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永不抱怨 如果你研读马云的人生,在前37年里,他的人生就充斥着两个字:失败。37岁之后,他突然就飞黄腾达了,秘诀就四个字:永不抱怨。 我接触的成功人士加上我自己的体会,让我对这四个字的认识越来越深,成功的秘诀就是这四个字:永不抱怨。 我很欣赏我现在的投资人吕超。欣赏他的原因是,在我和他合作的初期,我对他的折腾,真叫无事生非。先是签了电视剧《宝贝》,交了两集半剧本后我又跟他说,对不起,我要改写《心术》了。他说,好。撕毁合同重签。《心术》小说在写作过程中,导演因与吕超从未合作过,对他心存疑虑,要撤销与他的合作。我觉得这种话就算人在江湖都说不出口,谁知,他又说好。我说,预付款我退你。他说不用,迟早会合作的。 后来又出了一系列的事情,我曾不好意思地跟他道歉,谁知,他回答我:“我的工作就是解决问题,没有问题我就心慌。你有任何问题,都可以交给我。”整个交往过程,我发现,吕超是这样一种人:他从不抱怨。 他的一个短信,我留到今天:要做事,不仅要能屈能伸,还要任劳任怨。 我家在装修的时候,我对装修的唐师傅也是赞不绝口,对他的评价是:耐折腾。 我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他就花很长时间跟我沟通我喜欢什么样的风格。 我订了客卫的墙砖和地砖,这是我自己选的。等我看到“半壁江山”的时候,我竟然后悔了。我说,这不是我想要的!他竟然比我还平静。问我,你想要什么? 我想想,觉得不好意思,说,算了,我认账,我能忍受。 他对我说:“别。难得装修一次,要用好多年,别凑合。你不喜欢,没关系,我们改。” 最终,他没让我多花钱,我也对装修很满意。 另一个细节是,我跟唐师傅说,我要做电视机的背景墙。他推荐我几种墙纸,我都不中意,我最终请了学美术的同学替我手绘,价格还不贵。当我打开电脑向唐师傅展示我的“星空”背景墙的时候,他立刻掏出硬盘要拷贝,且跟我说,这个创意好,以后我要用到其他客户家里去。他的辞海里,没有愤怒不满和责怪,只有提高,再提高,学习,再学习。 我跟唐师傅说:“我相信,你未来会做得很大。你现在才三十岁,是个只带二三十个工人的小老板,未来,你还会有大公司的。你根本不用担心自己未来买不起房子,因为你进步的速度会高于房价上涨的速度。” 这句话,其实最早是吕超跟我说的。他说,你不要担心你买不起房子,你进步的速度要高于房价上涨的速度。果然,此话之后的大半年,我就有自己的家了。 把时间花在进步上,而不是抱怨上,这就是成功的秘诀。 B.圣贤之道 北宋时,一代大儒程颐与有“布衣宰相”之称的范尧夫素有交往。 有一天,程颐闲来无事,来到范府小坐,那时范尧夫刚刚卸下宰相之职。说起当年当宰相的事时,范尧夫的神情似乎甚是怀念,程颐则不以为然,知识分子爱较真的脾气又犯了,责怪他说:“您任宰相时,有许多地方做得不好,难道您现在不觉得惭愧吗?” 范尧夫一听,马上脸色严肃起来,谦恭地说:“请您指教。” 程颐说:“在您任宰相的第二年,苏州一带有暴民抢掠官府粮仓,您应当在皇帝面前据理直言才对,可您当时什么也没说,由于您的闭口不言,致使许多无辜的百姓遭到惩罚,这是您的罪过啊!” 范尧夫连忙道歉说:“是啊!这是我做宰相不作为的过错,您批评得对!” 程颐又说道:“您做宰相的第三年,吴中地区发生洪涝灾害,百姓们以草根树皮充饥,地方官已报告很多次,您却无动于衷,还是皇帝提出要您去办理赈灾事宜,您才采取行动。您堂堂一朝宰相,居其位食其禄而不谋其事,太不应该了。” 范尧夫又连连谢罪。程颐又指出他许多不是,然后告辞走了。事后他经常在别人面前说范尧夫的过失,说他并非当宰相的料,有人把这些告诉范尧夫,范尧夫只是笑笑,不作任何辩解。 有一天,皇帝有事召见程颐,程颐大谈了一通治国安邦之策,皇帝听了赞叹不已,感慨地说:“你大有当年范相的风范。”把自己与范尧夫相比,程颐对皇帝的称赞颇不以为然,忍不住提出质疑说:“范尧夫曾向皇帝进谏许多忠言良策吗?” 