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有病,家长吃药”

 天地人和w 2012-04-20
“孩子有病,家长吃药”

       一个也许被我们许多人所忽视的重要理念──“孩子有病,家长吃药!”

     “孩子有病,家长吃药”?你听了一定十二分好奇──这是何含义?

      告诉你吧,这可真是个极为重要的教育理念!因为如果不添上这一重要理念,那很可能我之《习惯学》、我之《习惯决定学习》、我之向你力荐的《六大学习习惯”》将会对你和你的孩子造成很大的伤害。

      那这究竟又是为什么呢?你听了一定更为好奇。

      是的,如果我不在此加以强调和补充,我的整套理论真的会造诚很大的人际伤害。其原因说起来也非常简单──因为当你从内心深处认同我前面所说的种种理念后,你很可能仿佛眼前猛地一亮,发现自己孩子的问题几乎全集中在“习惯”两字上,而且大多都是些坏习惯──作业拖拉、字迹潦草、手机不离、上网成瘾、早晨不起、晚上不睡、上课不专心,下课不用功……

      那有了这“眼前猛地一亮”后,你通常又会怎么处置呢?

      你肯定会下决心从“习惯”上、也就是从这“根”上将孩子掰过来。

      但如此一来,问题就复杂了。为什么?因为你要去改变的不是你自己,而是你孩子;而你下决去“掰”的,又不是别的,是你孩子从小就养成的坏习惯、而且是一大堆坏习惯,那这问题岂不就复杂了?

      复杂在哪里?

      复杂在为了“掰”过你孩子那一大堆坏习惯,从此你家中的空气,一定会变得异常紧张、压抑、甚至随时会爆炸;因为你家中整日弥漫的一定是没完没了的唠叨、指责、训斥,甚至是一天比一天更浓重、更密集、更有杀伤力的唠叨、指责、训斥……而这样的结果,不仅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而且这家中从此也许就失去了“家”的温暖、“家”的快乐。

      朋友,设身处地想一下吧,如果这整天被唠叨、指责、训斥的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你将是何样一种感受?这样的生活还有什么意义?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乐趣?而我深信,这正是发生在我们身边、发生在我们千千万万个家庭中的悲剧,也正是我们无数社会问题的症结所在!我们做父母的谁不爱自己的孩子,谁不关心自己孩子的成长,但如此的“爱”、如此的“关心”,其结果却常常适得其反,却反而在制造越来越多的人间悲剧,这怎么不令人痛心疾首呢?

      因此,朋友,这“孩子有病,家长吃药”是由无数惨痛的教训所凝聚而成的一条扑素的真理。我是从我那位好学的学生黄泰山那儿获知的,获知后使我仿佛有一种幡然醒悟之感,因此我也一定要在此奉献给所有挚爱着自己孩子的年轻家长们。

      那言归正传,我们如何来正确理解“孩子有病,家长吃药”这一重要教育理念呢?

      我认为正确的理解应是这样的──

      首先,我们孩子各种问题的症结,确可归结为各种不良的习惯,这应是不争的事实;而我们本章所着重探讨的“学习”,其症结当然也在习惯。

      但你的孩子之所以会养成“各种不良的习惯”责任在谁呢?肯定不在孩子,而在我们家长。

      为什么?

      因为正如一个产品有问题我们不能去责怪产品,而应责怪生产者一样,我们孩子有问题当然不能去责怪孩子,而应去责怪养育了这孩子的你自己。

      而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去探索,这种“责怪自已”既是必要的,又是极为正确的。

      为什么?

      因为就“性格”的形成而言,世界上每个人一定都有两个“盲区”──

      第一个盲区是每个人的“天性”,也就是你从娘肚里带来的个性部分,这部分你是无能为力的,因此我们不妨将其称之谓“盲区”。

      第二个盲区是我们每个人的婴幼儿和学童时期。

      从“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民谚我们知道这第二个盲区对我们一生之重要。因为这正是我们各种人生习惯养成的最关键时期,而正是这些习惯,逐渐融入了我们的性格,成了我们性格最主要、最基础的部分,从而决定了我们一生命运的走向。

      但在如此重要的、几乎能主宰我们一生命运走向的婴幼儿时期、学童时期,我们自己是一种什么状态呢?

      我们自己当然是懵懂无知的、是完全被动的、是毫无自主意识的,当然也是几乎毫无自控能力的。试想,即使我们成人要养成一种好习惯、攻克一种坏习惯是何等不易、需要多大的意志力、自控力?更何况这是一个孩童,我们怎能对他有这样高的期待呢?
 
      而在如此一种情形下,对我们后天各种习惯的形成,我们当然就仿如一张白纸,毫无能力地在被家长、学校、环境、整个社会画着、涂着;画成什么、涂成什么,你的基楚习惯便是什么,你的基本性格便是什么,你一生命运的大致走向也便是什么。而一旦我们发现这画有问题、甚至有大问题,我们自己往往已回天乏力了;因为这其中每一笔都已历经了千百次、万千次的重复,可以说已浸入到了我们的骨髓深处!

      朋友,以上便是我对人生第二个盲区的描述,你认为这描述符合实情吗?我相信一定符合,你说呢?

      好,当我们清楚了人生的二大盲区、尤其清楚了第二大盲区,再回头看这“孩子有病,家长吃药”,你是不是就别有一番感觉了?因此这“孩子有病”,我们不仅不能责怪孩子,相反,应同情他们;因为他们完全是无辜的。

      那不能责怪孩子,应该去责怪谁呢?是去责怪学校、责怪老师、责怪整个社会?试想,如此责怪对你有何益处、对你孩子又有何益处呢?

      因此,朋友,当我们作了以上分析,“孩子有病,家长吃药”,这便是一种唯一明智的、正确的选择;而这本质上也是我们前面所讲到“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也是孔子所极力提倡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即多责怪自己、少责怪别人,这样人与人就会远离怨恨了。

      那“孩子有病”,我们家长该如何“吃药”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