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力量训练:对抗重力的尝试

 成为亨特 2012-04-23

力量训练:对抗重力的尝试  

2010-03-13 19:17:16|  分类: 体育 |字号 订阅

 

(提示:本文将讨论我对力量训练理论的一些设想,包括力量训练的目标与发展方向,矫正训练的意义等等,不包括可以马上用于实践的训练诀窍,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还要不要读下去。)

 

自从人类开始直立行走的那天起,对抗重力就成了一个老大难问题,也成为了人类生活与劳动的一个重心。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养成了一些怪癖,而这些怪癖在其他动物朋友们看来可能是非常荒唐可笑的。

当我们用右手搅打鸡蛋液时,手总是沿顺时针方向转动的,为什么?

有人说,这是一种神秘现象。

准备搅打蛋液时,手持筷子或搅打器的动作是一个什么样的动作?它并不是拇指与四指相互用力挤压,从而使筷子保持在原地不动。拇指是主动用力的,它向下按压,四指是被动用力的,它们会根据拇指向下按压的力量提供向上的对抗力。

搅打蛋液时,拇指主动向前、向下按压,四指在保证一定的对抗力的同时进行退让,于是手就会沿着顺时针方向转动。

那么,如果改变一下这个过程可不可以呢?比如说,四指主动向上推,拇指被动提供向下的对抗力;或者拇指与四指相互用力挤压,那可不可以呢?

也可以。

因为筷子的重量不是很大,此时对抗重力并不那么重要。花一些时间练习,你早晚能够掌握这些新的动作。

这个现象告诉我们,对抗重力已经成为人类的一种本能,人类会把一些与抗重力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动作也变成对抗重力的动作。

 

这一点与体育运动的关系很大:

跑步时,大多数人不是在向前移动,而是在向上跳。

跨栏时,大多数人不是在向前迈步跨越障碍,而是做出跳高的动作。

硬接触类格斗选手也许不害怕摔倒,但他们会本能地避免摔倒。只有经过MMA、柔术、摔跤训练的人才会明白:摔倒不可怕,只要在摔倒时你能够获得比对手更有利的位置,摔倒就是值得的。

 

竞技力量运动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诞生的,比较系统的力量训练体系是在20世纪才出现的。这个历史并不算长,比足球、摔跤、拳击等体育运动要晚得多。也就是说,在人类存在的几千万年里,在20世纪之前,从来没有一个人认为自己有必要进行系统的力量训练。

力量训练在诞生后,迅速占据了体能训练的半壁江山。(在很久以后,每当力量训练领域出现什么新的理论,比如核心训练,比如功能性训练,比如矫正训练,它们总能在体能训练世界里掀起一场风暴。)这是因为,在自由重物训练中,训练者总是在向上用力的,这符合人类的本能。结果是,在抗阻力训练中,一个新手要不了多长时间就能大大提高训练重量,这让训练者感觉力量训练是有效的,这种现象完全说服、征服了训练者。

但他们不知道是,他们很可能一辈子都不能理解的是,训练重量的提高与力量的增长并不能画等号。

我在前文《嫁给训练动作的人》中表达过这样的想法:力量是生而有之的,而不是通过训练获得的、积累起来的。训练只是一个了解自己身体的过程,一个理解、熟悉动作的过程。

 

提到力量训练,就不能不提杠铃这种最常见的力量训练器械。

杠铃的发明者已不可考,但最早使用它们的人是马戏团的大力士,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有文章说,古希腊时代就已经出现了杠铃,这是不对的。)

现在,让我们来上一堂历史课:

那个时代,没有电视,没有网络,没有手机,没有飞机……人们消息闭塞,缺少娱乐,大多数人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家乡。在当时的欧洲,马戏团就是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娱乐,是人们看世界的一个窗口。一个人一生会看很多场马戏,从而也会看到很多次大力士表演,大力士们没有一点“绝活”是不行的。

那么,杠铃的巧妙之处在哪里呢?

首先,它是一大块铁。(可能有人会说:你这不是废话吗?)那个时代,钢铁产量很低,主要用于工农业生产,很少用来“玩”。很多人一辈子也没见过这么大一块铁,在以前的劳动和生活中从未试图去移动过这么大的重量,他们会对这么一个大家伙产生一种敬畏。

其次,正因为普通人不可能拥有杠铃,他们也就没有机会去进行杠铃训练,也就不可能了解杠铃训练的难度是大是小。

最后,杠铃不是单纯的重物,它是劳动工具与重物结合,是一种很特殊的器械。

它的机械原理,相当于中国的扁担。当你想搬运一口大水缸时,不管是徒手还是用扁担都不可能,只能用马车。但是,当你想搬运两口大水缸,却可以用扁担把它们轻松地挑走。扁担就是这么一种奇妙的东西。

正是由于这种特殊性,杠铃才成为大力士们最常用的表演道具。

后来,人们在使用杠铃训练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它所具有的其他的好处:比如说,重物置于两端,中间为人做动作留出了很大的空间,让训练者的动作更加自由,如果你使用大木桶、大石头当重物就绝没有这么方便。因此,杠铃逐渐成为了最常用的力量训练器械。

