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译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究

 行在今天 梦在明天 2012-04-22

读译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究

发表时间:2010-10-20   来源:《学园》2010年第8期上供稿   作者:陈 博
[导读]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感悟美的好方法。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让琅琅书声进入热闹有趣的课堂吧!

陈 博 贵州省盘县第二中学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感悟美的好方法。因此,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让琅琅书声进入热闹有趣的课堂吧!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增加学生自主诵读的机会,创设诵读的多种情境,保证学生在诵读中有阅读、感悟、思考、讨论、鉴赏、练习和应用的充裕时间。我们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积累、情感思想去感悟课文,在诵读中真正体会到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提高审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真正掌握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李德成主编的《阅读辞典》中对“诵读”的理解又不一样,书中有一个“四诵”条,他的解释是:“朗诵、吟诵、背诵、默诵等四种诵读方式的合称。其中,默诵是背诵的特殊类型”。这个解释告诉我们:诵读包括朗诵、吟诵、背诵、默诵等。另外,他对朗诵的解释是这样的:“声读法之一。指运用富有感情色彩的有声语言转换作品的文字语言的阅读方法。”他对吟诵的解释是这样的:“声读法之一。指一种用唱歌似的音调来诵读作品,从而感受作品的思想内容和韵味情调的阅读方法。吟诵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按照一定的曲调去唱,这类吟诵又叫吟唱,吟咏、吟哦,吟讽;另一种诵读成分较多,曲调感不很强,但听起来琅琅上口,连贯流畅,这类吟诵又叫吟读,朗吟,讽诵。前一类吟诵适用于读律诗、绝句、词、赋等抒情性强的古典文学作品,后一类适用于读长篇歌行诗、古代散文中叙事性强的文学作品。”他对背诵的解释是这样的:“声读法之一。指用反复诵读的方式达到准确记忆文字材料的一种阅读方法。”他对默诵的解释是“指在心里默默记诵,是背诵的一种特殊类型。”周大璞主编的《古代汉语教学辞典》中对“诵读”只是作了如下说明:“诵读可以增强语感。诵读的同时还要提倡精思。”这似乎也太简单了。由许嘉璐任总主编的《高中语文学习词典》中则把默读、朗读、吟读、诵读分开并列着解释。他认为,“诵读,心、眼、口、耳并用的出声阅读。采用诵读方式,可以边读边想象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然后再用语言把想象中的画面描述出来”。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我认为此二书的解释,倒还较为切合实际。他们的说法对“诵读”的本源有继承,特别是许说对“诵读”的内容还有所丰富。
       在教学中,诵读是学生个体通过大脑感知,视觉传入,声带发音,听觉监听,大脑辨别等不断循环往返的过程。诵读者对文字材料诵读越熟,体会就越深,意义就越明白,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
       一 文言文诵读的意义 
       1.通过诵读,正音识字,规范语言 
       诵读文言文首先要把字音读准。文言文中有大量文字障碍,如生僻字、多音多义字、通假字、异体字、异读字等等,只有通过反复诵读课文,让学生眼到心到口也到,认清字形,辨明词性,读准字音,才能很自然的掌握其含义,在文通字顺的同时掌握大量实词虚词,为日后独立阅读文言文做好准备。
