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舌诊——诊察疾病的“窗口” ——访厦门大学医学院副院长王彦晖教授 福建卫生报 2007-08-30三版 本报今年3月29日二版刊出了专访厦门大学医学院副院长王彦晖教授的文章《从中医舌诊谈养生》,文章刊出后不少读者致信王教授提出了一些问题。在此,记者与王教授联系,请他谈一谈中医舌诊的基本常识,并就读者所提出的问题,选出有代表性者,作出答复。王教授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与记者进行了交流,他希望中医舌诊常识能为一般大众所了解,成为民众的居家保健常识,能使祖国医学得以发扬光大。 “舌诊”是中医诊断学中“望、闻、问、切”四诊中望诊的重要内容。主要是通过望舌质和舌苔来诊察内脏的病理变化。 舌质,又称舌体,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舌苔是舌体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由胃气所生。正常舌象是舌体柔软,活动自如,淡红润泽,不胖不瘦;舌面上铺有薄薄的、颗粒均匀、干湿适中的白苔,一般称为淡红舌、薄白苔。 中医将舌划分为舌尖、舌中、舌根和舌边(舌的两边)四个部分。并认为舌尖反映心肺的病变,舌边反映肝胆的病变,舌中反映脾胃的病变,舌根反映肾的病变。 望舌质对于诊察脏腑精气盛衰存亡,判断疾病预后转归,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舌的颜色来看,病态舌有淡白舌、红舌、绛舌、青紫舌。淡白舌主虚证、寒证,为阳气虚弱、气血不足之象。红舌主热盛,可见于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肝经郁火。青紫舌主瘀血各病,但有寒热之分:青紫色深,干枯少津,多属于热;淡紫湿润,多属于寒。舌色有青紫色斑块、瘀点的,亦属血瘀。 从舌的形态来看,胖大舌,舌体胖嫩多属脾肾阳虚,津液不化,水饮痰湿阻滞所致。舌体肿胀多是心脾热盛。瘦薄舌,瘦薄而色淡,多是气血两虚;瘦薄而色红绛而干,多是阴虚火旺,津液耗伤所致。歪斜舌和强硬舌,多是中风和中风的先兆。 望舌苔,舌苔包括苔质和苔色两部分。苔质分厚薄、滑燥和腻腐。厚苔多为有形实邪壅盛于里,薄苔多为外感。滑苔多有水湿,燥苔多为津伤。腻苔多为痰湿内盛,腐苔多为宿食积滞。 从苔色来看,白苔主表证、寒证,黄苔主里证、热证,灰苔主里热证或里湿证,黑苔常见于重病。 答读者问: 问:我平时有抽烟的习惯,所以舌苔总是黄色的,是不是一定就内有实热呢? 答:这种黄是一种染苔的假象,所以,去看中医时要告诉医师,自己是否有抽烟的习惯,或者刚才吃了一些有可能染苔的食物,才有利于医师正确地观察舌苔,不被染苔的假象所迷惑。还有些人有刮舌苔的习惯,也要告诉医师,以免误认为是“光剥苔”。 问:除了自己刮舌苔以外,如果出现舌面光滑无苔的“光剥苔”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答:有些慢性消耗性的疾病,如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肝硬化等病人有时可能出现舌苔光剥的现象,一般中医辨证多属气阴两虚。这些病人舌表面的各层细胞脱落加快,再加上蛋白质代谢障碍,影响了新的舌上皮生长,出现舌表面舌乳头低矮或缺如,故而舌苔光剥。中医师通常采用滋补气阴的方药治疗。在治疗原发疾病的同时,往往会加用维生素B6进行辅助治疗。当然,根据病情,补充适量的蛋白质或氨基酸也是十分必要的。 问:一般情况下,舌苔为什么会变黄呢? 答:中医认为黄苔主里证、热证。黄苔颜色越深,说明热邪越重。淡黄为微热,深黄为热重,焦黄是热结。一般情况下,舌苔由淡白变成淡黄,说明体内有热。如果再出现口苦、口臭,则热证就更明显了,这时可配合吃一些清热的中药。但也要注意,清热药也不能长期吃,以免苦寒伤胃。 问:如果舌苔不仅黄,而且又厚又腻,又是什么原因? 答:舌苔黄厚腻,一般情况下是湿热内蕴所致。此时体内痰湿内盛,蕴而化热,湿浊上升舌面而成此舌象。多用清热化湿的方药治疗。有些重病患者出现黄厚腻苔时,却反映了热结成毒、湿郁成痰,甚至出现痰迷心窍的严重症状。这时就需要根据病情使用清热解毒、祛湿化痰和抗菌消炎等中西结合疗法进行治疗。 问:如果出现黑色的舌苔,这意味着体内有什么变化? 答:黑色的舌苔并不常见,对于正常人如果出现黑色舌苔,首先要询问其是否进食过可能染苔的食物。对于重病患者来说,黑苔常与体内出现高热、脱水、慢性炎症、细菌或真菌感染、毒素刺激、精神紧张、中枢神经功能失调等情况有关。从中医临床分析来看,有两类病人可能出现黑苔:一类是热极耗阴的急症危重病人,一旦出现黑苔,死亡率极高;另一类是肾阳亏损而致阴寒的慢性病例,用湿阳补肾治疗常可取得明显疗效。 问:如果舌质反映寒象,而舌苔却反映热象,这样岂不自相矛盾? 答:一般情况下,舌苔与舌苔所反映的病情是统一的。例如内有实热则多见舌红苔黄;内有虚寒则多见舌淡苔白。如果舌质和舌苔不相一致,说明病情复杂,要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例如舌淡嫩而苔浮黄,则常见于正气衰虚而导致的虚热证的患者。 (黄民杰) |
|
来自: 活到老学到老8... > 《我学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