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测试题
(三八)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回答后面的题目。 西 江 月 (宋)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引《古今词话》云:“东坡在黄州,中秋夜对月独酌,作《西江月》词。”词中“月明多被云妨”一句写的是眼前实景,但似乎还有更深的内涵,请品读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三九)“明月”用以象征词人美好的理想和高洁的人格,“云”则借指奸佞小人。在明月与浮云的矛盾中,抒发了词人对群小当道,理想难以实现的愤懑。(意思对即可) (四○)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小 重 山 (宋)章良能 柳暗花明春事深。小阑红芍药,已抽簪。雨余风软碎鸣禽。迟迟日,犹带一分阴。往事莫沉吟。身闲时序好,且登临,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这首词描写暮春景象,表达怅惘、感慨的情绪。请谈谈“软”和“碎”的表意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四○)“软”形容春风和煦,吹人欲醉。“碎”指鸟鸣细碎,清脆动听。用词新奇,更衬托出作者对岁月流逝,壮志未酬,徒增虚年的感慨。 (四一)比较阅读下面的唐诗和元曲,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春 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注]。 [注] 辽西:即辽河以西,今辽宁省西部。 春 思 胡祗逼 残花酝酿蜂儿蜜,细雨调和燕子泥。 绿窗春睡觉来迟,谁唤起,窗外晓莺啼。 1.比较《春怨》中“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和《春思》中“谁唤起,窗外晓莺啼”两句写黄莺的目的和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四一)《春怨》一句写黄莺是为了表现少妇不愿意让黄莺来惊扰她的美梦,抒发了她对征戍亲人的思念之情。(从“怨恨战争”方面答亦可)《春思》一句写黄莺是为了展现黄莺欢唱中的美好春景,表现了一种闲适、喜悦的心情。(从“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角度答亦可) 2.《春怨》和《春思》在语言上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参考答案:活泼生动、口语化。(意思相同即可) (四二)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问题。 碧玉箫 (元)关汉卿 秋景堪题。红叶满山溪。松径偏宜,黄菊绕东篱。正清樽斟泼醅①,有白衣劝酒杯②。官品极,到底成何济?归,学取他渊明醉。 [注] ①泼醅,没有漉过的酒。②有白衣劝酒杯:引用陶渊明“九月九日有菊无酒。适逢友人遣白衣童子送酒”的典故。 普 天 乐 (元)滕宾 翠荷残,苍梧坠。千山应瘦,万木皆稀。蜗角名,蝇头利。输与渊明陶陶醉,尽黄花围绕东篱。良田数顷。黄牛二只,归去来兮。 1.滕曲中的“蜗角名”和“蝇头利”比喻什么?表明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二)1.比喻极小的名和利。表明了诗人对追名逐利的否定和厌弃。 2.渗透在这两首元曲中的共同思想倾向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都对陶渊明愤世嫉俗,脱离尘世的隐居生活,表示理解、赞赏和向往。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1.首联“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描绘了—个别筵将尽,朋友分手在即的场景,句中的“吐”和“对”字衬出离人怎样的神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二)1.离人相对无言,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面对着丰盛的筵席出神。 2.简要分析“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一联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隐”字写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没”字写出了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衬托出时光催人离别,难舍难分的心绪。精于炼字,巧用衬托。 (十三)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4 1.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三)1.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树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意思对即可) 2.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本诗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正体现了王安石的评玠。请你找出来,并作简要的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行人临发又开封”既对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体味到作者的浓浓的乡思。 (十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注]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 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四)1.本诗抒发的是作者的离别之愁。 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十五)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①,况是蔡家亲②。 [注] ①分:情份。②蔡家亲:即表亲。卢纶与司空曙是表兄弟。 1.请分别用一个词归纳前四句、后四句所表达的作者心情。前四句:_____________;后四句:_____________。 (十五)1.前四句:“悲”或“悲伤”;后四句:“喜”或“欣慰”。 2.这首诗是怎样抒情的?写一段8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从情感抒发的角度赏析这首诗。答案要点:①以景抒情,情景交融;②悲喜交集,以悲衬喜。 (十六)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江楼感旧 (唐)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 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 风景依稀似去年。 1.一、三两句“同来”“独上”相照应,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六)1.表达了诗人怀念和寂寞惆怅的情怀。 2.二句“月光如水水如天”用了哪些手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比喻、以动衬静、叠字回环。描写了江楼下如水的月光照临波光荡漾的江面那种浩渺恬静的景色。 (十七)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地白”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其意境与李白的诗句_____________最相近。 (十七)1.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呈现白色;“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2.三、四两句抒写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对月怀远、别离思聚的感情。 3.用简洁的语言说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一诗句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普天之下,有谁不望月思乡,不知今晚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意境高远;明明是自己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表现手法委婉蕴藉。 4.第四句中“落”也有写成“在”的,你认为用哪一个词更好?请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为开放性答案。①“落”字较好。它给人以动感,化无形为有形,仿佛那段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使“秋思”形象化、更为生动感人。②“在”字较好,明明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在谁家”,用“在”使秋思拟人化,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两种答案,言之有理皆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