       当然,诵读文言文时,读音一般应以现代汉语词典上的普通话标音为准,不必也不应拘泥于古音,对方言土语更应规范。
       2.利用诵读加强背诵,积累名篇 
       诵读时,眼耳口并用是看和听的双重作用。文言文所传输的内容及形式,时过境迁,字少意深,句法奥妙,难以形成识记敏感,学生死记硬背,不但费时费神,而且收效甚微。朱熹曾强调读书“不可牵强附会,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毫无疑问,背诵是增强记忆力的最好方法,也是学好语文的一项基本功。有资料记载,蔡文姬背诵了她父亲的四百多篇诗文,而后才有了《胡笳十八拍》之绝唱;顾炎武背下了“十三经”和一部《资治通鉴》,养成了过目不忘的记忆力,而后才成为彪炳千秋的人物;郭沫若八岁能背《唐诗三百首》,巴金能背《古文观止》等。事实证明,让名篇名诗在脑子里生根,终身受用无穷。由此可见,诵读非常重要。
文言文中的名篇语言精练、优美,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例,是学生积累语言的较好的材料,也是学生提高语言素养的重要手段,我们必须让学生花大力气去诵读,熟读成诵,进而达到一字不差地背诵下来。这样积少成多,从而使学生不但在名篇中思想得到提升,而且在作文和做人时“有米下锅”,真正实现教学改革地意图,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3.借助诵读理解内容,培养语感 
       养成反复诵读、潜心揣摩以明达文意的习惯。心理学研究表明声音信息比文字符号更具有可感性,学生在诵读课文时,口、耳、眼三种器官协同参与活动,有助于增强语感。朱自清认为,诵读兼口治、目治、耳治,于培养语感最为有益。因为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和作者的情趣意旨是通过富有情感的诵读表现出来。朱熹曾说:“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经过反复诵读、反复揣摩、思考、比较,从而得其要旨,知其意味,领略语言之美,正是培养语感的过程。叶圣陶曾说:“惟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面不偏。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知了解,而且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与理解化而为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对于熟读成诵的文章,学生自然而然地经过了一个潜滋暗长、积少成多、由感到悟、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他们贮存了许多可以借鉴、可供取用的东西,需要时随手拈来,对日后独立阅读文言文作品裨益甚大。而这一切,仅仅通过教师分析、讲解是不可能得到的。
       4.运用诵读培养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文言文与现代生活相距甚远,但学生学文言文的目的旨在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学语文课本所选的文言篇目,或记人叙事,或抒怀说理,均为历代名家之精品,其中蕴含的自然美、人文美、音韵美,只有通过诵读的再创造,让口耳开放起来,让心灵开放起来,在诵读中去感悟玩味,不断“反刍”,不断加深,才能“使其言若出吾之口,使其意若出吾之心”,才能为作品所感染,直至爱不释手,掩卷遐思;也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全部精力,积极愉快接受学习任务。
       有了学习任务,就有了学习的内驱力。优秀文言作品对学生情操的陶冶、心灵的感染以及思想的启发有教育作用,如通过诵读感受,往往比单纯的讲解更细致入微,更感人至深,一经诵读,也就了然于胸,溢于言表,学生正是从这诵读中,心领神会,获得极大满足,达到审美目的。


