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语文科技文复习测试题

 尘心无涯 2012-04-20

高考语文科技文复习测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艺术源于基因突变
   曰英国《泰晤士报》报道,一名研究人类起源的美国人类学家曰前宣称,点燃现代人类思想火花的,是来自一种约5万年前的基因突变而产生的人类“创造性基因”。
    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人类学教授理查德?克雷恩(Richardklein)认为,距今10万年到5万年前,由于人类大脑发生了生理变化,生活在非洲大陆的人类祖先身上,发生了一场艺术、文化以及个体表达上的巨大革命。克雷恩教授称,基因学研究的最新突破已经强有力地证明,智人(现代人的学名)的文化革命始于一场基因突变,正是这场基因突变改变了人类的语言交流能力。多数人类学家确信,正是这场基因突变之后,人类开始有了“自我意识”,开始装饰自己的形体外表,开始创造抽象的艺术。克雷恩教授说,所有这些都是渐进式完成的,由于不同地方人口的素质不同,因此在文化上的进步也会有快慢之分。   
    克雷恩教授认为,过去学术界提起人类文化进步的原因,生理学上的解释总是被否定,但事实上,生理学上的解释与当今许多已知现实能够更好地吻合。“我相信正是由于一种生理上的改变——比如基因突变——人类的艺术创造能力才获得了全面提升。”事实上现在科学家已经找到了支持这种理论的有力证据,它便是最近首次发现的被证明影响人类学习和语言能力的“语言基因”——FOXP2。
   津大学学者对一个被称为“KE'’家庭的祖孙三代进行了跟踪观察——该家庭几乎有一半成员有遗传病,症状包括混淆发音、搞错词语顺序、语言理解困难等。当科学家“扫描”该家族成员,寻找他们是否带有FOXP2基因缺陷时,结果发现,所有患病成员都拥有一个使得FOXP2基因失活的突变。科学家们进一步发现,人类的FOXP2基因与其他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类似基因存在两个细微差别,而人类具有语言能力,非人类灵长类则没有。
    克雷恩说究表明,20万年前直到现在,FOXP2从未停止过进化。大约5万年前所发生的那场突变最为引人注目,因为当时的人类活动突然发生了显著变化——人类就是从那时起,开始创造一些不具有实用价值、只具有象征意义的人工制品。克雷恩教授说:“当你回头看看比5万年更早的古人类文物时,你会发现,那时的人类活动惊人地相似,不同地域的人类所制造的人工制品也大同小异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距今约5万年的时候,各地的人工制品渐渐因地理分布的不同,差异曰趋分明。突然.有着现代人长相的人类以一种现代方式,开始创造最原始的艺术品甚至珠宝首饰,做出许多他们从未做过的事情。”从那时起,不同区域的人类开始制作出风格迥异的艺术品,而这种异质性,正是人类学上用来判定现代人类心智成熟程度的标志。
    克雷恩教授最后说:“这组控制语言和创造力的基因总数约一万个左右,正是它们的随机突变,才诱发人类文化以崭新的模式出现。”
1.对克雷恩教授在文中的观点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克雷恩教授认为人类祖先身上发生的艺术、文化以及个体表达上的巨大革命是因为人类大脑在5万年前发生了生理变化。
  B.克雷恩教授认为,基因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表明,基因突变导致了智人的文化革命,提高了人类的语言交流能力。
  C.克雷恩教授认为人类进行艺术创造是逐步完成的,由于地域差异,人口素质不同,因而表现在文化上的进步也不同。
  D.克雷恩教授称,科学家已经找到了支持他理论的有力证据,即“语言基因”——FOXP2基因,它被证明对人类学习和语言能力产生影响。
