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木-檀香紫檀树

 书楼寻踪馆 2012-04-20
在植物学界中公认的紫檀木是“檀香紫檀”俗称“小叶檀”。小叶檀主要产地印度迈索尔邦,常言“十檀九空”且最大直径仅为20厘米左右。 国家《红木》标准中的紫檀,是指生长于印度南部迈索尔邦的檀香紫檀,它生长慢,十分珍贵。CLTES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中已将其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非经产材国批准,很难出口。因此当代檀香紫檀木的来源是很困难的,对市面上的现货要特别注意其真伪。
 
近年来,紫檀家具的收藏热度越来越高。贵为木中之王的印度小叶紫檀,非数百年不能成材,资源的稀缺让其贵比黄金。虽然正宗的小叶紫檀难以觅到,但是放眼市场上,各式各样的“檀木”却并不少见,有些虽然与小叶紫檀同科,但价值却差之甚远。一种来自非洲的、与小叶紫檀同科的树种具有极强的迷惑性。这其中最出名的当属来自非洲马达加斯加的卢氏黑黄檀,俗称“大叶紫檀”。  在色泽上,大叶紫檀新木锯开后,颜色是桔红色;而小叶紫檀是鸡血红或褐红色。而且一些大叶紫檀树心空者极少,出材率极高,与“十檀九空”的小叶紫檀差别很远,大叶紫檀的价值仅是小叶紫檀的四分之一。
 
明代(1368-1644)紫檀为皇家所重视,海上交通的发展和郑和七次下西洋,沟通了与南洋各国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各国在与中国定期和不定期的贸易交往中,也时常有一定数量的名贵木材,其中包括紫檀木。但是这对中国宠大的统治集团来说,远远满足不了需要,于是明朝政府又派官赴南洋采办。随后,私商贩运也应运而生。到明朝末年,南洋各地的优质木材也基本采伐殆尽。尤其是紫檀木,几乎全被捆载而去。截止到明末清初,当时世界所产紫檀木绝大多数尽被汇集于中国。清代所用紫檀木全部为明代所采,有史料记载,清代也曾派人到南洋采伐过紫檀木,但大多粗不盈握,曲节不直。根本无法使用。这是因为紫檀木生长缓慢,非数百年不能成材,明代采伐殆尽,清时尚未复生,来源沽竭,这也是紫檀木为世人所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紫檀群仙贺寿罗汉床(估价人民币98万元-110万元)。 清代中期,由于紫檀木的紧缺,皇家还不时从私商手中高价收购紫檀木。清宫造办处活计档中差不多每年都有收购紫檀木的记载。这时期,逐渐形成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即不论哪一级官吏,只要见到紫檀木,决不放过,悉如数买下,上交皇家或各地织造机构。清中期以后,各地私商囤积的木料也全部被收买净尽。檀香紫檀货源短缺,早在清代已有苗头出现。田家青在《清代家具》中介绍,“从查阅清宫的资料来看,到乾隆去世时,紫禁城皇家造办处大致上做了不下二千件紫檀家具;宫中的紫檀库存已所剩无几,自此之后,基本无再动用,直到光绪帝亲政和大婚时,才使用了一批来修缮和制作家具。最后余料,有两种传说:一是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时全部用尽,另一说是袁世凯称帝时用尽。”
 
书楼寻踪馆原创。图片来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