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注和尊重个体知识决定课程教学转向

 阡陌躬耕 2012-04-23

关注和尊重个体知识决定课程教学转向
 ■余文森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农村学校有了科学探究室 3月6日,学生在科学探究室里通过动手操作探究辉光球的原理。为优化学校教育资源,近日,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白沙埠镇中学投资12万元,购进100件科学探究仪器,设立了2口科学探究教室,供学生课堂上和课余时间使用,以调动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王立胜 王伟勋 摄

  ■余文森

  对个体知识的关注和尊重是新课程的内在精神意蕴,是新课程与旧课程在知识论立论上的根本区别。引入个体知识,使新课程改革在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学习观、评价观等方面发生了根本转向。

  个体知识只属于学生自己

  它提示我们:要珍视儿童独特的体验和思考,鼓励儿童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个体知识是自我建构而成的。面对着同一事物,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看法。他们所理解的东西受他们主观体验和他们已建构起来的图式的影响。个体知识的“单一主体性”特征所内含的精神意蕴在于:任何知识类别或意识形态均带有自我认识或自我意识的特性。个体知识从本质上讲就是个体独特经历、探究、体验、感悟、阅读、思考形成的知识。实践证明,这种知识才是真正有力量的知识。它给予我们的启示是,教育要给学生足够的个性化学习时空,要珍视儿童独特的体验和思考,要鼓励儿童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诠释者和创造者

  它提示我们: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个体知识所反映的往往是人的主观方面而非科学方面的内容,所关注的是对意义的把握,重视对话、交流和个性化的理解活动。个体知识强调每个人都是社会文化的创造者,重视不同个体对于事物的独特理解,积极寻求隐藏于日常生活结构背后的意义。因此,个体知识的“理解——个性化”特征所内含的精神意蕴在于:没有事实,只有解释。或者说,人是意义的诠释者和创造者,它强调自我意识在知识建构中的积极作用。

  这给予教育活动的启示在于:学校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让学生通过思考已有的各种知识来发展自身的理解力、判断力和独创精神。为此,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不要把书本知识当作教条来接受。学校是为实现儿童个体发展而存在的,学校教育必须注重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的具体性、特殊性、情境性,重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态度以及个人价值观对学习效果的积极影响。

  课程是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部分

  它提示我们:要帮助学生不断领悟生活并获得生活的意义生活认识论所内含的精神意蕴在于认识中无法避免个人因素的参与,世界是人生活于其中的、与人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对人有价值和意义的世界。人的生活本身即是认识过程、理解过程。

  它给予教育活动的深刻启示在于:“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只有当不同学科的知识、各种教育影响经过生活的整合而化为生气勃勃的精神进入各人的生活世界,并实现彼此融会时,人才能经由教育而真正受益。因此,课程要关注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生活经验,要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扩大学生的知识接触面,让学生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获得完善和发展。从认知目的来看,学校教育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学会感受生活、欣赏生活、享受生活、创造生活,不断领悟并获得生活的意义,从而不断改善他们的生活品质,不断提高他们的生活境界。

  课程是为了达成最终自我实现

  它提示我们:必须注重教育的亲历性,让课程知识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一般来说,公共知识可以通过学习、模仿、记忆而获得,而个体知识则需要通过一定的亲身实践从直接经验中领悟而获得。也就是说,个体知识虽然可以被传授、学习和积累,却需要通过独特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同时,作为个体知识核心组成部分的隐性知识与个人的直接经验天然地粘连在一起。

  它给予教育的直接启示在于:课程不是简单地提供知识、理性以适应未来的生活,课程本身即是生活,通过学习者分享经验、批判和建构经验,达成个人意义上的最终自我实现。落实到实践中来,它要求我们必须注重教育的亲历性,要尽可能地通过学生自身的经历、体验、活动、操作、观察、参观、感悟、反思等来学习课程知识,凸显课程知识的经验性和体验性,让课程知识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提升学生的个体生命价值

  它提示我们:必须注重多元性和非确定性知识对于培养学生探究、怀疑、批判意识的重要作用个体知识的精神实质在于它消解了客体性的知识,是个体体验到的真、善、美方面的知识,是与个体的认识、情感、意志相融合的知识。

  它对于教育活动的启示在于:个体知识不仅是个体学习、掌握公共知识而适应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而且具有提升个人已有知识经验和提升个体生命的重要价值。学校教育在课程内容上注重科学知识的同时,不可忽视社会和人文课程,必须注重多元性和非确定性知识对于培养学生探究、怀疑、批判意识的重要作用。

  教学必须实现知识的情境化

  它提示我们: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学习知识,让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个体知识是与个人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紧密相连的知识,它与个人的需要、动机、性格、气质、兴趣、理想、信念等不可分割。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必须注重方法论和认知方式的教育。教师要结合学科性质和特点,引领学生形成观察和思考问题的独特学科视角,唯有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审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突破和创新。

  个体知识又往往是在情境中生成和显现的。教育必须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情境化,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学习知识。这就是我们注重本土知识和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知识论依据。

  最终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它提示我们:要释放学生的心智、思维,致力于人的自由和解放后现代知识观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把对人性、人情和生命的关注、关爱、关切贯穿和体现知识教育的全过程。从课程角度讲,要强调知识与人的具体关系,努力从学生的经验、生活、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出发去选择、加深和拓宽课程资源和教学内容,使知识走进学生的心灵。从学生学习角度讲,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释放学生的心智、思维,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从而变认知的困苦为求索的乐趣。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讲,知识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要致力于人的自由和解放。(作者为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

  《中国教育报》2009年4月10日第6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