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余映潮语文阅读教学艺术——文学作品的教学设计艺术(文言诗文的教学)

 教育繁星 2016-06-25

五、文言诗文的教学

这里所说的文言诗文的教学,主要指的是文言散文与文言诗词的教学。

像所有文体的课文教学一样,文言诗文的教学需要我们研究一些带有共性的问题,也需要我们研究其个性问题。从教学实践与研究的薄弱环节看,我们可突出地进行如下三个方面的探索。

()要注意文言文教学的达标要求

中学文言诗文的教学视点主要集中在“语言”之上,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与检测评价上表现得十分鲜明。但以此并不能“达标”。文言诗文的教学标准不仅仅只限于此,我们还应根据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及文言文教学改革的要求,在教学与研究中深层次地细节化地进行如下内容的探究,以使文言文教学真正符合时代的要求:

1、从“量”的角度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并指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2、从“量”的角度指导学生诵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从初中到高中,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

3、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

4、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指导学生读懂内容和文字不太艰深的古代散文,进一步培养文言语感。

5、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指导诵读的方法,培养诵读的习惯,形成诵读的能力。

6、指导学生学习中国古典诗词格律的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文化积累,为形成传统文化的底蕴打下扎实基础。

7、在教学中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自行探讨,切实提高学生阅读、品析、欣赏古诗文的能力。

8、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兴趣,指导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中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国文化精神。

9、有质量地开展有关文言诗文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及专题研读活动。

10、评价要有助于学生确立古为今用的意识,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余映潮语文阅读教学艺术——文学作品的教学设计艺术(文言诗文的教学) - 教育星空 - 教育星空

()要突出文言诗文赏析教学的研究

教学文言散文与文言诗词,既要解决字词句和有关常识的问题,又要进行文学欣赏教育。与现代诗文的文学欣赏教育相比,文言诗文的赏析教学显得更为深刻与细腻,而在很多方面又没有现成的分析模式可以依循。特别是文言诗词的教学,其欣赏的角度更是千变万化,莫衷一是。这样,就使大面积教学上的文言诗文的赏析教学显得水平不高,讲析、点拨、指导不到位。解决的办法是,突出对文言诗文赏析教学的研究,特别是要进行文言诗文赏析的“细节”性内容的研究,以此来发现规律,掌握重点,指导教学。

第一,要研究人们欣赏文言诗文的着眼点。

了解到人们欣赏文言诗文的着眼点,我们就能将这种普遍适用的着眼点移用到教学中来,以使我们的赏析教学既符合普遍认知与表达的规律,又有具体可感的实际内容。也就是说,在研究规律的基础上使文言诗文的赏析教学有一定的广度,有一定的角度,有一定的深度,更有一定的准度。

下面以文言诗词为例,看看对文言诗词欣赏普遍性角度的分析与提炼。有了这样一种细节化的探索,我们在文言诗词欣赏教学方面的“着眼点”就明晰多了。

文言诗词赏析的普遍性角度与手法分析:

1、总的来看,人们欣赏文言诗词的着眼点是:诗情画意。

2、从人们的欣赏规律来看,主要是欣赏文言诗歌的语言之美、意象之美、音韵之美、画面之美、手法之美、构思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

3、从作品细部的欣赏品味来看,文言诗歌赏析的着眼点有:人物、时空、动静、声色、上下、远近、宏微、刚柔、景情、视听、离合、声韵。

4、从欣赏对象的选择来看,文言诗歌欣赏的着眼点主要有:字、词、句、联、多联、篇。

5、从对文言诗词的赏析文字来看,人们往往将评说的内容分别集中在这样一些方面:全诗概说,字词品味,诗联赏读,景物描述,手法揣摩,情感体味,主旨探求,作者评说。

6、从人们对文言诗词的赏析文字来看,有这样几种表达风格:整体概说式,整体叙说式,整体评说式,整体赏析式。这四式,基本模式为总分总结构,中间往往是分联评说。

7、文言诗词欣赏频率最高的内容是:句或联。从诗联赏析看,有这样一些角度可以入手:联意解析,字词品味,画面欣赏,思路体会,情感体味,手法理解,意境探求。

8、理解、品味文言诗词,人们有很多高雅的方法。如:用译诗来解说内容,用描述来表现诗境,用抒情来表达感受,用阐释来点示深意,用吟诵来传情达意,用评说来赏析美点。

第二,要研究人们欣赏文言诗文的角度。

谈到角度,也许我们会说,对文言诗文,要“从字词句篇的角度进行欣赏”。这样的说法可行,但这解决不了我们教学中的“操作”问题,更解决不了我们对学生的指导与点拨的问题。同样地,只要了解到人们是如何欣赏文言诗文的,我们就能将这种“如何”移用到教学中来,使我们的赏析教学既有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法,又有能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自行探讨的实际内容。

