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学校实施电子备课工程有关问题的思考

 给力共享 2012-04-22
对学校实施电子备课工程有关问题的思考
发表时间:2010-5-18  来源:枝江教育在线 

枝江市七星台一中校长   毛士进 

随着全市中小学教学硬件的逐步升级换代,为实施电子备课工程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使中小学教学手段呈现出新面貌。教学信息流动网络化、高速化,将极大提高教学资源使用效率和课堂效率,紧随而来的是教育思想、教育手段、教学过程的全面创新。

 “万事开头难”。作为一项开创性的工作,电子备课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诸多问题,比如,如何提高教师认识,增强使用积极性?如何加强教师的培训,提高使用能力?如何建立一套完善管理体系,实现管理精细化?七星台一中针对上述三个问题,结合自身实际,进行仔细探究,形成一些共识。

一、抓住提高备课水平这一核心,提高教师对电子备课的认识。

电子与纸质备课“同道”不“同路”。不管什么形式,备课就是做好上课前的一切预设和准备,是教师教学的一项基本工作,它包含的内容很丰富,最终以教案形式服务教学。而电子备课是人脑智慧和电脑功能的完美结晶。

1、让教师认识电子备课“高效”特点,形成“好用”的共识。

电子备课首先能够减轻教师的书写压力,其次扩展教师收集资料的路径,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教师拓展视野,提高收集整理资料的效率,促进备课质量的提高。在这一点上,我校教师,特别是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的教师对此深以为然,积极响应电子备课过程建设工程。

2、助教师把握电子备课“工具”特点,树立“用好”的信心。

电子备课作为一项先进的、大容量、方便迅捷的资源共享和信息处理系统,是教师提高备课效率和质量的有效“工具”。让教师明白,它的出现将改变“教案年年抄,上课老一套”的格局。一本书、一份教案管一辈子的状态将完全结束。随着课改深入,教师的信息吸收,对文本的理解和掌握,对教学资源的大胆剪裁、重组和使用能力将成为常态的要求,既然如此,电子备课帮助我们达到这种能力要求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提高教师驾驭教材、课堂能力上讲,电子备课不仅是必然,而且是必须,从而提高教师“用好”的信心。

3、使教师明确电子备课“辅助”功能,消除“偷懒”的意识。

电子备课最容易使一部分教师陷入到照搬照抄,“省工省力”的错误认识上去,认为电子备课就是最好的“抄袭”工具。作为先进的备课系统如果用来做原版照抄的工具,不免遗憾。因此,我们认为要从思想上教育广大教师,电子备课过程和纸质备课过程“异曲同工”,电子备课知识拓展大脑活动外延,帮助教师更好利用教学资源做好教学准备,而非仅仅是“复制”,换汤不换药式照抄教案。当然,在制度上予以约束和引导,也是改变教师“偷懒”观点的重要途径。

二、把握教师培训这一关键,提高教师电子备课能力。

人是关键因素。由于种种原因,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不强,水平参差不齐。要在这种形势下,要让电子备课平台充分发挥作用,应该把教师培训放在关键位置上,认真加以对待。

1、“先学再用”,以教育局为主体,落实通识培训。教育局要规定一个周期,安排全体教师针对相关技术,进行分阶段、分主题的教师培训。人人参加,必须人人过关。建议分学科进行,可以将技术提升和学科备课完美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边用边训”,以学校为主阵地,抓好校本培训。学校要利用首席备课人的技术优势,在校本教研平台上,把电子备课技术作为重点,进行互帮互学,争取人人会用,个个用得好。

3、“以赛促训”,以学科交流为主渠道,提高培训实效。建议以中心学校或教育局举办各种形式的电子备课有关的比赛,频率高,比赛内容单一,随意抽选人员参赛,以确定学校名次的方法,提高各学科教师的参训积极性。在规定参赛项目中,应该以所任教学科为界限,选取参赛人员,确定比赛内容,落实评分标准。通过多轮比赛之后,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效果将达到提高。

三、建立过程管理这一机制,提高教师电子备课效能。

管理出效益。电子备课过程管理是否到位,关系到该项工程作用的发挥。管理评价制度、管理流程、评价激励机制,是提高电子备课工程效能的基础,应该花大力气进行研究落实。

1、抓好建章立制,发挥引导功能。电子备课要以“两个标准”(技术标准、内容标准)、“四个环节”(独立备课、交流会商、使用验证、反馈矫正)为中心,提出电子备课的具体要求和操作规则。   

——明确“两个标准”。规定合格电子备课的标准,提出电子备课要求。一是技术标准。按照一定的电子文本方式录入,格式统一,方便交流和修改;另一方面内容标准。电子备课中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学案练案、拓展资料、作业练习等方面作明确的规定,特别是教学资源应该做出明确的规定,即对文本之外的教学素材收集要求作出更高的硬性规定。

——规范“四个环节”。一是独立备课。要求每个参与者必须承担一定内容的独立备课任务。这个任务将集中体现教师把握课标、驾驭教材、处理信息、综合集成的能力,以此将教师的电子备课工作纳入常规工作之中。二是集体会商。相当于集体备课。对这个环节召集人、形式、方法、议决内容等方面要求明确规范,从而借助这一形式,将集体备课要求落实于中。三是使用验证。相当于课后反思,要求教师在电子备课档案中留有“痕迹”。四是反馈矫正。相当于评课,这个环节将是在个人反思基础上的集体研讨修订机制,让一份经过实践检验并修改后的成熟教案存入档案,已备后用。

2、建构管理流程,增强调控能力。作为教学过程管理的新内容,让电子备课纳入常规管理,应该在管理层级上、管理手段上、管理责任划分上进行分解和衔接的研究,把过程管理精细化思想落实到对电子备课工作的管理上,克服“两张皮”“两条线”的毛病,让这项工作在管理过程中与教学常规工作有机融合。管理层级上,应该沿用备课组——教研组——教导室——区域协作体的模式,以增强合作研究为主体,发挥管理引导功能。管理手段上,要求管理规范化、精细化,要管到“发丝”般的细节处。比如,设计通用表格,将前述的要求和规范按照环节分解之后,进行填报和验收。管理责任上,要建立首席备课人制度。学校的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应该全部进入角色,对备课质量,交流会商等环节负全责。增强首席备课人的责任,才能起到典型引路作用,将会商落到实处。

3、完善评价体系,放大激励效应。对于电子备课的评价,要发挥三个评价手段作用。一是政策手段。比如,要求教师评级评先调资,必须以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会撰写合格电子备课为前提,实施一票否决,推动教师去用去学。二是组织手段。比如,水平较高的教师应该被推举到教学管理的各个岗位上,重用他们,起到示范作用。对于优秀人员完全可以放到区域协作体中担任审稿人、专家组成员等等,提高他们的政治、经济待遇,充分发挥其带头作用。三是经济手段,在局域网中,教育资源共享中,应该遵循有偿原则,不能无偿使用。比如,某校的备课通过专家组审稿,发布在资源库中,其他学校的使用应该付费,而被采用学校和教师应该得到一定的积分,去换回自己所需的备课素材和资源。凡是一年之中,没有发布,只有使用的学校,将拿出“真金白银”补偿上稿多的学校和教师,有了这个机制,能够起到鼓励先进,激励后进的作用。

当然,电子备课工程的实施要能真正促进教学高效、推动教学变革,在硬件配置上,应该以“互联互通”的方式构建教学资源平台,增强现代教学技术系统(电子备课、多媒体教学等)的后台支持服务能力,实现索取方便、交流通畅、使用便利的目标,才能把我们的课堂带入“信息时代”,将我们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带入全新的教育变革时代之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