       5.借助诵读检查学习,检查理解程度 
       诵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同时也可检查学生对课本的理解,通过学生诵读时对停顿、重音、语气、节奏等技巧的处理,可测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如对语调的把握,理解越深就越能读出韵味来。
以强弱论,表示悲壮、快乐、斥责或慷慨的文句,句子的头部应加强;表示不平、热忱或确信的文句,句子的尾部宜加强;表示庄重、满足或优美的文字,句子的中部宜加强。
       以缓急论,含有庄重、敬畏、谨慎、沉郁、悲哀、仁慈、疑惑等情味的文句,宜缓读;含有快活、确信、愤怒、惊愕、恐怖、怨恨等情味的文句,宜急读。
       叶圣陶说:“这些规章,都应含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与情感,所以依照规律诵读,最合乎语言的自然。 ”
任何一种单一的呆板的方法都会造成人们对事情的厌恶乃至抵制情绪,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指导学生诵读也是如此。现在的课堂教学常常采用齐读的方法。实际上,齐读只是一种方法,整齐、一律、读音比较规范是做到了,但往往是满足于一般要求、共同标准,学生思考、想象的空间极少,个性特点难以发挥,对佳作的深入理解也常常受到影响。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应立足学生的发展,不能只要求学生单一齐读或自读,而应该灵活运用多种诵读方式,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使学生在兴奋感中愉快又昂奋地诵读。这样就能加深学生对文句的理解,加快学生背诵的速度。诵读方式多种多样,一般说来,可分为领读、齐读、分组读、自读、分角色读、配乐读等。如在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时,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出人物的身份和心理,如妻溢于言表的爱恋之情,妾拘谨勉强的回答,客奉承讨好的意味,邹忌勤于王事、委婉讽谏的表现,齐威王闻过则喜、从谏如流的气魄。这样的诵读既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也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 诵读在古诗文教学中的实施
       1.语文教师本身必须提高语文基本素质,练好语文基本功 
       教师要练好普通话,做到“不熟读课文不进课堂”,把熟读甚至背诵列入备课的重要内容,可以将备课时老师的范读录在磁带上,在课堂教学时播放给学生听。这样才能在课堂上以老师有感情的诵读去感染学生,同时为学生做出范读的表率。
       2.在课堂上,要注重诵读形式的变化,从而提高诵读效果 
       可以教师先范读、领读,然后放录音学生跟读,接着学生单读、男女生分组赛读、分角色诵读,全班大声齐读、轻声自读,快速读、慢速读等等,充分调动学生的诵读兴趣。每堂课的教学中都穿插老师与学生对课文的诵读,使学生充分熟悉陌生的文言材料,逐渐形成识记敏感,再加以适当的指导。这种情况下,大部分学生基本能当堂记住,课后稍加巩固就能全部掌握课文内容。
       3.诵读中,应注意抓好两头 
       对诵读条件好的学生,要提供条件让他们充分展示诵读才华,让他们有发展的机会。同时对他们提出较高的要求,比如重音、语速、语气、和句读的技巧,感情的把握,不同语气语调的变化等等,在班里起到示范导向作用。对诵读基础不太好的学生,则要做到起点低些、要求严些、训练实些、方法科学些。要学生首先做到声音响亮,把音读正确,进一步做到不丢字、不添字、不改字,然后再把句子读通顺,做到不回读、不破读、不顿读、不唱读,教给他们一词一顿地按词读,要训练他们把词和句读清楚,能让人听明白。同时对他们采用“笨鸟先飞”的方法,课前加强个别指导,布置他们读给老师听,等他们读好后,上课再让他们站起来读给全班听,并且当众给予表扬,以资鼓励。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就会对诵读充满自信,以后再不怕当堂诵读了。有了诵读成功的体验之后,他们也会因此而喜欢诵读,喜欢语文,强记文言古诗文了。
       4.诵读中还要把握好评价的分寸 
       不评价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简单笼统的评价对学生的指导毫无意义,讽刺挖苦式的更不可取。正确的评价应包括:(1)明确指出学生诵读的优缺点;(2)分析读得好或不好的原因;(3)及时鼓励学生,保护诵读的积极性。
       很多传统的文言文课堂教学,常把文言文教成了古汉语,一段一段地读,一句一句地讲,一字一字地解,把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整堂课学生都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感到枯燥无味,了无兴趣。新课改虽然带来了破除传统弊陋的新气象,但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又脱离了双基,大讲特讲其文章艺术特色、人物形象。这样一来,学生虽然听得津津有味,但是,合上书本之后,却仍是一片茫然。如何从上述两种比较极端的情况中找到一条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发展学生创造力,使教与学有机结合同步发展,从而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之路,就显得非常有意义了。
       “读点结合,译议交融”文言文教学法比较有效。(1)“读”,即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字、词、句的组合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增强其语感,从而获得初步的感性知识。诵读的初始阶段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可以就某一段或整篇进行诵读,在读的过程中一定要正确断句,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程度。在朗读时,要抓住文章中细节描写的语段,以小见大,整体把握内容。在朗读时,要让学生抓住文章的重要语段进行品读,细细咀嚼,深深体味,从而理解其内涵;(2)“点”,指在学生诵读之时、熟读之后,由教师就文中的重要知识点,特别是古今差异较大的读音词义或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作适当的“点拨”;(3)“译”,这是学习文言文关键的一步;(4)“议”,即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议一议文章所叙之事、所绘之景、所抒之情。在时下被大家所认可的文言文教学课堂上,这一教学环节是凸显出来的。
       “议”这一环节,还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1)使文言文课堂教学指向文化层面,提升课堂教学立意。“议”要注重“适度而有机地拓展文本”,让文本解读文本,让文本延伸到文化,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向课外延伸,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在文言文教学中,应有一个“读懂—提升—拓展”的过程;(2)创新作业,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读读、议议,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与感悟。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可适时地设置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思维结果的题目,引领学生较好的学习文言文。
       综上所述,在中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中,诵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只要树立为发展学生能力、智力而教学的观念,坚持诵读教学,把认真指导、训练与严格考察落到每一个古诗文教学的环节中去,持之以恒,就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