下面以诗词赏析为例进行说明。

笔者曾就《山居秋暝》和《登高》的教学,从大量的资料中提炼出人们对文言诗的欣赏角度,有了它们,就觉得文言诗词教学设计的角度与内容一下子就变得明朗起来。因为这些普通意义上的欣赏角度,也一定是教学中的欣赏角度。

它们表现在如下许多方面。

1、背景点示。如:

《登高》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的秋天,杜甫离开四川、漂泊峡中之时,是诗人流寓夔州时为深秋登高有感而作。晚年的杜甫,贫病交加,心情凄凉郁愤。诗中作者借登高望远,抒发胸中郁结的苦闷。

2、全诗概说。如:

《登高》起、颔联写登楼所闻所见,声宏势阔。声宏:秋风凛冽,峡猿悲啼,落木萧萧,江涛轰鸣;势阔:秋空寥廓,渚清沙白,百鸟盘旋,落木无边,长江滚滚。颈、尾联抒发浩荡的悲思:漂泊天涯的孤独、百病缠身的痛苦、万方多难的时代悲音交汇一起。诗中主观情思和自然物象相互蕴涵,意与境浑成统一,忧国伤时,苍凉激越。全诗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四联对仗,一意贯串,一气呵成。

3、联意解析。如:

《登高》尾联两句写诗人穷困潦倒孤苦寂寞的境遇和心情。上句写艰苦备尝,白发弥添;下句写潦倒日甚,多病缠身。全诗在沉重的感叹声中收结,悲愤深沉而又寄意遥深。“艰难苦恨”四个字不仅指诗人自己万里作客、衰年多病的艰辛境况和身世遭遇,也指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广大人民的辛酸痛苦。正是这一切“艰难苦恨”,才使他白发愈来愈多。在衰年多病时独自登台,心情自然更加落寞、更加痛苦了。

4、字词品味。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点题,概括总写。一个“空”字领起,把所有的景致都染上了静谧,写出了山中的空寂。“空”是秋山的特征,秋雨过后,山林一色,就更显空旷。“空”境通感空旷的视觉感受,伴随的是静寂的听觉感受。“空”是双关,既是写景,也是对佛理的感悟。王维在山林中追求“空”“静”,以获得心灵中的“空”“静”。

5、诗联赏读。如:

《登高》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6、画面欣赏。如:

诗人以泉流之动态衬山林之静态,以泉流之声响衬山林之宁静。“明月松间照’,写静态远景,可以是明月初升,透过松林看到斑驳圆月,月亮就像悬挂在树梢上;也可以是皓月高悬,月光倾泻,树影斑驳,风移影动,姗姗可爱。“清泉石上流”,写动态近景,暗含水声。雨后山泉微涨,“石上流”明其浅,水浅声亦轻,山林中万籁俱寂,惟闻水声潺潺……

7、景物描述。如: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月光透过松枝,洒在潺潺流泉上,斑驳陆离;清泉在山涧跳跃,闪闪烁烁,仿佛银柱击弦,发出清脆悦耳的轻响;忽然竹林喧动,传来洗衣归返的姑娘阵阵甜美的笑语;湖中莲荷颤动起来,那是晚归的渔舟荡波而过……一幅多么恬淡幽美的山居图画!

8、思路分析。如:

《登高》在结构上,则层层递进,步步转折,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作客登台,已有游子思乡之意,加上万里漂泊、百年多病,则孤零悲苦之情便得到更进一层的描写。秋风萧瑟,已令人触景生哀,更何况又值垂暮之年抱病登台。由于采用了这种层层递进的顿挫笔法,蕴藏在诗人内心深处的沉郁悲抑的感情便更深刻有力地表达出来了。

9、手法理解。如:

《山居秋暝》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浩;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10、情感体味。如:

《登高》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表明诗人在高处远眺,“常作客”写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生出无限悲愁之情。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诗到此时,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11、音韵感受。如:

