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山乙史话

 世外源 2012-04-22


 龙 山 乙 史 话

  夕阳西下晚村中,倒射龙山景色融。

  木叶枯时犹著翠,花枝妥后亦留红。

   云头驰彩风凝动 , 石骨生光势更雄。

              到处层峦归牧竖 ,笛声牛背落青空。

 

        这首诗是明朝井斗,为盛赞龙山晚景而作。白水八景之一的“龙山晚照光明显”早在明代就有文人雅士吟诗颂文。在那个时候,白水大地空气清新,绝少污染。每当夕阳就寝之时,人们最为观赏的是龙山晚霞。龙山山脊犹如一条赤黄色的巨龙,一起一伏、耸壑昂霄地横卧在白水东南方向;整个龙山似一幅从天上挂下来的山水画,真如井斗诗句所言,景色美丽奇观。画中的山阴面黄中透红、红中透绿、绿中透青,绚丽多彩。

      龙山是白水县东南端与蒲城县接壤处一条人杰地灵的小山脉。西边的尖山,埋葬着一代帝王唐玄宗,人称龙头。龙尾是龙东、龙中、龙西等村。清道光末至咸丰年间,龙中村的刘家堡出了一富豪,主人名曰刘联甲。此人一生业绩名冠白水、蒲城等地,有口皆碑。龙山也因他而久负盛名。

      刘联甲,字乙峰,小名乙。人称“龙山乙”。当地人称呼财东乙,外地人称呼“龙山奕”。本文就以“龙山乙”(地名加小名)称呼其人。从清咸丰即位(公元1851年)至今已有一百六十年,龙山方圆百里以内的人们一直流传着龙山乙豪富之后修建祠堂、庭院和五筒碑时大兴土木、挥金如土的奇闻趣事。凡有钱人在他人面前炫耀自己时,对方就会讽刺“你再有钱,把日子还能过成龙山乙”。龙山乙在当地已成为“家境富豪”的代名词。

       据刘氏后裔刘成生老先生研究:约在北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8年),有刘姓兄弟二人从黄龙县徙居到此。一个迁徙蒲城平楼庙重寨村,一个留在龙山落地生根。历经五百余年,至清初已到二十余代。单说刘氏龙山一脉在清朝顺、康、雍、乾、嘉、道、咸七个皇朝二百年盛世中,繁衍得枝繁叶茂,已是100户人家的村堡。这个村堡自然就叫成了刘家堡。龙山当时已成为白水县大镇之一,日晨为集,熙熙攘攘。龙山乙的祖父刘天正通晓文墨,为人勤恳,精于计算,善殖有道,家境蒸蒸日上。膝下有四个儿子:长子绘斋,次子秀斋,三子斐斋,四子阇斋。龙山乙的父亲刘秀斋,为嘉庆年太学生

       龙山乙出生于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二月二十日辰时。六岁左右,父亲为他专设私塾,精心习文练字,背诵四书五经。龙山乙十七八岁弃学营生,随父经营田庄地亩,开设铺面门店,在实践中学习经营管理,在社会上结交八方朋友。从思想上为日后继承和发展刘氏家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龙山乙的伯叔皆无己出,都指望他接续香火,继承刘氏家业。视乙为掌上明珠,悉心呵护,精心培养。在父亲的指导下龙山乙20岁左右即可独当一面。据刘氏后裔刘轩赢老人研究刘氏家史后介绍:龙山乙自幼聪慧,睿智好学,一点就通,善动脑筋。他生来身体颖秀,长脸大耳,脑袋较大,为人谦和,逢人先笑,言出即行。龙山乙的墓志铭记录了其“长盖颖秀,就傅读书,辄晓大意。”

