细覈查一下《全唐文》中存世的《大宗谱列传》,就可明显发现这一列传决非出自罗隐手笔。第一,《钱氏大宗谱》原共有二十二篇,后面还有武肃王曾祖沛,祖宙,父宽等列传三篇。因罗隐卒于梁开平二年(908),而三传中有乾化以后的内容,所以《罗隐集》一般都将这三篇删去。但实际上这二十二篇原是一个整体,后三篇不像是后来续上的,所以清人唐仲冕即曾对此谱有所怀疑。其《陶山文录》卷十有校《全唐文》三条,他认为“昭谏本无此列传(应该说此列传非昭谏原文更确),二十二首不知何处得来,其文法亦不类,跋明明曰‘建炎之乱,宗牒失守’,昭谏即曾奉教撰文,亦亡之矣。钱氏裔孙所补撰也。且二十二首文法如出一手,不独后三首及跋较然当删,即前十九首亦可弗存,以免续貂之诮”,⑤所论颇是。第二,列传中如《富春公钱公传》“书通八体,射穿七札”以下似乎撷自碑铭,罗隐断不至为此。再如《师宝钱公传》文句粗率不通。其实只要比较一下《罗隐集》中其他传记散文便可知,无论是风格,还是语言,这些列传都不像是罗隐的手笔。所以笔者敢肯定今存《大宗谱列传》虽与《庆谱》遗文相仿,但绝非武肃王敕撰的《大宗谱》原文。


                二

  上文已论,武肃王《大宗谱》是奉唐初巢国公钱九陇为其先祖的,与传世罗《传》及《庆谱》遗文是不同的。下面笔者想进一步考察一下武肃王修谱的经过,《大宗谱》原本的初貌以及今传罗《传》的来历等问题。
  据上引《钱氏九州庙碑记》,我们知道在文德元年,即888年时,武肃王还不知道先世的所来。因为当时他还在创业阶段,四面受敌,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所以当时的他是根本无暇去追寻先世来历的。到了天复元年(901),吴越境内相对安定,武肃王又受到唐室彭城郡王的封诰。是年二月,他第一次衣锦还乡,“大会故老宾客”,笔者推测就是在这次“大会故老宾客”之际,武肃王得知临安钱氏来自长兴,而长兴钱氏以巢公九陇地位功勋最高,所以很自然将他与九陇联系在了一起。因而是年八月吴蜕撰《镇东军监军使院记》时将这层关系叙入文中的做法,显然是武肃王授意的。次年(902),唐室封他为越王,但不久武勇都统领徐绾、许再思发动内乱,打破了短暂的安定局面,几乎使钱氏霸业毁于一旦。平定徐许之乱后不久,睦州陈询,衢州陈璋又相继发生叛乱。直到天祐三年(906)平定二陈之乱后,吴越江山才算基本稳固。而且在这一年的十一月,“唐命王本道建三代私庙”。⑥笔者悬测,武肃王开始组织纂修《大宗谱》应即在此时前后。
  关于修谱的过程,今天已难确知。但据今存文献推测,武肃王所修谱应该是以钱九陇家藏谱牒为依据的。唐末五代之际,九陇的后裔已极其式微。当已是吴王的两浙之主要与其家联宗通谱时,九陇子孙自然非常乐意。武肃王得到九陇家谱之后,托言“传写年深,颇乖次序”,又命罗隐依旧谱重撰列传。未几,罗隐病卒。沈崧、皮光业等文学侍臣可能也都曾相继参与修订。乾化五年(915)八月,由武肃王作序成书。书成后,又进呈中央朝廷,这也就是后来杨凝式、和凝撰写《神道碑》时的谱牒依据。
  作于乾化二年(912)的《武肃王八训》中所谓的“吾祖自晋朝过江,已经二十七代,承、京公枝叶,居住安国”,与今谱不合,可能得之九陇家藏旧谱的记载。又举凡钱氏谱牒皆奉钱让为始祖(前引《钱氏九州庙碑记》亦同),下举承、京二公名亦见于今谱。九陇出身卑微,父文彊曾“没为皇家隶人”,⑦九陇世系是其亲家许敬宗所伪造,许“贪财与婚,乃为九陇曲叙门阀,妄加功绩”,⑧而其所曲叙傅会的应即是长兴钱氏历代所进呈的世谱(此世谱当与《庆谱》遗文相类,说详后)。又据上述二十七代之数,笔者悬测,《大宗谱》原文有关武肃王所来世次可能如下:
— 承
让 下传十二世 下传四世
— 京 — 宝 — 睦 — 秀 — 广 — 弥 ———— 文彊 — 九陇 ————


硕亶— 沛 — 宙 — 宽 — 鏐

  武肃王原本《大宗谱》(实系伪本)既与今存罗《传》不同,那么原本又是于何时何故失传的,今本又是怎样来的呢?关于原本遗失的时间与原因,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第一,《十国春秋》载“(天福六年)秋七月甲戊,丽春院灾,延于内城,燬宫室,府库几尽”,文穆王有诗千篇,尽燔于火,故今不传。藏于内府的《大宗谱》也可能毁于此际。第二,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纳土归宋时,随行人马阵容极其庞大,“王缌麻以上亲属及管内官吏悉归京师,凡千四十四艘”,⑨此时遗失的可能性也极大。第三,还可能是入宋以后钱氏子孙暗中将其销毁的。武肃王所修《大宗谱》系出于钱九陇家藏的伪谱,钱九陇伪谱在当时已广为世人诟病。其实在五代宋初的时候,门阀观念仍旧很强,而且还有许多人仍精于牒学。据伪谱修成的《大宗谱》就很难取信于世了。所以,自天圣五年(1027)钱惟演新谱出,旧谱遂废(虽然钱惟演新谱是以接《大宗谱》自命,但实质上两谱有根本的区别),这其中仍不排除钱氏子弟为掩饰旧谱的纰缪而有意销毁的可能性。