(十六)1.c(A.应为非洲人类祖先;B.不是“提高了人类的语言交流能力”而是“改变了……”D.科学家找到 FOXP2,不属于克雷恩的观点)
2.对“FOXP2"基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FOXP2基因从被发现起就一直都在不断进化。
  B.FOXP2基因发生突变,会影响人的艺术创造力。
  C.FOXP2基因是最近被发现的一种新的基因。
  D.FOXP2基因是一种“创造性基因”。
2.A(是20万年前直到现在FOXP2一直在进化)
3.不属于“艺术源于基因突变”理论依据的一项是(    )
  A.FOXP2基因的发现。
  B.距今约5万年前,人类开始创造艺术品。
  C.人类的FOXP2基因与其他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类似基因存在差别。
  D.不同区域的人类在创作艺术时,有不同的差异。
  3.D(这是基因突变后的表现)
4.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由于约5万年前的基因突变,人类才开始进行艺术创造。
  B.克雷恩教授是从生理学的角度解释人类文化产生及发展的原因。   
  C.英国科学家通过对“KE”家庭成员的观察研究,发现导致遗传病的原因是他们的家庭成员都有基因缺陷。
  D.由于控制语言和创造力的基因能随机突变,才使得人类文化不断进步与发展。
4.C(是患病的家庭成员有基因突变现象)
120
    (十七)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1~4题。
微米级物体的自组装
    对于自然界的物质,无论大的还是小的,人类似乎找到了操作它们的合适方法,利用起重机可以移动成吨重的货物,使用光镊可以拨动分子和原子,等等:最近哈佛大学的科学家又有了新的发明,那就是通过模仿大分子的融合装配,使微米级的物体能够自己装配自己。
    众所周知,DNA和蛋白质等大分子都能依靠形状的互补或分子间的作用力(如氢键和疏水作用力)来进行分子间的牵引。因此,多肽能在被基因表达后自发地折叠成有功能的蛋白质,DNA也能在扭曲成双螺旋后继续缠绕成短棒形状的染色体。然而对于比生物活性分子稍大一些的物体来说,这种作用力方式同样有效吗?
    为了得到答案,哈佛大学的怀特赛德和他的学生开始模仿蛋白质的融合装配,用被称为二甲基硅氧烷的疏水材料制作了一些六角形的小物体,这些小物体虽然只有几个微米大小,但怀特赛德却设法将它们中的数个黏结在一起,并在个别面上涂上了亲水物质,做成一些具有不同形状的模拟“蛋白分子”。把这些“蛋白分子”放入水和油的混合系统后,亲水部位结合到亲水部位,疏水部位结合到疏水部位,它们果然按照被设计的意图完成了自组装。
    科学家认为,这项新发明的技术可以在一些微小物体的精确安装中发挥作用,例如制造电脑芯片或微型机械。但在获得最后的成功之前,还有一个必要的步骤需要完成——把这些自组装好的小东西焊接起来。因为目前里面的黏合力是如此的小。一旦从液中拿出,它们就会像豆腐一样地散架。
1.下列不属于文中“合适方法”内容的一项是(    )
  A.利用起重机移动重物。
  B.使用光镊拨动分子和原子。
  C.采用二甲基硅氧烷的疏水材料制作成一些小物体并使它们自己装配自己。
  D.利用分子间的牵引力原理使模拟“蛋白分子”完成自组装并把它们焊接在一起。
(十七)1.D。“完成自组装”不能说明题干中的“合适方法”。
2.下列属于文中“大分子”内容的一项是(    ) 2.C  
 ①DNA②染色体③蛋白质④多肽⑤生物活性分子⑥模拟“蛋白分子”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3.下列全不符合怀特赛德实验的具体情况的一项是(    )
  ①实验是由怀特赛德和他的学生模拟蛋白质的融合装配过程来共同进行的。
  ②实验时,“蛋白分子”的自组装是按照事先设计的意图来进行的。
  ③实验时,他们先将二甲基硅氧烷制作成一些六角形的小物体。
  ④实验时,他们将这些小物体黏结在一起并在上面涂上亲水物质,做成不同形状的模拟“蛋白分子”.