       清嘉庆、道光年间,白水人口从清朝开国时的2万左右增加到8万左右。龙山人口日众。龙中村已行成规模不小的街市。龙山乙父辈们亦农亦商的经营模式为刘家积累了不少家资。从经济上为日后龙山乙继承和发展刘氏家业夯实了基础。道光末年,龙山乙父辈们先后辞世,四人创下的正在兴旺的刘氏家业,全由龙山乙继承。龙山乙化悲痛为力量,决不≈辜负父辈们的期望,决心将刘氏家业做得更大更强。在龙山乙的墓志铭中记录了“长山公昆仲素勤朴善、居绩丰腴、田连仟佰、稻素丰家。君以一人兼祧数小宗事。”这一段文字,印证了其父辈们的偌大家业唯龙山乙所统管。

    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白水蒲城一带荒旱严重,连续两年颗粒无收,乡民饿殍无数。龙山村周围和南坡石沟一带,联片撂荒,饥民贱卖土地,外出逃荒。龙山乙用积攒的银两,大量购买龙山周围和石沟东西近20里的土地约2000亩。第二年秋雨来临,又将土地租给返乡农户耕种。由于龙山乙有文化、脑子灵,指导佃户,优良选种,精耕细作,因而第三年获得了数倍于购地的效益。家中存粮数千担。乡邻、士绅、官员个个点头翘指的啧啧称奇,对二十刚出头的龙山乙无不刮目相看。龙山乙一举成为白水名人,是龙山富甲一方真正的“财东乙”。

     据刘轩赢和冯温志两位老先生介绍。他们听老一辈人传说,龙山乙在父辈留给的产业上巩固壮大后,又先后在龙山本村、雷村、上王、马湖等地开设面房、油房、砖厂、灰场、药店、当铺、粮行等,不多几年这些商号扩张至白水、蒲城、大荔、渭南、西安等城市。其中当铺、粮行盈利最多,效益最好,是刘家的支柱产业。从此龙山乙集前店后厂,就地加工,长途运销于一体,成为白水一带集商贸加工于一身的近代资本家。

     清代咸丰年间,白水人口增至近十万,地价不断攀升。每亩地价从嘉庆时的三十两白银至咸丰年已升值为四十两。据笔者测算龙山乙仅经营的土地价值就约八万两白银

       在龙山乙所处的封建社会,富商大贾们虽然有钱,但处于社会最低层(古代所谓四民即:士、农、工、商)。精明的龙山乙知道要在社会上活得很体面有地位,不光有钱就行,还要有品级,脱民进仕。只有做官,才能从低层次的商人一跃而成为人上人的仕绅阶层。不仅个人能扬眉吐气,还可以光宗耀祖。

       清朝康乾盛世后至咸丰年间已显頽败趋势。官吏的贪污和铺张浪费,使国库空虚。国家一遇灾荒,就入不敷出。为了讨伐太平天国,咸丰朝廷号召天下富商为国家平叛捐纳钱粮。龙山乙墓志铭中记录了“咸丰辛壬、癸甲间,粤逆不靖,库款支绌,廷议类兴捐政”的句段。是说只要为朝廷平叛纳银,通过知县、知州向朝庭逐级申报,最后由咸丰帝首肯。从京官至督抚、州官、县衙都可以补到实缺。据有关资料介绍,当时捐一个县令约需四千两银子,捐一个知州约需六千两银子。俗话说“千里做官只为财”,“天底下只有做官利息最大”。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当官既获利优厚,又人前体面,还能落个乐善好施,爱民爱国的美名。何乐而不为呢?龙山乙深知此至理名言。在朝廷号召认捐时,他慷慨解囊,先后为南方平叛捐银一万余两。龙山乙墓志铭载:“白地瘠、民贫,夙少盖藏。君独类出重金,为一邑倡大户。上其绩於朝德,旨以直隶州。公發山西即補,并加知州衔。”又通过地方赐给龙山乙无主荒地一百顷。

     据刘轩赢老先生研究:龙山乙在山西所补直隶州乃解州和隰州。这一由皇上旨意批发的文件,龙山乙在他后来修筑的“五筒碑”所鑲匾额中题书的“龙彰宠赐”、“恩流百世”即指此事。