皇帝命人抬过一个箱子,里边全是范尧夫当年的奏折。程颐打开观看,见他当初指责的那些事,范尧夫早已说过了,只是由于某种原因,施行得不够好罢了。 程颐红了脸,第二天便登门给范尧夫道歉,范尧夫哈哈一笑:“不知者不罪,您不必这样。” 明明被人误解了,却不肯出一言为自己辩护,范尧夫的确雅量非凡。难怪他虽然在才气上远不如父亲范仲淹牛气,但却能后来居上,把官做到了宰相的高位。 范尧夫曾经做过自我总结:“吾生平所学,得之忠恕二字, 一生用之不尽。”什么是忠恕呢?他的解释是:“用苛求别人的心来要求自己,用宽恕自己的心来宽恕别人。”做到了这两个字,人皆可为圣贤,何况区区宰相呢! C.善心装不出来 这几年,刘庄人都爱种黏玉米,大片大片的,收成很不错。村南的冯家人,也种了六亩黏玉米。黏玉米甜甜的,连玉米秆也是甜甜的,还是喂牛的好饲料,养牛人每年都会按时来收购玉米秆。这样一来,黏玉米从头到脚,便都是钱了。只是,别人家的黏玉米,一亩地能产2000多斤,而冯家的黏玉米一亩只能出1800斤,比别人家整整少了二百斤。这就有点不可思议了,冯家人的田地经营得并不差,应该多产一些才对,怎么反倒少了二百斤,冯家人这不是在做赔本的买卖吗。 事实却不是这样,冯家人不但不亏本,外面人都来争着买冯家的黏玉米,无形中还主动地抬高了一成价。并且每年早早地就与冯家签了合同,连冯家的玉米秆,大家都来抢。冯家的日子因为黏玉米而红火。冯家的现象成了一个谜,村里人都弄不懂冯家人有什么诀窍,怎么每亩地少收二百斤,反而会比别人家多赚。 两年之后,人们才晓得冯家人赚得多原来是一片善心使然。 其实冯家的黏玉米,每亩同样也能收获2000多斤,甚至还要多一些。只是这2000斤的黏玉米里,其中有些是个头小的,没有完全长好的。冯家人都好心,替买主着想,怕人家吃了亏,卖时,就让买主自己到地里去掰。买主巴不得自己去挑,到了地里,专找个头大的玉米掰。这样一来,一亩地也就少收了二百来斤。但冯家的黏玉米却是个顶个的饱满。大家怎么能不抢着买呢。 剩下的小玉米,就没人喜欢要了。冯家人就留在地里不摘,而是让给来买玉米秆做牛饲料的人。来买玉米秆的人同样乐不可支,奶牛特别爱吃这种带有黏玉米的玉米秆,这样,饲料里才更有营养,牛才会产更多的奶。 如此,无论是冯家的黏玉米,还是冯家的玉米秆,都有人来抢,还都被人提高了一成价。冯家的收入怎么能不多呢。 这个道理太简单了。镇上也有人想学冯家人,不过就是把大玉米先卖掉,小玉米留下,到时与玉米秆一同按饲料价卖。没想到,关键时候,大家却做不到。谁舍得把眼看就变成钱的小玉米留在地里当做玉米秆呢。 冯家人的红火是出于善良,而善良必须是出自自然,发自内心,装是装不出来的。 冯家人赚钱,并非是有意取巧,而是出于善良的本性。这就是人生境界了,人活一世,收获与成就,总是与一个人的心胸及善良的天性有关。无论干什么,你的那颗善良的心,不仅能使别人受益,也会使自己受益。 D.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 老吴在大院住了将近三十年,人缘极好。无论对谁,当官的,当平头百姓的,老邻居新邻居,看门的扫地的,正式工临时工,都热情得就像多年的朋友。而我在与他多年的相处中最突出的印象是他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这该是他让大家喜欢的最大原因之一。 大院门房张师傅,矮小黑瘦,刚来时不少人看着都有些不舒服,在院子里议论,老吴说,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觉得院子跟以前有些不一样的地方?众人不以为然。打扫院子是门房的职责之一,张师傅扫了,以前的门房也扫了。老吴说,大家再仔细看看:院子里的两棵玉兰树下还有一片黄叶吗?院子四周围墙的墙脚还有一根杂草吗?院子中间的自行车棚还漏雨吗?要是还有兴趣,大家不妨看看张师傅脚上的那双鞋。 那双鞋是从大院外的垃圾箱边得到的。