《登高》全诗写登高所览之景,雄浑苍莽;在阔大雄健的气象之中,渗透着一股勃郁之气。通篇语言凝练,声调铿锵,气韵流转,对仗工整。抒写诗人内心郁结不舒的爱国情感和羁旅愁思,悲愤而不过分,凄苦而不消沉,在艺术上是很见功力的。

12、诵读指导。如:

《山居秋暝》: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末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吟诵时的整体节奏应显得特别舒缓,声清而不着力。诗中使人很容易产生诗情画意的几个词语——“空”“新”“晚”“明”“清”和“照”“流”“喧”“动”等词,读时要感觉到仿佛已经陶醉在这空明秀丽的山水之中。全诗最后三字要顿宕,要仿佛感受到了诗人决然回归大自然的态度。

13、意境探求。如:

《登高》次联承接首联进一步集中描摹深秋特征。两句都由“风急”而来,风急落叶,联想到“无边落木”;风急浪翻,引出“不尽长江”。大笔淋漓,写绝了登高所见之秋景。“无边”,写出林木的广漠,见出秋色的萧瑟;“萧萧”,形容风吹叶落的响声,见出树叶飘落的情景。“不尽”,写出长江的源远流长;“滚滚”,写出江水汹涌翻腾的气势。绘声状势,音韵悠长,壮阔雄浑,造成一种天下皆秋的苍茫辽远的艺术境界。

14、特色概说。如:

《登高》有以下特色:首先是通篇对仗,而首联又是当句对,“风急”对“天高”,“渚清”对“沙白”。其次是句法交错而又相接。前四句是一、三句相接,都是写所闻;二、四句相接,都是写所见。后四句是五、七句相接,六、八句相接。在意义上是互相紧密联系的,因“风急”而闻落叶萧萧;因“渚清”而放眼滚滚长江;因“悲秋”而勾起“苦恨”,因“多病”而引起“停杯”。再次是不仅写景具有巨大的艺术概括力,而且是触情于景,浑然一体,有着较强的感人力量。

另外,还有文化知识、格律知识、意象阐释、意蕴发现、主旨概括、风格评说、扩展比读等等角度。

余映潮语文阅读教学艺术——文学作品的教学设计艺术(文言诗文的教学) - 教育星空 - 教育星空

试想,我们如果从上面的这许多角度中或突现一种,或撷取几种,有机组合,指导同学们由面到点、由合到分、由感受到欣赏地进行学习,这科学的而又艺术的教学设计不就出来了吗?

如:《登高》的教学设想。

教学创意:诗联赏析。

教学手法:1、将“字词品味”“画面欣赏”“联意解析”“手法理解”“情感体味”“意境探求”等内容融于“诗联赏析”之中;2、先教读,先示例,后自读,后自写。

主要教学内容:

1、教师教读——首联赏析:

·首联对起,写登高所见,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十四个字勾勒出一幅登高远眺的秋江山水图,动静相映,声色并茂,气韵生动。(诗联概说)

·出句从感觉、视觉、听觉诸方面着笔:长天高远,秋风凛冽,峡猿悲啼;对句从视觉角度写:小洲清冷,沙滩灰白,上面点缀着逆风而飞的鸟群。(联意解析)

·句中用字遣词极其贴切。深秋九月,潭寒涧肃,沙洲小渚,孤零冷落,所以说“清”;风霜高洁,水落沙出,所以说“白”。因为台高,故愈觉其风大,所以说“急”;风大则水鸟低飞盘旋,所以说“回”。(字词品味)

·“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手法理解)

·诗一开始便有悲凉的气氛。人登高,更感风急,含有老迈飘泊的衰飒悲戚之感。“天高”地远,扶病独登台,就越发显得孤独悲哀。故听猿长啸,也大有哀意。(意境探求)

·画面也是惨淡的,它映照出诗人心上的凄凉。特别是“猿啸哀”和“鸟飞回”这两个细节,跟诗人素有的伤时感情联系起来看,简直就是包括诗人在内的千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情感体味)

2、同学们自读,然后自由选择内容,学写诗联赏析。

()要探索实践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

文言文的教学,目前的主导教法还是讲析,教学形式仍然比较单调,教学手法依然比较单一。

这种局面是可以而且应该得到改变的。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何必总是那样一副平静、严肃的脸孔。我们应该有能力、有办法让学生有一点说笑,有一点畅想,有一点创造,有一点浪漫,我们应该有水平、有技艺让教学的内容新鲜细腻而又活泼多姿。

