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约翰·克里斯朵夫》现代心灵的道德史诗

 优雅a 2012-04-22

《约翰·克里斯朵夫》现代心灵的道德史诗

背景说明

    罗曼·罗兰(1866—1944)是法国作家、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15岁时,随父母迁居巴黎。1899年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其后进入罗马考古学校当研究生。归国后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巴黎大学讲授艺术史,并从事文艺创作。

    20世纪初,他的创作进入新阶段,罗曼·罗兰为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树碑立传,连续写了几部名人传记:《贝多芬传》(1903)  《米开朗琪罗传》  (1906)和《托尔斯传》  (1911)等。1904·1912年创作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1915年,为了表彰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罗曼·罗兰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罗曼·罗兰的创作又一次达到高潮。1919年发表了中篇小说《哥拉·布勒尼翁》,1920年发表了两部反战小说《格莱昂波》和《皮埃尔和吕丝》。19281943年发表了音乐理论和音乐史的重要著作七卷本《贝多芬的伟大创作时期》,此外还发表过诗歌、文学评论、日记、回忆录等各种体裁的作品。

    罗曼·罗兰的艺术成就主要在于他用豪爽质朴的文笔刻画了在时代风浪中,为追求正义、光明而奋勇前进的知识分子形象。在提到艺术风格时,罗曼.罗兰表示,除了“诚恳”两字,他不希望别人承认他有什么别的优点。他是一个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作家,也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了不屈的斗争。

名著概要

    约翰·克里斯朵夫出生在德国莱茵河畔一座小城,他们家是一个受人尊敬的音乐世家,祖父曾是王府乐队的指挥,父亲却经常酗酒,以致家境逐步败落。小克里斯朵夫长相丑陋,但深受祖父的喜爱,听祖父讲古代的英雄故事,使他从小就萌发了做大人物的想法。做厨娘的母亲胆小善良,一天,他在母亲帮佣的主人家遭到少爷、小姐作弄,因反抗受到主人毒打,母亲还让他赔礼下跪,这使他感到非常难过,更气愤人间的不公。

    祖父送他一架旧钢琴,还带他到剧场欣赏歌剧,引起了他对音乐的兴趣。父亲发现了他的这个爱好,想培养他一个特长,作为将来向上爬的手段,于是天天用戒尺逼他练琴,他故意弹错音节以示反抗。父亲用戒尺打他,克里斯朵夫被制服,不得不每天一边流泪一边弹琴,他对弹琴厌恶透顶的同时,内心却被音乐占据并深深爱上音乐。祖父留心把孙子随时哼唱的曲谱整理起来,还加了伴奏与和声,编成乐曲,取名为《童年遣兴》,后呈报宫廷开了专场音乐会,他的表演受到全场欢迎,大公爵夸这个6岁孩子是再世莫扎特。从那以后,他受到莫大的鼓舞,祖父也高兴得哭了起来。他做乡村货郎的舅舅崇尚“平常的人”,他感情真切,让克里斯朵夫尝试着到生活中去创作真正的音乐。

    克利斯朵夫l 1岁时被任命为宫廷音乐联合会的第二小提琴手,他边接受音乐教育,边参加乐队演奏,后升任为第一小提琴手。这时的他有一个伟大的信念:将来要写出伟大的音乐作品。

    一次赴乡间野餐,克利斯朵夫在渡船上结识了一个博学多闻的青年奥多,两人成为知交,和奥多的友谊成为他未来爱情的先导。他先爱上自己的女学生弥娜,经历了第一次精神危机,随后他又先后爱上了寡妇萨比娜、一个女店员,后者欺骗了他。此时的克利斯朵夫已表现出作曲的才能,他不满于德国艺术界中的欺诈,却不被人理解,只有老音乐家苏尔兹和他保持友谊。由于斗殴,他不得不离开德国,避居法国。法国社会乌烟瘴气,无论文艺还是政治,都不堪入目。

    晚年的克利斯朵夫誉满欧洲,他继续创作,但他的作品已不像早年那样风云激荡,而是和谐恬静。他在弥留之际写下:“我曾经奋斗,曾经痛苦,曾经流浪,曾经创造。让我在你的怀抱中歇一歇吧。有一天,我将为新的战斗而再生!”

