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争相和张俊泉夫妇合影
中国江苏网4月22日讯 所有亲友们与“逝者”合影留念,没有悲伤和哭泣,只有欢歌笑语!这样的葬礼,你见过吗?昨天,在清扬路西侧的东塘村,张俊泉夫妇和240人的亲友团就举行了这样一场“欢乐葬礼”,用团聚、回味与欣赏一起见证人生“终点”的美好,旁观者无不感到惊奇和震撼。
240人参加欢乐葬礼,亲友团从四面八方赶来
昨天早上7点刚过,太湖广场的人民大会堂前就停着3辆大巴车,车旁有很多人在等待一个特殊的时刻。8:30,车子缓缓驰向离此不远的沁园新村,在新村的环抱下,还有一处属于扬名镇的古老小村庄———东塘。
20个炮仗、无数的鞭炮同时响起,72岁的张俊泉家门口布满了由照片组成的特别展览,DVD 中还播放着夫妇两人一生图片的光盘展。现场图片上的文字显示这次的主角是“张俊泉、华惠芬”,这里举行的是一场“人生终端超前欢乐行”。围观者人山人海,新村里的人们从高楼上探出脑袋张望,村民们则议论纷纷。240人的亲友团则把狭窄的小村道围得水泄不通。
9:30,3辆大巴车和10辆小轿车满载着客人,开往饭店。在三楼的圆形大厅里,玻璃窗上展出的同样是照片,特殊舞台上也挂起了欢乐行的葬礼背景。大厅里播放起老人自带的电子琴曲,大厅流淌着《真的好想你》的那种抒情至极的味道,不少亲友们纷纷上台和老人合影留念。葬礼的主角活蹦乱跳,还能和大家一起合影,“这样的场景第一次见到”,饭店的音响师见此情景异常惊讶。
在这个亲友团里,除了50人是老张家的亲戚和朋友,最庞大的团队来自张俊泉插队过的盐城新洋农场试验站,这群知青来自南京、盐城、常州和无锡等地,有190人左右,不少人一早从外地结队赶来,他们在饭店里为张俊泉夫妻准备了一台小型的文艺会演。
吃过午饭后,这个大型团队直接驱车赶到青城公墓,为他们另一个长眠地下却捐献出自己遗体的朋友朱洪献上花篮。接着,所有亲友一起在梅园游览春天的美景。
与其花数万元厚葬,不如请亲友吃好玩好
张俊泉身穿蓝黄白相间条纹的衬衫,外面加上灰色西装,华惠芬穿着小西装外套出席,显得朴素而庄重。有人说,这是两位开明的老人。张俊泉当过兵,插过队,回到无锡家乡后就在食品公司当一名普通的发货员。他喜欢运动,每天步行20公里左右,从2008年8月至今,已步行了2.5万公里。他的目标是到2015年走完4万公里,正好绕地球一圈。张俊泉说自己不喜欢繁文缛节,对生死看得很淡,家里已有数人不设墓地,将骨灰撒在花坛中。老伴华惠芬则表示,百年之后,也不要墓地,遗体骨灰要撒向花丛。2011年1月11日,张俊泉签署了一份志愿捐献遗体书,供医学研究。在捐赠遗体之后,他开始起草自己的遗嘱,郑重告诉子女们,自己去世后,要喜办丧事,并约定了几个“不”:子女和亲友不送花圈,不戴黑纱,不烧纸。他还设计了一场“欢乐葬礼”,经过一年多的准备,昨天终于如愿以偿。现场,他不收亲友一分白份,包车、吃饭一共花去2万多元。在他看来,别人要花几万元大操大办和买墓地实在没啥意义,不如把钱花在一次小型的聚会上,把欢笑和快乐带给大家。这次欢乐葬礼结束后,老张说,等到他真的百年后,遗体直接捐走,就不再办葬礼了。
现场气氛感染众人,有人表示也要捐遗体
在欢乐葬礼的现场,有着特殊的一角,上面写着“自取留念”,那是张俊泉的照片。旁边还有一叠厚厚的资料,是红十字会有关遗体捐献的宣传资料,以供亲友们取阅,显得意味深长。张俊泉表示,在他的朋友圈里,一位患有直肠癌的朋友准备捐献遗体,还有两位伙伴准备在过了70岁以后办理捐献手续。
对于亲属们来说,老张捐遗体、办欢乐葬礼的做法有点太超前,他们还真有点接受不了。张俊泉的侄女张珠英连说,不及他。当初,她还说,叔叔,不办丧事,“将来你到那边要问我们要钱的。”儿媳蔡文英则表示,公公是看过几个老朋友的追悼会、看到有同事捐献遗体后才有此想法的。老人觉得千篇一律的传统丧事很没意思,家人破费、子女操劳,自己走的时候要简单。蔡文英不舍得,问老人,“爸爸,墓地都没有,将来我们到哪里去看你”。老人则说,捐献者的名字都在青城公墓的纪念碑上刻着,有千千万万人记着,子女们也随时可以去那里看他。后来,子女们也慢慢接受了老人观点,尊重老人的选择。
挑战传统告别仪式,好比大型的行为艺术
在16岁下农场的张颐的眼里,张俊泉就是一位老大哥。张颐说,那时她一直生病,每次老张都会照顾她,帮她背大包、小包。在试验站,张俊泉没有音乐细胞,但每次搞活动,他可是后勤大主管,给大家跑腿支持。所以,张颐在这次还特意来了个二胡独奏,选择了美国电影《教父》的主题曲《柔情倾诉》,节奏很舒缓,她说表达的是对张俊泉的“款款深情”,希望把大家的友谊带走。
在昨天的葬礼上,每个人脸上洋溢的都是笑容。盐城新洋农业试验站的老站长游兰舫也特意赶来,77岁的老人年纪太大,考虑到安全,不在受邀之列。但他自己坐车来到无锡,因为路途遥远,他还提前一晚到达。在他看来,这帮知青把自己最美的青春奉献给了盐城,应该前来一贺。
游兰舫说,殡葬改革主要是葬式的变化,从土葬到现在流行的海葬、树葬等绿色葬法,变化很大。而张俊泉还在人生终点的告别仪式上进行了一次创新。在他看来,张俊泉当前所做的一切,有点像一次大型的行为艺术,但背后却是对原来传统的一次挑战。“他先行一步,很可能透出一种变化的信号”,这场“艺术”在他们的圈子里是史无前例的,意义不可估量。(记者 黄孝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