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实”与“活”的学科教学 北京小学 副校长 李明新
一、“实”与“活”的教学应是什么样
所谓“实”,是指教学要体现务实的态度,扎实的教风,使学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学有所得,学有所长,从而使课程目标落到实处。所谓“活”,是指教学要目中有“人”,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使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实”与“活”的学科教学追求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我们在听课和研究中发现了一些必须纠正的教学问题:一是新理念与教学实践脱节,比如在语文教学中一些教师仍然组织枯燥的、题海战术式的语文训练,教学方式陈旧,教学上不敢求“活”,认为“活”会降低教学质量;二是在教学改革中形而上学,做表面文章,追求形式、方法上的花样翻新和表面的热闹。前者并非真正的“实”,后者也并非真正的“活”。这种把“实”与“活”对立起来,或是将“实”与“活”简单化、形式化的教学实践必然导致低效的教学。
二、实在基础,让学生获得实质性发展
夯实基础是中小学学科教学的直接价值体现,是基础教育的本质要求。为了夯实小学学科学习的基础,我校把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确立为四门最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制定了个性鲜明的学科十二字培养目标,如语文学科的培养目标“喜欢读书,能说会写,一手好字”,就鲜明地指出了北京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着力点。北京小学的学科培养目标是在遵循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从本校办学实际需要出发的“个性化”要求,是对学校培养目标的学科具体化。 做实学段。学段,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概念,反应了基础教育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它需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当前,基础教育存在着学科教学“错位”和“越位”的现象,特别是一些教师用优秀学生的学习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追逐“超标”的教学,使学段应有的任务难以落实。针对这样的问题,我校强调要抓住各学段的重点教学内容,做“实”学段教学,如语文学科在低年级要抓实以“词句”为中心的教学,中年级要抓实以“句段”为中心的教学,高年级要抓实以“篇章”为中心的教学。为了更有效地做实学段教学,一方面,学校在制定学科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学科对不同年级的具体要求。另一方面,学校创新工作机制,推进校长室领导下的年级工作制,年级负责人、教研组长都是市、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以他们为核心,凝聚年级教师的只会,围绕年级的子课题进行深入的实践研究,做实年级学科教学。 务实课堂。课堂是儿童生成正确学习概念的“实践基地”。我校认识到,学生的差距往往是在课堂上拉开的。因此,课堂教学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必须加以重视。 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的实效。为此,我校倡导课堂研究的常态化与日常化,即教师要在每天的工作中,在每节课上,踏踏实实地研究教学。一节课,教学目标是不是恰当,教学重点是不是突出,教学方法是不是有效,教材使用是不是合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不是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培养等,必须通过日常的教学研究来落实。 为了使课堂更加务实,一方面,学校请年级组围绕“实”与“活”的教学思想,研究、明确本年级的教学应“实”在何处。另一方面,学校制定了《北京小学变革学习方式课堂教学评价方案》,引领教师的课堂教学。比如,《北京小学变革学习方式课堂教学评价方案》明确指出,在“教师组织”上,教师要着力创设引发学生思维或情感的学习情境,要重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学生常设自主学习的时空并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要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组织形式、学习方式等方面为他们创设发展的条件。在“动态生成”上,我们追求教师与学生情感融合、关系融洽的教学境界;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出现的或主动提出的问题,作为教学资源展开教学,成为教学的生长点,而不受教案的束缚。 再一方面,学校还组织专家工作室的专家和教师实现“捆绑”式教研,每天共同走进课堂、研究课堂。校长、教学干部都经常深入课堂,与教师进行常态下的教学研究,指导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教研效果。 落实主体。今天,基础教育的学科教学必须实现由“知识论”到“主体论”的时代转换,并树立新的教学价值观,即从培养“记忆知识的学生”转变为培育“生动活泼、自主自信的学习者”。 在研究中,我们认为,激发与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对于提高教学的实效至关重要。我校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提出了“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质疑,学会思考”的研究目标,并进一步探究通过变革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策略。我们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尊重学生,让她们敢于表达自己的简介,要敢于“拿出”时间让学生动笔(写字、写句、写文),要面向全体,努力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听、说、读、写、算等学习活动。我们还积极为学生的主动发展创造时空,比如在语文学科方面,我们不但研究教学方法,而且将每天中午1:10-1:25定位全校的“书香时刻”,在这个时候,低、中年级学生静心写字,高年级学生静心读书。同时,学校还开辟了数百平米的摇篮书屋和阅读大厅,引进了物价全国知名少儿出版社的图书。丰富的书架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阅读资源,学生在这里可以读书,可以购书。这样一来,学生上百万字的课外阅读量得到了保障。