为此,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探索。

第一,以“读”为线,创造姿态各异的教学形式。如:

1、诵读。教师应在课堂上读起来,学生更应在课堂上读起来,对那些富于情韵、语言优美、琅琅上口的作品,或朗读,或吟诵,或吟唱,或记背,积累名言佳句,体验其思想和艺术、情感的魅力,增强文言语感。

2、理读。进行提炼、辨析、分类、集聚的课中活动,有条理地整理课文知识,积累实词或虚词或佳句,既增加课堂自主合作学习的机会,又训练了学法。

3、说读。以学生的语言活动为中心,用“说”的方式带动对课文的阅读,对课文内容进行解说,进行译说,进行评说;说翻译文,说描叙文,说评析文,说想象文。

4、听读。从不同的角度听读——听出课文的层次,听出课文的情景,听对课文的赏析,听对课文的配乐,听记有关的资料;还要在听中进行表达。

5、练读。在课文学习中有机地穿插这样的练习——用与学生对话的方式交流情感、点示方法;更多地倾向于启迪学生的学习智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展现学生的技能。

6、写读。在朗读品析的过程中,巧妙安排如唐诗素描、宋词人物、诗文美景、特写镜头、想象扩写等多种课堂学习活动以及一些富于创造性的写作活动。

7、助读。开发资源,既让学生阅读课文,又让学生阅读对课文进行解说、赏析、评论的精美论文,用这种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同时训练一种学习的手段。

8、联读。从某篇诗文扩展开去,把若干具有相同因素的课内或课文的文言诗文联起来,或扩读,或比读,或专题研讨,或集中感受某位作者,或重点了解某种文化知识。

9、品读。对作品的结构、语言、手法、情韵、意境、美点进行感受、揣摩、体会,进行分析、体味、领悟,进行解说、阐释、探究,进行品析、品味、品评。

10、赏读。精选名作、代表作,从立意和选材、创意和构思、主旨和意蕴、手法和风格、意境和意象、语言和修辞、音韵和格律等方面对作品进行鉴赏,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第二,以“读”为线,形成优美高雅的教学品位。

具体来讲,要争取达到以下8个字的教学境界:实,活,细,雅,趣,美,丰,新。

1、实。内容实在,讲求落实。

如《〈论语10则〉》教学设计:

第一步,认读字词。

第二步,背读课文。

第三步,课堂积累。

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整理练习”的材料,同学们按材料上安排好了的类别整理课堂笔记。

(1)在“作家作品”类记下:

孔子,(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在“成语”类记下: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

(3)在“名言警句”类记下:

①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敏而好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用于学习态度)

②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用于学习方法)

③人不知而不愠三人行必有我师(用于思想修养)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用于思想方法)

⑤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用于人生感悟)

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用于日常生活)

(4)做“难句翻译”类练习: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⑤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下课之前,同座同学互相交换、检查课堂学习笔记。

2、活。手法灵活,形式活泼。

如《石壕吏》教学创意——变“体”阅读。

活动方式:请从“剧本”的角度来赏读课文,七嘴八舌说“剧情”。

场景:夜,石壕村的那家农舍。

人物:作者,老翁,老妇,抓人的吏。

人物出场设计:“暮投石壕村”,作者出场;“有吏夜捉人”,吏出场;“老翁逾墙走”,老翁出场;“老妇出门看”,老妇出场。

人物的退场设计:“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夜久语声绝”,吏带老妇退场;“天明登前途”,作者退场;“独与老翁别”,老翁独自一人留在场上……

剧中重要情节的表演设计:

捉人的吼叫声喧嚣;“吏”蛮悍、凶暴、捉人;老翁匆忙翻墙躲避。

吏捶门打户、吏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找不到一个男人。

“吏”怒吼:“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

老妪泣诉:“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眼下死了的,不用说已永远完了,活着的,只能过一天算一天!”

吏不相信,老妪拿出信来给吏看。

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

老妪说了一句:“家里再没有人了……”

吏威逼说:“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

老妪不得已:“只有一个正在吃奶的孙子。”

吏凶狠地追问道:“‘乳下孙’?吃谁的‘乳’?还不把她交出来!”

老妪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奶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还是行行好吧!”