回来,张师傅用平时收集的别人丢弃的鞋油擦了又擦,竟让一双变了形的旧鞋焕然一新。第一个注意到张师傅这双“新鞋”的就是老吴:张师傅你手艺真好啊,垃圾到你手上就变成了宝贝。张师傅害羞似的把脚直往后移。 张师傅是个自爱的人。老吴说,这样的人有责任心。大家想想,也是。 我想起了一句话:唯有对人慷慨大度,赞扬人家的优点,我们才能赢得朋友。 许多哲学家和教育家曾指出过,“自重是人类天性中最强烈的冲动和欲望”(杜威),“在人类天性中,最深层的欲望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重视”(詹姆斯)。 在人类行为中,有一条重要的法则,如果我们遵守它,一定会收获快乐;如果我们违背它,就可能招致挫折。这条法则就是:“永远尊重别人,使对方获得自重感。” 如果我们希望周围的人赞同,希望自己的价值得到别人的认同,希望自己能得到别人的重视;不愿听到不值钱的谄媚,而渴求得到真诚的赞美,那么,就让我们自己先遵守这条法则: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就如何去对待别人。发现别人的长处,给别人一个真诚的赞美吧! E.请铭记这道题,这不是巧合! 如果令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分别等于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那么 Hard work (努力工作):H+A+R+D+W+O+R+K=8+1+18+4+23+15+18+11=98% Knowledge(知识):K+N+O+W+L+E+D+G+E=11+14+15+23+12+5+4+7+5=96% Love(爱情):L+O+V+E=12+15+22+5=54% Luck(好运):L+U+C+K=12+21+3+11=47% 看出来没?这些我们通常认为重要的东西往往并不是最重要的。那么,什么可以生活得圆满? 是Money(金钱)吗?不! M+O+N+E+Y=13+15+14+5+25=72% 是Leadership(领导能力)吗?不! L+E+A+D+E+R+S+H+I+P=12+5+1+4+5+18+19+9+16=89% 金钱,权力都不能使圆满,什么能使我们的生活变成100%的圆满呢? 每个问题都有其解决之道,只要你把目光放得远一点! 其实,真正能使我们生活圆满的东西就在我们自己身上! ATTITUDE(心态):A+T+T+I+T+U+D+E=1+20+20+9+20+21+4+5=100% 我们对待工作、学习的态度能够使我们的生活达到100%的圆满! 你用什么态度去看待世界,你就会得到什么样的世界。 F.想成功,先检查自己 去上钢琴课,被老师骂指甲太长。着急忙慌地剪,然后剪到肉,疼了好几天。怪谁?怪自己明知道要上钢琴课,还带着长长的指甲涂着各种指甲油。 去上几何课,被老师骂算得太慢,是对公式不够熟悉。怪谁?怪自己回家就上网聊天,不去读厚厚的书,不去做多多的习题。 月底要用英语做陈述,垂足顿胸英语不够利索,觉得又是一个黑色的月份。怪谁?怪自己早晨赖床,做好的英语学习计划不执行,临时抱佛脚,内心纠结。 所以,都是自己的错,虽然我可以怪钢琴老师太多事,数学老师不体谅,公司要求太高。可是怪来怪去,哪个不是因为自己的错? 有人发邮件给我:你有让人羡慕的工作,所以你做得如鱼得水。可否知道我们在小公司里朝九晚五被变态老板折磨,被小心眼儿的员工排挤。所以你站着说话不腰疼。 嗯,讲得对。可是你怎么没看到像我一样的“成功者”所做的努力?我同事凌晨5点发短信给我:“我刚做完PPT,发给了客户,回去睡会儿,你早点去公司盯一下。”然后她上午11点继续来上班。一个从英国留学回来的女孩子都如此拼命,你是要怪她可以拿到好的薪水,还是想怪她公司比你强? 有人发邮件给我:你总说你的公司很好很完备,那是因为你有个好大学,你的同学闺蜜留英访美。