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药之长——黄芪
福建卫生报 2005-07-25
黄芪,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芪和内蒙黄芪的根,一般生长四年以上采收,春秋两季可采,以秋季采者质量较好,除去地上部分及须根,晒干,润透切片,生用或蜜炙用。《本草纲目》言“耆者,长也,黄芪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之”,为临床重要的补气药。
中医认为:黄芪甘、微温,入脾、肺经,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之功效。黄芪为重要的补气药,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已将其列为“上品”药材,言其:“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别录》言其:“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泻痢,益气,利阴气”。《日华子本草》言其:“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本草备要》言其:“益元气,壮脾胃”。凡是内伤劳倦、脾虚泄泻、脱肛、气虚血脱、脏器下垂、妇女崩带等一切气衰血虚之证,均可使用,药理分析表明:黄芪富含糖类、胆碱、叶酸及多种氨基酸等,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提高抗病能力。黄芪有明显的强壮作用,对正常心脏有良好的加强收缩效果,对因中毒或疲劳而衰竭的心脏,其强心作用更显著,能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改善皮肤血液循环。黄芪又有持续的利尿功能,在消除尿蛋白方面有一定的疗效,当代著名老中医岳美中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古方新用,另制一方“复方黄芪粥”,用于慢性肾炎后期的治疗,收效颇著。一般补气升阳多炙用,其它方面常生用。现介绍两则食疗药膳方:
补虚正气粥:炙黄芪30-60克,人参3-5克(或党参15-30克),白糖少许,大米100-150克。先将参、芪切为薄片,用冷水浸泡半小时,入砂锅煮沸,再改用小火煎成浓汁,取汁后,再加冷水如上法煎取二汁,去渣,将第一次与第二次煎药液合并,分两份于每日早晚同大米适量煮粥,待熟后调入白糖即可。亦可将人参研粉,调入黄芪粥中服食。可补正气、疗虚损、健脾胃、抗衰老,适用于劳倦内伤、五脏虚衰、年老体弱、久病消瘦、心慌气短、体虚自汗、慢性泄泻、脾虚久痢、食欲不振、气虚浮肿等一切气衰血虚之症。
复方黄芪粥:生黄芪、生苡仁、糯米各30克,赤小豆15克,鸡内金9克,金橘饼2枚。将内金研为细末备用。先以水60毫升,煮黄芪20分钟,去渣,加苡仁、赤豆,煮30分钟,再加入内金、糯米及清水适量,煮至粥熟,分两次服食,食后嚼服金橘一枚,每日一剂。可健脾益肾,对于慢性肾炎、肾盂肾炎残存的浮肿疗效较高,消除尿蛋白亦有效。此方在肾阳虚、肾气虚弱的情况下使用最为适宜。肾阴虚,脉细数,舌质红绛者,不宜用。(胡献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