知识链接

    1.音乐小说

  《约翰·克里斯朵夫》是一部独具特色的音乐小说,它最显著的艺术特点在于具有交响乐一样的宏伟气魄、结构和色彩。音乐和小说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巨大的魅力。从这部小说的结构上看,其各卷有如交响乐的几个乐章一样,分成序曲、发展、高潮和结尾,气势浩荡,浑然一体;其次小说着重描绘了一个音乐家的内心世界;再者,小说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它既反映了主人公的音乐才赋,又表现了他不屈的个性。

    2.现代心灵的道德史诗

    作者写作《约翰·克里斯朵夫》的立意就是要写一部现代心灵道德史诗”,他通过主人公的幻想、追求、奋斗,写出了小资产阶级的极度精神不安。小说着意塑造个人反抗的“英雄”,一个信奉“精神独立”的知识分子形象。罗曼·罗兰曾说:“我只将那些心灵伟大的人称作英雄。”这样的英雄是“不怕在自己那个自由的思想领域内孤立”的。他认为在这个被卑鄙的利己主义窒息了的世界,需要这样孤独的“英雄”,并认为这样的“英雄”是.“新的人物”。

名家评述

    《约翰·克利斯朵夫》不是一部小说,——应当说:不止是一部小说,而是人类一部伟大的史诗。它所描绘歌咏的不是人类在物质方面而是在精神方面所经历的艰险,不是征服外界而是征服内界的战迹。它是千万生灵的一面镜子,是古今中外英雄圣哲的一部历险记,是贝多芬式的一阕大交响乐。

    ——傅雷《(约翰·克利斯朵夫序》

    凡是天生刚毅的人必有自强不息的能力,在《约翰·克利斯朵夫》中,罗曼·罗兰塑造了一个属于各国人民而不是属于一个民族的英雄。约翰·克利斯朵夫不断反抗腐朽没落的艺术和庸俗的社会环境,不断地超越自我,向更高的灵魂境界飞翔,生活的足迹遍及德国、法国、意大利和瑞士。他一生追求真、善、美,英雄观念在他的头脑中根深蒂固。

    ——宋华《论约翰·克利斯朵夫的英雄行为》

精彩推荐

    以下节选自《约翰·克里斯朵夫》第二部,描述当克利斯朵夫发现父亲逼他练琴,是为了从他身上捞钱时,他便拒绝练琴,最后被父亲关在黑屋子的情景。它是描绘约翰·克利斯朵夫心理活动最为生动的一节。

    浩荡的绿波继续奔流,好像整齐的思想,没有波浪,没有皱痕,只闪出绿油油的光彩。克利斯朵夫简直看不见那片水了,他闭上眼睛想听个清楚。连续不断的澎湃的水声包围着他,使他头晕眼花,他受着这永久的、控制一切的梦境吸引。波涛汹涌,急促的节奏又轻快又热烈地往前冲刺。而多少音乐又跟着那些节奏冒上来,像葡萄藤沿着树干扶摇直上。其中有钢琴上清脆的琶音,有凄凉哀怨的提琴,也有缠绵婉转的长笛……那些风景隐灭了。河流也隐灭了。只有一起柔和的,暮霭苍茫的气氛在那里浮动。克利斯朵夫感动得心都颤抖了。那时又看到些什么呢?哦,全是些可爱的脸!……一个黄发垂髫的小姑娘在叫他,带着慵懒与嘲弄的神气……一个脸色苍白的男孩子,碧蓝的眼睛不胜怅惘地望着他……还有别的笑容别的眼睛,——有的是好奇而乱人心意的眼睛,简直把你瞧得脸红,——有的是亲切而痛苦的眼睛,像狗那么和善的目光,——有傲慢的眼睛,也有苦恼的眼睛……还有那张惨白的妇人的脸,乌黑的头发,紧锁的嘴巴,眼睛似乎占据了半个脸庞,恶狠狠地瞪着他……而最可爱的却是那张对他微笑的脸,淡灰的眼睛,微微张开的嘴巴,小小的牙齿多么光亮……!慈悲的温柔的笑容!把他的心都融化了!他觉得多舒畅,多爱它!啊。再来一次罢!再对我笑一下罢!你别走呀!——哎哟!它隐掉了!可是他心中已经留下一股无法形容的温柔的感觉。凡是可怕可悲的事都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只有一场轻飘的梦,一阕清朗的音乐,在阳光中浮动,好似室女座中的众星在夏季的天空闪烁……——可是刚才那些是怎么回事呢?使孩子神摇飘荡的好多景象又是什么呢?他从来没看到过,可是明明认识它们。它们从哪儿来的?从生命的哪一个神秘的深渊中来的?是过去的呢?还是将来的呢?……

    然后,什么都隐灭了,一切形象都化掉了……然后,好像一个人在高空,隔着云雾,最后一次又看到那洋溢的河在田野中泛滥,那么威严那么迟缓的流着,简直像是静止的。而远远的仿佛有道灰白的微光,一片汪洋,一线水波在天边颤动,——那是大海。河向着海流去,海也向着河奔来。海吸引河,河也需要海。终于河流入海,不见了……音乐在那里回旋打转,舞曲的美妙的节奏疯狂似的来回摆动;一切都卷入它们所向无敌的漩涡中去了……自由的心灵神游太空,犹如为空气陶醉的飞燕,失声呼叫着翱翔天际……欢乐啊!欢乐啊!什么都没有了!……!那才是无穷的幸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