     皇上任命书的到来,刘家堡高搭彩棚,盛待宾客。客厅主位悬挂着圣旨和敕封其妻杨氏为“恭人”的诰命书,两边乐队吹吹打打。远亲近邻、三朋四友、地方州县头面人物全都前来恭贺。宾客们面朝主位伏地.三呼万岁.叩谢龙恩。鞭炮齐鸣、锣鼓喧天、热闹非凡。 据龙山乙墓志铭记载,这天他向祝贺的宾客表示:“大丈夫不能奋跡云宵,驰声艺苑,斤斤以纳赀入官,非素志也。”可见其凌云壮志。龙山乙墓志铭还载有“贺者锺门”,人们“无不哨羡”。从刘家五筒碑碑文可以看到,当时,庆贺仪式出面捧场的有:例授文林郎、明经进士、内额中书郎。

     据研究:庆贺仪式结束后,龙山乙交代完家事,即收拾行李细软,赴山西解州候补。咸丰年间,为朝廷平叛捐银补官者甚多,而空缺稀少。候补者在属地等待现任官员出缺,有的一等就是三年。龙山乙也不例外。在候补的三年里,龙山乙既要生活又要维持官面子,雇用常随轿夫,还要各方应酬交际,上下走动打通关节,处处需要真金白银。生性敏锐的龙山乙在候补期间却能抓住机遇,相继在隰县和解州租地开店。既有来钱快的当铺粮行,又有长途贩运的私盐药材。三年后终于走马上任。据龙山乙重孙女刘千金回忆:她家房内原挂有大匾,蓝底红字,上书“直隶正堂”还存有州官出巡的开道牌,迥避和肃静等木牌。龙山村冯温志老先生证实了刘千金的回忆。据刘成生先生回忆,村里上辈老年人说过,有龙山乙把山西任上的案卷带回龙山审理的事情。这说明龙山乙在山西补到实缺。

     在清朝政府统治中国的二百六十多年里,陕西每年都有局部地方旱灾水涝。渭北一带很少有水利灌溉设施,灾荒一来,粮价飞涨。而在山西晋南一带,却风调雨顺,粮价大跌。龙山乙差家人多次往返山、陕贩粮,获利数倍。有民间传说龙山乙在山西贩粮时,“揽土成金”的故事,颇具神话色彩。其实情况是这样的,龙山乙在山西贩粮,从陕西带往山西的银两颇多,那里没有银票汇兑,所带银两害怕盗贼相中,便分散把银两埋在驻地周围。需要兑付时,便从土里把银两刨出来,付给客商。民间乡人不明就里,以为龙山乙可以刨土成金。据说龙山乙在为官的三年里,以官员身份发包工程。如加固城墙、修复衙门、整修庙宇、建造桥梁、治理河道等。又差龙山家人以商人身份承揽工程。官商一体,垄断经营。上下其手,公私两便,资本积累越来越大。这一官场现象别说咸丰时官员如此,就是现今社会,在某些官员身上也屡见不鲜。

     咸丰年间,是龙山乙聚积钱财 ,壮大家业的高峰期。龙山乙要为刘家做更大、更多的事,使所有族人能受到益处。据刘成生老人讲,他听老一辈人说,刘家堡本无城墙,咸丰年间常受土匪流寇滋扰。为了保卫刘氏家族的安全,龙山乙个人出资,动员刘氏所有族人,修筑城墙。东门较大,意为“迎阳”,寓意刘氏家族蒸蒸日上。南北不设城门.冬无北风.夏无水扰。西门较小,意为“进门之才不易散去”,寓意刘氏家业永不衰败。从风水上讲,积聚才气、人气;从安全上讲,易于防守,便于隐蔽。一有匪情,可以闭门不开,或者关门打狗。在匪患猖獗时期,高大的城墙,保护了刘氏家族的财产和人身安全。再就是为了纪念先祖功德,他倡导并捐银修建了刘家祠堂,雕塑刘氏先祖遗像。他还从安徽请来著名工匠,为先父及其兄弟建成了璀璨无比、千般奇巧的“五筒碑”。为了体现朝廷对自己捐资救国的表彰和肯定,他把“龙宠龙恩”匾镶嵌在五筒碑的碑额上。为了纪念领他踏上人生旅途的四位长辈,将他们对自己的教诲,刻在祠堂的碑文中。

