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趣横生罗田话
罗田地处吴头楚尾,长江以北,语言属于北方音系。但声调复杂,与普通话区别较大。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语言学家张拱贵先生是罗田白庙河乡南宝山人,曾专题研究过罗田话,写了一本专著《罗田音系》。据张先生考证,罗田话有六个声调,比普通话多两个声调,即: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入声。据一些擅长写作格律诗词的行家说,罗田话很容易符合平仄要求,因为其读音平仄变化基本与古格律音韵相似。 罗田话中,平舌音(z、c、s)与翘舌音(zh、ch、sh)本来是清晰不混的,如“子”和“之”、“此”和“尺”、“思”和“是”,但有部分词语却将翘舌音(zh、ch、sh)发成了平舌音(z、c、s),例如:“察看”中的“察”、“门窗”中的“窗”、“扎实”中的“扎”、“车站”中的“站”、“产品”中的“产”、“山林”中的“山”。罗田话有一个奇怪现象,鼻音n与边音l有时相混有时不混。例如“无赖”和“无奈”、“脑子”与“老子”,罗田话读音完全相同,而“年关”与“关连”则泾渭分明。与普通话比较,罗田话中多了一个声母“ng”。如:“我们”的“我”、“义水”的“义”、“泥巴”的“泥”,“金银”的“银”,其发音的声母就是“ng”。在罗田北部方言中,声母“f”与“h”也常常相混,例如“开方”与“开荒”两词中“方”“荒”同音、“肥料”与“灰尘”两词中“肥”与“灰”同音。罗田话还有一个突出特点是没有后鼻韵母,例如“感情”的“情”与“勤劳”的“勤”读音相同,“平衡”的“衡”与“痕迹”的“痕”读音相同。罗田话语中,儿化现象也很常见,如“花儿、草儿”、“猫儿、狗儿”、“钵儿、罐儿”、“瓢儿、碗儿”,让人听起来很亲切。 罗田话词汇丰富,雅俗共存。同样一个意思,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用不同的词语表达。例如“聪明”,对小孩称赞他“好蔻”,对姑娘称赞她“灵心”,对年长者则称赞他“转欵”。罗田方言中,常用夸张手法表达强调的意思。例如“很多”,罗田方言就有“嘿乎”、“嘿乎嘿”、 “嘿裸乎” 、“嘿裸乎嘿”几个俚语。也有特殊情况,用一个词语来表达许多意思。例如“裸连”一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就有各种不同的解释。例如:“这件事好裸连”,意思是麻烦;“你这个人真裸连”,意思是“难缠、惹不得”;“今天打牌好裸连”,意思是“避时、不走运”;“他是一个裸连贩子”,意思是“多事、惹事”;“裸连,我怎么忘记了呢”,意思是“糟糕”;“为这事,我将他裸连了一顿”,意思是“训斥”…… “裸连”一词,听起来很土气,而且有脏话之嫌,据华中师范大学晏炎吾教授考证,“裸连”是一个古代词语,最早见于《国语》,书面写作为“娄连”或“鲁连”,有七八个词义。由此可见,罗田话用这个词表达多种意思是有根源的。罗田话有些词语很文雅,来源于古代书籍或生活习俗。例如:两个朋友闹了意见,不到一起了,人们就说“他们搞参商了”。“参商”原是两颗星,分别指西宫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和东宫苍龙七宿中的心宿,由于两星东西相隔,此出彼没,不能同时出现。“参商”一词常见于古代文学作品中,典出有据,非常文雅。又如:乙朋友问甲朋友做楼房没有,甲朋友说“我哪有那个衡池啊!”“衡池”的意思是“能干、作用”。古代富户做房子往往一进三重,第一排房与第二排房之间有一个大天井,就叫做“衡池”,象征主人的地位和气派,当然也显示了房主的能力。罗田话用“衡池”表达“能干、作用”的词义,非常巧妙,又很得当。“不服诹”是罗田话中表示不服气的一个用语,它是由“不服周”一词变音而来。在中国历史上,楚不服周,“不服周”成了荆楚地区常用的词语,而罗田话不知什么原因变音了。 错词手法恐怕是罗田话中一种独特的修辞方式。本来是“屎臭尿臊”,罗田话却说“屎臊尿臭”;本来是“靸鞋笼袜”,罗田话却说“笼鞋靸袜”;本来是“打锣吹喇叭”,罗田话却说“吹锣打喇叭”。这种错词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幽默感和趣味性,表达效果当然超过了平铺直叙的语言。避讳手法是罗田话的另一特色。罗田话把“社日”叫“赚日”,“舌头”叫“赚头”,因为“社”和“舌”与“折本”的“折”同音,改成“赚”字,图个吉利。过年时,猪舌头要叫“赚头”,猪耳朵要叫“顺风”,如果小孩叫错了,就会挨骂。 罗田话与普通话区别最大的地方是在称谓上。北方人称父亲为“爹”,称祖父为“爷”,而罗田话与通行的称谓相反,称祖父为“爹”,称父亲或父辈为“爷”。罗田话常用人物称谓如下: 祖父--爹;祖母--奶、婆、大 父亲--伯、父、爷、爸;母亲--妈、娅、伊、大、嫲 叔父--伯、父、爷、佬(一般还冠以排行,如大伯、二父、三爷、四佬等);婶母--妈、伊、娘、婶(随丈夫排行,如大妈,二伊、三娘、四婶) 姑姑--爷、姑妈;姑父—姑爷 岳父--外父、亲爷;岳母--外母、亲娘 外祖父--家(读ga)公、家爹 外祖母--家(读ga)婆、家奶 妹妹--老妹(读mi);妹夫--老妹郎 丈夫—男人、门外的、伢儿他爷;妻子—媳妇、堂客、屋的、屋里头的、门里的、大娘、伢儿他妈 罗田话大部分与普通话相通,但有不少方言俚语,语音差异较大,其形难用文字记录,其义耐人寻味。常见的口语方言土语如下: 鄂的--我家的 立的--你家的 八门儿--到处 真朝(招)儿--今天 门朝(招)儿--明天 过夜--吃晚饭 过晏(读an)--午饭前的小吃 昨儿--昨天 切儿--前天 向切儿--大前天 后儿--后天 老后儿--大后天 暗昼儿--上午或中午 下(念ha)昼儿--下午 胁眼角--胳肢窝 果样儿的、呐样的--这样的 圆房--结婚 有喜--怀孕 月地的--生孩子未满月 不来哉--不来往 抬杠--辩论 汉沿--里边 也兴--也许 冇得--没有 泡把斤--十来斤 越些--这么多 躲咪猫儿--捉迷藏 放抱个儿--摔跤 搭嘴儿--谈天、拉家常 掣霍--闪电 才门--牙齿 下罩子--起雾 高客--老鼠 麻粉雨儿--毛毛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