我说了这么多,意思在于说明:杠铃训练和力量训练曾有过一段“不光彩”的历史,它们至今仍然有这种“不光彩”的成分,杠铃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训练工具,训练者在杠铃训练中获得的技巧和力量往往很难转移到其他训练动作和比赛中去。因此,有很多人感觉利用杠铃训练获得的力量是“不好用”的力量。

 

除了杠铃、哑铃等自由重物之外,现在我们还拥有了组合器械。组合器械不是对抗重力的,这是一大优点。但使用它们的时候,用力方式与杠铃、哑铃等自由重物不同,无法利用爆发力,无法发展快肌纤维,这一个缺点就足以使组合器械黯然失色了。

 

低水平的器械对应的是低水平的训练动作和训练理论。

如果拿天文学来对比,现在的力量训练所处的是日心说与地心说对抗的时代。地心说固然错误,日心说也不正确。

落后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落后,甚至以落后为荣。

 

在这种情况下,仍然有很多聪明人在求新求变,推动力量训练的发展。

 

功能性训练是一个不错的尝试。它的理论很完美,但它在实践上,仍然逃脱不了以动作为核心的怪圈。

由于人类是直立行走,显然最具功能性的训练动作就是对抗重力的动作。这个结论不算错,但不够高明。它只能更加强化人类对抗重力的怪癖。

 

轻轻的,哥走了。

在功能性训练之后,矫正训练粉墨登场。但它给自己提出的方向是,运动损伤的预防与治疗。这就大大限制了它的应用。

医生和教练欢迎它,因为他们从此可以拥有另外一个运动员们一无所知的领域,从而有更多的机会可以赚钱。运动员们讨厌它,因为它“华而不实”,因为它将训练变得毫无意义地复杂起来了。

我不喜欢这种现状。

医生不懂进阶训练,他们永远不可能真正掌握矫正训练。教练们呢?并不是每个教练的职业道德都过关的。更重要的是,教练懂了,并不代表运动员也懂。运动员不懂,一切等于零,因为进行训练的人是运动员,而不是教练。

教练们在想各种办法推广这个体系,他们说:“矫正训练并不会影响你的训练重量”,“运动损伤的预防和治疗与比赛表现的提高是不可分割的”……这种说法很难为运动员所认可。这其中涉及到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运动员很难懂这个理论,因为你看问题越深入,你面对的问题越接近于哲学问题。

有些运动员训练的目标是提高能力,有些运动员训练的目标是提高成绩。不同的目标会对他们的训练产生不同的影响吗?在传统训练中,可能不会;在矫正训练中,一定会。

这就像唯心主义者与唯物主义者的矛盾不可调和,但又不可辩论,因为他们的出发点就是不同的。

这种情况就好比是学校里的学生,有些学生学习的目标是提高能力,有些学生学习的目标是提高成绩。他们都无法说服对方,但追求成绩归根结底是一种投机主义,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有效的方法。因为,只要考试题不再是那种可以死记硬背的事实,而是需要灵活发挥的问题,追求成绩者就会全军覆没。如果追求成绩是可行的,那他们应该战无不胜才对。

我知道矫正训练是好的,是对的,但我不看好它的短期前景。运动员很难接受这个理论。

 

矫正训练的先进性,在于它开始关注人自身的结构,而不是迷惑于外在的动作。它不再追求蹲、推、拉一类的动作上的平衡,而关注人体自身的平衡。

 

如果从发展肌肉角度看,这个发展过程是这样的:

由于竞技力量运动和健美是同时产生的,除了训练重量派之外,肌肉派也同时存在,力量训练本身的意义为人忽视。

功能性训练的果实被动作派摘取了,他们说:我要训练的是动作,而不是肌肉。动作派是力量训练领域的唯物主义者,比重量派和肌肉派要高明,但他们没能跳出重外在、不重内在的怪圈,没能跳出以对抗重力为主导的动作。可以说,他们是力量训练领域的朴素唯物主义者。

矫正训练的第一步在于发展小肌肉、提高关节灵活性,但这不是它的最终目标。

 

Eric Cobb博士说:“力量训练是你当前的体姿与灵活性水平的粘合剂。”Mike Robertson说:“当他(运动员)改善灵活性时,力量训练会对它进行加固,将正确的动作和大幅度的动作粘合在一起。”这是我迄今为止所看到的对力量训练的最先进的表述了,我对力量训练的理解最远也只能走到这里了。这种表述不仅打破了力量训练与柔韧性训练的壁垒,它更加接近于我们训练时获得的体验,更接近于所能理解的事实。(如果不使用这种理论,很多现象将无法解释,比如停训练后力量的保持等等。)

 

 矫正训练体系迈出的一小步,让我看到了力量训练未来的更大程度的发展,我不知道那会是什么,但这群人的独立思考的方式已经给我以信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