 

 

白水县西固镇龙山刘氏先祠五筒碑门楼(旧照片)

 

龙山乙五筒碑上镶嵌的石匾额

 

     龙山乙青少年时受父亲、叔伯正直为人的言传身教,读四书五经,学孔孟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怜老恤贫,救济鳏寡,助学兴教,修路补桥。凡农村中一切需要钱的公益事业,他都带头发起,热心赞助。豪富之后,并非人们想象中的土豪劣绅,欺压乡邻、剥削穷人的恶霸形像。事实上龙山乙仍一如既往,平易近人、淳朴厚道、善待下人、体恤佃户。据刘家老一辈人传说:龙山乙当官后衣着朴素,毫无官架;和长工同桌吃饭,谈笑风生;常对邻里乡亲扶危济困,与人为善。每遇刘家过事龙山乙必以事放舍,给穷人粥饭、蒸馍。对佃户,收成不好时,免收租粮。年境好时也不加租,还出钱为有些佃户添置农具、牲口,精选良种、扩大种植面积。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孙子刘选楼一代。

     牛家堡洪九文叙说,同治初年,陕回作乱,滥杀无辜,渭北一带,生灵涂炭,民不聊生。龙山乙个人出资,组织乡勇团练,抗击回回,和回军游击多日。终因回军势众,他个人独木难支,乃携家眷避于晋地。龙山乙走后,回军为图报复,纵火烧毁刘家大院厅房和门房。龙山乙墓志铭载,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二月二十七日,龙山乙偶感微疾不治,病逝于山西。终年三十六岁。

      龙山乙其妻杨氏秉性淑贞,事亲孝谨。因龙山乙承祧数宗,杨氏亲劝其再娶张氏,以续香火。龙山乙墓志铭载,龙山乙去世后,杨氏整日以泪洗面,不思茶饭,屡思自戕。同治二年七月初八,龙山乙遗体运回龙山入殓出殡。杨氏悲痛欲绝,身边婢女丫鬟劝阻不至。杨氏遽然起身,以头触柩扑地,顿时气绝身僵。时人称杨氏为“贤妻贞妇烈女”。

      龙山乙遗有两个儿子,长子丙森,次子丙玉。当时大约十六七岁。人们分别称为刘家大少爷、二少爷。龙山乙在世时,由于忙于田庄生意,无暇顾及两子的教育。两子学无成就,好逸恶劳,奢侈浪费,游手好闲。父母离世后,无人管束,浪迹市井,抽烟赌博,结交混混,吃喝玩乐。不几年时间,将父遗产,卖的卖,当的当,倒闭的倒闭,很快就所剩无几。据说刘家少爷拉着先父的家当去党睦、固市一带贱卖,以供花销。大少爷是个烟鬼,整天烟枪不离身,炕头、地头、村头,走到那抽到那,直抽得面黄肌瘦,皮包骨头。身心受损于烟土,年轻轻的就一命呜呼了。二少爷却学其父开设当铺。咸丰时,民间开当铺可由衙门贷银,充作官方股份。二少爷不善经营,所顾伙计当铺知识浅薄,收当的东西估价不准。不几年,当铺倒闭。县衙催本,还股不起,一帮衙役将其锁入大牢六年之久。出狱时,眼睛双盲。后来,村人称二少爷为“刘瞎子”。没几年也一命归西。二少爷去世时,已是民国初年。龙山乙偌大家业此时已大半耗尽,唯留下部分土地和浮财归二少爷的二太太掌管。民国中期,二太太把仅余的田地经地方绅士张康侯捐给龙山中学,其租金作为学校培养学生的开支。刘家祠堂和五筒碑为刘氏族人公产,不幸,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破旧立新”中毁于一旦。

