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何谓团团转 2012-04-23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2009-7-10 16:25:01 来源:领导决策参考 网友评论 0 条/浏览:1170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市农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随着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八十年代初实现了农业发展的第一次跨越,一举解决了农民群众的温饱问题;通过多年农村改革和发展经验的积累,当前正在迎来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全面小康的新跨越。党的十七大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重大战略任务。以此为标志,我国农业进入了发展现代农业的新阶段。以“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为动力,以强化农业的发展基础、发展条件、发展机制、发展环境为着力点,加大“三农”投入,优化发展环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现代农业的跨越发展提供了政策性、体制性、外源性的重大发展机遇。把握这一机遇,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致力于农业发展思路的创新、发展方式的转变、发展机制的完善,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和思考的重要课题。

 

调查研究表明,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着五个方面的突出矛盾:一是农业市场主体大都处于农户分散经营局面,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国内外大市场脱节的问题比较严重;二是农业生产成本持续走高,农产品价格依然偏低,而农产品供给不足、价格上涨过快又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农业比较效益低与确保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是一对难解的矛盾;三是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具备现代文化、科技、经营、管理素质的农民,但由于农业家庭经营效益太低,绝大多数素质较高的农民流向了城市和二三产业,这种状况不改变,发展现代农业是根本不可能的;四是由于农业产业承担着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对生产条件和科学技术的依存度非常高,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大量增加投入,这对于一家一户的市场主体来说是很难做到的;五是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对于我们这样人均占有耕地资源1.5亩左右且分布不均的欠发达地区来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需要不断提高,而农业的自我发展能力却严重不足。

 

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除了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化”体制、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以外,最根本的就是通过深化农村改革,提高农民素质,壮大农村市场主体,完善农业经营发展机制,加快农民与市场、科技、土地、非农产业以及农民相互之间的“对接”,以发展规模化、生态化、集约化、机械化、高效化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为目标,加快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具体应采取五个方面的措施:

 

一、推进农业市场化,提升农业结构层次。一是要结合种植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优质粮食、优质棉花、优质牧草、优质果品、无公害蔬菜、花卉园艺、观光农业、中草药种植以及高效经济林网等特色种植业。二是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搞好畜禽优良品种的引进推广和普及,积极培植肉鸡、肉牛、奶牛、生猪、肉羊、肉鸭、水产等主导产业,重点突破畜牧养殖业。三是要把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经济与培植农产品加工专业户、专业村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粮食、棉花、蔬菜、果品、木材、饲料、食用菌、中草药、工艺品等加工项目,拉长农业产业链条,迅速壮大农副产品加工业。

 

二、推进农民合作化,壮大农村市场主体。围绕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要通过集体加农户、部门加农户、企业加农户、基地加农户、市场加农户、协会加农户、大户加农户等形式,建立种养基地,发展规模经营。特别是要结合贯彻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流转,鼓励农户通过土地入股、资金入股、技术入股、房产入股等形式,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稳定土地家庭承包基本经营制度稳定不变的基础上,通过农民群众之间多种形式的自愿、平等、互利合作,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双层经营体制,增添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力。

 

三、推进生产标准化,打造农业优势品牌。一是要健全蔬菜、林果、畜产品等标准,优先制定“无公害农产品”、“优质农产品”和“出口农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标准,实现主要农产品和优势特色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有标可依。二是要结合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基地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探索推广农产品生产档案登记制度,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机制。三是要采取以奖代补的政策,鼓励发展“三品”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搞好“三品”认证和“三品”基地认证。四是加强对农民科学用药、合理施肥的培训和指导,落实“两减三保”(减少化肥、农药用量,保产量、保质量、保环境)措施,抓好种子、化肥、农药等投入品的专项整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通过推行标准化生产,争优创优、打造品牌,努力提高市场知名度、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四、推进管理集约化,增强农业整体素质。所谓农业管理的集约化,是指适应农业发展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的要求,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实现人才、土地、资金、技术、市场等生产经营要素的有机结合,提高农业的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当前,提高农业管理的集约化要重点抓好两个方面:一是结合推进农业合作化、规模化经营,积极推行企业化科学管理,提高农业的营销管理、生产管理、技术管理、土地管理、成本管理等方面的管理水平,改变“人一堆、货一堆”的习惯性管理习惯;二是积极引进推广“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保鲜储运包装技术、以节水灌溉为重点的降耗增效技术和生态农业技术,探索创造一种能够促进先进农业技术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机结合的有效机制。三是要利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加强农民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加快培养“有文化、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

 

五、推进经营规模化,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市场农业的发展需要壮大农业市场主体,而壮大农业市场主体就必须实行农业的规模化。围绕推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一是要正确引导农村承包土地的合理流转。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农民最重要和最可靠的社会保障,是农村长期稳定的基础。发展土地规模经营,要把功夫下在发展农村非农业和促进城镇化上,为农民稳定转移出农业和农村创造条件。只有减少农民,才能集中耕地,使经营规模的扩大水到渠成。二是要把发展土地规模经营与坚持家庭承包经营长期稳定不变有机统一起来,不能顾此失彼搞成“两张皮”。三是要尊重农业发展规律、尊重农民群众意愿,按照“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流转,决不能搞强迫命令、瞎指挥。四是,要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实现规模化经营的有效途径,依靠龙头企业和市场中介组织的带动,通过分户生产、联合加工和销售,使一个产品、一个产业在一个区域内形成有专业化分工的社会化大规模生产。

 

作者:谢存海 中共山东省聊城市委农工办主任、领导决策参考专家委员会委员

 

 

责任编辑:苏红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