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柳莉;“文”“言”并举的有益尝试 《出师表》

 清风空间 2012-04-23

“文”“言”并举的有益尝试

                         ——简评15-E组黄素文教学设计《出师表》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   柳莉

在过去的文言文教学中,面对篇幅较长的文言文,教师常用的办法是串译,逐字逐句地解决字词问题,当字词障碍解决的时候,往往没有更多的时间对文意进行充足的理解,同时更为可惜的是,在这枯燥的字字落实的训练里,消耗殆尽的是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时下流行的一句话是“学生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这个“怕”主要就是因为这种没完没了的所谓的对译造成的。而这些选入课本的文言文均是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优秀作品,只是扫一扫文字障碍实在是“暴殄天物”。当然教师们这么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要考试,很多教师都以为只有这样落实才让人放心。那么我们要思考,这样“字字翻译,句句落实”,就一定能落实吗?这样做效率高吗?一直以来语文教学常常因为“少慢差费”被人诟病,我们是不是要对此进行反思。

黄素文老师《出师表》的教学设计,我们可喜地发现,没有了以往文言文教学中常见的落实文言知识的环节,而是努力将理解与阅读相结合,力求“文”“言”并举,从黄老师的课堂实录中可以看出在这方面的所做得大胆尝试。

亮点一:黄老师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让学生熟悉篇幅较长的文言文。想要读出文章的内涵,首先要疏通文字上的障碍,如果不能走逐字翻译的老路,那么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对于三国故事,大多数学生是比较熟悉的,黄老师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大意,提问置疑,通过老师的点拨,解决一部分字词的问题,但并不求全,同时采用初读断句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同时非常巧妙地采用了用问题带动理解的方法,让学生熟悉课文,从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文字理解上存在的障碍,再有针对性地进行翻译,疏通,这样使得词语有了温度,有了情感,并且将对文章的理解结合起来,一箭双雕,非常好!在理清要点这个环节中,几次追问,请学生翻译,做得非常到位。可惜,后来的几个环节中,过分强调概括内容,忽略了关键词语的赏读,有点遗憾!

    亮点二:黄老师深入挖掘文字中的文化意义,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比如说导入部分,,以古代诗句对《出师表》的评价引入,激发学习兴趣。再比如说综合探究部分,将话语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畅所欲言,课堂开放而民主。很好地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以上是黄老师《出师表》教学设计值得肯定的地方。还有几点想法与黄老师商榷。

    其一是本教学设计没有标明用几课时来完成教学,两课时和一课时,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有很大的不同。

    其二如果这个教学设计是完整学习《出师表》,那我觉得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有句话,读《出师表》不流泪,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流泪,其人必不孝。虽略有夸张,但已从一个侧面标明这篇文章的一个特点,那就是情真意切诉衷肠,忠义之情是从肺腑中流淌出来的,那我们在阅读时,就不能只停留了内容的理解上,通过诵读,是最好的体验情感的方式,我觉得读的很不够。

    确定文言文合宜的教学内容的三个维度是文字、文学与文化,再说的具体具体一些,引用北京十一学校闫存林老师所言,并以此作为我们共同努力的目标。

1.重视文言字词句的学习,在新旧联系、辨析异同中理解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2.重视每一篇文字,帮助学生理解熟记具体的文言课文。

3. 引导学生走入文心,和作者同命运共呼吸,真正体悟到文言课文之美。

4. 引导学生接受以思想见长的文言课文的熏陶感染,让他们直接感受伟大人物的博大胸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