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讨论稿(一)

 昵称86906 2012-04-22

为什么要讲《论语》
我有一个想法,要讲《论语》,现在正是时候,也只有现在才可以用正常的眼光重新看待这么一本书。之前,是打倒孔家店,沾上孔子的都是错的,都不能要;之前的之前,是经书,只能一味崇拜的经书。它的命运以及对中国的影响,恐怕是主人公孔子也意想不到的。要说早,提起中国最古的书,《论语》总是其中之一,它所借以记载的儒家主要思想,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两大显学之一,天下不是学儒的就是学墨的,可谓是一时之盛,但接着遇到了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的秦朝,统一之后所干的一件留芳后世的大事就是坑学儒的人烧儒家的书,这事是个大一统国家干的,而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如果要运动国家机器去干一件事,是很方便也很彻底的,尤其是焚书坑人这种事,平常因为学历不高而早对读书人恨得牙痒痒的人,逮着这个机会可是千载难逢,去抓些平时喜欢读书以及家里藏书的人,一抓一个准,然后送到阿房宫或者长城去充当免费劳动力,既减少不稳定因素又能废物再利用,对国家或是人民都是皆大欢喜的好事。没想到的是秦朝很快的就完了,新朝(西汉)定鼎,虽然还是沿袭秦法,可毕竟吸取教训温和多了,毕竟知道缘饰以儒术了。而正好这个时候,烧掉的儒书还有人能够熟记,而儒家的礼仪根据朝廷需要也很快有人发现出来,于是两千年来,打得天下坐稳江山的人以孝治国也罢,霸王道杂之也罢,儒法斗争两千年也罢,总之,儒教传统再也没有断绝,《论语》作为其中一部典籍,对儒家思想的延续和发扬所起的作用,可以说怎么形容都不为过的。到明清八股取士时代,至于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如果要想做官,一个基本的功夫就是《论语》里抽出任何一句话,然后代圣贤立言发挥成一篇格式极为严谨的文章。公正的话,八股的被骂,实在只是替人受过,八股文文体之精致工巧,有其文体演变的必然性,明代屡有大家把八股制艺看成是有一代文学,一代绝艺,况且有个固定格式可以参考,同一个题目的作文水平高低立见,结果会公平得多,但程子即言,作文也是害道,说到八股文身上真是千真万确,士人为此疲惫一生精力,特出者也不过是文章写得好而已,周公孔孟以修身立法行道被尊为圣,而此时士子仅以代立言郊仿圣贤,自然格局越来越小,思想越来越卑,自然会从以帝王师自居降格到货与帝王家,保身固禄不暇,立心立命继绝学尚何论?朱熹说,自汉以来二千余年,二帝三王之道未尝一日行于天下,此语可谓感慨深沉。然而话又说回来,有出息的儒还是历代都有的,迎合之中努力弥缝世事的大臣在在皆有,只不过总改变不了根本,像孟子说的一日曝之十日寒之,那么《论语》所向往的礼乐雍容之世,永远降临不到人间,是不难理解的。近代以来,对中国来说,更是变局为三千年所未有,可是千走万走又走回了老路,而同一时间,世上却存在着如英美等国为历代真儒向往政制上极上轨道的国家,并不是我们想的一开始接触西方就想学他们的船坚炮利,近儒其实极具洞察力的发现西方最好的政制,其次才是器物,所谓宪政国家的设议院开国会治隆于上俗美于下,这不是向往千年之久的真正的尧舜之治吗?相比起来,中国始终像化外之邦野蛮之国,原因何在呢?《论语》现在我们当成国学来看的,然而据我所知,孔子所谓道绝不仅指一国而言,春秋时列国加起来就是一个天下,孔孟所追求的是天下之道,自然就整个人类而言,因此先把儒学还原成天下之学,然后结合古今贯通中西来讨论《论语》,究竟有哪些有价值的,哪些虽然有价值但现在能找得到更有价值的,又有哪些根本就没有价值的,还可能有不但没有价值反而有害的,可能对一个才疏学浅的人来说,这样读《论语》完全是不自量力,可是一颗有些追求的心是很明白的,我相信,一定会有这样的结果,《论语》果然好的话,全世界都会接受都会爱读;果然价值不大的话,我们何必珍惜这种国学?