       可怜刘家两个少爷没有留下些许血脉,为龙山乙延续香火。据龙山牛家堡洪九文老先生回忆: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关中大旱刚过,人们还没有从大旱的年馑中缓过神来,而乙家过事,排场却很大。内务外勤,全由二少爷的二太太一人主持。其过事原因有二,第一,这一年龙山乙坟地被盗,二太太要为其公公进行第二次安葬。第二,因二太太无后,且年事已高,经和刘氏叔侄商量决定,将已在自家租住多年,且对自己十分孝顺的东河川曹村来的选楼正式过继给自己。合二为一,红红火火过一回。光乐户就请了五六桌。宾客接踵而至。凡来亲戚朋友,一律发给绢花,凭胸前绢花入席就餐。还有吃上顿没下顿、衣衫破烂的穷人,听说乙家过事,都赶来乞讨。当天在龙中村就聚集了近百名。二太太命人把要饭的集中到一个院子里,把馍和汤菜抬到大门口,每出来一个人发给汤一碗,馍三个。据王河村牛文霞 说,那时她只有七、八岁,跟上大人去石马坟看热闹,只见乙家顾人挑开已被盗掘的坟墓,露出青石条砌成的拱形墓室,双扇石门,五尺余高,两寸多厚,墓的上方有佛像浮雕,门扇上镶有金黄的铜环。墓室前有一小院,院墙周围用石条砌成,磨丝对缝,周围墙壁雕刻有花草人物。坟堆前有一长条青石供桌,宽约三尺,长约

龙山乙墓前的华表

六尺。两头翘起,平整光滑。供桌前两旁有数对石人石马侍立。坟地进口,朝东竖有华表一对,很是威武漂亮。二太太把刘选楼在乙家租住时已有的两个小孩当作自己的亲孙子。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二太太去世。

     从此,刘选楼成为龙山乙家实际的掌门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龙山乙家被划为地主成份。五孔窑洞把三孔被分给别人。作为地主后代的刘选楼,只能规规矩矩接受贫下中农的教育和改造。任由文革中极左思潮所谓左派的斗争和批判。而还有些“真正的地主”,解放前被不肖子孙们把家产吃喝玩光反被划为贫下中农,活得悠哉悠哉。幸亏刘选楼略通医脉,长于外科,为乡村民众医疾,救死扶伤,增加些收入,供儿子刘师娃在延大上学。文革后期七十年代初病逝。其子毕业后就业于咸阳彩虹电子管厂,现已退休。一家人经历千般曲折,终于过上了平常安定的日子。     

                                  文/孙义荣   图/武高文

     井斗:白水县耀卓村人。明代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贡生,曾任山西隰(xi)县解州知州。

     刘成生:与龙山乙同祖,现今已近70岁,刘家堡兽医。

     黄龙县:古时称中部县,在陕西省内。

     dū):城门上的台:城。     shé)——梵文音译字。

     太学生:清代最高学府为国子监,凡在国子监就读的叫太学生。

     刘轩赢:与龙山乙同祖,原白水县统战部部长。

     殍(piǎo):饿死,饿死的人

     冯温志:原白水中学教师。

     八万两白银:约合人民币三千万元。

      直隶:省直属管辖的州、县称直隶。

     恭人:清时,一品至三品妻封夫人,四品封恭人,五品封宜人,六品封安人,七品封孺人。

     祠堂:关于祠堂、五筒碑和刘家大院的建筑,笔者另文介绍。

     戕(qiāng):自杀。

     遽(jù)然:突然。

     牛文霞:王河村人。娘家在龙山牛家堡,现已八十多岁。丈夫是王河村王林老师。

     华表:古代宫殿、陵墓等大建筑物前面做装饰用的巨大石柱,柱身多雕刻龙凤等图案,上部横插着雕花的石板。

龙山乙家的匾(可惜已成瓮盖子)

龙山五筒碑门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