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 选自《列子·汤问》。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本文通过写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一、重点字词 1、字音:仞[ren] 垣[yuan]曲 箕畚[ben]始龀[chen] 穷匮[kui] 2、通假字:①指通豫南:“指”通“直”。②始一反焉:“反”通“返”。③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④亡以应:“亡”通“无”。⑤一厝朔东:“厝”通“措”,放置。 ⑥陇断:“陇”通“垄”,高地。 3、一词多义:①方:指面积,方七百里;刚刚,方其远出海门。②且:将近,年且九十;况且,且焉置土石。 ③曾:竟然,曾不若孀妻弱子;通“增”,增加,曾益其所不能。 ④固:顽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坚决,吾义固不杀人。 ⑤亡:通“无”,没有,河曲智叟亡以应;逃跑,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⑥焉:疑问代词,放在哪里,且焉置土石;才,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4、古今异义:①惩:古:戒。(惩山北之塞)这里是“苦于”的意思;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今:处罚。 ②阳:古:山之南,水之北。 今:太阳。 ③阴:古:山之北,水之南。(达于汉阴) 今:阴天。 ④诸:古:之于。(投诸渤海之尾) 今:各个、许多。 ⑤毛:古:草木。(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今:毛发。 ⑥已:古:止,停止。(惧其不已也) 今:已经。 5、词语活用: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容词作动词,用尽。 聚室而谋:聚,动词使动用法,使…聚。 6、特殊句式及翻译:省略句:荷担者三夫。(译:三个(能)挑担的人。) 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应为:汝之不惠甚矣!先说“甚矣”有强调意味。) 译:你太不聪明了。 二、翻译句子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 2、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3、寒暑易节,始一返焉。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4、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5、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和弱小的孩子。 三、回答问题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直通豫南,达于汉阴。 3、愚公的妻子和智叟对移山的态度有何不同?愚公的妻子是出于对丈夫的关心而“献疑”的,她不反对移山,所以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智叟更多的是讥笑,阻止移山,也体现了他智非真智。 4、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智叟”对举,有何深意? 表面看,愚公“愚不可及”,但事实上,“大智若愚”,他有远大的抱负,移山是为了造福后代,他认识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力量是“无穷匮”的。而智叟不智,他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实为“鼠目寸光”。 5、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6、有人认为本文以神话结尾是作者迷信思想的反映,也有人认为它反映了作者阶级的局限性。你是如何理解本文的神话结尾的呢? 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这个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7、、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干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禽流感的防治?哪里会有我国近十年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