《论语》准备这样讲,每一章如果能提出问题,则按自己的想法加以引申,最大程度的都讲出自己的意思,前人讲论语的很多义理,既深且美,引用时为避免繁琐,都不再说明出处;如果没有问题,则解释字句,白话译文除非注明都用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译文。

学而第一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先生說:「學能時時反復習之,我心不很覺欣暢嗎?有許多朋友從遠而來,我心不更感快樂嗎?別人不知道我,我心不存些微怫鬱不歡之意,不真是一位修養有成德的君子嗎?」)

此章乃为《论语》首编首章,是孔自述一生为人,在于悦于学而乐于教。如果照此章的意思给孔子他老人家写份简历,兴趣的部分应该这样填:爱好读书和思考,爱好广交朋友,我自己问心无愧,即使别人不了解,我也不计较。其实我们现在写简历,也差不多是这样向别人介绍自己,不管自己真的是不是这样,总能给人一个这样的印象:此人生活中充满高雅的兴趣,深得交友之道,能融入群体,能宽容待人,不会轻易发脾气,人人都可以放心与之交往。因此,就拿这一章来说,就不能说论语的篇章编排无条理无章法,编者有意把提高人生境界最有效的方法学习放在首编,又把乐于教学的孔子自述放在首章,其意足以玩味。说到孔子的为人为学,《近思录》有圣贤气象一章,讲到孔子具有的是无所不包的天地气象,给了这么高的评价,让人看了,真觉得高不可攀退避三舍,后世的儒家也真是的,一崇拜起来就容易脑子发热,脑子一热,多肉麻兮兮的话都讲得出来,《论语》倒平实,老师的水平既然我们达不到,说高了说低了都不是老师了,不如让老师自己开口评价自己,最亲切自然,我好的气质是学习得来的,又能真诚待人以道会友当然朋友多,而彬彬君子自然是既谦让又自信,孔子之所以成为孔子,有一半都是所交往的人成全的,如天地什么的生而知之根本不可能。有说此章叙述一理想学者的毕生经历,学而时习,是初学者的事,是孔子十五志学后的经历;有朋自远方来,是中年成学后事,是孔子三十而立后的自道;最后人不知而不愠,是学问相当高深以后的事,孔子五十知天命后当之。又有说,不能这样生硬的分阶段,因为学而时习的时候,岂没有朋友来,岂没有不被人知的事,还怎么体现圣人之言的上下一致,终始一辙?但总的来说,人生的各部分总会有不同的侧重点,生生不息的努力是根本,所努力的内容当然可以有所不同吧,关键还有真的能不能在喜悦快乐的心境下学习。作为孔子的学生曾参显然就达不到这个境界了。

钱穆先生论先秦诸家之异,于同时对待当时贵族生活,儒家认为应该克己复礼,使贵族去掉身上的僭取非礼的部分,回到以前既定的名分中,自然礼乐雍容天下太平,用现在的眼光看,儒家保守的是古代的礼乐制度,可以叫做保守派;而改革倾向于温和的渐进,可以称为右派。墨家讲兼爱讲尚贤,这些都须打倒贵族阶级才能推行,故墨家的社会改革思想比较激进,可以称为左派。儒墨两家的着眼点都在现实与人事,道家与两者不同,着眼点正在脱离现实与人事,设想一个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无为,而现实社会根本不可能达到这个理想,故而道家转向个人自由,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汲汲而为天下不屑,思想的根本歧异决定道家不可能如儒家那样把目光投注于人世,关注人生伦理百姓日用。从这方面看,孔子之所学,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古礼,一方面是在这古礼中人与人之间相处之规范,简言之,即仁与义。孔子之所以为孔子,一个原因是时代人物的推崇,再一个原因是有一个继承其学说的弟子群。而时代人物所认为的孔子无非是“知礼“(如鲁国贵族遗命子孙向孔子学礼),是无道天下里的“木铎”,意思孔子所知之礼可使无道变有道;孔子弟子群中,很少有人向极端个人自由用功,不过想要在社会中建立一个理想的规范,曾点舞雩咏歌,是学者中的一种自由舒缓气象,不必道家,且一本《论语》,从政之言,比比皆是,与佛道迥然不同?孔子学不厌教不倦,所教即所学,更不必疑,平日言行,皆是礼与仁,所学岂有它?学而一章,平易中自有气象,反复的去体会古礼及其所蕴之深意,也是每有所得欣然忘食之意,故可喜悦;朋友志同道合者,“德不孤,必有邻”,朋友之来,可以是同时代的知我者,也可以是后世代的知我者,思绎其意,甚有浩渺之空间感与悠远之时间感;孔子既以知礼闻名天下,诸侯甚为所动,但孔子之理想是“东周”,诸侯虽然乐意借孔子为己用,但权力者没人愿意自动把枷锁套在自己身上,依王阳明知行合一说,所不能行的即是所不知的,不为人知而独独抱道守志坚信不疑,此即是君子。都是字面意思。且孔子教学,是从“野人”开始的,也必从现实浅近处譬喻开悟,很难相像一个脱离现实深奥玄妙的孔子,后世成就之大并且注书时对有争执的难句往往持“未详”的阙疑态度如朱子者,如果尚且不能理解孔子之语,那就不是增高孔子的价值,相反,孔子的价值倒值得怀疑了。(此段是对朱子不理解孔子以及孔子具佛道境界说法的辩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