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菁英征文】别拿学生不当干部

 永远快乐198 2012-04-23

2012-04-22 13:27:50

归档在 媒·体 | 浏览 4147 次 | 评论 4 条

说到学生干部,我还挺怀念当年上小学和初中,当过小队长、中队长、纪律委员、学习委员那段光荣的岁月,那时候的的学生干部无非就是帮老师收发作业,帮老师管管纪律什么的,唯一得到的可能也就是“三好学生”评选时优先考虑的资格。今日的“学生干部”意义早已胜过当年,它所带来的权利与满足、包括经济上的“小收入”,都深深地牵动着每一个普通学生的心。

小学时期的学生干部在老师眼里一度是听老师话、成绩突出的优质少年,在同学心目当中却是打小报告,装好学生的虚伪小人,成绩的好坏无疑成为了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尤其在家长心目中,职位的高低直接与成绩的好坏划等号,很多家长在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担任一官半职之后,都默认为孩子的成绩很好,能让老师放心,让家长放心。

到了中学,能力要求渐渐凸显出来,有组织能力及号召力的学生均有可能成为老师委任学生干部的人选。被动委任变成了主动参选,学习成绩也不再成为当选学生干部的唯一标准,能力要求渐渐纳入老师的参考标准。有些学生会因为巨大的考试压力以及父母殷切的希望,不愿意在班委担任一官半职,更不会考虑为其他学生服务,但停留在小学概念的家长仍因为自己的孩子没有当选班委而认为自己孩子的成绩出了问题。

大学时期的学生干部越来越与学习成绩脱节,挂钩反而变成了组织、领导以及人际交往等个人的能力问题。想锻炼自己也好,想表现自己也好,如果说中学的班委任职还保留着被动委任的残余,大学的学生干部竞选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意愿与能力。这或许也与大学教育的目的有着紧密的联系,“当你把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全都忘记后,所剩下的东西就是个人素质”,大学所要的培养的就是一个人的素质与能力,因此会出现一些学生干部会因为工作而放下学习,有些甚至干脆不学。

如果说小学班干部与普通学生区别的成绩,中学班委与普通学生区别的成绩和能力,大学的学生干部的最大的区别就是能力了。并不是说成绩好的就没有能力,贯穿大学整个参选干部热情更多的是能力以外的事情。小学生会想要的“热爱同学”的夸奖与“三好学生”奖状,中学生只是单纯地想要培养能力与影响力,大学生的干部热情就来自于这个社会所能给予的方方面面,个人能力的锻炼、同学的敬仰与赞许,甚至包括一些少有的经济利益。

他们或许比普通学生多了颗热心帮助同学的心,然而有些大学生干部曾因为得不到福利以及上级干部的赏识无法晋升而退出。他们或许比普通学生多了些锻炼自己的上进之心,然而有些大学生干部曾因多门课程成绩挂科而走到被迫退学的境地。中国特色的大学生有着对权利的无限向往,有着对能力的无限渴求,年少气盛的他们不畏天地的这个校园,这个社会。然而有一天,当他们发现自己的壮志豪情无法改变领导意志,他们所谓出格的创新破坏了原有的校园、社会稳定,当他们发现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通过一些不正当的手段同样也能得到更多的利益,他们终将会被那些不可撼动的迂腐与保守同化,为成为中国特色官员以及中国特色商人前赴后继地奉献着自己的生命。他们是那么勇敢而又脆弱,他们是“垮掉的一代”更在不断地“垮掉”。

任何事情不是与生俱来也不是一蹴而就,经历过小学、初中、大学的学生干部也是如此。教育培养什么,社会需要什么,学生就会成为什么样子。有能力也好,垮掉也罢;功利也好,迂腐也罢,我们总能在这些学生干部身上,看到这个社会,看到所谓“中国特色”的影子。别拿学生不当干部,好在还有些学生仍在坚守着,等待着。

您可能也喜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