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登南岳而熏陶寿文化

 行为准德为先 2012-04-23
登南岳而熏陶寿文化
出处:中国佛教文化网  录入: 管理员  上传时间:2008-12-30  点击次数: 347

  中华民族有一句吉祥的祝福话,叫“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这个南山,就是指湖南省衡阳市境内的南岳衡山。衡山群峰巍峨,气势磅礴,72峰逶迤800里,贯穿7个县市。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安抚天下而封禅五岳,其南岳即今衡山。所谓“寿比南山”,原出自《诗经·小雅》:“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南岳衡山,又称寿岳,寿山。游览南岳衡山,你会发现这座千古名山与寿有着一种不解之缘。在南岳,所到之处,常常可以看到有关寿的各种书法雕刻,听到有关祈寿求寿的民风民俗,读到有关寿文化的景步介绍,令人感叹南岳衡山寿文化之深厚与神奇了。我们会看到处处是“寿”,路有延寿路,亭有延寿亭,水有寿涧溪,桥有寿涧溪桥,树木花草就更多了,如灵寿木、万寿树、护寿草……真谓南岳言寿,寿文化甚矣!

  在南岳,你所看到的字最多的就是“寿”字,而且字态各不相同。“寿”字基本上是按照“六书”造字规范顺序演化而成,以形声字居多,也有少数指示和会意。如:画上一个圈,长四爪,长一头一尾,这就是一个“龟”的样子,把这种形象会意为寿。还有一种会意,如:一个千字,加上一个秋字,组合在一起,也是寿的意思。 “寿”字虽不是汉字中出现最早的文字,但它却是中国多变的异形单字。《汉语大字典》收集单字56000多个,创造了汇集汉字的最高记录。可以说超过了其他任何一个汉字。这是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字都无法达到的。它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瑰宝,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遗产。

  俗话说:“五福寿为先”。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对长寿深深眷恋和向往。有关长寿不老的传说数不胜数;有关养生之道俯仰皆是;有关寿字题刻多如牛毛。尊重长者,孝敬老人,祝福呵护老人长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富人性、人情味的一个主题。中国“寿文化”的“磁场”引力巨大,它所形成的伦理规范被中国人广泛认同,被视为高尚的道德律令。在中国人的生命活动中,先辈们把对“寿”的崇拜和敬仰注入到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留传下来,“寿”成了一种生命力的象征。老人过生日叫寿诞、寿辰;祝福老人过得安康长寿,有寿安、寿宁、寿康、寿乐、寿恺等;为老人举行寿宴的厅堂叫寿堂;在我国古代传统的寿堂上,供奉有西王母、麻姑献寿、东方朔、八仙等神仙寿星画像。寿宴桌上挂摆的有寿屏、寿伞(万年伞)、寿幛、寿彩等;供照明的有寿烛、寿灯(长寿灯)等;供饮食的有寿面、寿桃、寿糕;祝寿的文章称寿序;用于祝寿的文艺形式有寿词、寿诗、寿联、寿画等;用来贺寿的礼金为寿金;把被祝寿的人称为“寿星”,年纪大的称“老寿星”,并称男的为“寿公公”,女的为“寿婆婆”,年纪小的则称“小寿星”;对于寿诞,几乎每一个具体的年岁都可以找到巧妙的借代。六十岁为花甲寿,七十为古稀寿,八十、九十为耄耋寿,百岁为期颐寿,如果未到整数,只有七十七、八十八、九十九岁该怎么称呼呢?郭沫若在1978年北京住院期间,曾同数学家华罗庚有过一次讨论寿称的轶事。郭老回答说: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助于数学和文学了,有人把七十七岁称为“喜寿”,八十八岁称为“米寿”,九十九岁称为“白寿”。华罗庚插话问道:这是怎么回事呢?郭老解释说:原来这是三则字谜。“喜寿”可猜为七十七岁,因为“喜”字的草体似“七十七”三个字组成;“米寿”可猜为八十八岁,因为“米”字的本身就是“八十八”三个字组成;“白寿”可猜九十九岁,因为“白”字是“百”字缺“一”。华罗庚拍手笑道:这三则寿谜的谜底解得多么有趣呀,人说郭老博学多闻,此言果然不虚。此外,也有“茶寿”指一百零八岁的说法。因为“茶”是双“十”购成草字头,即二十,中部是“八”,再下部是“木”,即由“十”和“八”构成“十八”,草字头的“二十”再加下部的“八十八”,一共是“一百零八”。因此,祝寿送茶,表示祝愿长寿。在我国闽南和台湾等地的习俗中,两包茶叶是祝寿必备的礼品。

  坐落在南岳衡山朱明峰下的南岳大庙,既是中国南方现存最大的古庙,又是一座集民间寺庙、佛教寺院、道教宫观三位一体规模宏大的宫庭式古建筑群。它既体现了我国古代高超的建筑艺术,也体现了南岳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南岳大庙的道、佛教相安同存几个世纪,是我国宗教史上的一大奇观,而寿文化的氛围蕴义更是大庙的核心。这个核心即是一个“和”字。人与人和,人与自然和,和则寿。

  攀上了祝融峰,登临其上可见北面洞庭湖烟波渺渺,若隐若现,南面群峰罗列,如障如屏,水面湘江逶迤,宛如玉带,西面雪峰山顶,银涛翻腾,万千景象,尽收眼底。大自然的寿命,人类的寿命,生生不息。一个“寿”字,给中华民族追求生命的旺盛与长久注入了无限美妙的激情。人也寿,物也寿;山也寿,水也寿;吃也寿,喝也寿;行也寿,居也寿;作也寿,玩也寿。中国人对寿的追求,真是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寿”是人类美好的企求,是生命的渴望,是永恒的赞歌,是智慧的诗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