  ⑤实验时,小物体的自组装是在水和油的混合系统环境下完成的。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④⑤   
3.B。①,总说怀特赛德模拟蛋白质的融合装配过程;③,做实验前的准备工作;④,也为做实验前的准备工作。所以①③④不符合怀特赛德实验的具体情况。
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类已经掌握了操作自然界中各种大小物质的合适方法。
  B.科学家能按照设计的意图让微米级物体自己组装自己。
  C.让微米级物质完成自组装是一项新发明的技术。
  D.科学家所发明的这项新技术将在一些微小物体的精确安装中发挥效用。
4.A。开头“人类似乎找到了操作它们的合适方法”。“似乎”并不能说明一定掌握。
    (十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4题。
纳米机器
    在小型化方面,科学家们不仅造出了微生物那样大的精巧装置,而且还使这些装置能够运动。
    新一期《科学》杂志说,康奈尔大学的科学家把一部微型马达与一个金属螺旋桨组装在一起,使螺旋桨能够以8转/秒的速度旋转。该大学生物工程教授蒙泰马尼奥说:“这是一台真正的纳米机器。”这台马达是从给细胞提供能量的分子中获得能量的,所以他认为科学家终将能够制造出比细菌还小的机器人。它们将能够修复细胞损伤,制造药物并且攻击癌细胞。他说:“这为制造在细胞中运转的机器打开了大门。它将使我们把设计好的装置与生命系统融合起来。”
    同期的《科学》杂志还描述了另外一种微观运动:一块锡块在化学力的推动下,像变形虫一样在铜的表面四处游走,留下由铜的合金组成的纤细轨迹。国家实验所的巴特尔特博士说:“锡块仿佛活了一样,在铜的表面到处找食吃。它会运动到光洁的区域,吃下表层的铜原子,同时吐出以合金形式存在的铜原子。在微观世界中这种没有生命的系统竟然能够模仿生命系统真是令人感到惊奇。”文后的评论说,实验中锡块的运动可看成一种新的纳米马达,这个马达把化学能转化成机械能的效率大致与汽车的效率相当。
    康奈尔大学的研究工作把几年来纳米技术研究的两个方向结合起来。正如电子工程师把越来越小的晶体管刻到芯片上一样,纳米技术科学家也造出了越来越薄的雕刻品,其中包括杠杆、柱子、悬空的电线和宽度为100个硅原子的一个
121
吉他模型。但是,如果没有办法使它们运动,这些结构充其量也只能算微型艺术品。
1.加线的句子中,“这”指代的对象是(    ) (十八)1.A。
  A.纳米马达    B.比细菌还小的机器人
  C.纳米技术    D.在细胞中运转的机器
2.下列属于真正的纳米机器的一项是(    )
  A.微生物般大小的金属螺旋桨    B.《科学》杂志所描述的运动着的锡块
  C.刻到芯片上的微小的晶体管    D.宽度为100个硅原子的一个吉他模型
2.B。A、D,金属螺旋桨和吉他模型,由于缺少纳米马达不能运动,还不能称为纳米机器;c,“晶体管”不是纳米机器。
3.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使螺旋桨能以8转/秒的速度旋转的微型马达,它的能量是从细胞中获得的。
  B.当锡块吃下表层的铜原子并吐出以合金形式存在的铜原子时,锡块就具有了生命力。
  C.锡块运动时直接产生的机械能的效率大致与汽车的效率相当。
  D.康奈尔大学的研究工作就是使微生物那样大的精巧装置能够运动起来。
3.D。A,微型马达的能量是分子提供的;B,“仿佛活了”是形容,并不具备生命力;c,应是“化学能转化成机械能”的效率。
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今的纳米技术还只是一种实验技术,只具实验性,未具实用性。
  B.制造纳米机器的目的是修复细胞损伤,制造药物并且攻击癌细胞。   
  C.电子工程师把越来越小的晶体管刻到芯片上的技术不是一种纳米技术。
  D.纳米技术的运用能够在微观世界中使非生命系统模仿生命系统。
4.B。不是目的,只是一种用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