              
                  三

  《大宗谱》奉巢国公钱九陇为先祖之说,直至天圣五年(1027),《大宗谱》成书后112年(《吴越备史》成书后57年),《庆系谱》的出现才被推翻(《钱氏家乘》所存《庆谱》先世列传已非完编,脱损讹谬处极多。但我们据曾录有《庆谱》相关内容的《通志》、《古今姓氏辩证》等书的存文来看,《庆谱》世系已不同于《大宗谱》九陇一派了)。
   钱惟演之所以重撰谱牒(当然惟演自称则是绍续《大宗谱》的),除了上述的九陇伪谱为世诟病的原因之外,发现皇室秘府所藏钱氏先世所贡谱牒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宋会要辑稿》选举三十三:“真宗咸平四年(1001)二月五日,太常少卿钱惟演上表献《东京赋》,诏直秘阁。”《续资治通鉴长编》:“真宗景德二年(1005)九月丁卯,令资政殿学士王钦若,知制诰杨亿修《历代君臣事迹》(即《册府元龟》)。钦若请以直秘阁钱惟演等十人同编修。”钱氏长期在内廷任文学侍臣,是有很大机会能看到藏于秘府的谱牒档案的。事实上,六朝以来,长兴钱氏曾多次抄录家谱进呈朝廷供修氏族志用。《大宗谱列传?杨威将军传》载“(贞观)七年,诏天下贡民氏族源流。公(指钱元修)录家谱诣郡,与沈怀远数家连保京师。”这次上进家谱,是为了供贞观十二年(638)修《氏族志》所用。《贞观氏族志》今已佚,岑仲勉先生曾据北图所藏“六卷六号”(今编在位字七十九号)敦煌残简,恢复了百卷本《氏族志》的体列,其中就有“长城郡,一姓胡(湖)州,钱”的记载,另外斯字二〇五二号的《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残卷记载也同⑩,可见《列传》所言不虚,皇室秘府是可能藏有钱氏谱牒的。另外,据今存《列传?富春钱公传》中明显有撷取碑文痕迹来推测,当时临安茅山支祖钱孝憬的碑传,从而弄清了临安钱氏同长城钱氏的渊源关系。在这一系列新材料发现的基础上,钱惟演以“支族日大,不能无记”为由重修新谱,成《钱氏庆系图》二十五卷,《庆系谱》二卷。《庆系谱》将武肃王先世重新划入钱瓛、元修一系,这显然要比武肃王旧谱合理得多。
  《庆系谱》并没有能完整保存下来,“建炎之乱,宗牒失守”,《庆系谱》的损夺可以想见是很严重的。南宋建立以后,惟演子孙据残稿又重撰先世列传,并伪托于罗隐名下,即今所见罗隐《大宗谱列传》(其脱代、倒置、讹谬之处甚众,笔者另撰有《〈大宗谱列传〉史证》一文详考)。笔者悬测,此传可能是惟演徙台州一支子孙所撰。后来钱象祖续《庆谱》,撰先世传记所据的当即是此文。


本文的结论:成书于乾化五年(915)的武肃王《大宗谱》是依据钱九陇家传伪谱修成,在《庆系谱》出现(1027年)之前,吴越王室都是奉九陇为先祖的,这与今存《大宗谱列传》的记载显然不同。入宋以后,钱惟演据秘府所藏钱氏旧谱重撰先世列传,保存在《庆谱》之中。而今本《大宗谱列传》则又是据《庆谱》残稿撰成。兹将所考《大宗谱》、《庆系谱》、今本《大宗谱列传》之间源流演变关系列表如下:



钱氏历修旧谱


九陇家传伪谱 钱氏秘府藏谱

武肃王大宗谱 惟演庆系谱
(今亡佚) (建炎中残损)

今本罗隐大宗谱列传

象祖续庆谱
(先世列传遗文保存在《钱氏家乘》中)



————————
注释:
①钱鏐:《钱氏大宗谱序》,见《钱氏家乘》卷一《序言》,上海书店1996年2月第1版
②钱惟演:《庆系谱序》,见《钱氏家乘》卷一《序言》,上海书店1996年2月第1版
③转引自何勇强《钱氏吴越国史论稿》,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第35页
④见《吴越钱氏象派宗谱》卷三《大宗谱》,转引自上书第36页
⑤唐仲冕:《陶山文录》卷十,转引自《罗隐集校注》,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第617页
⑥吴任臣:《十国春秋》卷七十七,中华书局1983年12月第1版第1076页
⑦刘昫等:《旧唐书》卷五十七《钱九陇传》,中华书局1975年5月第1版第2299页
⑧刘昫等:《旧唐书》卷八十二《许敬宗传》,中华书局1975年5月第1版第2764页
⑨吴任臣:《十国春秋》卷八十二,中华书局 1983年12月第1版第1178页
⑩参看岑仲勉《岑仲勉史学论文集》之《重校〈贞观氏族志〉敦煌残卷》(中华书局1990年7月第1版 )及《敦煌四件唐写本姓望氏族谱残卷》,王仲荦《〈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考释》(北京大学出版社《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二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