吏仍不肯罢休。

余映潮语文阅读教学艺术——文学作品的教学设计艺术(文言诗文的教学) - 教育星空 - 教育星空

3、细。小步轻迈,细腻有序。

如《马说》教学板块:朗读积累

第一块:“朗读”,以“语气”一词一线串珠——

自读:读出文章句内的停顿,体会文中的语气。

教读、自读:读好句中的关键词语,体会文中的语气。

听读、自读:读好句末虚词,体会文中的语气。

体味、演读:读好重要段落,体会文中的语气。

第二块:“积累”,以“活动”步骤层层推进——

教师交流:请同学们进行听记积累。

自主活动:请同学们进行辨读积累。

合作活动:请同学们进行译读积累。

集体活动:请同学们进行背读积累。

课的尾声——点破寓意——

教师顺势过渡,指出《马说》构思上的特点是以喻为论,托物寄意,针砭时弊,说的是马,指的是人,点的是人才问题。

4、雅。手法创新,意境雅致。

如杜甫的《旅夜抒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可以见到对这首诗的艺术性改写:

一杆孤耸的船桅,突兀在微风细草的岸,使幽静的夜泊,也显得孤清而惨淡了。

一轮皎洁的明月,翻涌在湍流奔急的浪间,使瑰奇的江景,也增添了动荡与不安。

人们常称叹“星垂”二字“开襟旷远”,殊不知在出蜀漂泊的已届晚年的诗人心中,翻起的却是“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的无限悲慨!

星辰璀璨,无语地照耀着空旷无际的平野;月色茫茫,天水间惟留孤独的沙鸥绕桅惊飞,——当诗人在结句突发奇想,将自身与沙鸥作比的时候,你所体味的诗境,究竟是“旷远”的自慰,还是凄楚的自叹?(《中学生阅读》高中版1998年第10P39作者:徐旭文)

这是“唐诗素描”的写法,其内容既在诗中,又在诗外,既有解说,又有评点。

那么,还有没有新的写法呢?

还可从现代诗译古诗的角度来写,从诗人的内心独白的角度来写,从电影镜头转换的角度来写,从舞台布景的角度来写,从对诗人说话的角度来写……

这样一些写法,我们为什么不能迁移运用到学生的课堂“写读”活动中呢?

5、趣。巧妙激趣,生动有趣。

请见《过故人庄》教学创意:神思飞越读古诗:与诗人相遇,和诗人同行,对诗人说话——一种创造性的阅读古诗的方法。

主要教学步骤:

(1)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

(2)请同学们学习“吟诵”古诗。

(3)同学们自行译读。

(4)说读——发挥想象,添加细节,对诗人说话。

①预备动作:先想一下,你似乎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②同学们就《过故人庄》的内容对诗人说话。

·哦,诗人,你来了;你来到了这里,一个坐落平野而又遥接青山的村子,一个有着小小院落的普通农家。

·远处,隐约的青山斜立在城郭之外;近处,秀美的绿树环绕在村子的四周;还有那绿绿的田野、清清的溪水、灿灿的野花、郁葱的菜地,都尽收在你的眼底。

·是那村居的朋友邀你到农家来作客的,你带着喜悦的心情,来到这让人陶醉的地方。

·朋友又是杀鸡,又是煮饭。有着深厚情谊的远方客人应约而来,他怎能不忙得喜气洋洋?

·阳光和煦,清风徐来,窗子打开,谷场和菜圃扑入眼帘。你们举杯畅饮了。

·你们在充满友情的气氛中喝着酒,也许在你们的举杯倾谈之间,有孩子们在捉迷藏,有小鸡在“喔喔”地叫,有鸭子在“嘎嘎”声中戏水,那稻花香、泥土香、大自然的清香洋溢在你们的身边。

……

6、美。美读美析,品美审美。

如《爱莲说》的教学思考:突出课文中的“三美”进行教学:精粹的语言之美,精妙的形象之美,隽永的意蕴之美。

第一步——整体把握

(1)同学们朗读课文,再朗读课文。

(2)落实字词。

(3)请同学们自由发言,说说这篇课文美在哪里。

(4)教师归纳小结,形成板书:

《爱莲说》三美

精粹的语言

美好的形象

隽永的意蕴

(5)同学们带着对课文的整体理解朗读课文。

第二步——分步品析

(1)品析文章的语言之美。

①讨论:课文的语言美表现在哪里?

