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十二意》看古代书论中的两个逻辑问题

 鸿墨轩3dec 2012-04-23

从《十二意》看古代书论中的两个逻辑问题

  9 s% @8 H' V" |/ h3 S: {
# X) c+ N8 ~; F

王友轩


$ [( ^& p8 E+ `* O8 R2 N) O/ z
《十二意》固然是书学史上一座丰碑,它的价值是不可低估的。但是,古人没有今人的逻辑学体系和科学方法*论,论证问题的方式也难免打上时代的烙印。从现代逻辑学的角度来看,《十二意》里存在两个“问题”:
! \3 O3 z% i! Z. X( V, i! e
(1) 古人不善于为概念提供逻辑定义。需要阐述一个概念的时候,他们常常依赖“类比手法” 和“隐喻手法”。是故,“屋漏痕”、“凤眼法”等等形象语言充塞著古代书论典籍。  5 A. T. P* N- E1 P4 J4 N* K
6 B9 t( W- c0 Q& I1 v5 a
(2) 古人不善于作推演形式论证 (deductive formal reasoning)。需要证明一个观点时,或者 “见山指山,见水指水”;或者把最高权威搬来,说这是某某权威所亲口认可的。在目前这篇古文中, “十二意”代表十二个论点。但是,颜真卿没有说明其中任何一个观点所依据的前提是什么,更没有去说明自己是依据什么逻辑法则而从前提推演出结论来。颜只是把张旭这个偶像搬来,说他的每个观点得到了张的亲口认可。, m. ^) F$ R8 i1 \$ `5 Y* C

这种论证方式,在现代形式逻辑学里,被认为是一种谬误: 诉诸权威的谬误 (fallacy of appealing to an authority)。可是,在古代中国和印度,这种论证方式是合理的,被称为 “圣量” (梵文: āptavacana。即,以圣人或权威的立场,作为衡量真假的标准)。0 B3 J' u1 M' S

这样,研究古代书论时,我们还须做一些填补工作:(a) 补建定义 - 譬如,回答 “什么是凤眼法?” 这样的问题;(b) 补建推理 - 譬如,回答 “钟繇的十二意的逻辑前提是什么” 这样的问题 。1 y: A" |3 N) m- v, S

可是,书论研究,不仅要解说古代书论中的概念,还需要探讨一些涉及事理的议题。譬如,从物理学、几何学和生理学的角度来看,为何“鹅头法” 优越于 “握笔法” ? 指关节、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的结构特征与点画线形运动之方向的关系是什么?

我们一方面须要在形式上补建逻辑证明,另一方面还须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来分析、解释和验证古典书学中的命题和事理。% i5 ~7 D# t" V4 L
  G! Q) [. R8 D) B: n4 v  ?8 W, ]
2009-04-10! V* Q" O0 C' }! i$ F2 A


补注:

虽然古人的逻辑思维不甚严谨,这不能说我们的文明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洋文明。何故? 有三因:, o9 a1 i+ R+ }! n' Z  o
(1) 古人的书论,都是来源于实践,经过了实践检验。是故,在这个体系中,基本上没有假命题。
(2) 古人的书论,充满着辩证法。古人对矛盾对立和统一有著非常深刻的认识。颜真卿对书法的认识,即明显地蕴涵着辩证法思想。
(3) 中国古人的总体教育水准,高于当时西欧及其他民族。在颜真卿的那个年代,西欧各地的贵族侯爵,多是目不识丁的地方武装势力而已。读书识字的,多是教堂里的牧师。僧侣阶层著文说理,何曾未大量引用《圣经》,何曾少用“圣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