三、火灾生成,使学生获得生动性发展
教育过程本身是动态的,是鲜活的,学科课程实施的过程更强调生成性。这种生成不只是课堂教学中的生成,而且是指教学过程全方位的生成,包括对资源的开发、方式方法的运用、评价的实施等。震泽很难过的生成,取决于教师切实改变自己的课程观念、主导方式与组织行为。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学科教学上,不但求“实”,而且求“活”。 用活资源。传统课程观造成教学资源的视野比较狭窄,学习空间比较封闭,而新的课程改革,为我们打开了广阔的资源视野,体现出学习的开放性。我们认识到,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凭借,但并不是唯一凭借。学生发展的空间也并非只是几十平米的教室,教室以外也有着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因此,我校提出要“走出一本书的时代”。在开发教学的资源上,我校采取了许多措施。如开发教材资源,我校以人教版教材为主体教材,同时,还未教师配置了北京、江苏、北师大等版本的教材,这样有利于教师在比较中创生出新的教学内容。再如,开发网络资源,我们不但利用两个计算机教室为寄宿学生提供晚间上网查找资料的时间,而且在阅览大厅开辟了视听空间。同时,教师经常组织学生利用网络开展综合性学习,许多班级已经建立起班级网站或班级博客。除此之外,我们还大力开发家长资源、社会资源。一次,四年级组的教师从电视上看到《艺术人生》推出的一位摄影家,正是我校学生家长。于是,语文教师与这位家长携手组织了历时一个月的语文系列活动《寻找老照片中的故事》,不但培养了学生综合的语文能力,也使学生深受教育。 激活方法。深入的实践证明,教学不应有僵化的模式,应讲求方式方法的灵活、创新。方法需要灵活多变,需要通过创新不断获得发展,每一位教师都应结合自身特点创生出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样,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是多样的。新课改以来,学校不断摸索、尝试诸多方式,如探索语文学科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三年的实践研究证明,我校学生识字量、阅读量大,思维活跃,语文能力明显增强。再比如,探索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为了增强学生读书兴趣,我校在暑假开展了“读名著,走天下”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不再是关在屋里“死”读书,而是将读书与旅游结合起来,读《西游记》、游访九寨沟;读《红楼梦》,参观大观园……学生将书本中的知识与现实中的景致尽收眼底,有的同学在参观游览中,随口吟诵诗篇佳作;有的同学游览归来再细读书,对其中的内容豁然开朗……除此之外,我们还鼓励学生自主组织语文社团,开展活动。 在学科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索中,变革考试方式也是学校研究的重点。我校不提倡教师每学期“赶课”,反对过早结束教学、一味进行枯燥题海战术式的复习,而是倡导教师补充教材,延伸教学。我们要求基础知识在富有激励性的日常教学过程中掌握,而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则是随堂进行学科能力调研。考试的目的是为了调研,是为了下学期更好地改进教学,而不是以一张试卷评定学生的学业,更不是以一张试卷评定教师的业绩。这种考试方式的变革,不但激发了教师研究教学的积极性,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盘活评价。众所周知,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小学教学对于学生学业的评价应该“盘”活,变甄别式评价为发展性评价,以实现评价的增值功能。在日常的教学评价上,我校推行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多种评价方式,提倡赏识性评价、延迟性评价等,不但使所谓“优秀者”能够体验到成功的激励,要使所有的学生感到学习的进步。 近两年来,我们特别倡导促进学生个体学业发展的增值性评价。增值性评价是发展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具体的学科教学上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幅度。我们在学习评价上采用的方法是“从横比转为纵比”,即自己的发展水平与自己原有水平比;“从比‘高线’转为比‘标准’”,即不是以全班最优秀、最高的标准来评价,而是以学科教学的课程标准、要求来评价。这种评价方式的转变,再次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比如语文教学上,学生的书写、朗读、作为等能力,以及学生的兴趣、习惯等,都实现了“可目视”的进步。 这些因人施评的方式,不但没有降低教学质量,反而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以上是我校在“实”与“活”学科教学研究中的一些基本认识与实践探索。正如前文所讲,“实”与“活”是辩证统一的,可谓“实”中求“活”,“活”中求“实”。没有“活”的“实”,则走向僵化、枯燥,难显生命的活力;没有“实”的“活”,则走向玄虚、浮华,难见学生真实的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