②同学们发言的内容可能有:简洁、生动、形象,充满情感之类。

③教师点拨,交流。

④同学们读、背课文。

(2)欣赏文中的形象之美。

①不进行提示,请同学们读出作者对最喜爱的“形象”进行描画的句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请同学们谈谈,能从上面的内容中看出、读出、悟出多少个“美”来?

③讨论,点拨:可以看出画面美,形态美,神态美;可以读出描写美,语音美,情感美;可以悟出品格美,气质美,高洁美,正直美,风度美,清高美,质朴美……

④教师评说、交流。

⑤同学们带着情感背读课文。

(3)品味文章的意蕴之美。

①讨论:作者为什么不单纯地写莲?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呢?

②同学们思考、发言,可能说出的内容是“烘托”“对比”之类。

③老师点拨:作者写菊和牡丹的目的:一是对“莲”的衬托作用,在反复的衬托之中既突出莲的品格,又表达自己的情怀;二是由三种花引出三种评价和比较,名为写花,实际写人,写出人们对生活理想的三种选择,突现自己对胸怀磊落、行为正直、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等高洁品德的崇尚。作者好像是在写花,而实际上是托物寄意,弦外有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蕴”。

④同学们带着对“莲”的赞美之情读、背课文。

余映潮语文阅读教学艺术——文学作品的教学设计艺术(文言诗文的教学) - 教育星空 - 教育星空

第三步——课堂小结

(1)同学们演读、背诵课文,要求动心、动情。

(2)教师进行课堂小结。

7、丰。内容丰富,活动充分。

如《童趣》教学创意:活动丰富,内容丰富。①读。②练。③背。

(1)朗读——读一读,想一想——层进式朗读:

一读疏通文意。旨在领会文章中词语的含义,初步读懂文章,要求读得通顺,读音正确,不读破句,不读错句。

二读揣摩文理。恰当地表达文章的思路与层次,重音、停顿、速度、节奏、语气、语调得当。

三读品味意境。读得琅琅上口,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2)练读——读一读,练一练——方法式练习:

一练解释词义——“加字换字法”:

①必细察()其纹理

②昂()首观之

③项()为之强

④果()如鹤唳云端

二练习解说词义——“讲述大意法”:

①张目对日——睁开眼直视太阳

②明察秋毫——能够看清楚非常细微的事物

③心之所向——心里所想象到的

④神游其中——感觉好像亲身游历在里面

……

三练辨析词义——“同形对比法”:

物外之趣驱之别院

细察其纹理蹲其身,使与台齐

徐喷以烟以丛草为林

为之怡然称快二虫尽为所吞

(3)背读——读一读,背一背——“找特点背读”:

老师向同学们提出背读的建议。

①背诵全文——心中要有总分式结构框架

②背第二段——以段中两层为序进行背诵

③背第三段——按地点、事物、心情之序背诵

④背第四段——以心情变化为序进行背诵

同学们在这一节课中可以自由地选背。

8、新。视角新颖,方法新巧。

如《岳阳楼记》的“板块比读”教学创意: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项;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紫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及!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这两段文字,描绘了两幅互相映照的图画,很便于用比较的方法来阅读。如,这是两个写景段、排比段、骈偶段;两段都是先写景,后写情,情景交融;两段文字的内容一暗一明,一阴一晴,一悲一喜。又如:前段文字极力渲染“悲”的情感,后段文字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前段写“因己而悲”,后段写“因物而喜”。再如,前段写“浊浪排空”,后段写“波澜不惊”;前段写“日星隐耀”,后段写“皓月千里”;前段写“虎啸猿啼”,后段写“渔歌互答”等。

但仅此阅读还不够,还应理解这两个段落在全文中的表达作用。没有这两段精彩的文字,无法回答上文的“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没有这两段生动的描绘,无法引申下文的议论。它们是为作者真正要说的话服务的。

这一章初步探讨了文学作品的教学艺术。文学作品的教学是深沉的大海,是广袤的草原,是葱郁的森林,这里的探寻只是窥见了它们的一角,还有无数深深的、远远的、美美的宝藏需要寻觅。笔者以为,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如果能胜任文学作品的教学与文言文的教学,那么在阅读教学上就能胜任几乎所有文体作品的教学。说到底,文学作品的教学还是一个功底的问题。我们要练文本解读的功夫,练作品欣赏的功夫,练教学设计的功夫,练案例研究的功夫,练文化积累的功夫,以使课改形势下的文学作品的教学璨然生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