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德经 4、生命之源

 hong2000 2012-04-21

然而,天道这个东西听起来很抽象。我们怎么知道它的存在呢?“有”和“无”又是一种什么关系?为什么“有”会从“无”中产生出来?在什么情况下,“有”才会出现呢?

我提出一连串的问题,老子没有正面回答。

 

老子说:上士听闻天道,勤力去修养实践。

中士听闻天道,觉得似有似无,半信半疑。

下士听闻天道,不但不相信,反而大声嘲笑它。

如果下士们不大声嘲笑它,才不足以称它为道呢。

 

我问,您说的上士,是不是指真正明白事理的聪明人;中士是指一般的聪明人;而下士是指不明白事理、愚蠢的人呢?

老子点头。

我说,那是不是说,社会上的人对天道存在与否,有不同的反应是很正常的。这和有的人一生幸福,有的人终生不幸一样。

老子微笑。

我说,那些明白事理的聪明人,听闻天道的好处,就勤力去修养实践,因此取得了成功,获得巨大的物质财富,过上富裕、幸福、快乐的生活。

一般人觉得天道似有似无,半信半疑,做事靠碰运气,有时成功,有时失败;所以,总是怨天尤人,满腹牢骚。

那些不明白事理,愚蠢的人,不但不相信天道,反而嘲笑它,远离天道。因此,他们处处碰壁,一事无成,只能以不幸了结一生。

 

老子说:远古的时候,就有人留下这样的说法:

明亮的道好像暗昧,前进的道好像后退,平坦的道好像崎岖。

崇高的德好像低下,健康的德好像懦弱,完美的德好像有不足。

质朴纯真好像混沌不开窍;高洁的情操好像淫秽污浊。

巨大的方正好像没有偶角;伟大的事业好像不可能完成。

最大的声音反而听不到声响;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到它的影子。

 

哗,真是好抽象呀!

让我想一想。古人的说法,好像是说,万事都有“物极必反”的现象吧。明的极限是暗,前的极限是后,平坦的极限是崎岖。反之亦然。

那么,我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

巨大的方正好像没有偶角。这是人类的视觉局限。比如一个物体,在人的视野范围内,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外观,但超出我们的视野,就不存在外观了。

最大的声音反而听不到声响。这也是人类的听觉局限。比如超声波,超出我们的听觉范围,我们不能用耳朵直接听到。

质朴纯真好像混沌不开窍。同样的道理,古人所说的质朴纯真,是超出一般人的认知水平的人类本性。所以普通人无法真正认识他。

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他的思想言行和天道一致,自然纯朴,远远超出普通人的想象。因此,他甘心处于卑微之处的高洁情操,反而被人觉得他是淫秽污浊的。

如此类推,树立了美丑、善恶观念的社会,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偏离天道太远,所以对天道的本质特性不能理解,甚至曲解,就不奇怪了。

老子点头微笑。

 

老子说:道幽深,隐藏不露,是难以形容的。

但只有道才是万物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生命源泉。

万物都要依靠它,才能生长、成熟。

 

我明白了。天道不仅存在,而且是万物产生的根源,是万物生长的营养源泉。

万物(包括人类)来自于天道,任何时候都离不开天道。

 

原文:《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建德若偷,广德若不足;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