你从大学就有个好环境,你体会不到我们地方普通院校学生的走投无路! 嗯,讲得对。可是我们都上过高三对不对?我们都做过一样的习题对不对?你想怪谁? 有人发邮件给我:你可以学钢琴,你可以买玩具,你可以去比赛,你可以去旅行,因为你的环境造就了你的一切,你可以用钱买任何你喜欢的东西。我没有那么多钱,我实现不了我的梦想,所以你说的实现梦想是有前提的! 嗯,讲得对。可我的钱都是自己一分一分赚来的,虽然不是很多,但是我在很努力地赚钱,我还要积极地去省钱。我的鞋子20块,我的衣服路边买,我把所有的钱都用在我的梦想上。你想怪谁? 其实,每当做错事,或者得不到好结果,我就会安静地坐着追根溯源:这件事情最前面的原因是什么? 洗床单好麻烦,因为我的朋友来家里玩坐在了我睡觉的床单上,因为我没有铺可以让客人坐的床单,因为我早晨起床懒得叠被子,因为我。 快递出去的电脑有故障,对方不满,因为走的时候没检查,因为没有告诉实习生,因为我以为她知道,因为我少说了一句话,因为我。 穿好看的衣服没有型,因为胖了,因为每天吃好多东西不运动,因为懒得骑车,因为车子没有擦没有上油,因为我。 不能带妈妈去菲律宾的长滩岛,因为没有很多钱交保证金,因为我没有赚那么多,因为我还付不起双份的出国游的各种钱,因为我能力还不够,因为我。 朋友说我不像个年轻人,每天抱怨社会不公平,骂炒房不道德,嫌富人没修养。因为我只是很安静地想,怎么先做好自己,怎么先提高自己,怎么先充实自己。等我真的有点光亮的时候,我说话才会有人听,才会有分量,才会引起别人的思考。 不去做,只是想,世界还和原来一样。所以,想成功的话,不要抱怨别人,永远要先检查自己。 G. “第一”的雅称及由来 汉语中,“第一”有很多雅称,如: 冠军 在比赛中获第一名的人,称为“冠军”。这个称号的由来是这样的:战国时代的楚国有位大将军宋义,英勇善战,战功卓著,列楚国诸将军之首,将士们都称他为“卿子冠军”。从魏晋到南北朝,冠军又成为将军的一种官衔,叫冠军将军”。后来人们就称比赛的第一名为冠军。 桂冠 常听到“摘取桂冠”这个说法,意思也是说得了第一。这也有个来历,古代希腊人认为月桂树是太阳神阿波罗的神木,所以用月桂树叶编的帽子给在纪念阿波罗的赛跑中得第一的人戴上,后来也授予杰出的诗人或竞技比赛的优胜者,以此象征光荣。以后人们就借“桂冠”来代表第一。 夺魁 魁有首选、第一之意,夺魁即夺得第一。明代科举制度以五经取士,第一名为经魁,五经之魁为五经魁,亦称五魁。另称进士第一名为魁甲,即状元。如《宋史·章衡传》:“嘉祐二年,进士第一……神宗曰:‘卿为仁宗朝魁甲。’” 魁首 除了“夺魁”,还有“魁首”之说。明代的科举考试,考核《诗经》《书经》《易经》《礼记》《春秋》这五经来录取考生。成绩居于首位的为魁,所以“魁首”也是指第一。 夺标 标表示竞赛优胜的旗帜,亦指冠军,如锦标、夺标。因此夺标即夺取冠军。 榜首 名列第一的雅称,还有“荣登榜首”。古代科举考试后,列名张榜,“榜首”即列于金榜之上的第一名。 榜首 在文件上共同署名时书名在最前面,故也有第一之意。 首屈一指 这个说法既不是来自古代,也不是来自外国,而是来自人们的一个习惯动作。我们在用手指头计数时,首先弯下大拇指,因此人们就用“首屈一指”来表示第一。 鳌头 据说唐宋时皇宫门前玉石台阶上可忧鳌鱼浮雕。封建时代科举进士发榜时,规定只有考中状元的人在朝见皇帝迎榜时才可以他在鳌的头上,因此称中状元为“独占鳌头”,如元杂剧《陈州粜米·楔子》:“殿前曾献升平策,独占鳌头第一名。”后来也比喻居于首位或获得第一名。 执牛耳 古时诸侯歃血为盟,割牛耳而饮其血,盛牛耳于珠盘,由主盟者执盘,所以称主盟者为“执牛耳”。如《左传﹒哀公十七年》:“诸侯盟,谁执牛耳?”后用以比喻在某方面居于最有权威的地位。如黄宗羲《姜山启彭山诗稿序》:“太仓(张溥)之执牛耳,海内无不受其牢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